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傅儀的《我前半生》的侵權訴訟
傅儀的《我前半生》的侵權訴訟
溥儀在東北撫順戰犯管理所服刑時,由其口述,其弟溥傑執筆,寫過一份題為《我的前半生》的自傳體悔罪材料。1960年群眾出版社將此材料少量印刷成冊(因裝訂灰色封皮,故稱為「灰皮本」計45萬字),供有關部門參閱。中央領導同志閱後,指示公安部派人幫助修改整理此材料。公安部領導即指示群眾出版社幫助溥儀修改、正式出版該材料。公安部領導及部屬的群眾出版社領導選定了李文達具體完成這一任務。擬修改書稿及由李文達具體幫助做此工作均徵得了溥儀的同意。
1960年4月至5月間,李文達在香山飯店為溥儀整理修改稿件。在附近工作的溥儀每天來向李文達口述,與李文達磋商,並直接撰寫寫作提綱,審閱李改後的稿件。如李文達當時的一封信中記載,溥儀「現在寫特赦後這一章的提綱」。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整理出16章24萬字的修改稿。據李文達當時的記載,這次修改已明確了皇帝是如何改造過來的思想主題。對原書上冊主要是刪減和精選(有一部分補充),下冊表達東北時期和改造時期,則幾乎全部是重新選材,另起爐灶。群眾出版社為李文達、溥儀提供了工作條件。初稿完成後,公安部辦公廳某副主任(兼群眾出版社副社長)閱過。表示基本上同意改寫的觀點和方法。同時指出這是個雛形,寫的粗糙,還需佔有更多的材料認真加工。
1960年7月-8月,李文達等赴東北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豐富、生動的材料。李文達認為根據這些材料,對初稿還可以大加修改補充。主要的還是「溥儀被改造的那部分」。對溥儀家事部分的許多差誤,也需要加以修正。
1961年3月底李文達提出「我的前半生修改二稿大綱」,並向領導匯報了修改時間安排和對工作條件的要求,其中包括應提供離溥儀工作單位距離不太遠的較安靜的工作環境。這份修改大綱的到公安部辦公廳、群眾出版社領導的審閱批示。該大綱記載從第一至第八章原著40萬字,擬壓到15萬字;第九章原著5萬字,只寫到1957年,擬增到7萬字;第十章特赦原著無此章,擬寫1萬字;第十一章「中國人的驕傲」,原著無此章,已寫1萬字,又有原著的前言和結尾×萬字(材料字跡不清)。
1961年8月,《我的前半生》的修改工作已進行了一半。為了匯報修改工作進展情況和徵求意見,1961年8月15日群眾出版社的幾位編委召開了《我的前半生》儀書修改情況匯報會。出席會議的有凌雲、於桑、夏印、沈秉鎮、姚垠、陸石、於浩成、張志民、李文達、王蘭升等。據這次會議的紀要記載,會上李文達先簡要匯報了修改工作過程,然後談到修改計劃:擬將該書改成一部25萬字左右的回憶錄體裁作品。主題是通過一個封建皇帝變成新人的經歷,反映黨的改造政策的偉大勝利,同時也揭露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的勾結;反映出沒落階級和反動派的不甘心死亡,但終於崩潰的局面;改造罪犯的復雜和艱巨性;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和風格。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罪惡的土壤」;第二部分「滿洲國十四年」;第三部分「死亡與新生」。當時已寫出第一、二、三、九、十和第十一章的一部份(全書共十二章)。與會者進行了討論,對主題、回憶錄的形式、對溥儀思想性格的反映,強調內容真實性等提出了重要的意見。姚垠主任最後表示,爭取同年10月底將全稿完成,年內印成大字本送審。
在以後的撰寫工作中,仍由李文達執筆,溥儀回憶口述、提供材料(包括繪出了御膳時的場景,宮內服飾等細節圖),以及對寫成稿件的審閱修改。比如溥儀在審稿中對修改二稿原本第三章多處提出了具體的書面修改意見和進一步查清核對史實的要求。在印刷稿多處批加審稿意見。如在第十一章「世界上的光輝」書眉上批註「十一章我認為不要刪改」,在「平頂山的方素榮」一節上多處批註「這段非常好,不要刪改」,「注意,這段萬不可減去」,「這一段非常具體、生動,應保留不要刪改」。又如在描寫溥傑結婚一段有「選汗女為配偶已是破例」的文字,溥儀批註道:「這種滿汗不結婚的心理,我是沒有的。況且早在辛亥革命前清室已宣布滿汗結婚不禁止。因此要刪去這句話。」在此期間,李文達亦進行了大量的收集資料,編寫大事記,構思,內容安排,執筆撰寫的工作。此時出版社還安排了幾位同志專為此書進行收集、核對史料的工作。
1962年3月《我的前半生》修改二稿完成。同年6月印出了《我的前半生》的3卷本。在廣泛徵求專家、領導等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修改。於同年10月印出了2卷本。在此基礎上,於1964年3月正式出版了當事人發生著作權爭議的《我的前半生》。該書以愛新覺羅·溥儀署名。事後溥儀寫下了「四載精勤如一日,揮毫助我書完成;為黨事業為人民贖罪立功愛新生」的條幅贈給李文達。此外在溥儀生前的日記中有多處李文達「幫助其修改整理書稿」的記載。
1964年2月6日群眾出版社於浩成在關於《我的前半生》一書稿費支付問題的請示報告中稱:「全書41萬多字,按中上標准,每千字12元計,基本稿酬是5040元,加上第一次印數稿酬,合計為11000餘元。溥儀是此書的名義作者,曾口頭提供資料。為了照顧外界影響,我們考慮應付他適當數目的稿費,但也不宜過多,具體意見以一半為宜,一次付清,加印時即不再支付……。對於此書的實際執筆者,擬按本社稿費辦法第十九條辦理,即付給一半稿費(按該條規定社內人員寫稿一般付應得稿酬20%-30%,,最高不超過50%,因此書花費勞動較大,我們考慮以付50%為宜)。此報告經出版社、公安部辦公廳、公安部領導批准後執行。《我的前半生》首版稿酬11700餘元,由溥儀和李文達各得一半。
1965年,外文出版社將《我的前半生》譯成英文出版,英文本定名為《從皇帝到公民》。
1967年溥儀逝世。1981年9月《我的前半生》重印,群眾出版社在重印說明中稱「對書中所述一些歷史事實提出商榷意見,而因作者已於1967年逝世,不可能在作任何修改,為此,在徵得清史學者朱家金同志的同意後,將其所著《從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實錯誤的修正》一文,作為附錄刊於書後,以供廣大讀者參考。」
1984年為與義大利以及香港新昆侖營業有限公司改編拍攝《我的前半生》一書,李淑賢、李文達、群眾出版社發生了誰享有該書著作權的爭議。以後,群眾出版社按照有關領導同志的意見退出了糾紛。1985年3月5日群眾出版社的主管單位公安部致函文化部,詢問《我的前半生》版權歸屬問題。1985年11月4日國家版權局以(85)權字第6號文答復公安部,「《我的前半生》一書是溥儀和李文達合作創作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作者與編輯的關系,而是合作作者的關系。當時出版此書時,李文達是一位不署名的合作作者。因此,此書的版權應歸溥儀與李文達共有。」據此,群眾出版社將1985年以前數次重印《我的前半生》一書的印數稿酬和拍攝新片的酬金,付給李淑賢和李文達各一半。李淑賢對國家版權局的處理仍有異議,遂發生訴訟。
