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課打籃球受傷怎麼辦學校要負責任嗎
學生在校受傷,是屬於學校的責任,就是放學還沒離開學校受了傷都是學校的專責任,何況是屬在體育課上受的傷,再說老師在課時間居然不在場,這責任就更大了,如果要賠償的話,這種情況是全陪,如果你個人在學校買了意外傷害保險的話,保險公司會和學校一起理賠的!
② 在上體育課時,學生造成傷害,教師是否要負責任
安全資料
No4(2)
體育教師安全管理責任狀
甲方:教務處
乙方:體育教師(責任人)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安全及綜合治理工作》等有關規定,有效防止突發性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現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結合我校實情,簽訂此安全責任狀。
1、要在上課時講清楚運動注意事項,准備好必要的安全防範措施,嚴格實行體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檢查,不符合要求的設備,嚴禁學生使用,並及時報修並出示警示標志。
2、要特別關注特殊體質學生。
3、體育課必須組織學生認真做好准備活動。
4、體育課上活動練習,體育教師必須做好指導、幫助、保護等工作。
5、要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教育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聽從教師指導,學會正確的運動技術和自我保護。
6、上體育課任課教師必須穿運動服、球鞋。
7、要清點上課學生數,對未到課的學生要查詢原因,發現有無故不到的學生要及時通知班主任、年級組長,人數不到較多或可能引發較大安全問題時要及時報告教務處、校長室。
8、必須認真安排、組織好學生體育活動。開展活動前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講明活動要領,做好示範、指導以及防護工作,運動前做好各項准備活動。
9、老師不得指導學生開展有危險性的活動,學生不準離開老師自行開展有危險的活動,學生要聽從教師指導,學會正確的運動技術和自我保護。
10、在體育活動中老師有組織、指導的責任,因組織指導過錯造成學生身體傷害事故老師要負責任,實行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
11、不要強行讓學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運動。
12、體育課或課外鍛煉中,凡出現受傷情況,應及時送往校醫務室或醫院,並及時向教務處匯報。
13、此責任狀一式三份,學校安監室、教務處和體育教師各執一份。本責任書自簽訂之日起生效。
甲方:教務處 乙方:體育教師(責任人)
簽字或蓋章: 簽字或蓋章:
③ 在體育運動傷害行為中可以免責或減輕責任的法律條文有哪些
在劇烈的體育運動中,如打籃球或者是踢足球之類的運動,由於自己的過失版及防守犯規,合理攔阻之權類的行為照成對方運動員受傷的,如果受傷者要求你承擔民事責任的話,一般得不到支持。依據是民法的「自干風險原則」及運動員在參加該運動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會出現傷害而自願參加、故對自己的傷害後果由自己承擔,當然在運動過程中於運動無關的行為例如打架呀、則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希望能幫助你。
④ 結合自身體育鍛煉中出現的運動損傷,如何處理,不少於1000字
什麼是運動損傷?
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損傷統稱為運動損傷。運動損傷與一般的工傷或日常生活中的損傷有所不同,它的發生與運動項目,訓練安排,運動環境,運動者的自身條件以及技術動作有密切的關系。
運動損傷對運動員所造成的影響是嚴重的,不僅影響正常的訓練、比賽,妨礙運動成績提高,減少運動壽命,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殘廢,甚至死亡。對體育健身參加者來說,也將影響其健康、學習和工作,也對體育健身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妨礙體育健身的正常開展。
由此,在體育健身中,我們對運動損傷的預防應有充分的認識,需要很好地掌握運動損傷的發生規律,切實做好預防工作,使之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運動損傷。同時,還應了解和掌握一些體育健身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的產生原因,預防與處理方法,從而使體育健身健康安全而富有成效。
產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1、肌肉韌帶拉傷:
內因:訓練水平不夠、柔韌、力量、協調性差,生理結構不佳
外因:准備活動不充分、場地、氣溫、濕度、上課內容不好,教練專業水平不夠
預防:選教練、場地及適當的課程,在正常天氣情況下鍛煉、准備活動充分、循序漸進。
處理:24小時前為急性期:方法:停止運動、冷敷、包紮、抬高受傷部位。
24小時後為恢復期:配合按摩、微動、康復或恢復性鍛煉
2、關節扭傷:
內因:技術掌握不好、協調性差,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小、生理結構不佳、疲勞產生體力差
外因:准備活動不夠、場地滑、器材使用不當、教練、內容不好(動作速度快、轉、跳多)
預防:准備活動充分、了解設備使用、循序漸進,讓教練或自己速度放慢。
處理:24小時前為急性期:方法:停止運動、冷敷、包紮、抬高受傷部位。
24小時後為恢復期:配合按摩、微動、康復或恢復性鍛煉
3、心力憔悴:
表現:人發冷,多汗、臉色白或紅、頭痛、暈、虛、筋疲力盡。
預防:教練或練習者要注意運動量的控制,
處理:離開熱的地方,寬衣、濕衣。清醒後給他慢喝些水、注意觀察,病人當天不要多運動
4、運動疲勞:
表現:心悸、心動過速,運動後血壓、脈搏恢復慢,內臟不適、血尿等。:人發冷,多汗、臉色白或紅、頭痛、暈、虛、筋疲力盡。
原因:訓練方法不對、不循序漸進、系統訓練,運動量大、訓練時間多長、休息不充分等。
預防:安排合理的訓練時間、計劃,注意勞逸結合。
