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醫療事故糾紛如何解決
一、發生醫療事故患者:
按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出現了醫療損害的行為,作為患者和醫院都有三條路可以選擇,這就是協商調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訴訟。
協商調解就是醫患雙方對可能已經發生的損害事實進行商議,並在有關中間機構的主持下根據損害事實和有關的規定對賠償金額和其他事宜達成一致。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主要是在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主持下,由相關的專家對醫療損害的事實作出鑒定,明確具體責任並對賠償等作出結論。
訴訟就是針對發生的醫療損害情況,由患者到人民法院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主張由醫療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由於醫療損害賠償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醫學、法學的很多專業,調解協商簡便易行,但往往賠償金額偏低。作為患者來說,一輩子可能就遇見這一件事,根本談不上什麼經驗,而對方卻是「身經百戰」、經驗多多,幾個回合下來,作為患者滿心歡喜地簽了協議書,後來卻發現賠償額度太小,想去再提起訴訟,但現行的司法解釋又規定這種調解協議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院基本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患者在簽訂協議之前最好找專業人士咨詢一下。
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雖然專業性較強,但如果醫療糾紛經醫療技術鑒定認為不是醫療事故,作為患者要提起訴訟,醫院就一定會把鑒定結論作為證據出示,這對患者是很不利的,所以說在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也要慎重。
對於訴訟來說,由於涉醫糾紛庭審過程比較復雜,專業性極強,患者最好能聘請一個懂醫又懂法的律師出庭,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提醒大家一點,涉醫訴訟的問題周期通常較長,要作好打「持久戰」的准備。
二、醫療糾紛協商解決
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登記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由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醫療事故和解協商協議有效的四個注意:
1、患方簽約的主體不合法,如患者本人為18周歲以上的成人,但協議由其父母簽署,且患者不予認可的,則協議無效;
2、醫方簽約的主體不合法,如協議為醫師個人簽署;
3、有脅迫、欺詐行為,如醫療機構法人在被脅迫的情況下簽署的協議;
4、 協議內容違背法律,如為獲得保險賠償而虛構醫療糾紛賠償。
『貳』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你認為怎樣做才能防範和減少醫療事故和糾紛的發生
你這不是一個咨詢問題,而是一個科題。即使作為一個咨詢問題來解答,也不是三言兩語即可解釋清楚的。建議讓你們醫院的法律顧問對相關問題作一次系統培訓。
縱橫法律網 戚曉東律師
『叄』 如何預防與處理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內務職業道德容,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肆』 如何預防和避免醫療事故和糾紛的發生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條至第十二條也規定了醫療事故預防的具體措施。 第五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第六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監督本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工作,檢查醫務人員執業情況,接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投訴,向其提供咨詢服務。 第八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並妥善保管病歷資料。 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後6小時內據實補記,並加以註明。 第九條嚴禁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歷資料。 第十條患者有權復印或者復制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 患者依照前款規定要求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並在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 醫療機構應患者的要求,為其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具體收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一條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醫療事故的損害。 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主要有三種,包括自行協商解決,行政協商解決,法院判決三種情況。 自行協商解決 自行協商 自行協商解決,是指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醫患雙方自行協商,包括醫患雙方各自委託代理人協商解決。這種情況也較為多見,一般是針對損害後果較小,雙方能夠互諒互讓,各讓一步的情況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法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如果一方反悔,有可能引起二次糾紛。防範二次糾紛的方法主要靠法律對調解協議效力的認定,達成協議後經過法定的程序如公證等,盡最大化保障調解協議的穩定性。 行政解決 行政解決是在行政部門的參與下,包括在衛生行政部門、公安部門等的參與下,對醫療行為中的過錯過失、因果關系進一步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醫患雙方達成的協議。 法院判決 司法救濟途徑不管對於醫療機構還是患者本人或家屬,都是最後一道防線。再走司法途徑之前有很多准備工作,如患方收集證據,正確書寫法律文書等等。在進入司法途徑後,對於患方在病歷分析、醫方存在的過錯分析、鑒定聽證陳述上要特別注意。對於醫方進入司法程序後,注意按時提交證據,提交完整證據,即使明知有責任,也不應該改病歷,否則有可能出現承擔全責的情況。 專業醫療糾紛律師 申紅平
