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悲鴻畫了哪些馬想知道徐悲鴻畫這些馬的時期
《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2. (高分)徐悲鴻國畫中的馬(如:八駿圖)的版權問題
個人版權保護時間是首次發表之日起至終身,及之後50年。徐大師1953年去世,就算申請了版權,到2003年也已經失效了。
3. 為何徐悲鴻畫馬
何徐悲鴻畫馬的原因:
徐悲鴻不斷在畫馬中寄託著憂國憂民的情思。他曾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斗,回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詞句,以激勵國人不畏強暴,大膽抗擊日寇的侵略。在這里,徐悲鴻追求的境界可謂是「鴻雁悲鳴,駿馬悲嘶」。
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下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抗戰時期,徐悲鴻曾住在重慶沙坪壩,那裡有許多國立學府隨政府遷來,卻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
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辦一個「正風出版社」,找到徐悲鴻求助。徐悲鴻提出只要找一些知名教授擔任編委,他就畫馬籌錢。陳汝言組織好編委再來見徐悲鴻,他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給陳汝言,並說:「這是我賣的兩匹『馬』的價錢。」徐悲鴻贈「馬」辦書店的事跡被傳為佳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徐悲鴻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日:「山河百戰歸民主,鏟除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雲:「百載沉菏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託了人民的愛憎,在它們馳騁的腳印上,燙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3)徐悲鴻畫作馬侵權擴展閱讀: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1895年7月19日生於江蘇宜興計亭橋(屹亭橋)鎮。他年輕時善哭,因家境貧困,常在半夜裡悲從中來,有如鴻雁悲鳴,因此改名悲鴻。徐悲鴻一生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在繪畫技巧上不斷尋求突破,力圖塑造駿馬的各種雄姿。尤為可貴的是,徐悲鴻所畫的水墨奔馬,無羈群,尚桀驁,發胸中塊壘,掘民族精神。
而在心理學的意象分析上,馬是力量、速度、自由、耐力的化身,令人神思飛越,並生發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這,也是徐悲鴻的心理嚮往與藝術追求,由此,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也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馬始終是人才的象徵,也是民族振奮的表現。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徐悲鴻不像古人那樣熱衷畫鞍馬,而是喜歡畫野馬,為的是表現野馬的豪放不羈的氣質,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1940年他在游歷克什米爾時,見到當地的駿馬格外興奮,也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精品之作——— 《群馬》。
畫中沒有馬的奔騰之姿,那幾匹背向的馬彷彿聽到了什麼,正豎耳警覺地凝視著遠方,表面是那樣平靜,但卻蘊含著內在的動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線條表現出馬匹堅硬的骨骼和挺勁的馬腿,以生動的墨色表現出風中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更強化了那靜中之動的魅力。
有趣的是,徐悲鴻在《九方皋》畫面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給馬戴上了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麼,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制。」徐悲鴻曾在1940的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
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由此,在徐悲鴻的筆下,一匹匹駿馬奮蹤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給人破紙而出的感覺。其實,這份萬馬猶酣的藝術追求,也投射了徐悲鴻崇尚自由,不斷創新的心理呼喚。
4. 徐悲鴻畫馬的故事
徐悲鴻為了畫好奔跑的馬,常常跟在馬後面,仔細觀察馬跑起來的樣子。
有一次,他只顧觀察,沒有注意腳下的路,結果摔了一跤,滿身塵土,手、腳、臉都擦破了。他爬起來,又繼續追趕。徐悲鴻對這些畫作著迷,整天沉浸在馬的世界裡。他幾乎每天都在畫馬,而他的小屋的牆壁上布滿了駿馬圖。
功到自然成,徐悲鴻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畫的馬成了世界公認的藝術寶藏。。你看《奔馬圖》中,那氣勢雄壯、四蹄生風的駿馬,奔騰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顯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雄偉的四足馬,在曠野中奔涌而出,展現出巨大的力量。強壯的鐵蹄,彷彿要製造一個「嗒嗒」的蹄聲,催人向上。
(4)徐悲鴻畫作馬侵權擴展閱讀:
有一天,一個外國學生粗暴地對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器重你,但你不要認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惹怒了,但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見識一下真實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馬,夜以繼日,勇往直前。
再後來,那個外國學生,看到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驚訝。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能力的。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說,那叫做'有眼不識泰山'。"
5. 他是徐悲鴻情敵,擅長畫馬,生前窮困潦倒,為什麼死後一幅畫賣1.28億
徐悲鴻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十分厲害的畫家,聞名遐邇一幅畫動輒都是上億。他的一幅畫就是遺作,讓別人補全都能賣出4370萬。這幅4370萬的畫作,那可是都有來頭。由范曾補筆徐悲鴻一幅駿馬,名為《六朝詩意圖》,可見徐悲鴻的影響力。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徐悲鴻擅長畫馬,他的情敵也擅長畫馬。然而,徐悲鴻的這位情敵,沒能和他爭過女人,一生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窮困潦倒。其實,這是一位很有點悲情色彩的畫家。他死後畫作屢屢拍出天價,死後一幅畫賣了1.28億。這位畫家是誰呢?有何傳奇經歷?
徐悲鴻早年照
他是徐悲鴻情敵,這點也算是他人生經歷中的一點水花。他也擅長畫馬,並且畫的馬賣的也不錯,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欣賞一下。然而,這是一個悲情的畫家,生前窮困潦倒,死後一幅畫賣1.28億。死後畫賣得再貴,可是與他沒有多大關系,畢竟錢到了炒火他的藏家手中。又有誰會真的體會常玉在極端貧困下創作的畫作,這樣的畫家確實是值得敬佩,既讓人同情又讓人心有不甘。
6. 徐悲鴻畫了一匹馬,請問這幅作品叫什麼名字
八駿圖
按一下手機右上角的採納或者電腦上的好評哦!謝謝
7. 臨摹徐悲鴻的馬獲獎是侵犯著作權嗎
感情等於才分。感受是了解的對手,正如行動是思維的抗衡。一個有天才的朋友可以通過友情、領會,和他並駕齊驅。一個常人有感情作基礎,就可以比倒最偉大的藝術家。這說明女人為什麼愛著一些「蠢才」。——巴爾扎克
8. 徐悲鴻畫馬的作品和介紹
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米、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9. 人人皆知徐悲鴻善於畫馬,他對中國繪畫有什麼貢獻呢
這么多年以來,對於徐悲鴻有著兩種認知,一是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中那個勤奮好學、傲骨英風的有為青年;一是坊間津津樂道的「徐悲鴻和他的三個女人」中的「民國渣男徐悲鴻」,其「多情而薄情」之面,似乎只有「林徽因和她的三個男人」才能與之匹敵。
然而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真假假過後,我們來看看徐悲鴻。
《山河百戰歸民主》/101×54cm/1953年/宣紙
10. 徐悲鴻畫的馬的介紹
《奔馬圖》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