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刑法中報應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區別
一、主張不同
報應主義:報應主義主張只能以社會危害程度為依據決定刑罰的份量。
功利主義:功利主義主張單純根據行為人人身危險性的大小設定刑罰的份量,可以重罪輕刑(當人身危險性小於社會危害性之時),也可以輕罪重刑(當人身危險性大於社會危害性之時)。
二、合理限度不同
報應主義:報應主義從已然之罪中去尋求刑罰的合理限度。
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從未然之罪中去尋求刑罰的合理限度。
三、強調點不同
報應主義:報應主義著眼於已然之罪,其指向性是回顧性的,強調的是刑從罪生,罪有應得,罪刑相當。
功利主義:功利主義著眼於未然之罪,其指向性是前瞻性的,強調的是刑須制罪和刑足制罪。
(1)功利主義侵權擴展閱讀
功利主義分為行動功利主義和准則功利主義。
行動功利主義根據行動自身所產生的好或壞的效果,來判定行動的正確或錯誤。正義刑罰的報應被認為是一種准則功利。合理的准則功利主義與行動功利主義實際上是相通的。
准則功利主義則根據在相同的集團境遇里,每個人的行動所應遵守准則的好或壞的效果,來判定行動的正確或錯誤。
B. 舉例說明什麼叫「功利主義」
早在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理論之前,就有功利主義思想雛型的出現。西元前5世紀的亞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紀的伊比鳩魯、中國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隨者的倫理學中都存在著如何促使最大快樂的思維,他們是古人中的功利主義先驅。近代英國哲學家與倫理學家如坎伯蘭 (Richard Cumberland)、法蘭西斯·哈奇森與休姆都有功利主義的傾向。據邊沁指出,他在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義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發現了功利原則。
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系統是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期,由英國哲學家兼經濟學家邊沁和米爾提出。其基本原則是:一種行為如有助於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19世紀末期的功利主義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認為功利主義來自對「常識」的道德系統的反省。他論證多數的常識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義基礎上。他也認為功利主義能解決常識學說的模糊和前後矛盾而產生的困難和困惑之處。在20世紀功利主義雖然經過摩爾 (G.E. Moore) 的批判,但英美哲學家與英國自然科學家兼倫理學家圖爾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學的諾埃爾·史密斯 (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 (J.O. Urmson)、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羅爾斯以及澳大利亞的斯馬特 (J. J. C. Smart)等人仍為功利主義辯護。
C. 功利主義的法學
功利主義法學生產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大陸的英國,是把功利主義運用到法學領域而產生的法學流派。功利主義基於這樣一種倫理原則:人的本性是避苦求樂的,人的行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對於社會或政府來說,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職能。功利主義法學的最基本特點就是強調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原則是立法的宗旨、評判法律優秀的標准和法律實務歐洲大陸,對政治學、法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以後,功利主義法學的一些基本原理被西方法學、社會法學、自由主義法學、經濟法學等所吸收。
第一,功利主義法學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意識形態,它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盡管從表面上看與「為絕大多數人謀福利」、「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有相似之處,但兩者有實質性的區別。