⑴ 什麼是環境污染責任糾紛
環境污染責任屬於特殊侵權責任,從《民法通則》到《侵權責任法》對於環境污染侵專權責任均規定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屬原則,即不考慮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只要其污染環境造成損害,就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造成損害的污染者主張免責的,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仟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水污染責任糾紛、雜訊污染責任糾紛、放射性污染責任糾紛、土壤污染責任糾紛、電子廢物全污染責任糾紛、固體廢物污染責任糾紛,是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審判實踐中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件的類型和特點而設定的第四級案由。
⑵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行政調處程序是怎樣的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確認是實行無過錯的責任原則。無過錯的責任原則是指一切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或個人,只要客觀上造成損害結果,即使主觀上不是故意和沒有過失,也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就是說,致害者無論有無主觀過錯,行為有無違法,排污有無超標,都不影響賠償的責任成立,只要致害者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賠償損害即可成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和第一百二十四條也確認了這一賠償原則。
三、賠償損失包括:
污染造成財產的直接減少或滅失;損害人體健康所支付的醫療費、護理費、必要的營養費,誤工工資、獎金、交通費以及因受害人自行消除污染、排除危害而實際支付的費用。因污染損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作賠償,但可根據是否預見將來必然獲得的財產或利益等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補償。污染損害應賠償全部實際損失,但往往致害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難以做到,目前污染損害糾紛的賠償常常沒有 100%,所以賠償問題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四、污染損害由兩個以上的致害者共同造成的,應分清責任大小。分清責任的大小,可從責任單位的排污量、排放污染物的毒性對損害的作用大小等來確定各自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在工作實踐中,筆者不主張共同責任者負連帶責任原則,雖然《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但如果用在行政調解處理污染損害賠償問題上,因各責任者站在自身的利益立場上,會對責任不清糾纏不休,不利於及時解決污染糾紛。有的人民法院對這類污染損害賠償案件進行審理,也需把責任大小弄清才能判決。
五、監測采樣,務求做到公正、合理、合法。監測人員進行采樣化驗時,一般要求當事雙方有人在場,哪一方要求監測,就由該方支付監測費,如雙方都不願支付,確實造成他人損害者須支付監測費;非因污染造成損害的,監測費由申請賠償損害的一方承擔。
六、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要有根有據,合情合理,不得設想、臆造實際上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所謂「損失」,不在賠償之列。有些受害方故意誇大損失數額,「漫天要價」、「乘機撈一把」,這些都是錯誤的,不能遷就的,不能允許的。
七、經調查取證,現有的技術手段或材料無法證明受害者申請賠償理由成立的,不作賠償,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八、完全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引起的,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損害的,被指控致害者免承擔責任。
九、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環保部門應組織當事各方進行調解,在行政機關主持下,通過說服教育和友好協商,使當事人消除紛爭,自願達成賠償協議。調解成功,應製作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調解協議書,及時送達當事各方執行;調解不成,主持調解的環保行政機關發給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調解終結書,當事雙方都可以向人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環保部門不當被告。但必須強調,當調解不成,環保部門不要再作什麼「處理決定」、「裁決」等被人民法院認為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處理不當,環保部門亦會當被告,我省有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處理這類案件是有過先例的。
十、賠償損失不免除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原則。
⑶ 環境污染糾紛是指因環境污染引起的什麼的矛盾和沖突
我們平常所說的環境污染糾紛,一般是由於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害。比如污水回造成農田減產果答樹死亡等。環境污染糾紛,也包括生態破壞方面的,比如重金屬對河流的污染。還包括對身體健康方面的,比如有毒廢氣對身體健康的損害等等。
⑷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有哪些法律問題
結合環境污染損害特殊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創新的精神去研究和處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適用的問題。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產生、發展、性質、特點及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研究,然後,就如何適用環境污染的新特點審理案件及如何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追究賠償責任,作出公正判決。
一、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的產生、發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是從傳統民法損害賠償理論派生和發展而來。
根據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理論,一般來說,在法律上只有具備以下條件,致害人才負賠償責任:
(1)要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2)致害人所致損害的行為必須是違法;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4)行為人要有有過錯(故意或過失),即該損害是由於致害人的過錯所造成的,如果此損害是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所造成,則致害人不負賠償責任。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工業高度發展,危險企業急劇增加,結果環境污染泛濫,生態平衡失調,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環境污染的嚴重現實,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的壓力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經濟的發展,而感到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中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已不足適應社會的需要,於是不得不在立法上作些有利於人民群眾的規定,加強對環境污染受害者的保護,確認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無過失責任原則,規定了由環境污染和破壞引起的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均應對他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當今,世界各國對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普遍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在我國,《民法通則》明確作出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24條「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中,都規定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體系。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特點及其法律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是為物件損害他人負責的替代責任,與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責任,是同一種性質的侵權責任。
