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品由於質量問題造成的傷害是侵權行為還是違約行為
既是侵權,來也是違約。只不源過法律關系的主體可能存在不同而已。
至於選擇侵權行為還是違約行為,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侵權行為之訴可要求精神損害賠償,而違約之訴則不可以。違約之訴可要求繼續履行,並要求違約金,侵權之訴則不可以。
②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中不合格產品是否可以得到賠償
可以,買賣產品是買賣合同,產品質量不合格就是賣方違反了產品質量擔保任務,屬於違約,同時,若因該不合格產品而造成了對人生或財產的損害,則又是侵權責任,因此,是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你只能擇一種起訴,但注意,侵權責任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違約責任不可以,所以,常常人們都選擇以侵權責任起訴。要賠償產品的話,就是違約責任咯。
③ 產品質量責任中民事侵權責任或無過失責任是下列責任中的
產品責任又稱產品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是指產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造成消費者人身或者除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失後,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擔的特殊的侵權法律責任。
(1)生產或銷售了不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的產品。即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或產品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這里所說的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建設工程、初級農產品等不包括在內;這里所說的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製造缺陷和警示說明缺陷。
(2)不合格產品造成了他人財產、人身損害。這里所指的他人財產,不僅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至於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害,購買者也可以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要求銷售者承擔侵權責任。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者,可以是購買者、消費者,也可以是購買者、消費者之外的第三人。
(3)產品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系。確認該種因果關系,一般應由受害人舉證,受害人舉證的事項為缺陷產品被使用或被消費、使用或者消費缺陷產品導致了損害的發生,但是對於高科技產品,理論上認為應有條件地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理論。
產品責任的主體是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產品的生產者不僅包括製造者,而且包括任何將自己的姓名、名稱、商標或者可識別的其他標識體現在產品上,表示其為產品製造者的企業或者個人。對於產品責任的受害人而言,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在向受害人賠償之後,可以向有責任的生產者或銷售者追償。但是,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產品的運輸者、倉儲者對產品質量不合格負有責任的,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在向受害者賠償後有權要求運輸者、倉儲者賠償。
產品責任實行何種歸責原則,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產品責任為過錯責任,其依據是《產品質量法》第42條之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產品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其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22條和《產品質量法》第41條之規定。本書作者認為,產品責任為無過錯責任,至於《產品質量法》第42條的規定是規范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責任分配問題,不是產品責任的性質問題。
④ 產品質量法41條的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是如何得到反映的
侵權來責任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條款是源對產品質量法中的責任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產品責任法第四十一條只是規定因產品質量侵權須承擔法律責任和免責的一般原則。具體的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等由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這就是對產品質量法的補充和完善的具體體現。因為產品質量法屬於經濟法的范疇,是調整產品質量法律關系的專門規定。一般不能作為民事責任承擔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民事侵權責任只能由民法侵權行為法律法規加以調整,而不能直接引用調整經濟范疇的法律法規。這是法理學中法律適用的問題。侵權責任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條文中具體規定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和責任分配方式等等,是對產品質量侵權的具體規范。所以,如果受害人遭受產品質量侵權,應當根據侵權責任法,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主張賠償責任。
⑤ 什麼是產品質量違約責任,產品侵權責任具有的法律特徵
1,產品有質量問題,2,產品侵權責任是侵犯了消費者或第三人的身體健康權利。
兩者競合時,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
⑥ 產品質量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怎樣規定
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產品質量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對財產損失的賠償。 ①人身傷害指因產品存在 缺陷造成消費者人體和健康的損害。它分為一般傷害、致殘傷害和 致人死亡三種情況。一般人身傷害指受害人通過治療,能夠恢復到 受損害前的身體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和因 誤工減少的收入。醫療費指受害人為恢復健康所花費用,包括葯費、手術費、住院費、護理費、交通費等。受害人因誤工減少的收 入是以收入的實際損失計算的,包括工資、獎金和補貼的減少等。 如受害人沒有工資收入,則賠償標准以當地一般臨時工的工資標 准為限。致殘傷害,加害人除賠償受害人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 入外,還應賠償殘疾人生活補助費,如殘疾人購置輪椅,定期更換 假肢,以及必要的護理費、營養費等。致人死亡,加害人除賠償受害人死亡前所支付的醫療費、誤工減少的收入外,還應支付死者的 喪葬費、撫恤費及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②財產損失 指除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失,包括財產的實際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對財產損失的賠償,首先應當恢復原狀。如無法恢復原狀的,侵害人可以按照該財產的現行價格將其折算成貨幣進行賠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產者可以免予賠償: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⑦ 產品質量有哪些法律責任(1)
