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第35條第三者賠償解釋

侵權第35條第三者賠償解釋

發布時間:2021-01-23 22:19:14

❶ 我的車被砸了,已經報警了,砸車人已經找到,派出所到現在都不給我處理,我應該怎麼辦

首先,去派出所詢問辦案警官,不處理的原因。

其次,如果警察不處理,有兩種辦法:

1、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

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2、到法院提起刑事自訴,請求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並同時提起附帶民事賠償。

注意事項:

(1)要注意自己收集證據:有人證、有錄像、有派出所的筆錄就可以了。

(2)訴訟不是您說的1年:那是民事訴訟中只要求民事賠償的訴訟時效,您這是刑事案件,應適用的是刑事追訴時效:輕傷的一般是在5年內都可以追究,如果公安立案偵查了,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追究的。

(1)侵權第35條第三者賠償解釋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程序

1、原告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勞動收入為主要來 源的,視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其有資格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屬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應由其法定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訟訴。

2、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提起訟訴的消費者必須是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

3、有明確的被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以銷售者或服務者作為被告。如果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時,可以將銷售者或生產者任何一方作為被告,法律將對生產者、銷售者起訴的選擇權賦予了消費者,由他們選擇最方便自己進行訴訟、最有履行判決的能力和最容易找到的對象作為被告。

4、有明確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即具體地提出經營者違約、侵權行為的事實和給自己造成的損害,以及經營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等。

5、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6、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訴訟有效期為權利人在知道自己權力受到侵害起二年之內。

7、起訴應向人民法院遞交訴狀,並按被告人數提交副本,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❷ 保險法第六十五條【責任保險】中「責任保險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具體指哪些內容

1、是公眾責任險。又稱普通責任保險和綜合責任保險,它以被保險人的公眾責任為承保對象,又可以分為綜合公共責任保險、場所責任保險、承包人責任保險和承運人責任保險四類,每一類又包含若干險種。

2、是產品責任險。承保產品對消費者或用戶及其他任何人造成的財產損失、人身傷亡所導致的經濟賠償責任,以及由此導致的有關法律費用等。

3、是僱主責任險。在許多國家都是強制保險業務,主要承保被保險人的過失行為所致的損害賠償,或者將無過失危險一起納入保險責任范圍。

4、是職業責任險。又稱為職業賠償保險或業務過失責任保險。在當代,醫生、會計師、律師等技術工作者均存在職業責任危險,從而可以通過保險的方式轉嫁危險損失。

❸ 保險法第六十五條【責任保險】中「責任保險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具體指哪些內容