Ⅱ 著作權侵權案件怎樣處理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的權益。著作權是著作人所享有的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還有一些人沒有經過允許就使用,侵犯了他人的權益。那麼著作權侵權案件怎樣處理呢?著作權侵權案件怎樣處理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採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對被控侵權作品的分析,可適用以下兩個標准:一是接觸,即接觸前一作品的機會;二是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其中,後者是認定的重點。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認定原、被告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方面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一書侵權糾紛案中,通過肯定被告作品的獨創性,即否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間的實質性相似,從而判定被告未侵權。如果被告的行為屬於使用作品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對被告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對使用方式規定了不同的含義。如在專利法中指的是實施,即將某項專利運用於產業,按說明製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與之相對立,在著作權法中指的是復制,即以印刷、復印等方式將作品製成一份或者多份。當某一客體(如實用藝術品或外觀設計作品)受到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不同角度的保護時,尤其應注意區分實施與復制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對於復制這種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著作權法所指的復制。由此可知,在我國,將平面作品以立體形式再現不構成對平面作品的侵權。
Ⅲ 群眾出版社一直有《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權,而作者溥儀的胞弟溥任曾把此書的著作權轉給同心出版社,那麼現
你搞錯了概念,著作權只屬於作者,當作者去世六十周年之後,著作權喪失;作者在世或者去世不滿六十周年,由其本人或親屬或指定的其他人作為其著作權代理人。出版社只享有作品的出版權而非著作權;出版權的有效期限一般為十年。而作為著作權人或其代理人,亦可與出版機構簽定非專屬出版權,即可將作品分別授予多家出版機構出版。
Ⅳ 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權糾紛
從上世紀(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的前半生》一書一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由於種種原因溥儀的胞弟溥任將其著作權轉交給同心出版社,從而引發著作權糾紛。群眾出版社認為溥任沒有授權資格,並向北京西城法院提出「無主財產」的申請。
觀點一:著作權歸溥任
支持溥任有繼承權的主要論據是溥任和溥儀有血緣關系,有優先繼承的資格。同心出版社的代理律師付明德表示,著作權繼承是財產繼承的一部分,溥任作為其財產的第二順序繼承人,在第一繼承人李淑賢已經去世,且該書尚在著作權保護期限之內,所以溥任應享有該書著作權的繼承權。
觀點二:反對「皇族繼承」
反對方的主要論點則來自《繼承法》中遺產轉移的解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壽康認為,溥儀死後,其財產已經轉移到第一順序繼承人李淑賢手裡,李淑賢死後繼承人順序也應該按照她的順序轉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俊浩也認為,《繼承法》所規定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非常清楚,是封閉式的規定,不存在其他的侄子、外甥、小叔子的范圍。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田則否認了「皇族繼承」的說法。他認為「我國早結束了封建帝制,沒了皇帝,也就沒了皇族。不存在皇族繼承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溥儀就變成新中國的公民,他適用新中國的所有的法律,沒有特權。」
觀點三:國家所有
人大法學院李琛表示,「如果真的是無人繼承,我認為應歸為國有」。她認為,從《著作權法》的表述來看,只是規定了財產在無人繼承的情況下,歸國家所有。對自然人的作品沒有更具體的規定,這給我們留下了解釋空間,那就是可以讓它進入公有領域。也就是說,在還有與別人合作的合同期限外,誰都可以出版。
法院判決
法院認為《我的前半生》一書著作權已經法院生效判決確認歸溥儀所有。李淑賢作為溥儀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繼承人,生前未對該書的著作財產權進行處分,李淑賢去世後也沒有繼承人。至於溥儀的侄女金靄玲女士要求該書的著作權歸自己所有的訴求,法院以「金靄玲並不是李淑賢的遺產繼承人……於法無據」駁回,此後,金靄玲也沒有再上訴。
Ⅳ 從百度上下載的圖片做公用ppt是否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你好,侵權行為的界定主要看用於何種用途。商業用途一定是侵權行為的。
Ⅵ 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
