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區別
所謂行政爭議,是指因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實施公務活動而發生的法律爭版端,與民事糾紛的區權別表現在:
(1)主體不同
(2)法律依據不同
(3)原因和過程不同
(4)權利義務不同
(5)公權力因素
(6)目的不同
(7)有利於相對人或者爭議的解決
2. 行政訴訟為什麼這么難
正式班了。多少有點興奮。
八點我就進了行政庭辦公室,黃庭長確是不慌不忙,優哉游哉的喝茶、看新聞,不愧是庭長,如此之淡定。當然,我可沒閑著,「工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進了行政庭,自然該好好了解一下這里的具體事務,總不能像個白痴一樣。
通過談得知,該法院行政庭的訴訟案子極少,一年也就十來個左右,相比株洲其他基層法院而言,已經算多的了。事實
,不但株洲,整個湖南省甚至是全
行政訴訟,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民告官,但是,中
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民不與官斗」,既然惹不起,難道我還躲不起?如此一來,一旦惹
行政事件,平民大眾大多數要麼忍而不發,要麼消極迴避,這也就造就了行政訴訟率的低下;另一方面,我
法制起步較晚,平民大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也不會想到用法律的手段來保全自己的利益,很多時候都是「打落門牙往肚裡吞」,有苦說不出。
當然,隨著現在法制建設的迅速發展,公民的法律維權意識也在提高。在實習期間,確實見到了兩份行政訴訟的案卷,可悲的是,都以原告的撤訴而告終。為什麼會這樣呢?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道理大家都懂,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不是傻子,這個道理運用起來是駕輕就熟,絕對不會讓私權來挑戰公權的權威,即使讓你挑戰,也不該在這個時候。
那麼,縣法院的天平又該向那邊傾斜呢?是公權力還是私權利?因時間關系,我並未能旁聽審判,只能根據最終結果做出自己的主管推測。個
覺得,結果很明顯對行政機關有利。原因有二:其一,
面說過,公權力的權威不能受到挑戰,否則
威不在;其次,縣法院和行政機關都靠縣財政吃飯,大家抬不見低見,關系總不能太僵,這個就是我現在讓疼又無奈的「面子問題」。另外,行政案件或多或少的會受到縣政府的干預,基層法院很難真正的獨立起來。
依據以現狀,為解決行政訴訟難的狀況,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
平,至少能夠知道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政機關呢,則應該改變行政作風,不能再佔山為王,擺出我是老大我怕誰的架勢,切切實實的為民服務,不能行政不作為,也不能行政
作為,把維護公權力的權威和保護私權利的利益完好的結合起來;至於基層法院,則應完善自己的系統,既不制
,也不受所制,真正的獨立起來,如此,才符合我
司法獨立的宗旨。同時,正義的天平不能傾斜,既不能傾向於行政機關,也不能傾向於公民個
,而是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准繩。至於與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
的關系,用一句話古話來概括,最恰當不過:「君子之淡如」。
3. 行政爭議的討論
隨著改革的的深入,行政爭議數量在我國日益增多。特別是群體性行政爭議較為突出,占行政爭議的比例增大;涉及城市建設、資源環境、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爭議大量增加,涉及受教育權、勞動權、選舉權等復雜的行政爭議不斷出現。從總體上看,行政爭議呈現增多的趨勢,反映了社會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反映了群眾依法維權的意識不斷提高,也反映了行政執法中存在一些問題和行政爭議解決機制尚不健全。
如何才能積極主動地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利,這些問題合理的處理好,涉及到很多問題。如何才能有效預防和妥善解決行政爭議,關繫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繫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繫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主要問題是在初級階段,要把問題進行調查清楚,如果在之前分析不清的時候,導致結果爭議時要合理處置好。
堅持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行政爭議。為了從源頭上預防行政爭議的產生,嚴格依法行政,繼續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確保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繼續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推進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切實解決多頭執法、多層執法、重復執法問題。完善行政執法聽證程序,對重大事項,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依法要求聽證的,要求行政機關必須組織聽證。加強對執法機關的行政裁量權適用的監督,防止濫用行政裁量權,進一步落實了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評議考核制度,嚴格行政執法責任追究。
探索建立行政爭議案前解決機制。行政爭議案前解決機制是指人民法院、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在收到當事人特定類型的行政訴狀或復議申請書時,以當事人自願接受為基本原則,利用審查期間,經初步審查發現行政行為程序或實體方面、合法性或合理性方面存在瑕疵,立即整合行政資源,綜合運用協調、調解、和解等方式,有效化解行政爭議,實現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一項制度。