處理:調整鍛煉計劃,運動量,循序漸進、進行系統訓練、全面訓練
5、重力休克:
表現:頭暈、眼發黑、心難受、臉蒼白,手發涼,嚴重時暈倒。
原因:動時血液都供應下肢、突然靜止運動時靜脈迴流不夠,腦缺血缺氧,產生腦貧血。
預防:強度運動後,不要馬上停止運動。
處理:讓患者平卧、腳墊高、頭低於腳,從小腿順大腿按摩。
6、心絞痛:
表現:心絞痛經常表現在腿和腹部的疼痛和抽筋現象。
原因:經常在冷的地方鍛煉,喝冷飲料,不做伸展運動和按摩,不喝鹽水會使病情更嚴重。
預防:注意選擇良好的鍛煉環境,准備活動要充分,在室內有空調的健身房
處理:休息,讓練習者在良好的環境去。
7、中風:
表現:嚴重心臟疾病,人體功能受影響,皮膚干、紅、熱現象、脈搏快、弱,呼吸淺等。
處理:有知覺:適量喝水、寬衣、如嘔吐就不要給流質食物、打電話,送醫院等。
失知覺:打電話呼救,讓他側躺,觀察呼吸,冰塊放在腕、踝、腋、頸脈處,不按摩
8、運動腹痛:
原因1:肝脾淤血。慢性腹部疾病
原因2:呼吸肌痙攣(准備活動不夠,肺透氣低,運動與呼吸不協調)
原因3:胃腸痙攣(運動前吃得過飽、飯後過早運動,空腹或喝水太多)
預防:運動前健康檢查,合理安排運動飲食,吃飯前後1小時運動,不空腹、喝水太多運動
處理:減慢運動速度、加深呼吸、調整運動呼吸節奏、手按疼痛部位,實在不行停止運動
口服減痙攣葯物(阿托品、十滴水)。
9、腳底筋膜炎和神經刺痛:
原因:腳底頻繁壓力過多產生的疼痛。原因是套路不適合、鞋子問題、腳的生理結構不好,
原因:鈣的沉澱在腳跟骨上、腳底筋膜炎和神經刺痛:
預防:准備活動要充分(包括腳部的准備活動)
處理:注意放鬆、休息、按摩、熱水澡。
10、籽骨炎:
原因:運動中的突然的重壓力在籽骨上,造成骨折和發炎。
預防:選擇有緩沖的鞋子和緩沖力糾正。
11、肌腱、小腿肌痛:
原因:經常提腳跟造成的。
預防:運動前後的准備活動和放鬆要多伸展肌腱、小腿肌可以防止損傷和減輕疼痛。
處理:注意放鬆、休息、按摩、熱水洗,伸展助減痛等。
12、半月瓣症:
原因:半月瓣症一般由過度膝部動作、跑步,造成的,半月瓣症常會有"咔"的響聲。
預防:減少過多的膝部動作、減少轉體、跳等的撞擊動作,
處理:注意放鬆、休息、按摩、熱水洗
13、關節炎、黏液囊炎
原因:過度訓練,
處理:休息和看醫生。
骨關節炎是由於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腫大,水腫。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人體的免疫系統的疾病造成的。
14、腰肌勞損:
原因:練習方法不當(如:仰卧起坐時不屈腿),急於求成運動而疲勞損傷
預防:學習正確的動作技術,不急於求成
處理:注意放鬆、休息、按摩、熱水澡。
15、頸椎疾病:
原因:練習方法不當(如:仰卧起坐時不抱頸),頸部運動過多而疲勞損傷
預防:學習正確的動作技術,頸部運動不要過多
處理:注意放鬆、休息、按摩、熱水澡。
16、脛骨膜炎:
表現:脛骨前骨膜與骨有剝離的感覺,產生疲勞、酸痛。
原因:練習方法不當,地面不平等,小腿的肌肉發展不平衡,突然的壓力
預防:學習正確的鍛煉方法(如:不要長時間的連續跳躍動作、上下踏板動作),
處理:注意全面鍛煉、練習後要放鬆、休息、按摩、熱水洗,做伸展練習減疼痛等。
⑤ 體育運動傷害法律法規
刑法介入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限度應以促進體育競技健康發展為宗旨,以刑法干預最低限度為原則。其介入范圍應分類而定,對於與體育競技關聯傷害行為應全面「入罪」,基於比賽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應部分「入罪」,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惡意傷害行為應全面「入罪」。其刑事責任的承擔也應區別對待。
幾乎每一場體育競技運動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傷亡事故,從危害後果來看,與我國現行刑法中規定的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過失重傷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等造成的危害結果並無二致,但絕大多數的體育競技傷害行為被行業內部規范所「消化」,並未進入刑法規制的射程圈,從而免受刑事責任的追究。盡管體育競技傷害行為不同於現行刑法中的普通傷害行為,有其自身特殊之處。然而,體育競技不是法外之地,從事體育競技運動並不等於取得刑事責任的豁免權,體育競技場也不是犯罪的避難所[1],這已在體育學界和刑法學界得到應有的認同。刑法到底應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圍內介入對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規制,使之既能夠助推體育競技運動的健康發展,又能夠懲治和預防體育競技傷害的犯罪行為,以尋求兩者的完美平衡,這無疑需要高超的立法技術。如何把控刑法規制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限度和范圍是一個困擾學界的疑難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1刑法規制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限度
11以促進體育競技的健康發展為宗旨
應該清楚,寄希望於體育競技參賽人員的「自我救贖」或通過向其輸送「道德凈化」來解決體育競技傷害違法犯罪問題,簡直是不切實際的賭注。體育競技領域不能成為犯罪的「世外桃源」,刑法對此不能熟視無睹。但刑法介入體育競技領域應審時有度,必須以促進體育競技健康發展為宗旨。為此目的,必須防止「兩極化」現象。
第一,刑法介入不能過度。讓刑法干預體育競技的各種違法犯罪傷害行為,期望依靠刑法手段解決所有體育競技的傷害問題,同樣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妄想。一方面,它可能會忽視體育競技行業內部的管控。針對體育競技傷害行為,一般要遵循行規制裁前置原則,依靠預設的比賽規則、體育各專業協會的行規習慣以及體育主管部門的法律法規來解決[2],如禁賽、罰款等。但行規制裁亦不能排斥法律,只有當行規制裁不足以預防和威懾此類行為的滋生時,並且當這種行為具有違法的可罰性時,刑法方可介入。刑法作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只能作為一種「不得已」的輔助手段出現。