與國家賠償責任、法人賠償責任等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不同,環境污染是行為人排污所致。污染產生的來源是行為人所有或經營的客體,該客體排污造成環境污染,該客體的所有人或經營人就該客體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是從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派生和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又有不同於傳統民法的新特點:
①環境污染損害糾紛訴訟中舉證之責由被告承擔或由受理機關委託事業機構提供;
②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必須條件;
③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我們要適用特殊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什麼是法的適用?什麼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的適用?法的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范處理案件的活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子的活動。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的適用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作為它的基本原則。在它的活動中,首先要弄清案情,准確認定案件性質,在此基礎上嚴格按照環境法損害賠償法律規定,正確審理案件。
三、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有其自身特殊的新特點,針對室內環境污染的特殊侵權,適用其新特點審理案子。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從傳統民法損害賠償責任派生和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又不同於傳統民法損害賠償的責任條件,而有自身的新特點責任條件,我們要針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這種特殊侵權責任,以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新特點審理案件,適用不同的責任,其具體有:
(1)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必須條件。本案審理中,被告姚某裝修商一再重申其裝修行為是合法的,沒有違法,對原告的環境污染損害不承擔責任。按傳統的民法損害賠償理論,只有違法行為,才負賠償責任,不是違法行為,不負賠償責任。所謂違法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為什麼環境損害賠償不以違法行為為必要條件呢?這是因為:一方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造成的損害是在現代工業急劇發展的情況下發生並逐步被人們所認識的,對這種損害,法律不能事先明文規定;另一方面,由於環境污染和開發自然造成的危害是隱蔽性及慢性的危害,法律不可能對這種不確切的環境危害作出確切的規定。如果以行為的違法作為確定環境損害賠償的必須條件,那麼在當前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一些遭受環境污染和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損害的受害者將得不到保護。
(2)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本案被告一再重申其購買和使用的裝修材料均是通過國家檢驗合格的產品,室內環境污染是原告沒有進行必要的通風導致的,自己對此無過錯,對原告的污染損害不承擔責任。按照傳統的民法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主要條件,行為人致他人損害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才負賠償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過錯(故意或過失)則不負責任。而行為人的過錯,並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必要條件,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中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即行為者的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致他人以損害,不管有無過錯,都要負賠償責任。
四、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要件,不同於一般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構成條件,而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要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構成的特定條件,追究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1)要有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是指排放廢水、廢氣、廢渣、噪音、惡臭、放射物質或堆放無防水、防滲措施的劇毒廢渣和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
(2)要有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事實。污染和破壞環境造成損害事實的存在是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重要條件,沒有這一條,損害賠償就不能存在。環境污染和破壞造成的損害包括財產和人身的損害。財產的損害是指因環境污染、破壞造成財產的減少或消失(包括因加害行為而失去的本來應該獲得的利益)。人身的損害是指侵犯公民的生命、身體和健康,致人死亡或傷殘、胎兒流產。
(3)排污或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⑸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的產生、發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理論是從傳統民法損害賠償理論派生和發展而來。
根據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理論,一般來說,在法律上只有具備以下條件,致害人才負賠償責任:
(1)要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2)致害人所致損害的行為必須是違法;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4)行為人要有有過錯(故意或過失),即該損害是由於致害人的過錯所造成的,如果此損害是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所造成,則致害人不負賠償責任。