創新監督機制,有效預防行政紛爭。為進一步健全行政爭議解決機制,建立了行政執法監督制度。對一般執法投訴、舉報事項,督促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對於可能引發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及造成較大影響的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政府及時受理為執法監督案件,下達通知書,及時進行糾正,從而在源頭上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維護社會穩定。
通過協調指導,妥善解決行政爭議。在解決行政爭議過程中,我市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法制部門、行政機關和其他組織相結合的多元化行政爭議解決機制,加強與人民法院、信訪工作的銜接,通過協調、溝通、指導、監督等形式,對行政爭議提前介入,提供法律服務,在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基礎上,確保政府部門行政執法的順利實施。把政治思想好、業務能力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幹部充實到基層行政機關領導崗位。要加強基層政府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配備高素質的人員,充分發揮他們在推進基層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的作用,從源頭上減少行政爭議的發生。
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從有利於最大限度地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出發,抓緊完善行政立法,努力為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人民法院依法審判提供健全的法律法規。要善於把黨在宣傳、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社團管理、安全穩定等領域的方針政策體現到法律法規中,區分針對社會公眾的普遍性規定與針對有關部門的特殊性要求。同時,要加強立法解釋工作。
抓緊修訂行政訴訟法,重點研究解決受案范圍、當事人主體資格、起訴條件、案件管轄、簡易程序、和解制度、法律適用和證據規則、裁判方式、行政非訴執行體制等對行政審判影響較大的問題。加快起草《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充分運用各村大學生村官便於做通本村村民思想工作的便利條件,加強行政調解隊伍能力建設,讓每一個能夠調解的行政糾紛都先通過本村「行政調解能手」的調解,進一步提高行政糾紛的調解率,從而端正各部門公正執法、依法行政的思想,不斷提高執法水平,著力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從政策、體制、機制上最大限度地把調解原則貫穿於解決行政糾紛的全過程,力求使公平正義得到更好體現,社會大局更加和諧穩定。
4. 解決行政糾紛有哪些途徑
解決行政糾紛的途抄徑主要有三種:
《行政復議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信訪條例》第十四條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
(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5. 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有什麼區別
(一)主體因素
主體因素是判斷某一爭議是否為行政爭議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行政爭議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另一方則是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我國現有的行政主體理論認為行政主體主要有兩類:具有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但這一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司法實踐中均已暴露出其缺陷。一方面,已有學者認識到中國行政主體的概念只是舶來品,並無深厚的理論基礎,因此顯得「根底淺薄」;另一方面,當初提出行政主體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行政訴訟被告這一問題,但諸多的案例已經告訴我們當法律規定不明確時,行政訴訟被告仍然無法確定。其中問題最多的地方即是所謂的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訴訟實踐中的「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這一概念實際上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確有必要改造現有的行政主體概念,在吸納大陸法系國家行政主體理論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實際,賦予行政主體新的內容。首先,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法上享有權利、負擔義務,具有一定職權且得設置機關以便行使,並藉以實現其行政上任務之組織體。」行政主體應當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國家與地方的行政機關;第二類是公務法人,包括公共機構和公法社團兩種主體。在公私法二元分立的國家裡將法人分為公法人和私法人,中國沒有這種劃分。