功利主義所謂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本質是自由主義而非社會主義,這個原則鼓勵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自由競爭,國家奉行不幹涉主義,國家的任務只是為自由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是優勝劣汰、兩極分化,這與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原則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功利主義原則不是人類倫理的絕對最高原則,人類倫理的原則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因為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深化的。過分地強調功利,實際上使功利主義學說最終陷入到自然法的思維方式中去(盡管邊沁堅決地反對自然法學),即用一種絕對的標准去衡量、限定人類行為,所以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功利主義法學是一種沒有自然法的自然法理論。關於這一點,可以借用丹寧勛爵的評價:「他(指邊沁)是世間最自負的人。就像浴室里的阿基米德一樣,1768年他發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成語時,他喊道:『尤里卡!』(Eureka,是古希臘語,意為好啊!有辦法啊!)他認為功利主義哲學可以解釋所有法律和社會問題。但它什麼也解釋不了。」
第三,功利原則並非是人類行為的唯一原則。人類行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功利只是人類行為的動機之一,功利主義試圖以功利來概括全部人的行為動機,把快樂當做道德的唯一價值,把追求功利當做人生的唯一目標,忽略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經不起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檢驗。湯因比認為,功利原則不可能涵蓋人類所有的行為。「人在想像到關於星辰的知識可以對農民或航海者具有任何實際用途之前很久,早就已經對星辰懷有好奇心了。假如他沒有這種無私的好奇心,沒有這種顯然是人的、超越於動物之上的對待宇宙萬物的態度,那麼功利也就不會接踵而來。」事實上,人不是以功利為動機的冰冷的計算器,而是豐富多彩、充滿激情的社會主體,功利主義把人的本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無法解釋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這也是功利主義法學雖然對西方法律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卻沒有能夠長期占據西方法律思想舞台的重要原因。
D. 功利主義的優缺點
優點:
1、功利主義強調效果和效益,有利於人的解放,打破宗教禁慾主義的精神枷鎖。
2、功利是人的功能和利益,追求功利是人不同於動物的特徵。馬克思指出,人們所追求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
缺點:
功利主義注重個人功利,片面性強。容易導致利己主義。
功利主義亦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在中國,戰國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義的重要代表。宋代思想家葉適和陳亮主張功利之學,注重實際功用和效果,反對惟言功利和空談性命的義理之學。
(4)功利主義侵權擴展閱讀:
功利主義根據應用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情境
情境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在此時此刻這個情境下,該怎麼做才能促進全體快樂值。」而不是問若將此道德律推廣到每個人身上會對全體快樂值造成什麼影響。
舉個例子,像說謊一般來說是不對的行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國家機密而說謊等。
對情境功利主義的定義可以參考下面一句話:「某個行為僅在全體快樂值不低於其他等同行為所產生的全體快樂值時為善,此為情境功利主義。」
2、普遍
普遍功利主義重視「若每個人都按照我現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為,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最明確的例子是「窮人可不可以奪取富人的財富」按照情境功利主義,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可以促進最大快樂值,但普遍功利主義提醒我們,若每個人都這么做,那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3、規則
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常見的應用可見於交通規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視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值而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根據既定的規范。
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樂值)。 但需要注意這個規則制定時的合理性。也有批評學者認為實際是變化的,這種規則若不能緊跟變化會最終走向不合理。
