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訴意見箱市長要怎麼樣才能投訴一個刑事惡列的人
今天我在市區金馬廣場遇到一個這樣的看車人員。一看就是喝了酒的。停了電動車取車的回時候給他答一元錢按市物價局的規定應當找我七角錢,但平時也就只找五角錢,也就是說已經存在亂收費的現象了。可是他連五角錢都沒找給我說現在就收一元了。我說你牌子上面寫得很清楚你為什麼亂收他居然很趾高氣揚的說就這么收你打電話有人接就出鬼了。我很氣憤就撥了物價局的電話。結果是真的打了沒人接。接著這個看車人員還很得意的說你打不通就不是人。你報警我就說收你三角。這么樣的沒有素質沒有道德。這是不是物價局在默認他們的行為。那物價局的電話就是擺設咯我連打了十通電話真的就沒人接。因為我是孕婦,這個看車人員居然咒我的寶寶我實在是氣不過。最後還推我。還跟我說隨便你怎麼樣,沒人理你的。我真是很氣憤。這樣的工作人員喝了酒亂收費居然沒人管。物價局你的電話不會是停機了吧?
㈡ 公司投訴箱安在哪裡比較好
如果是內部員工投訴的意見箱,一般都放在公司食堂門口。小規模公司,沒有內部食堂的,一般放在考勤機旁邊
公司對外,供訪客等投訴的意見箱,一般放在公司大門口接待處
㈢ 企業有沒有必要設置員工投訴建議箱
這種需要匿名。其實有利有弊,能真是暴露企業管理的痛點和難點。但是如果一些員工經常想著去投訴誰,沒有一心工作這種現象也是可能存在的。上次有在MBA智庫文檔上面看過類似的分析,你可以去搜下。
㈣ 上海紅星美凱龍員工怎麼投訴自己的領導 管理垃圾 總經理說給我們放投訴箱 一年了都還沒有放
我是總部的企管專員,現在你反映的情況已報告給總經理,我們會調查清楚,
㈤ 投訴箱英語怎麼說
Suggestion Box.
雖然 suggestion 是提議,但是很少聽過 complaint box.
況且通常人們會把投訴信等投入 suggestion box
㈥ 處理意見箱投訴問題怎麼寫
這個問題應該有兩種情況:
一是將有關部門處理意見箱投訴意見的情況回進行匯總整理,向上級答或主管領導提交一份報告。
二是向意見箱中的意見投訴人進行回復。
到底所提問的問題中指的是哪一種尚不明確。
如果是向上級部門或主管領導提交的報告,主要內容應該是:
1,共收集了多少條意見;
2,這些意見中有多少是有效的,有多少是無效的。
3,這些意見內容的分類情況以及涉及的部門和人員情況。
4,對這些投訴意見的辦理情況。
關於對投訴人的回復,那就很簡單了,不必多說。
㈦ 提問箱裡面已經回復的問題怎麼舉報
你只要把問題點進去,然後右下角有一個舉報的,你點擊一下舉報就好了
㈧ 舉報箱的發展過程
據史籍記載,遠在堯舜之時,舉報箱就有了雛形。有了讓百姓議政的「誹謗木」、「進善旌」、 「敢諫之鼓」。人們在交通要道上埋設木柱,作為辨認道路的標志,並利用木柱刻寫意見,向執政者進言或表達訴求,「政有缺失,民得書於木」。因此,這種路標又稱作「誹謗木」,當時的「誹謗」意為「責過失、論是非」。
堯設立誹謗木,是讓人們把意見寫在上面或者敲擊出聲,讓他出宮當面聽取意見,以便改進政務。「誹謗木」,後來又被稱為「華表」,發展到後代,成為宮殿門前的裝飾物。
除了「誹謗木」還有「進善旌」和「敢諫鼓」都代表古時信訪和紀檢工作的開端。 西漢時期的名人趙廣漢在潁川都任郡守時,潁川官府與豪強勾結,結黨營私成風 。為抑強懲惡,趙廣漢從存錢罐中受到啟發,製作成「狀如瓶,為小孔,可入不可出」的「缿[xiàng]筒」,起到能夠「及得投書,削其主名」(保護舉報人)的作用。「缿筒」製成後,各地懸掛,並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吏民保密。一段時間後,收到很多舉報信,趙廣漢根據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及時查處,從而使奸黨散落。
到了西漢,出現了一種叫「垢筒」的舉報箱。漢宣帝時期,潁川土豪結黨營私,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無人敢治。上吏出身的趙廣漢出任潁川郡太守。趙廣漢到任後,決定進行徹底治理,為民除害。他從存錢罐中受到啟發,製作成「狀如瓶,為小孔,可入不可出」的垢筒,起到能夠「及得投書,削其主名」(保護投訴人)的作用。垢筒製成後,趙廣漢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懸掛,並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吏民保密。經過一段時間,收到很多舉報信,趙廣漢根據舉報信提供的線索,組織力量打擊罪犯,終於使奸黨散落,社會得到穩定。 「誹謗木」一直流傳到了晉代,不過當時叫「華表木」。我們現在常見的裝飾性建築「華表名稱就是源自這種表木,所謂的表木,類似是路標,然後在柱子上面增加一塊橫板,跟我們現在路標的樣子很相似。這塊橫板的作用是記事,當然也可以供大家舉報時所用,想舉報某某官員的話,半夜沒人時候搭把梯子,把內容刻到表木上橫板上。
晉崔豹《占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涑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表木」流傳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蕭衍覺得舉報人半夜爬梯子上去刻字不太方便,為了方便百姓,暢通言路,便推出了一項便民之政。就是在誹謗木的旁邊裝一個木匣,叫做「謗木函」,老百姓的舉報信、意見書都可以投進去,再交由專人處理並上報。
梁武帝蕭衍衍做皇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為了廣納眾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未能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沒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公元686年,武則天執政時期,在朝堂上設置了「銅匭[guǐ]」,《資治通鑒》中記載「銅匭」:「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銅匭有專人開啟,面呈武則天親覽,使舉報真正上達。由補闕、拾遺與御史等人充任理匭使,在朝堂執掌匭事,專門受納臣民的「進書」或訴狀。武則天設置「銅匭」本意在於接受臣民諫議時政,自陳冤屈;還有治國謀略方面的投書,從而得到真實的情報,以加強皇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敗的作用。可以說「銅匭」與今天的舉報箱,有些相似了。
公元686年,武則天執政時期,在朝堂上設置了「銅匭」(即銅制匣子),《資治通鑒》中記載「銅匭」:「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由補闕、拾遺與御史等人充任理匭使,在朝堂執掌匭事,專門受納臣民的「進書」或訴狀。武則天設置「銅匭」本意是接受臣民諫議時政,自陳冤屈,以及治國謀略方面的意見書,從而得到真實的情報,以加強皇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敗的作用,但後來任用酷吏製造了大量冤假錯案,所以說武則天時期的「銅匭」是只是維護其自身統治的一種工具。
㈨ 舉報箱多久開一次村委的舉報箱多久開一次
具體情況不明不好講,這屬於村委會職責范圍,具體咨詢村委會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