另一方面,刑法過度介入將會阻礙體育競技的健康發展。如果刑法不顧及人們對體育技競傷害行為的容忍范圍或程度,與社會上的普通傷害行為一視同仁,必將導致體育競技運動的頹廢或消弭。體育競技傷害行為施以過分嚴厲的刑罰處罰,無異於給參賽運動員的競爭行為帶上「緊箍咒」。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總擔心自己的競爭行為會超出「紅線」,不敢進行身體對抗而畏手畏腳、小心翼翼地處理好各種身體對抗行為,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參賽運動員的鬥志或激情,這直接影響到體育競技的精彩程度和可欣賞性,而缺少激烈對抗和熱情激揚的體育運動將會索然無味。那麼,刑法就變異為遲滯競技體育精彩的「減速帶」,也成了阻礙競技體育的「軌條砦」。因此,刑法對體育競技的管控應以不阻礙體育競技健康發展為要件,同時考慮社會倫理道德的容許范圍,進而給人們預留一個合理的行為空間,並放任人們在這一空間之內進行此類行為,一旦在刑法給予的這個范圍被濫用並危害到人們可容忍的限度時,刑法才得以干預。
第二,刑法介入亦不能鬆弛。將體育競技的傷害行為都訴諸於行業內部處理,使體育競技領域成為脫逸於刑法管控的一片「凈土」,同樣也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如此,體育競技就真的會變異為犯罪的「避風港」,這會縱容大量嚴重違規違法行為橫行,甚至於一些惡意傷害現象滋生不斷。從現今亂象叢生的體育競技比賽就可見一斑。近幾年來,體育界「黑哨」「賭球」「假球」「群毆」以及「興奮劑」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而對其追究刑事責任的卻寥寥無幾,這不得不說與刑法手段管控體育競技領域的疲軟有一定關系。正如有學者認為,對於類似在運動競賽中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都使其逍遙法外,極不利於運動競賽的健康發展,只會徒增或助長賽場上的野蠻粗魯,甚至下黑手,不正賽風泛濫,而又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對於體育競技運動簡直是場災難。
第三,刑法介入應寬嚴有度。公平正義是法律永遠的價值追求,法律對人們的行為做出普遍調整,在維護理想的社會秩序的同時也要保障人們的自由權利,從而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正是因為法律蘊含的公平正義,所以立法者在創設一項刑事法律制度時既要考慮法益保護,同時也要考慮權利保障。反映在體育競技領域,刑法介入既不能過度而不顧及參賽人員的自由權利,也不能過於鬆弛而忽視了體育競技秩序的維護,關鍵在於如何在保障體育競技的健康發展和懲治預防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滋生之間尋求一個法益保護的最佳結合點,這個最佳結合點就是刑法介入體育競技領域使所受到的法益損失相對最小化,而法益保護達到最大程度化。
12以刑法干預最低限度為原則
刑法介入體育競技領域還要以刑法干預最低限度為原則。刑法干預最低限度原則要求刑法作為調整社會關系最後手段性而出現,這是由刑法制裁手段的嚴厲性和高成本性所決定的。如果不管行為侵害法益的嚴重程度與否,而任意進行刑罰制裁,這不但會發生侵害公民權利的現象,而且國家亦難以承擔無謂的高額司法成本,既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又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因此,刑法對體育競技的介入,只有窮盡行業規范以及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規手段的情況下才予以啟動。
第一,這是由體育競技的自身特殊性所決定的。由於體育競技自身具有對抗性、激烈性或競爭性等特徵,蘊涵著巨大天然危險,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在所難免。其一,體育競技更加鍾愛「激情」,而「激情」常促使人犯錯。試想,在體育競技比賽中,運動員個個精神狀態異常亢奮,或狂奔或跳躍,動作千變萬化,輕重緩急往往很難控制,碰撞、傷害不可避免。其二,體育競技運動通常在大型場地舉行,環境開放,人流涌動,歡呼雀躍,運動員不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干擾,進而影響其判斷力,造成動作失誤或誤差,很容易變異為傷害對方行為,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運動員也無法避免,而初出茅廬的新手尤甚。其三,現今體育競技越來越充斥著商業玄機和功利色彩,盛行以成敗論英雄,利益機制觸動運動員獲勝的動機不斷強化,相應地運動場上不僅是技術的比拼,而且使激烈對抗更加白熱化。其四,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一些更為刺激、危險更大的體育項目不斷上演,這無疑增加了競技傷害的概率。盡管如此,人們卻不以為然,心曠神怡。
第二,刑法介入要遵循行業規范前置原則。眾所周知,法律不理會「瑣碎之事」,法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加以具體規范,而僅僅基於規范目的對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項予以規定,可謂「法有限而情無窮」。那麼,在法律調整范圍之外的空白地帶,一般由職業道德或行業規范等其他社會規范予以調整,這些社會規范只要不與法律的基本原則或精神相沖突,為社會通念所接受,那麼它就屬於「軟法」的組成部分。競技體育運動需要藉助於行業規范來調整,參與人員首先必須遵循體育競技的具體規則,它是任何形式的體育比賽必須遵循的「鐵則」,也是判斷體育競技行為是否正當化的重要依據。這種制度設計主要基於體育競技具有較強的規則性和職業性,而行業規范的職能性質決定較之司法程序更富有行動效率,並有能力對所有的體育競技行為予以監管。但行業監管也有缺陷。其一,它對較為嚴重的體育競技傷害行為沒有實質性的威懾力。其二,行業內部監管機構由於與體育競技比賽的參與者存在主體身份或經濟利益的勾連,可能會使監管出現乏力或流於形式。其三,行業監管的有效實現要受多種因素制約,像制度的規范性、制度的執行力以及群體心理認同等,這些制約因素在不能有效協調運行的情勢下,行業監管的漏洞就無法避免。這也給刑法的介入留下空間。