有人認為,普遍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本質上都屬於情境功利主義的一種。
E. 功利主義的版權信息
作者:(英國)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2月
ISBN: 9787500482932
開本: 16開
定價: 18.00 元
F. 【請教】什麼是「功利主義」什麼是「功利主義者」
所謂的功利主義,即以功利為中心,一切為了功利,且不惜手段。可以簡單的說是掉進了錢眼裡。有功利心的人即是功利主義者,一切都是向錢看的。
G. 功利主義到底是什麼意思
功利主義的開山祖師邊沁對功利原理的表述是這樣的:「功利邏輯在於在一切判斷過程中都堅定地從痛苦和快樂的計算或比較出發,以及不允許任何其他觀念的干擾。」(邊沁:《立法理論》)。也就是說,這種原則可以進一步表述為,我們行為選擇的判斷點在於行為之前對此行為將會引起的效果的計算:如果完成此行為將會引起的效果是快樂大於痛苦,則應當去做;如果完成此行為將會引起的效果是痛苦大於快樂,則不應當去做。「一方面在計算一切快樂的總值,另一方面在計算一切痛苦的總值。如果在快樂方面有結余,這種結余就會給行為帶來好的趨向,……如果在痛苦方面有結余,這就會帶來壞的趨向。」
但是我們要著手實行這種計算時卻總是發現真正要遵循這一條原則恰恰是極難的,因為我們恰恰是不能真正地找到實在的效果本身的。我們所預見的未來的效果是實在的嗎?不是。我們所審查的過去的效果是實在的嗎?也不是。一方面,未來行為的效果的實在性需要判斷選擇之後的主體通過行動去賦予,另一方面,面對過去的效果時我們只能置身於自己當下的時代和角度而對它進行評價,而這種評價卻恰恰完全沒有把握到這項歷史行為的效果本身。甚至這種量化的苦樂計算本身也是不實在的,因為一方面人沒有能力對這種時時變化的效果進行定量,另一方面在現實判斷當中,往往是關鍵時節一轉念的沖動和立時的情緒促使著人們動手開始一次行動。我們可以想見到,完全根據邊沁的功利原則所進行的選擇判斷雖然給予以人一種關涉於現實和效果的不容置疑的必然性觀感,但是其實際上由這種判斷卻並不能確實達到他所意想的目的,因為這種由他的功利原則指引之下的人類活動恰恰是立足於不實在的效果研判之上的。由此,這種理論延伸之處所表現出來的「跟著感覺走」的傾向正是與其本身提出的客觀科學前提徹底沖突: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邊沁以張揚人的理性本能的起點出發構建他的學說,卻最終不得不對人類理性大加貶斥,他認為,人和動物走獸是沒有分別的。
邊沁進而希望由全都遵循著功利主義原則的人共同建立起來一個「最大多數人的善」的理想共和政體,但是邊沁卻沒有想到,由群氓組成的社會是否能夠達到的「最大善」恰恰是他作為一個他自己所設想的粗鄙的人本身所沒有資格了解的。
可想而知,邊沁的法學家身份多少限制了他對人類行為判斷的理解。法學家的所更多關注的是對現實訴訟案件進行裁判的那一刻的問題。「三審定讞,到此為止」,案件由做出判斷之處而得以完結,而於案件的審理所不同的是,人的選擇和社會的建構恰恰是從做出判斷之處得以展開。邊沁在做出功利判斷的時候,事實上是站在類似於法官的第三方的位置上而做出價值無涉的決策,但是在自己行為的決策和社會整體的構造方面,我們恰恰是當事人,對它的判斷確實關乎著在時間之流上我們個體生命的大體走向。
動機的價值但是邊沁所提出的這一種粗糙的功利計算模式卻相反地向人們揭示,人類行為的效果固然難以度量,但是具有理性的人在行為選擇時確實都是依據的一定動機而行的,在這一點上至少是固定的、不變的、可知的。功利主義第二位代表人物小穆勒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而修正了邊沁的哲學。我們行為的根本動機(也即人性)在於尋求更高的滿足(是質而不是邊沁所說的量),為此我們尋求自保,進而為此我們總是趨利避害:「人類有能力把自己的慾望提升得比動物的慾望更高,並且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它們就不把任何不包含它們的滿意的東西看作幸福的了。」
小穆勒的這個轉向不可不謂之重大。他把功利主義的基礎徹底地返歸到個人本身這里來。「它們就不把任何不包含他們的滿意的東西看作幸福的了」,所謂國家、所謂民族、所謂社會共同體的現實福祉我們怎麼會知道呢?它們幸福不幸福我們怎麼知道呢?首先我們只知道自己的幸福,因為動機和慾望是絕對在我身上的,它們首先指向自身,並且通過我們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把它們真正地實現出來。但是人的慾望和動機又與動物不同,它們總是有一種崇高的憧憬,這種崇高的憧憬和動機理想性指向我之外的群體,人們也是基於這種理想性的崇高而走到一起建立起社會和城邦(「Justice is a name for certain moral requirements,which,regarded collectively,stand higher in the scale of social utility and are therefore of more paramount obligation than any others.」J.Mill Utilitarianism)。正是因為它是理想性的,所以不必然完全塵世地得以實現,如果真的膠柱鼓瑟、照葫蘆畫瓢地完全經驗性地實現出來了就不免成為全人類的一大害;但這又同時警惕了人們用塵世的現實來對它加以否認,因為它是一種理想,雖然它關涉著塵世,以此來實現其自身的超越的現實性。進而小穆勒的集體不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集體道德,他的集體道德是純粹的集體道德,他立足於普遍的人性之上,而把所有社會共同體之內的個人都容納進來進行長遠的考慮,而代議制政府的建議也恰恰由此而自然展開。