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可分為企業法人、機關、事業單位法人和社團法人。「在各種法人中除公司、企業等依民法設立的民事主體即行政機關已經有了確定的法律地位和救濟途徑外,事業單位法人及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及性質並不明確,對其成員之間的關系屬性也缺乏定性,自然對它們之間的爭議也缺乏明確的救濟途徑。」因此有學者主張應當將事業法人及社會公共團體歸類為公法人,將諸如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文化團體界定為公務法人。這種公務法人不是單一的民事主體,它包括負擔特定目的、提供專門服務的行政機構(公共機構),還包括某些以社員為基礎而組成的公法組織(如行業協會之類的公法社團)。第三類行政主體是被授權的組織或個人,這與原有的「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概念不同,它是指執行特定行政任務的私法主體。在一定條件下,國家可以放棄自行執行行政任務或者由行政機關、公務法人執行行政任務,而授權私人在相應范圍內執行行政任務,這是行政多元化的一種體現。
如果行政主體在所進行的活動中並沒有運用公權力,而是處於與相對人平等的地位,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爭議即為民事爭議,如行政主體在購買辦公用品的過程中與相對人所產生的爭議屬於民事爭議,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來解決。
(二)公權力因素
根據所適用法律的性質,行政可以分為公權力行政和私經濟行政。私經濟行政是指「國家並非居於公權力主體地位行使其統治權,而是出於與私人相當之法律地位,並在私法支配下所為之各種行為。」私經濟行政可大別為四類:為達成行政上任務所採取之私法形態的行為;以私法組織形態所從事之營利行為;私法形態之輔助行為;參與純粹之交易行為。行政主體的私經濟行為若與相對人發生爭議是通過民事訴訟途徑來解決的。
關於公權力行政的范圍,有三種對立的觀點:其一為狹義說,認為公權力應限定於國家基於統治權的優越地位所發動的作用;其二為廣義說,凡國家或公共團體中除去私經濟作用之外的一切作用均為公權力行為,因此公權力行為包括非權力作用(例如公法契約、行政指導等);其三為最廣義說,即公權力范圍甚至包括私經濟作用在內。我們采廣義說,並且將公權力行政與公共行政通用。公共行政可以分為政府的公共行政和社會的公共行政,政府的公共行政是指由國家的代表――政府根據法律規定所實施的對社會事務的管理,這是一種典型的權力行政,行政主體處於優越於人民的地位;社會公共行政則是指社會公共組織對一定領域內的社會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在這一領域,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存在著與權力行政不同的法律關系,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服務提供關系。在德國,公共行政根據承擔者的性質分為直接的國家行政和間接的國家行政(社會公共行政)。在直接的國家行政中公權力色彩較強,而在社會公共行政中公權力色彩相對弱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已經幾乎看不到權力的痕跡。
對於公權力行政,我國傳統的觀念主要將視角局限於國家行政,即國家處於優越於人民的地位,享有對相對人單方面發布命令,採取強制措施的權力。隨著服務行政的興起,公共事務管理的社會化,行政已經不再局限於國家行政了,而是擴展至公共行政這一更為廣闊的領域。
我們認為,凡是行政主體運用公權力的行為而導致與相對人發生爭議,即應當屬於行政爭議。而行政主體出於與相對人平等的地位,基於意思自治而做出的行為所導致的爭議則屬於民事爭議。
(三)法律依據
如果爭議的發生原因是行政主體的公法適用行為則應當認定為行政爭議,如果是行政主體適用私法的行為則應當認定為民事爭議。在德國,學說判例認為「必須斟酌原告所提出之事實關系,是由哪些法規加以定性規律以及對於原告訴之聲明之判斷,哪些法規可被適用等因素」。「以私法為基礎的國家活動和公共機構活動所產生的法律爭議,不是具有公法性質的爭議。同樣,如果國家機構和其他公共機構與利用這些機構的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以私法為基礎的,那麼也不存在任何公法性質的糾紛。」日本的田中二郎博士也認為:「行政事件是相對於民事事件的概念,本意為有關行政法規即公法法規之適用的訴訟事件,縱使是行政訴訟事件,但以關於私法法規只適用事件,則屬民事事件,而非行政事件。」因此,問題回到了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標准上。
關於二者的區分標准,學術界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個:其一為「利益說」,主張有關公共利益的法是公法,私法則是關系個人利益的法。其二為「從屬說」,即規范上下隸屬關系的法規為公法,規范平等關系的則是私法。其三為「新主體說」,公法是公權力主體或其機關所執行之職務法規,賦予權利或課予義務的對象僅限於行政主體或國家機關;而對任何人皆可適用,均發生權利義務之可能者為私法。我們贊同「新主體說」。值得注意的是,區分公法與私法的差異,實質上就是公法關系與私法關系這兩種法律關系的差異,它不是對不同法律部門的簡單區分。我們在考慮行政行為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時,不能採用形式性的觀點,而應該對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加以分析與辨別。一部法律是由許多具有規范效力的法條組成的,這些法條的效力可以形成人民個別的權利義務,並結合而組成此法律。故應當個別地區分法條的性質,因此在一部法律內部可以同時包含具有公法性質及私法性質的條款。