第三,刑法介入體育競技領域屬於事後預防,謹防法益預防提前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源自於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各種社會風險以不可阻擋之勢正悄無聲息地撲面襲來,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前所未有的潛在危險或嚴重威脅。這激起世界各國不大不小的震動。在西方,自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提出「風險社會」理論以來,「風險社會」以及「風險刑法」理論便成為德日刑法學界研究的主要陣地,對刑法如何應對現代社會逐漸猛增的各種風險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國內,刑法學界也對風險社會及其風險刑法有著濃厚的理論熱情。的確在風險社會漸行漸近的情勢下,風險源的復雜性、風險滋生的不可預測性以及風險波及范圍的不確定性,使得社會的公共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5]。越來越多的國家面對這日益增大的風險,尤其在嚴重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交通事故領域、環境污染領域以及食品安全領域,逐漸在刑法中設置抽象危險犯的立法模式使法益保護提前化,以防患於未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競技體育領域本身蘊涵巨大風險,而這種風險不會危及到廣大民眾的最基本社會生活,刑法在競技體育領域的介入切不能「與時俱進」,仍然要堅守事後預防的矜持。
2刑法規制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范圍
21與體育競技關聯的傷害行為
體育競技傷害行為方式復雜多樣,形式不一而足。體育競技傷害行為既可能發生在對抗性競技中,也可能發生在非對抗性競技中,前者像拳擊、足球等,而後者如F1賽、馬拉松賽等。由於非對抗性競技體育只有一方,自然不存在對另一方刑法規制的問題。因此,刑法規制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范圍問題只存在於對抗性競技中。在對抗性競技運動中,在賽前、賽後或賽中休息時而發生的關聯傷害行為,不管是運動員對運動員,還是運動員對裁判員、教練員或其他在場人員,抑或裁判員、教練員或其他在場人員之間而發生的傷害行為,我們稱之為體育競技關聯傷害行為。此類傷害行為不是發生在比賽過程中,與競技比賽遵守規則無關,跟刑法規定的普通傷害行為並無區別,可以直接依據現行刑法的相關規定,可能涉及到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過失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等罪名予以追究刑事責任。盡管此類傷害行為的主體運動員、裁判員、教練以及現場觀眾等往往受到比賽場景的刺激或感染而實施,往往因激情或沖動以及情緒和感情的投注而爆發,犯罪學理論上稱之為激情犯。但對於激情犯與其他普通犯罪相似,並無法定從寬處罰的依據。因此,對於體育競技關聯傷害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應全面「入罪」。
22基於比賽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
以比賽為目的且犯規致人傷害行為其情況最為復雜。筆者認為,此種情形並非全面「入罪」,而是有的放矢地部分「入罪」,這里可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輕罪以下危害後果的傷害行為應「出罪」。基於比賽目的且違規造成輕傷以下危害後果的傷害行為應屬於排除犯罪化事由,不追究刑事責任。一方面,犯規是體育競技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體育競技中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就是,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必須遵守體育競技預設的具體規則。但違反比賽規則且造成傷害後果的行為並不一定就是體育犯罪。因為比賽中的犯規並造成傷害行為往往屬於體育競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比賽秩序之下的「合理碰撞」。犯規行為增加了比賽的刺激性和精彩程度。無犯規行為的比賽則索然無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比賽[6]。實際上,犯規在比賽中不僅無法避免,而且一方為了獲得比賽勝利目的基於比賽策略的考慮,常常故意利用犯規行為來消解對方的優勢。另一方面,由於體育競技本身所具有的對抗性、激烈性、近距離接觸性或高風險性,預示著在比賽中必然會存在人身安全危險,因犯規而造成輕傷以下危害後果的傷害行為更是不可避免,這是參加體育競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造成輕傷以下的危害後果鑒於具有比賽目的的正當性,造成的危害結果不大,可責性相對較小,仍屬於體育比賽的正常范圍,並沒有超出人們所容許的危險預測可能性。而且這種傷害行為沒有必要啟動刑法予以干預,由體育行業採取行業制裁方式予以解決就可以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第二,重傷以上危害後果的傷害行為應「入罪」。基於比賽目的違規而造成重傷以上危害後果的傷害行為,已經超出人們對此所容許的社會倫理范圍,完全具有刑罰可責性。
其一,此種行為客觀上造成了重傷以上的嚴重後果,具有入罪化的罪質基礎。根據刑法典第95條的規定,重傷害一般是指使人肢體殘廢或毀人容貌的、使人喪失聽覺、視覺或其他器官機能的以及其他對於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的情形。不難看出,致人重傷害往往使人生理器官殘疾或機能喪失,使之很長一段時期甚至終生不得恢復,這無疑是對人身權利的極大摧殘,直接侵犯了運動員的健康生命權,給運動員造成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煎熬。不僅如此,這種體育競技傷害行為嚴重踐踏了公平競賽的基本原則,制約了體育競技的健康發展,阻礙了體育競技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國家的良好聲譽和形象。