所以我認為小穆勒和康德、亞當斯密在這一點上完全一致:他們的理論體系大體上都嚴格地服從理性和秩序,但是在至高的理想的層面都必須訴諸於神秘和獨斷(想想那個小穆勒的名句:「做一個不滿足的人總比做一隻滿足的豬要好。」)。許多人用理想層面未曾言明來批判古典主義者的思想,我看他們反倒是不通的很:理想怎麼可以言明呢?如果他們把理想言明了,你信嗎?理想真正的理會在於人們本覺的體驗,宗教正是在這一層下的功夫。古典主義者所做的只不過是給人們提供一個個不同的「法相」,以此為餌引人們去做進一步的體會。現在許多粗鄙的自由主義者和非自由主義者,每每談必「制約」「平衡」等等,以為中國三千年來所缺不過如是,我看真可謂欺人太甚。中國何嘗少過「制約」「平衡」?若說「制約」「平衡」,中國人真可謂是鼻祖宗師了。但是三千年的「制約」「平衡」下來,中國還是這般模樣:我們現實所缺的正是一個真理想之下重構起來的新的「制約」「平衡」,現代性的「制約」「平衡」。
H. 功利主義的影響是什麼
功利主義的成就和影響是巨大的。從這種功利主義的原則出發,在政治上必然得出自由主義的結論:所有的人對幸福都有同樣的強烈要求,他們應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最大的快樂只有在穩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所以平等和安全就是功利主義的合乎邏輯的推理。這充分反映了正處在大發展階段的資產階級的心態,符合他們的利益。
I. 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不同
行為功利主義亦稱行動功利主義,是指現代西方一種主張直接以行為效果來確定行為正當與否的倫理學理論。
規則功利主義是功利主義的一支,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的區別
1、行為功利主義把行為理解為個別的行為直接以行為結果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
2、規則功利主義則把行為理解為行為的類,它不以每一特殊行為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而是以某一普遍行為的結果作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准。
3、行動功利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全部後果是決定該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的與全部的標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結果的行為。就是正當的。
4、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認為,這種觀點把全部道德責任問題都變成了對行為結果的算計,這至少部分地曲解了道德判斷的性質。
(9)功利主義侵權擴展閱讀: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范功利主義的共同基本假設為
1.社會是唯名的,所謂大眾或公眾或公共利益,不外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2.每一個人的行為動機皆屬中性,即本無好壞或對錯的價值判斷。
3.功利主義者皆預設人是理性的動物,再把個人理性抉擇的原則,應用在社會整體上,因此特別強調「大公至正的立法者」與「一視同仁」的概念。依照此一假設,功利主義者將自身設想為大公無私的立法者,將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比擬為一條直線,然後再將權利、義務以及所有社會資源等,依據最大效益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配。
J. 功利主義危害
利他主義也是功利主義的分支,你覺得利他主義有危害么?當然利他主義分為血緣利他,互惠利他和純粹利他,這個不展開講。 功利主義沒什麼不好的,只不過有時候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損害或者不顧及他人的利益並不被「某些」社會所提倡而已。 這么說吧,有時候你如果能讓你自己和他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處,那麼以後或許可以從這種互惠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或者說至少不太會有受你惠的人損害你的利益。
如果你能做到自私自利(這只是自利型的功利主義的描述,不是在說你)到沒有 自己的利益因此受到損害的人 有任何機會因為報復和不平而損害你自己的利益,那麼把自己利益最大化是正確的(這個有些結果論了)。不然的話,在自己謀得最大利益的同時,給相關人物一些不同程度的利益比較好點。最大利益有時候可以等同於幸福,但人的生活並不單單是在追求幸福……因為還有所謂責任的存在。
功利主義對你來說是不是種危害就看你怎麼個功利法了。
我是互惠和純粹利他主義者,那種以他人幸福作為自己幸福的人之一,但即使如此,我也無法在感情上當一個純粹利他主義者。這里只能成為雙刃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