還應當注意的是,行政主體是否應當適用公法須由解決爭議的主體作出客觀的判斷,在客觀上應當適用公法時,即使行政主體認為應當適用私法,行政主體的行為所引起的爭議也屬於行政爭議。現實生活中許多行業(如電信、郵電等行業)仍然存在「政企合一」的情況,這些行為主體(如郵電局、電信局)一方面是行政主體,一方面又是民事主體,不能籠統地將這些主體所從事的行為均認定為民事行為,尤其應當防止行為主體在職能重合的情況下,借民事行為之名行行政行為之實,利用行政權力追求一些與社會公共利益不符的目的,同時規避行政法律責任。因此,對於行政主體是否應當適用公法應當由糾紛解決主體作出客觀的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判斷行政主體是否運用公權力的法律依據應當包括法律與法規,並不包括規章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之所以持此觀點,是為了與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相一致。
(四)權利義務的特殊性
法律關系是兩個以上的法律主體就具體實踐,依法律規定所處理的法律上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即依行政法而成立的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一般而言主要存在於國家與人民之間。所謂「國家」是各種行政主體的總稱,行政主體除了行政機關之外,尚有大量公務法人以及依法律授權行使公權力的私人及法人。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這種權利與義務同作為私法關系內容的私法權利義務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行政主體與人民在法律秩序中的不對等的地位。首先,在私法中,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的,義務人之義務即為權利人之權利,而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公行政的義務並不當然意味著人民的權利。人民的「公權系指人民基於法律行為或以保障某個人利益為目的而制定之強行性規范,得援引該法向國家為某種請求或為某種行為之法律上地位。」在享有公權利的同時,人民同時負有行政法上的義務,人民依行政法的規定,應當服從公權力,作出特定的作為、不作為或容忍。由於法律直接對公權力主體授予權力、公行政則據此對服從其公權力的人民將其抽象的義務具體化、現實化,從而實現公共利益、完成行政任務。其次,在私法法律關系中,基於私法自治原則,法律關系當事人對法律關系的內容有充分的形成、變更或撤銷的自由,而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基於依法行政原則的要求,無論行政主體或人民,法律關系的內容之形成自由皆遠不及私法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在行政爭議中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公民一方與行政主體一方各自的權利義務相應地呈現出與民事爭議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不同的特殊性。
還有必要提及的是,一般行政關系只包含公民的一般權利義務,而特別權力關系則涉及到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特別權力關系中當事人的關系極不平等,個體權利無法得到保障,行政機關、學校、監獄等不僅可以在無法律依據的前提下限制其屬員的基本人權,而且這些行為被認為純屬行政的范圍,從而排除了行政訴訟的適用。二戰之後,這種不符合法治要求的理論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在德國及我國台灣地區,行政判例的發展已經使特別權力關系的范圍逐漸縮小。在中國,有關學校與學生之間、監獄與服刑人員之間、行政機關與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若發生爭議是通過內部途徑加以解決的,且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近兩年來幾起著名的學生訴學校的案件才使這一領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認為,為了保證行政主體對其成員正常的管理秩序,不宜將行政主體與其成員之間的一切爭議均納入行政訴訟的軌道。但是,如果行政主體的行為如果涉及到其成員個人基本權利義務、改變其法律地位、對其有重大影響,則爭議就應當納入行政爭議的范圍,依循一定途徑加以解決。
(五)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行政的一個基本特徵,「公益向來為國家所積極追尋的目標之一,雖然自古至今國家之類型與職能多有嬗變,公益概念之內涵亦隨之時有變化,但是公益卻始終為國家社會所存在之目的。」「公益概念不論在何種類型的國家中,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以依法行政為核心的現代法治國家裡,法律的制定、執行皆以公共利益的實現為終極目標。」關於何謂「公共」,主要有兩個判斷標准:其一為非隔離性,即為開放性,意思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自由的進出某一團體,無須有特別條件的限制。這一團體既不封閉也不專為某個人所保留,該團體之多數人不具有排他性。據此,某一居住小區並不是一個閉鎖的圈子,具有非隔離性的特徵,該居住小區內的居民可以成為公益的主體。其二是數量上須達到一定的多數,這一標准比「非隔離性」更為重要。那麼何為「利益」?當任何人(評價主體)根據某一評價標准,對某客體為評估,就評估主體而言,該客體所獲得的特定價值即為利益。而公共利益是主觀上的利益還是客觀上的利益呢?我們認為,利益的形成即利益價值的認定,均是由當時的客觀事實來決定的,公益的內容自然是隨著發展的及動態的國家社會情形而不同。因此,「法律上所稱公益也者,並非抽象的屬於統治團體或其中某一群人之利益,更非執政者、立法者或官僚體系本身之利益,亦非政治社會中各個成員利益之總和,而系各個成員之事實上利益,經由復雜交互影響過程所形成理想整合之狀態。」一般而言,公益在現代國家,系以維持和平之社會秩序、保障個人之尊嚴、財產、自由及權利,提供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等為其內容。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須以公益為目的,若背離了公共利益而摻入一些不正當的考慮,則該主體的行政活動將喪失正當性。
