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投資人將款轉到公司股東個人銀行卡上且要求股東打借條屬於投資還是借貸
這個行為是借貸,股權投資必須是投資人直接轉款到公司賬戶並註明投資款才算出資,投資也不存在借條而是股權證明才對。
❷ 請問公司工商里沒有的人,只有一張投資人打款憑證,這個憑證去法院執行裁決書里寫入被執行人可以嗎
1、公司股東以其出資金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工商登記是外部表現形式,是對抗第三人的。
2、如果你是與公司產生糾紛,起訴的是公司,執行的是公司財產,如果工商登記上的股東沒有出資到位是可以請求法院執行未出資股東的未出資額。如果工商登記上沒有這個股東,你不能執行。
3、如果你是公司內部糾紛,這個股東雖然沒有在工商登記,但實際享受了股東權利,你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向這個股東追償,追償也是基於你和股東之間的投資公司的協議,那個股東承擔的是違約責任(如有)。
❸ 董事長私自吸納新股東入股3000萬資金全都打到他自己賬戶上怎麼辦,是否屬於侵佔公司財產
結論:不一定,要看具體情況,僅僅一句話的描述,對該問題無法定性,建議先發起股東知情權糾紛和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進一步了解情況和收集證據。
提問者應當是這家公司的股東,不然怎麼會這么關心這問題?但提問者並未明示自己的身份,我先理解其就是這家公司的小股東。
提問者僅僅用了一句話來概括,不可能對該問題進行定性,需要更多的材料來加以分析。如果提問者有以下材料,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涉及機密問題,可通過網路的私信功能直接發給我。
1、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問題。
提問者使用了「董事長私自吸納新股東入股」這個詞,這屬於公司增加資本,增加資本是需要召開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討論最後形成增資決議。
而是否有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增資決議,或是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是否存在被撤銷和被確認無效是關鍵因素。
2、3000萬資金是否進入了公司賬戶問題。
提問者使用了「3000萬資金全都打到他自己賬戶上」,該資金是直接到他個人賬戶上,還是先打入公司賬戶再轉入其個人賬戶上也是定性的關鍵因素。
3、資金的最終去向問題。
3000萬資金是全部被用於公司的生產和經營還是部分用於生產和經營部分用於個人消費或者是全都未用於生產和經營,再或者是用於違法或違法犯罪活動都是關鍵因素。
4、定性問題。
職務侵佔
提問者使用了「是否屬於侵佔公司財產」這一詞語。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股東會決議且不存在被撤銷和被確認無效的情形,資金進入了公司賬戶,然後轉入其個人賬戶,資金全部或部分用於其個人消費(例如購買房產、車輛、子女上學等等)達到一定數額,基本上可以定性為涉嫌職務侵佔罪。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沒有股東會增資決議,資金未用於公司的生產和經營被用於違法活動,基本上可以定性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集資詐騙
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沒有股東會增資決議,採用了詐騙(以虛構的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辦法)的方法,資金也沒有用於生產和經營,基本上可以定性為涉嫌集資詐騙。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違反忠實義務
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股東會決議,資金進入了公司的賬戶,只是後來轉入個人賬戶存儲。基本山可以定性為違反對公司忠實的義務,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
現實情況很復雜,這里不做一一描述。
5、從聽說、猜測或感覺階段到有確鑿的證據階段。
取得有效的,可以直接成為證據的會計賬簿、會計憑證、銀行流水和業務合同等資料,必須有一個案件,該案件必須是不藉助你想獲得的證據,無法查明案件事實的,就有可能,我就是這么做到的。
難度特別高,我跑了100多次法院,所以一般的小標的案件,不建議這么操作,成本太高。
每個公司的情況不一樣,我只能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具體提問者如何做到,需要詳細了解公司的情況,再做方案。
❹ 我打了3萬到其個人帳戶,備注某某投資款,但其既沒把錢打入公司帳戶。也沒股東協議,如何起訴
起訴不了,沒有證據
❺ 股東打投資款時是別人代打的,這筆會計分錄怎麼做
他人的錢打到股東名下就是股東的錢
其股東是二次投入資本作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某股東部分資本未到位
❻ 求問實際出資人和名義股東法律糾紛法律如何規定
答:商事實踐中,由於各種原因公司相關文件中記名的人(名義股東)與真正投資人(實際出資人)相分離的情形並不鮮見,雙方有時就股權投資收益的歸屬發生爭議。我們認為,如果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人約定由名義股東出面行使股權,但由實際出資人享受投資權益時,這屬於雙方間的自由約定,根據締約自由的精神,如無其他違法情形,該約定應有效,實際出資人可依照合同約定向名義股東主張相關權益。故我們在解釋(三)作了此種規定。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股東名冊中的記名,是名義股東(即記名人)用來向公司主張權利或向公司提出抗辯的身份依據,而不是名義股東對抗實際出資人的依據,所以名義股東不能據其抗辯實際出資人。同樣,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三款雖然規定未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但我們認為在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人就股東資格發生爭議時,名義股東並不屬於此處的「第三人」,所以名義股東不得以該登記否認實際出資人的合同權利。 在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間,實際出資人的投資權益應當依雙方合同確定並依法保護。但如果實際出資人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等,此時實際出資人的要求就已經突破了前述雙方合同的范圍,實際出資人將從公司外部進入公司內部、成為公司的成員。此種情況下,參照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我們規定此時應當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編輯:公司律師
❼ 我們也是公司在打驗資款時,把本來兩個股東的投資款以其中一個人名字存上去了,當時發現了,但是改不了了
改不了你把錢轉出來重新存一次不就OK了?肯定要銀行這邊配合一下了
❽ 有限責任公司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發生糾紛如何處理
公司法司法解釋3
第二十四條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條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
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六條公司債權人以登記於公司登記機關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為由,請求其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股東以其僅為名義股東而非實際出資人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名義股東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後,向實際出資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