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著作權侵權行為應採用過錯原則 當你用美妙的音樂作為設計的背景音樂時,你也許不會想到,這種行為有可能會構成著作權侵權。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著作權侵權案件處理原則有哪些著作權侵權案件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採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對被控侵權作品的分析,可適用以下兩個標准:一是接觸,即接觸前一作品的機會;二是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其中,後者是認定的重點。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認定原、被告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方面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一書侵權糾紛案中,通過肯定被告作品的獨創性,即否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間的實質性相似,從而判定被告未侵權。如果被告的行為屬於使用作品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對被告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對使用方式規定了不同的含義。如在專利法中指的是實施,即將某項專利運用於產業,按說明製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與之相對立,在著作權法中指的是復制,即以印刷、復印等方式將作品製成一份或者多份。當某一客體(如實用藝術品或外觀設計作品)受到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不同角度的保護時,尤其應注意區分實施與復制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對於復制這種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著作權法所指的復制。由此可知,在我國,將平面作品以立體形式再現不構成對平面作品的侵權。
Ⅶ 如何判定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如何判定侵犯著作權的行為?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如何判定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一、如何判定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採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對被控侵權作品的分析,可適用以下兩個標准:一是接觸,即接觸前一作品的機會;二是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其中,後者是認定的重點。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認定原、被告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方面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一書侵權糾紛案中,通過肯定被告作品的獨創性,即否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間的實質性相似,從而判定被告未侵權。如果被告的行為屬於使用作品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對被告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對使用方式規定了不同的含義。如在專利法中指的是實施,即將某項專利運用於產業,按說明製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與之相對立,在著作權法中指的是復制,即以印刷、復印等方式將作品製成一份或者多份。當某一客體(如實用藝術品或外觀設計作品)受到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不同角度的保護時,尤其應注意區分實施與復制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對於復制這種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著作權法所指的復制。由此可知,在我國,將平面作品以立體形式再現不構成對平面作品的侵權。二、著作權侵權訴訟管轄怎麼確定1、級別管轄: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的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該條體現的是人民法院的級別管轄,即關於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的第一審在中級人民法院,第二審在高級人民法院。2、地域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適用地域管轄。即侵權實施地、侵權復製品儲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著作權侵權其實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由於作品的著作權一般是自創作之日就自動取得了,所以其實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受到了《著作權法》的保護。而要是因為著作權侵權產生了糾紛的話,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此時一般管轄的法院是中級人民法院,另外往往是向侵權實施地、侵權復製品儲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