其二,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間接故意或過失,具有入罪化的主觀惡性。基於比賽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其行為人的主觀心態可概括為間接故意和過失。對於前者指的是運動員出於比賽目的在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結果而實施的犯規行為,而對於後者指的是運動員應當預見自己的犯規行為可能會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情況下,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這樣就可以得出,行為人基於比賽目的,在其間接故意和過失的心理態度支配下而實施嚴重傷害他人身體的犯規行為,可能以故意傷害罪或過失重傷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而造成死亡結果的,可能以故意傷害罪甚至故意殺人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論處。特別注意的是,這里行為人不可能存在直接故意的主觀心理態度,因為它與基於比賽目的的主觀目的相沖突,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會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結果而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發生,那麼,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就變異為非比賽目的,超出了這里所論述的類型,而應直接依據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惡意傷害行為的情形處理。
其三,具有入罪化的罪量基礎。如上所述,體育競技運動首先遵循其行業規范,體育協會作為國家體育行業的行政管理機構,其制定的行業規范雖然不具有絕對的強制力,但仍然有著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而對於造成重傷或死亡嚴重後果的傷害行為超出了體育行業自治許可權可管控的射程圈,行業規范對此類行為的管控疲軟,即使管控其效果也適得其反。只有刑法的介入,運用刑法利器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才能夠有力懲治和預防體育賽場上頻頻上演的體育暴力行為。這對於維護運動員的人身權利,促進體育比賽的公平競爭,保證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23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惡意傷害行為
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完全是隱藏其背後的不法行為,已經不能再視為比賽的一部分,無論其危害後果是輕傷,還是重傷抑或致人死亡,都應該全面「入罪化」。一方面行為人主觀上基於其他目的,具有傷害他人的主觀故意。例如個人恩怨的報復目的、發泄憤懣、起鬨鬧事以及其他擾亂比賽秩序目的等除比賽目的之外的任何目的。這充分暴露出行為人在主觀心態上出於惡意,有違反比賽規則傷害他人的直接故意,也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結果,而積極追求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另一方面,行為人在客觀上違反了比賽規則,實施了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並造成了輕傷以上的危害後果。可見這種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惡意傷害行為已經背離了體育競技的基本精神,與刑法中規定的普通傷害行為並無不同,完全超出了社會所容許的危險范圍,具有刑事可罰性。
如果刑法容忍這種行為的發生而不加以干預,將會縱容此種不法行為的滋生,使體育競技走向畸形發展的不歸路。因此,刑法應當積極介入對此種行為的處罰。誠然,比賽過程中情形復雜多變,體育競技傷害行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雖然從實質的角度看,以非比賽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具有違法性,但此種行為發生在比賽過程中,行為人往往以合法的形式掩飾非法的目的,一旦進入訴訟程序,行為人會辯稱自己是基於比賽勝利目的的失誤所造成的傷害行為,因為同樣的競技傷害行為可能是出於比賽目的,也可能出於其他報復等目的。因此,如何判斷競技比賽中行為人的主觀心態是司法程序中的一大難題。解決這一難題的出路就是貫徹刑法中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因為主觀見之於客觀,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往往表徵出客觀的具體行為,從傷害的手段、方式或傷害的程度、部位抑或傷害的時間點以及行為人的違規程度、頻率等一系列的客觀狀況,來認定罪與非罪的界限。那麼,通過這些情況認定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仍不能排除合理懷疑時,從疑問時做有利於被告人的解釋,應貫徹疑罪從無原則。
3體育競技傷害行為刑事責任的承擔
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畢竟不同於刑法規定的普通傷害,其可責性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社會相當性。因此有學者主張,對這種行為原則上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即使追究也要從寬處罰。但筆者並不予認同,文明進步的現代法治社會不允許以人的重大健康生命權做賭注以換取體育競技的精彩和刺激。對於體育競技傷害行為刑事責任的承擔同樣不能搞「一刀切」,一味地從寬處理,這里需要做分類處理。