(一)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民事責任 1、銷售者的產品合同責任 產品的合同責任是指產品的銷售者不履行或不當履行產品質量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產品的合同責任同產品的侵權責任相比,一是合同雙方,受損害的消費者與產品銷售者之間以簽訂合同為前提條件;二是合同責任僅限於出售產品的銷售者和直接從銷售者處購買產品的買受者;三是損害賠償的范圍通常以賠償買賣標的物——產品本身為主。 (1)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條件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況之—的、銷售者應當承擔合同責任:第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這是法律對賣主出售的產品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論其是否在合同中明確規定,都構成出賣人必須履行的義務。當產品不具備某些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比如商品殘損)而事先作出說明的,銷售者才不承擔合同責任。第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明示採用的產品標准。第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重點案例解答2 在這個案例中,銷售者計算機設備銷售公司以其出售的產品價格便宜為由,認為不需要對售出的產品承擔質量保證的義務。王磊在購買時知道這批設備售價便宜的情況,關鍵在於他並不知道存在不能正常使用的產品瑕疵,銷售者也未對此進行說明,因此,銷售公司銷售便宜產品一樣需要承擔產品的質量保證義務。 (2)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 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包括:第一,修理、更換、退貨。這是銷售者違反合同後所採取的補救措施。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銷售者應負責修理或更換。經修理可達到質量要求而不影響產品的性能、價值的,出賣人應無償修理;修理後達不到質量要求或影響產品階性能、價值的,或買受人要求更換的,出賣人應予更換。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還可要求銷售者退貨。第二,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承擔合同責任的重要方式。銷售者售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給用戶、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用戶、消費者有權要求銷售者賠償損失。銷售者違反合同規定的質量義務,又不按規定承擔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責任的,由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改正。 (3)銷售者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 如果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是由生產者、供貨者的責任造成的,銷售者在對產品進行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後,就可取得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有權要求生產者、供貨者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則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執行。 2.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侵權責任 (1)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產品侵權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用戶、消費者或第三人的人身、財產損害時,生產者、銷售者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產品侵權責任與產品合同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產品侵權責任不以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為前提條件。受害者不論與生產者、銷售者之間是否有合同關系,都可就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向侵權人提起損害賠償之訴。 第二,正是由於產品侵權責任不以合同為前提條件,所以其主體不限於合同當事人。其權利主體(即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人)包括由於缺陷產品受到損害的任何人,而不限於缺陷產品的買受人。其責任主體也不限於同受害人有合同關系的銷售者,還包括產品製造商、批發商等。 第三,從損害賠償的范圍看,產品侵權責任主要賠償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一般不賠償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2)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 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也即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構成(承擔)產品侵權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產品存在缺陷。產品存在缺陷是侵權行為人違反法律義務的表現,也是造成受害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原因,因而它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根據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缺陷可以分為設計上的缺陷、製造上的缺陷、指示上的缺陷和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 第二,存在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的事實。消費者遭受的人身、財產損害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和依據。如果沒有損害事實,即使產品有缺陷,也不構成產品侵權責任,即「無損害,無責任」。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人身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導致受害人患病、健康水平下降或者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等。財產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引起其他財產的損失,一般不包括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第三,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產品缺陷是引起損害的原因,損害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結果。如果損害事實不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缺陷產品的生產者就不承擔賠償責任。 (3)生產者的免責條件。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生產者末將產品投入流通,是指生產者未將產品投入市場、售給他人。生產者末將產品投人流通,則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產品有缺陷是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要件,不僅如此,這種缺陷還必須是生產者將產品投人流通時就已存在的。如果缺陷是在生產者將產品投人流通以後產生的,生產者則不承擔責任。 第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是指根據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難以發現、而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證明存在的缺陷。這種缺陷必須是投人流通時實際上未被世人發現的缺陷,而不能是已有人發現,但其發現結果未被他人(包括生產者)掌握的缺陷。
⑧ 產品質量問題中商標權人要不要承擔責任
你好,