公共利益常常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重要的著眼點。例如,在德國有這樣一個案例:處於困境的某銀行不服德意志銀行剛剛提高的貼現率而提起訴訟。在此案中如果將確定貼現率從公法角度觀察,就會因其無私法上的贏利、考慮貨幣的穩定與全社會的經濟市場的穩固利益相關,從而傾向於公法性質的定性。
綜上所述,在判斷某一爭議是否為行政爭議時須綜合考慮到主體因素、公權力因素、所適用的法律法規的實質規定以及公共利益等多重因素,而在這多種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實際上是行政主體的行為所依據的法律法規的內容,因為它在一般情況下會決定某一行為主體是否為行政主體,其所作出的行為是否為公權力的行使。因此,在判斷某一爭議的性質時應當首先考慮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
6. 行政糾紛的含義
行政爭議又稱來行政糾紛,是自指國家行政機關之間,國家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因行政管理活動而產生的爭議。
中文名:行政爭議
又稱:行政糾紛
解釋:因行政管理活動而產生的爭議
構成行政爭議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爭議的雙方中有一方是行政機關。
(2)爭議是由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行為引起的。
(3)行政爭議是以行政機關依其職權,因其作為或不作為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形成行政法律上權利義務的法律行為為前提。沒有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行政爭議便不存在。
(4)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提出復議或訴訟,是法律允許的,解決行政爭議,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
7. 論述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的區別
關於法律的適用,有一個優先性,行政法規范的適用優先於民法。
行政仲裁與行政裁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行使的機構不同。仲裁是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雙方自願訂立的仲裁條款或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受理並由仲裁庭對雙方當事人的爭議事項進行審理和裁決,而行政裁決則是由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其行政管理職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
二、受理的根據不同。仲裁機構受理案件是根據當事人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其對案件管轄權的取得完全基於當事人雙方的授權。而行政裁決則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實施強制管轄。
三、適用的法律不同。仲裁機構處理爭議是根據事實、依據法律規定公平合理地處理糾紛,即在全面、深入、客觀地查清與案件有關的事實的基礎上,根據有關的法律規定確認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法規未對有關爭議作明確規定時,可以參照經濟貿易慣例或者行業慣例來確認責任。而行政裁決則只能根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來確認責任。
四、效力不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裁決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行政裁決作出後,當事人不服可依法申請復議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五、性質不同。仲裁是對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作出裁;行政裁決則是由國家行政管理機關依其行政職權,以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隸屬關系進行的裁決。
行政仲裁與行政裁決的共同點:
一、都是行政機關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間裁斷。
二、處理對象都是民事爭議。
三、都是行政機關運用行政權力的過程。
8. 處理行政糾紛的方式
該題沒有正確選項。
如果不是法律出版社的資料,出現錯誤是可以理解的:)內
【選項分析容】:
「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是單一行政行為(兩方關系),不是處理行政糾紛(三方關系)的方式;
「行政仲裁」解決的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不包括行政糾紛。
「法院判決」這一用法太不專業,一般直接稱「行政訴訟」(除此之外什麼方式還能審判行政案件?!),所以D是重復多餘的。
正確答案應該是行政復議(兩大爭議解決機制之一),不過選項中沒有。這個資料的編者太惡搞了~
9. 政府行政過錯導致合同糾紛,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答案:b刑事訴訟
c行政訴訟【解析】刑事訴訟、行政訴訟,這兩個訴訟,不是民事訴訟的范疇,故不是中級法院管轄的一審民事案件。民事訴訟非常明確是民事案件,合同糾紛也屬於民事案件的范疇。故是屬於中級法院管轄的民事案件。
10. 行政糾紛和行政爭議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糾紛和行政爭議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