當今,世界各國對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普遍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在我國,《民法通則》明確作出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24條「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中,都規定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體系。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特點及其法律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性質,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是為物件損害他人負責的替代責任,與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責任,是同一種性質的侵權責任。
與國家賠償責任、法人賠償責任等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不同,環境污染是行為人排污所致。污染產生的來源是行為人所有或經營的客體,該客體排污造成環境污染,該客體的所有人或經營人就該客體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是從傳統民法的損害賠償派生和發展而來的,但是,它又有不同於傳統民法的新特點:
①環境污染損害糾紛訴訟中舉證之責由被告承擔或由受理機關委託事業機構提供;
②行為的違法性不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必須條件;
③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實行無過失責任原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我們要適用特殊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什麼是法的適用?什麼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的適用?法的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范處理案件的活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就是國家司法機關適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規范來審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子的活動。
⑹ 什麼是環境污染侵權糾紛
環境污染侵權糾紛,是指因產業活動或其他人為原因,致自然生態環境的回污染或破壞並因答而對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環境權益或公共財產造成損害或有造成損害之虞的事實而引起的糾紛。環境污染侵權糾紛不同於一般的侵權糾紛,它具有糾紛主體的不平等性、侵權行為方式的間接性、侵權行為過程的緩慢性、潛伏性以及損害後果的公害性等特點。該侵權責任的成立必須具備下列四個要件:(1)原告遭受到環境污染侵權損害;(2)被告有污染環境的行為;(3)原告所遭受的損害與被告之間的污染行為有因果關系;(4)被告的污染行為具有違法性,根據現有法律規定,在過錯方面,須以違法性過錯為前提。
⑺ 關於環境損害賠償糾紛處理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
CD《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內年,容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由此C選項正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由此D項正確。
⑻ 環境污染糾紛的處理辦法有哪些
侵權糾紛是指因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所發生的糾紛,如侵害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繼承權乃至於債權等。特殊侵權行為,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在侵權責任的主體、主觀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分配等方面不同於一般侵權行為。應適用民法上特別責任條款的致人損害的行為。在我國民法通則中,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的情況都有具體的條文明確加以規定。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是因發生環境污染損害時引起的賠償責任糾紛和賠償金額糾紛。賠償責任糾紛是確定誰應承擔賠償責任而產生的爭議,賠償金額糾紛是確定負賠償責任者應賠償多少金額而產生的爭議。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當事人可任選其中的一種。
(1)行政處理
因環境污染損害而產生的賠償糾紛,當事人可請求行政機關進行調解處理。有權對污染損害賠償糾紛進行處理的行政機關有(1)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2)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
(2)司法解決
當通過行政處理不能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時,即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賠償糾紛所作處理決定不服時,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司法解決按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二款規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相關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⑼ 環境污染的治理應有哪個行政主體擔責
環境污染責任主體的認定,環境污染責任主體大概分類有哪些?
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經濟的飛速增長,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是這種發展的代價也是比較嚴重的,那就是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也有許多人因此而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損失,那麼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主體大概分類有哪些,以及我們在遭受環境污染而被侵權是我們該怎麼做,今天律師365小編就為大家分析一下。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糾紛日趨增多已是不爭的事實,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不同類型的環境污染糾紛,成因不同,責任主體不同,相應的預防處理方法也不同。如不作深入分析,將污染糾紛的所有過錯都推給企業,又簡單以「誰污染,誰治理」為由,讓企業承擔不應承擔、也不能承擔的一切責任,不僅有失公正,難以服人,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糾紛,也無法有效地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糾紛的產生。筆者下面就如何認定環境污染糾紛責任主體進行分析。 環境污染糾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水污染糾紛、大氣污染糾紛、雜訊污染糾紛、危險固體廢物污染糾紛、海洋污染糾紛等。而從責任主體方面分析,污染糾紛又不外乎三種類型,即政府責任型、企業責任型、混合責任型。
一、政府責任型
政府責任型環境污染糾紛,其產生的根源是,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存在失職或過失等不當行為,致使污染危害由間接轉化為直接,或導致污染滋生和蔓延。
二、企業責任型
環境污染糾紛的直接責任人是企業。正因為企業排污行為的存在,才直接導致污染糾紛的產生。
三、混合型責任
由於相關法律缺失或者政府濫用權利審批通過不合格的企業,也由於企業的生產等造成的環境責任。
在大概了解到環境污染責任的主體大體分類後,我們在遇到相關的情況而自己的財產遭受損失時我們該如何維護我們自己的權益呢,在遇到環境侵權的情況我們維護自己的權益的方式大概有兩種,分別是行政訴訟和到法院上訴,所以我們在遇到環境污染而遭受損失時應該要積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讓自己的財產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