其一,不可以從寬處理的情形。對於賽前、賽後或賽中暫停休息時的競技傷害行為以及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惡意傷害行為。譬如,在比賽休息時,因運動員不滿或發怒,將球猛踢到觀眾身上而導致輕傷以上的傷害行為。由於這些傷害行為與遵行比賽規則無聯系,不再視為比賽的一部分,可責性較大,無論從法理和情理上都缺乏從寬處罰的正當性。
其二,可以從寬處理的情形。對於基於比賽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盡管造成被害人身體嚴重傷害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由於該行為是發生在競技體育比賽過程中,行為人的犯規傷害行為並無「惡意」,因此對該行為應當與惡意傷害行為做以區分,對該行為人可以從寬處理。其立論理由簡要歸納如下:1)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在比賽過程中,當運動員在遭受外部刺激時,會產生神經緊張、情緒激動或心跳急促等諸多身心反應。在這些心理狀態下,運動員往往對外界事物的判斷力或自我控制力會急劇下降,甚至短時間喪失。加之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需要根據外界的刺激而迅速做出反應,動作千變萬化。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行為的失誤或誤差,碰撞與傷亡在所難免。這些傷害行為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手段不同於普通傷害,有些傷害為社會可允許的危險,即使超出人們可預設的危險范圍,其可責性相對降低。2)從規范刑法學角度來說,在體育競技比賽過程中,完全期待運動員在激烈對抗狀態中做出合乎比賽規則的動作顯然是強人所難,在這一點上也蘊含了期待可能性思想。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7]。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適法行為就無法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責難,相應地也就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試想,法律要求運動員在緊張激烈對抗的緊迫狀態下,以理性冷靜地判斷自己的行為並做出完全合乎規則的動作,顯然是強人所難。而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價值意蘊就是法律不強人所難。法律不僅是對司法人員的裁判規范,而且也是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法律以禁止和命令為內容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要合乎法律的要求,否則將遭致法律的制裁。然而,法律不是隨心所欲而設定規范的,必須反映人們的實際情況。也即是說,法律設定的禁止規范和行為規范應以人們在行為當時可以不違反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為前提條件的。從「法律不強人所難」和法律規范的設定規則都要求立法者在設定刑事責任承擔時必須充分考慮運動員在體育競技比賽這一特殊場景極為容易做出違規行為,進而造成他人人身傷害而觸犯刑律,這屬於事出有因,自然其可責性相對較低,對其從寬處理具有法理存在的正當性。
其三,對未成年人犯罪處罰的情形。在競技體育比賽中很多參賽運動員為未成年人,那麼,他們一旦實施犯罪進入司法程序同樣嚴格遵循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就我國刑法而言,針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特點,我國刑法劃分了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年齡制度,還規定了一些特殊處遇原則:一是從寬處理原則,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二是不適用死刑原則和不成立累犯原則。三是從寬適用緩刑原則和免除前科報告義務[9]。針對這些從寬處理原則,不論行為人是基於比賽目的且犯規的傷害行為,還是基於其他目的且犯規的惡意傷害行為,只要是犯罪主體為未成年人,都應當遵循上述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處遇原則。
⑥ 學生在校上體育課期間意外受傷,學校要負什麼責任
教育部2002年頒發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終究明確規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但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五)學校指導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合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單位未採取必要措施的;(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由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在司法實踐中,只要有上述十二項情形之一,就基本可以認定學校沒有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就要依法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壽的人身損害承擔責任。
⑦ 初中學生在學校上體育課打籃球時受傷,責任怎麼處理
主要的責任在於您的孩子,因為肇事者是您的孩子,何況他已經初二了。學校頂多支付百分之十的費用。
⑧ 學校體育比賽受傷誰負責
學校是應該付起一定的責任的,不過在參加比賽前學校都會為學生買保險的,保險公司也會給予一定的賠償。