一、產品責任中商標權人的法律責任
1、產品缺陷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因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而發生的產品責任案件在近年屢見不鮮。比如:高壓鍋爆炸傷人、熱水器中毒、化妝品毀容、汽車設計、零件質量等問題引起的交通事故等等問題,這些因為生產過程中的缺陷、黑心廠商製造的不合格產品、不法生產、違規生產的一系列假冒偽劣產品等造成的意外事故都嚴重的侵犯了消費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益。根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的第41條規定:因購買產品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都應該承擔賠償的責任。產品責任的意義就是產品自身存在不合格、缺陷等問題,因此對消費者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害時應該產生的賠償責任,體現的是平等的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侵權而發生的損害和賠償的民事關系。那麼,在產品責任案件發生後,哪些主體應當對受害者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根據法釋[2002]22號的規定,旨在重點闡述商標權人之產品缺陷責任。
2、責任主體之商標權人
(1)依據三種理論分析
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對商標所有人產品責任的司法解釋,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既擴大了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也增加了商標所有人的責任承擔。生產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國法律沒有對其作明確的解釋。消費者在購買消費產品的時候就面臨著巨大的交易風險以及產品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依據危險責任理論,生產者處於生產鏈條的開端是最適合控制此等危險的人。而依據報償責任理論,生產者因產品的生產而獲利,應對產品發生事故時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為了可以方便受害人對於自己的權利有主張權,生產者的界定應該要以消費者的視角為准。普遍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是根據產品的外包裝和產品自身的標注來判斷產品的生產信息,而這個生產信息卻是由生產商和經營者提供的,只要有消費者習慣性的把某個特定的商標作為商品質量的符合,他就會確信自己所購買的帶有這種商標的商品的質量都是一致性的。依據信賴責任理論,如果是因為這種信賴而導致的傷損時,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應該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另外就是如果某一主體即使不是產品的直接生產者,但是產品上面標有的名稱、商標、或者其它可以識別的標識在產品上以此來表示此商品與生產者的關系,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只要某一主體向其它的生產者許可了可以使其商標、名稱等,除了具有收取商標使用費以外,也應該承擔監督生產的責任。因此,商標所有人應當就產品缺陷承擔產品責任。
(2)從商標的功能分析眾所周知,商標作為標明自己、區別他人的標識,具有識別功能、品質保證功能以及廣告功能。首先,生產者把自身產品的聲譽放在商標上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消費者可以通過對商標的識別來進行認牌購貨。商標所有人差不多都是產品的生產者,因此也應該承擔產品的責任。其次,《商標法》第7條明確規定「商標使用人應當對其使用商標的商品質量負責」。即只要商標所有人參與了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對產品的品質實施了影響,並從中獲得收益,根據報償責任理論,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缺陷責任
。最後,在現代消費、現代銷售模式中,商標儼然已成為最有效、最典型和最直接的廣告工具,他代表著一定的公信力,刺激、維持並擴展著大眾的消費需求。從這層意義上說,商標的廣告功能與信賴責任理論相輔相成,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商標所有人應當承擔產品責任的理論。
(3)從比較法上分析依據三種理論以及對商標的功能的分析,得知商標所有人在產品上標示了自己的商標而獲益以及使得消費者產生對商品品質的合理信賴,從而明確商標所有人是產品責任主體。而且我國業已出台規定將商標所有人納入生產者范疇的司法解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此相關的完善規定。
二、商標權人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不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只要有損害事實,生產者均應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生產者承擔責任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產品設計、試制、投產和製造過程中,生產者對產品的缺陷具有控制能力,在實現產品事故的損失最小化方面較之購買者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使其承擔無過錯責任,可促使其實行技術更新,採取措施以防止事故發生;另一方面,生產者較購買者更有能力承擔損失,它可以通過產品責任保險以及提高產品價格分散風險和成本。
三、完善我國產品責任的立法建議
(1)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
當前,我們國家還沒形成具有獨立性的《產品責任法》,而跟產品相關的責任權責制度都包含在《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這種「公私不分」的大雜燴式的立法體例造成法律之間存在諸多不協調因素,並使人們誤認為產品責任跟產品質量責任是一樣,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要解決的是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准而產生的民法、刑法等法律上的義務,有些質量標準是我國的,有些是國際上的,有些是一些聯盟的。但是產品責任重點是指因為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受到身體、精神、財產等損害,強調商品經營者和購買者之間由於產品損害引起的民事責任。所以,產品質量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不同的內容卻被規定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了,比較容易讓大家產生思想上的誤解,混亂概念。在這點上,我們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制定獨立的產品責任法明確因產品缺陷導致購買者受到損害的責任問題,用獨立的法律文件來規定責任原則、賠償范圍、構成要件等相關內容,有了法制支持,可以為受到產品缺陷的消費者得到合理及時的補救措施。
(2)完善產品缺陷的認定標准及范圍
《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在該法律上所承認的缺陷主要是產品會對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危險,而損害他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是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若不滿足則不符合標准。」根據該法律解釋,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是不統一的,兩個不同標准帶來的則是標准模糊。因此,當實際發生產品損害到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時,採用哪一個標準是具有爭議的。籠統的雙重標准勢必引起產品缺陷認定的疏漏,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護。筆者認為,我國對產品缺陷的認定可以效仿國外的先進規定,用不合理危險定為認定唯一標准,拋棄原本的兩個標准。因為「不合理危險」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在立法或法律解釋中要確定不合理危險其實是產品存在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性。