第六十五條 【責任保險】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
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對第三者應負的賠償責任確定的,根據被保險人的請求,保險人應當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被保險人怠於請求的,第三者有權就其應獲賠償部分直接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
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未向該第三者賠償的,保險人不得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
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
【釋義與適用】本條是關於責任保險的規定。本條在保留原《保險法》第50條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第2、3款的規定。第2款是有關責任保險的第三人是否直接享有請求權的規定。第2款肯定了第三人的直接保險賠償請求權,一方面保險人可以應被保險人請求直接向第三者賠償,另一方面,在被保險人怠於請求的前提下,第三者有權直接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第3款有兩層含義:一個是保險人的賠付以被保險人已向第三者賠償為前提。另一個含義是在第三者責任保險賠付時,被保險人必須向保險人出示已經向第三者賠付的證明,如賠付收據等。
本條第4款是關於責任保險的概念。所謂「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作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它是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由於過失等行為造成他人的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根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應對受害者承擔的賠償責任提供經濟賠償。責任保險具有兩種承保方式:獨立的責任險、附加的或基本的責任險。前者指保險人出立專門的獨立保單的責任保險,一般分為:產品責任保險、公眾責任保險、僱主責任保險、職業責任保險。後者與特定的物質財產保險有密切聯系,可分作為一般財產保險的附加險承保和作為一般財產保險的基本險承保:作為附加險的,如船舶碰撞責任保險、飛機旅客責任保險等;作為基本險的,如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險。在一般財產保險中,保險人的賠償金額由保險人根據投保方式、保險金額、損失金額等因素確定;而在責任保險中,賠償責任產生後,被保險人承擔的賠償金額通常是由法院或仲裁機構根據責任的大小及受害人的財產或人身的實際損害程度來裁定。當然,保險人在決定賠償金額時要受到責任限額的約束。
本條第2款充分肯定了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體現了立法者對第三人權益的充分保護和尊重。賦予第三人直接請求權,是責任保險制度發展的趨勢之一,也是其目的所在。責任保險之目的本來在於保護被保險人,但近來其保護重心漸移於受被保險人侵犯之第三人,亦即受害人。這也正是賦予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根本原因所在。
對於責任保險中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規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規定各不相同。英國《1930年第三方法案》規定:當被保險人無力還債時,第三人有權向他們的責任保險人提出索賠;如果被保險人不是一家公司,破產了或與債權人達成協議或安排,或如果被保險人是一家公司,已接到結業的命令或已通過一項自願結業的決議或任命了一個接受人、管理人,根據任何有關的責任保險合同,他對保險人的權利都轉給第三人;任何保險合同所含條件改變了這些法律權利,將被宣布無效。 根據這一法案的規定,索賠人對於承保人享有的直接訴因,由於破產,被保險人的訴因被剝奪,並轉移給了第三方。此後,英國1972年《道路交通法》第149條規定: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簽發有效的責任保險單,被保險人因交通事故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屬於保險單承保的責任范圍,受害人取得對被保險人的賠償判決後,有權直接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賠償金。 在美國,以合同受益人的地位而請求履行保險合同的第三人,始終得到法院和立法的支持,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對保險合同幾乎沒有多少限制。瑞士1958年《聯邦道路交通法》第65條第1款規定被害人有直接請求權。此外,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法》第16條第1款規定:發生保有者損害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根據政令的規定,可以在保險金額的限度內向保險人請求支付損害賠償額。 在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直接規定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但都肯定了保險賠償金可以經被保險人同意後由保險人向第三人直接給付,此舉在於能夠迅速填補第三人的損害,提高賠付效率,避免了被保險人在取得賠償保險金後卻不向第三人支付的法律糾紛,同時也為進一步賦予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奠定了基礎。例如,《義大利民法典》第1917條第2款規定:「在預先通知被保險人的情況下,保險人得直接向受損失的第三人支付其應得的補償,並在被保險人的請求下,承擔直接給付的義務。」《韓國商法典》第724條規定:「保險人在通知被保險人或接到被保險人通知後,可以直接對受害之第三人支付保險金額的全部或一部。」
賦予第三人直接請求權可以有效地保護受害第三人,防止保險人不當得利,而且方便第三人索賠與減少訴訟成本。傳統的責任保險,以填補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而受到的損失為基本目的。在這個意義上,責任保險為純粹的填補損害的保險,成為被保險人分散其賠償責任之風險的一種方法,被保險人致人損害,若其未向受害人提供實際的損害賠償,則被保險人無損失發生,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隨著責任保險的進一步發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上,責任保險正在日益弱化其保護被保險人的目的,發展的結果使得責任保險具有並強調保護受害第三人的利益。隨著責任保險覆蓋面的拓寬和法律社會化運動的深入,責任保險成為受害第三人甚至整個社會利益獲得保護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賦予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就成為責任保險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松動奠定了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理論基礎。合同具有相對性,為合同法的一項古老的原則。合同的相對性認為,只有合同當事人可以對他方提起訴訟而強制他方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 一項合同不得賦予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任何人以合同上的權利,亦不得使其承擔合同上的義務。 但是,隨著合同法理論的不斷發展,合同相對性在事實上已經發生了演變,正在更深的層次上反映著保護第三人利益的需求,對合同相對性提出挑戰最為徹底的合同類型為保險合同。英國的法律改革先後以《第三人對保險人的權利法》、《道路交通法》等立法,明文肯定了第三人對保險人所享有的權利或權益,極大地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對責任保險合同項下的第三人權利的限制。在美國,以合同受益人的地位而請求履行保險合同的第三人,始終得到法院和立法的支持,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對保險合同幾乎沒有多少限制。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在保險合同領域,對合同的相對性採取了類似的立場。由此可見,合同法理論發展到今天,其相對性原則已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為責任保險中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保險人對第三人抗辯與和解的控制是第三人直接請求權存在的現實基礎。 在保險實務中,為了獲得控制和對抗第三人索賠的權利,保險人一般都在保險合同中做了特別的約定,約定保留保險人參加第三人索賠的權利。通過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人取得了被保險人在第三人索賠程序中的地位,從而得以被保險人的名義參加第三人索賠爭議的解決和訴訟。例如,美國的責任保險契約一般訂有如下條款:若第三人因身體傷害或財產損失而對被保險人起訴請求賠償的,保險公司有對抗該訴訟的權利和義務。 在和解階段,美國責任保險合同一般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於獲得保險人同意前,不得承認其責任、與被害人和解或干預保險人進行和解。我國台灣地區的汽車保險單也規定:「因使用被保險汽車發生意外責任,被保險人如被控訴或受賠償請求時,保險人得以被保險人的名義,代為進行和解。」 由此可見,在第三人向被保險人提出索賠後,保險人已經以被保險人的名義直接參與到第三人的索賠中來,並實際控制著被保險人同第三人的和解,替代被保險人對第三人進行著抗辯。可以說,在第三人向被保險人提出索賠階段,實際上就已經直接面對著保險人,第三人向被保險人的索賠,已經逐步演變成第三人向保險人的索賠。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存在,由於保險人對第三人抗辯與和解的控制,早已有了它的現實基礎。
我國的《民用航空法》和《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都有關於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相關規定。《機動車強制保險條例》雖然沒有直接賦予請求權,但規定保險公司可以直接將保險金支付給第三人。但由於原保險法卻並未明確規定受害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在許多保險案件中,第三人對保險人行使直接請求權的訴訟請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對本來就處於弱者地位的第三人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因此,新法修改順應各國保險法的發展趨勢,明確賦予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實現了對第三人的充分保護。
第3款含義是「被保險人未向該第三者賠償的,保險人不得向被

閱讀全文

與侵權第35條第三者賠償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