⑨ 怎樣處理體育課傷害事故
在學生傷害事故中,體育課上發生的傷害事故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這是與體育課自身所具有的運動性、激烈性、對抗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分不開的。本文試從成因、法律責任以及預防及對策等幾方面,對體育課傷害事故作一些簡要分析。
一、體育課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
1. 因設施存在安全隱患而導致的傷害。是指因學校的場地、設施、器械等不符合國家或有關部門的安全標准,存在安全隱患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
案例1:某學校的體育課上,一男生在自由活動時躍起抓住足球門欄,但因該門欄固定不牢,導致門欄翻倒壓在該男生的腹部,造成重傷。
2. 教學內容超過學生的正常承受能力。是指因為體育課的教學內容、難度、強度等明顯超過了學生的正常身體承受能力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
案例2:某小學四年級體育課上,教師在32米的距離內用板凳設置四道障礙,要求學生越障礙往返跑。練習中,學生高某在越障礙時被板凳絆倒摔傷,被送往醫院治療。該學生家長與學校協商未成,向法院提起訴訟。經法院審理查明,該體育課教學內容安排違反了原國家教委《全日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規定,其強度和難度均超過了四年級學生的承受能力。法院因此判決學校支付醫葯費、護理費、交通費等費用。
3. 教師在組織教學中的過失。是指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存在某種過失,如未及時要求和提醒學生上體育課的注意事項,未充分進行運動前的熱身,未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上課過程中放羊式教學以及擅離職守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
案例3:某中學一名高一女生在體育課進行前滾翻練習時,褲兜中裝有的鉤針扎入小腹,造成重傷。經查,該體育教師課前未對學生上課的裝束、攜帶物品等做過必要的要求和提醒。
4. 學生自身健康原因導致的傷害。是指因為學生身體本身存在著某種不適於體育鍛煉的疾病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
案例4:某中學高一學生張某在400米跑測試中突然倒地,昏迷不醒。教師及時將張某送往醫院,但終因搶救無效而死亡。後經查明,張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其為了順利被該中學錄取,故意隱瞞了病情,而且為了不使學校發覺,堅持參加了體育測驗。
5. 第三人的過錯導致的學生傷害。是指在體育課進行當中,由於除體育教師和受傷害學生之外第三人的過錯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
案例5:某校初一學生正上體育課,一隻狗突然闖進人群,將12歲的學生吳某咬傷。因當地醫療條件差,狂犬疫苗三天後才買到,吳某於一周後因狂犬病發作而死亡。
6. 意外事故導致的學生傷害。是指由於體育教師和學生不能預見、不能抗拒的原因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
案例6:某校高二學生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帶領學生做完准備活動之後,組織學生練習跳繩,教師在一旁看護。學生徐某在跳繩時不慎被繩絆倒,腹部著地,造成脾臟外傷性破裂。
二、學校在體育課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
體育課上的傷害事故同其他學生傷害事故一樣,在確定學校是否承擔責任時,應當依據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即有過錯則應承擔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因此,在上述的幾種情況中,因設施存在故障或缺陷、教學內容超過學生的正常承受能力、教師在組織教學中的過失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根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法律責任。例如在案例1中,因為運動器械存在安全隱患而導致學生受傷,學校存在明顯的過錯,而受傷的男生不可能預見到足球門欄有可能翻倒,不存在過錯,所以校方應承擔全部法律責任。又如在案例2中,體育教師超越《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進行越障礙跑訓練,其教學內容的強度和難度明顯超越了學生的負荷能力,法院因此判決學校根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責任。另外,如果出現混合過錯情況,即除了學校有過錯之外,受害學生或第三人也存在過錯的,各方應當根據過錯的程度分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例如在案例3中,體育教師在上課前未要求、提醒學生檢查是否攜帶危險物品,因此具有過錯。同時,該受傷的女生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預見到褲兜內攜帶鉤針上體育課的危險性,但其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因此也具有一定的過錯。所以在案例3中,學校和女生都應承擔相應責任。