(3) 進一步明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
我們國家在產品責任立法上對責任主體的確定是不夠明確的,不明確造成的是其指出的涵蓋內容是模糊的。我們國家的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有兩塊:產品生產者和產品銷售者,但法律上對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的概念和范圍未做詳細說明。我國產品責任的權利者是受害人、被侵害者,但是法律上又無對受害人、被侵害人的具體范圍作出詳細說明,使得發生了也沒法律條文界定,這樣就讓一些本來理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避開、逃脫實際責任,受害人等不得依法得到合理賠償。所以,在立法這塊要參考《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第3條的規定,生產者包括:「製造人,含成品製造者、原材料生產者和零部件製造者;准製造人,
即在產品上表明自己是該產品生產者的人;進口商, 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以銷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銷為目的將產品輸入共同體市場的人;供應者,
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 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
(4)完善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產品質量法》第42
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在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上,《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和銷售者採用了不同的原則,
即對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對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種規定存在矛盾,在銷售者無過錯的情況下,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2條的規定,受害人主張權利將不會被法院支持。而根據第43條,受害人則可以獲得賠償。有鑒於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筆者認為我國在產品責任立法中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規定生產者和銷售者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時也避免了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實現與《民法通則》的協調一致。
(5)完善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制度我國現行立法產品責任賠償范圍過窄、賠償數額偏低。筆者認為應該將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由財產損害賠償、人身傷害賠償擴展至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借鑒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存在大量食品安全問題,一些生產者在利益驅使下生產大量不合格商品甚至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產品。若僅僅要求生產者承擔賠償責任,已不足以遏制其繼續生產劣質產品。因此,我國應盡快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嚴厲制裁產品侵權行為。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⑨ 根據巜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是誰
(一)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
《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這里規定的,就是指產品侵權責任。
(二)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缺陷產品存在。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何謂產品缺陷,產品質量法第34條作了界定,即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製造缺陷和指示缺陷。設計缺陷是指產品在設計上存在著不安全的,不合理的因素。如原理錯誤,結構設計不合理,設計參數計算失誤,安全系數不充分等。設計缺陷往往是導致產品存在潛在危險的根本因素。製造缺陷是指產品在加工、製作、裝配等生產過程中,未達到設計精度要求,或不符合加工工藝要求,致使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指示缺陷是指產品表識應附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而未按規定附有相應表識,致使使用人遭受損害。
2、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損害事實。
產品侵權責任中的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
人身損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對其賠償范圍,與一般侵權行為致人損害的賠償范圍相同。
財產損害,不是指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即購買該產品支付的價金的損失,而是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的損失,其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精神損害主要是指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給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創傷,一般不是指對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或人格利益的損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近發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年7號),肯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非法侵害的,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3、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因果關系。
產品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是指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確認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須由受害人承擔舉怔責任,證明損害是由於使用或消費有缺陷的產品所致。
受害人首先要證明缺陷產品曾被使用或消費過,其次要證明使用或消費缺陷產品是損害發生的原因。在證明中,對於高科技產品侵害原因不易證明者,可有條件的適用推定因果關系理論,即受害人證明使用或消費某產品後發生某種損害,是這種缺陷產品通常可以造成這種損害,可以推定因果關系成立,轉由侵害人舉證證明因果關系不成立。
產品質量法對產品侵權責任規定了特殊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2年。
產品侵權責任的普通訴訟時效一律為兩年,即使是侵害人身造成傷害、死亡的,也不受民法通則規定的短期時效一年的限制,亦為二年時效。
(二)最長訴訟時效——10年。
最長時效不執行二十年的規定,而規定為十年,因而比民法通則規定的時間要短。
(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不受限制。
如果產品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則不受最長時效期間的限制,應以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為長期時效,但該期間不足十年的,應執行十年長期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