『伍』 處理醫療糾紛出現爭議時有哪幾種解決途徑
行政方式,即通過衛生局調解,通過醫療事故鑒定處理
法律途徑,即通過法院起訴,通過醫療過錯司法鑒定處理
雙方友好協商
『陸』 如何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及處理途徑
1、強化安全醫療教育。每年定期組織全院職工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培訓,不定期地進行醫療安全、質量意識教育,及時傳達上級衛生部門的有關醫療安全方面文件和各項規定。
醫療安全是醫院管理的重要環節。醫院各臨床醫技科室及各職能管理科室應當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相互協調,認真履行各自職責,樹立正確、積極的醫療風險防範意識,建立醫療安全目標責任制,盡最大可能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
醫院每年組織醫務人員學習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常規、規范,通過集中學習、輪訓以及各種會議強調通報等方式,提高醫務人員對醫療事故的防範意識。特別要學習《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辦法》、《傳染病防治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配套文件、《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全國醫院工作條例》、《醫院工作制度》等。
2、建立和健全各項醫療規章制度。制度是保證醫療質量有章可循的關健,尤其是首診負責制、急診搶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死亡和疑難病例討論制度、會診制度、三級查房制度等。重視病歷書寫質量,病歷保管規定,規范填寫病人知情同意書。要加強對一次性醫療用品、醫療植入物准入的管理。相關法規規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六條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
3、落實各科室醫療安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各科室成立醫療安全小組,制訂相應的醫療安全管理制度,經常開展以科室為單位安全質量活動,規定每月底向醫療服務質量監控辦公室報告一次醫療缺陷、差錯、事故或存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柒』 醫療事故糾紛,我該怎麼辦
保留第一手證據,患者可以要求復印病歷、單據;
去律師事務所找有學醫的專門打醫療事故的律師,有很多,申請做個鑒定,只要醫院有違反相關診療常規和法律規定,存在過失或過錯,患者就可要求民事賠償。
醫療事故的含義
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醫療事故的鑒定
發生醫療事故後,除與醫療機構協商解決糾紛而共同提出申請外,患者不能直接向醫學會提出鑒定申請,並且應當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所屬區衛生局醫政科)、法院、公安機關提出申請,由上述機關委託市級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醫學會自受理之日起5日內,將通知爭議雙方當事人提交相關材料。當事人應在收到通知之日起10日內提交。在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之日起45日內,醫學會將組織鑒定並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 市級醫學會的鑒定費為2000元,由患者方預先繳納。經鑒定屬於醫療事故的由醫院支付,否則由患者方自己支付。如患者方對首次鑒定結果不服,在收到鑒定書之日起15天內,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級醫學會的鑒定費2800元。 醫學會受理醫療事故鑒定的時效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損害結果發生後一年。如患者死亡的,為死亡後一年內應當提出鑒定申請;如損害結果在多年後發現,自發現後起算時間一年。若超過20年,法院將不支持鑒定申請。 其實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並非法院判決賠償的要件。
醫療事故賠償項目及標准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情況
(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採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後果的;
(二)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
(三)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
(四)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的。
醫療事故賠償的步驟
第一步,鑒定醫療事故。
第二步,由醫學會給出醫療事故鑒定報告。
第三步,根據《條例》規定的11項標准計算的醫療事故賠償基數。
第四步,計算賠償總額。計算公式為:賠償總額=上述11項所加總額×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的賠償比例。 第五步,保險公司或醫療機構根據確定的賠償總額給予賠付。
『捌』 醫療事故如何解決
在和醫院協商的過程中,建議做好錄音,也是證據的一種!
對於醫療事故,首先需要鑒
定!
另外,你們需要保留好所有的證據,如有可能你好,還需要去法院起訴等。
還有,醫療事故處理的流程比較復雜,雙方協商不下的話
『玖』 如何預防與處理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