同樣,在因學生自身健康原因導致的傷害、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的學生傷害案件中,如果學校沒有過錯,校方就不承擔責任。例如在案例4中,張某故意隱瞞病情,主觀上具有過錯,而學校對此毫不知情,並未違反自己的注意義務,因此不具有過錯。據此,學校不承擔責任。但假如學校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學生存在不適於參加體育運動的特異體質後,仍然要求或者同意該學生參加運動而導致學生受到傷害的,就應當認為學校存在一定的過錯。又如在案例5中,應當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27條關於動物致人損害的有關規定,由狗的主人(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全部責任。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第6種情況,即由於意外事件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這種情況下學校是否應承擔責任,目前在法學界還存在著爭議,各地法院的判決也不盡相同。一種看法認為,由於學校在意外傷害中一般不具有過錯,因此應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0條的規定,認定學校不承擔法律責任。另一種看法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根據《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0條的規定(即在傷害案件中,學校有過錯的,應承擔責任),推導出學校無過錯就不承擔責任的結論。因為法律和司法解釋都沒有明確規定在學校和學生都無過錯的情況下,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問題,所以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定,由學校根據公平責任原則承擔部分責任,即根據傷害的程度、雙方的經濟情況、社會輿論的因素,由學校分擔部分責任。
三、體育課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與對策
1. 領導要重視,制度要健全。安全無小事,對於學校,尤其是體育課來講,更是如此。
2. 學校應當注意校內的體育設施是否完善,有無安全隱患,並定期檢查,發現隱患應當及時排除。
3. 學校應當嚴格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防止因教學內容超綱而導致學生受到傷害。
4. 體育教師應當增強責任心,提高業務水平,盡力避免因為自己的教學失誤而導致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需要強調的是,在上課過程中,教師不應脫崗,不應讓學生在失去教師監管的情況下運動。尤其是在分組訓練時,教師不宜給自己未親自輔導的小組安排一些具有危險性的活動,如投擲鉛球等。教師在輔導某一小組的同時,應留心其他小組的情況,發現學生有危險舉動時,應及時制止。
5. 學校應當提醒學生家長,如學生存在不適於劇烈運動的特異體質,應當及時向學校反映,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6. 在體育課上發生傷害事故後,體育教師及學校的有關人員應當及時救治,以免因救治不及時而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無論是否對事故負有責任,學校都應當本著人道主義和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從各個方面關心、照顧、安慰受傷害的學生和家長,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他們給予必要的幫助,這樣也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⑩ 體育競賽中傷害事故的責任如何認定
案情介紹:原告與被告在踢足球過程中發生沖撞,致使原告受傷,後因雙方對賠償問題達不成協議,原告將被告訴至法院。 律師作為被告的代理人認為被告不應當承擔責任,並提出了以下代理意見: 足球比賽具有群體性、對抗性及人身危險性的風險,出現人身傷害事件屬於正常的現象,應當在預料之中。參與者無一例外的處於潛在危險之中,足球運動的參與者既是潛在危險的製造者,又是潛在危險的承擔者。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必然存在沖撞、搶奪、撲救、沖擊的基本運動行為,在強烈的身體對抗中發生人身損害是極有可能的,任何人參加這樣的體育運動,都應當意識到這樣的風險。原告作為參加足球比賽的球員之一對足球比賽這項體育運動的風險應當有明確的認識,原告參加這一項運動的行為就表明了原告自願承擔這種危險,同意承擔損害的後果,原告未能證明被告有嚴重犯規行為或有傷害故意,被告就不應當對原告的損害後果承擔民事責任。 開展體育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體育活動強化鍛煉,增強國民的體質,培養團結拼搏的精神。其意義不單純是為了參與體育運動的個別人,更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使整個民族的人民體質更強壯,身體更健康,國家和民族更有生命力。對參加體育活動受到意外傷害的個人的權利保護是必要的,但是相當於全民族,全體國民的利益更應當注重保護後者,如果在體育運動中受到意外傷害就一定要追究無過錯人的賠償責任,實際上就是為了個別人的權益保護而導致更多的人由於害怕承擔意外傷害的賠償責任,而不敢參加體育活動,這就從根本上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損害了社會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綜上所述,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在對抗性極強的足球比賽中,出現原告受傷的事件屬於正常現象,原告要求被告在踢球過程中應盡更高注意義務顯屬苛求於被告且也不符合足球比賽本身的特點。 另外代理人律師認為,本案亦不能適用公平責任由被告分擔損失。 在對抗性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比賽時的人身損害,如由對方承擔公平責任,則與承擔侵權責任一樣,都必將導致參賽雙方因顧慮承擔責任而不敢充分發揮勇敢拼搏的體育競賽精神,從而使競賽的對抗性減弱,這與競賽的性質和目的相沖突,所以不宜適用公平責任處理競技比賽參賽者發生的人身損害。 案件結果:法院採納了律師的意見,駁回原告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