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打醫療糾紛官司
第一,如果是經過鑒定已經屬於醫療責任事故,達到應該追究醫務人員的刑事責任的話,就可以根據管轄范圍,向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負責偵察,走由檢察機關公訴之路,最後由法院按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則處理。因為有刑事責任制裁做後盾,民事賠償就非常容易解決了。但是,在提起民事賠償請求時,一定要將被告人所在醫院列為被告,並要求他們承擔連帶責任。在審判實踐中,對民事賠償一般都是調解解決的,執行起來也比較快速、利索。
第二,如果是醫療技術事故和一般的醫療事故以及醫療服務合同糾紛,直接按照法律規定以就醫單位所在地法院為管轄法院起訴即可。
第三,特別要注意的是,當患者因醫療鑒定委員會認為醫方的行為不是醫療事故而遭到拒絕賠償時,不要就此放棄,只要患者能證明醫院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就應該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法律規定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醫方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如果舉證困難,就以合同糾紛起訴。
第四,在告訴時,要注意正確理解和適用《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所作的結論或者對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不服的,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均可在接到結論或者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Ⅱ 醫療糾紛怎麼鬧
發生醫療糾紛,患者應當立即要求醫院復制「客觀性病歷資料」、封存「主觀性病歷資料」和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現場實物。所謂「客觀性病歷資料」包括: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對客觀性病歷資料,患方可以要求復印,醫療機構有提供復制病歷的義務;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並在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醫療機構可以按照省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收費標准收取工本費。所謂「主觀性病歷資料」包括: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對於主觀性病歷資料,患方不能要求復印,但是在發生醫療糾紛時可以要求封存。此外,醫患雙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後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
發生醫療糾紛後,因法官不是醫學專業人員,法院對醫療侵權責任的確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醫療技術鑒定結論。而醫療技術鑒定結論作出,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醫療病歷資料。可以說,醫療病歷資料在醫療糾紛中起到至為關鍵的作用,況且醫療機構在發生醫療糾紛後最大的可能就是擅自偽造、修改病歷資料。發生醫療糾紛後,醫療機構如果拒不提供醫療病歷資料,可以「直接認定」為醫療事故或者醫療差錯。但是,如果不及時復印、封存病歷資料則不能防止院方篡改病歷的可能性,一旦病歷資料被偽造、修改,則實際上很難被識別,這時對患方十分不利,有可能導致最終敗訴。因此,患方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急著與院方爭吵,而是馬上要求復印、封存病歷。唯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醫療病歷資料的真實性。
Ⅲ 如何進行醫療糾紛處理
1、嚴格遵來守醫療衛生管理法自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Ⅳ 如何妥善處理醫療糾紛
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是患者及家屬、醫院、醫療行政管理機構所期待的一個圓滿結果和良好的願望。
但是,如何妥善的處理醫療糾紛,是改革開放以來困擾人們的、癌症級的難題。
可以說,從來就沒有誰能夠妥善、圓滿的解決過,最終只有某些寡頭們滿意,才能得以「皆大歡喜」的解決。
一、歷史性淵源
醫療糾紛的歷史性淵源,就要從傳統醫療行為與現代商業性醫療行為的演變說起。
1,傳統的醫療行為,是建立在傳統的社會道德規范基礎上的社會福利事業。
因此,在全社會良好的道德規范基礎上運行的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在醫學教育、醫療行政管理機構、醫療機構、醫療技術、醫療操作人等等,在社會道德和個體良心上都能得以充分的保證,同時,也贏取了患者以及全社會充分的信任與合作。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即使出現了偶發性的醫療事故,對於肇事者,能夠給予客觀(在這里不能適用公正一詞。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官方與民間從來就不存在公正。)的評價與處罰,並能夠得到患者及家屬和社會的認可,賠償也只是象徵性的,極少有糾紛,也能得以妥善的解決。
2,政治體制的改變對醫療體系的影響,是造成現代醫患糾紛的始作俑者。
在過去的幾十年前,影響中國各行各業的政治改變(簡稱政變),徹底的影響了包括醫療保障體系在內的所有的人和事,傳統社會道德和醫療道德觀念被摧毀,整個醫學教育和醫療體系受到徹底的改變,醫療事故層出不窮;肇事者得不到應有處罰,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安撫,導致醫患關系緊張。
因此,在缺乏全社會良好道德問責機制下,醫療行為的規范是脆弱的,是醫患矛盾不能得以妥善處理的關鍵之所在。
二、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引發了醫療行為的社會經濟效益含義的改變。
1,醫療保障體系的意義
我們絲毫不懷疑醫療體系對於社會全員的保障意義,而醫療社會保障的意義在於,極大限度的滿足社會全員對醫葯保障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實現整個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
2,在這里,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的真正含義。
我們都知道,醫療體系的作用,就是為社會全體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身體健康保障,極大限度的減少勞動和非勞動減員,以最少的醫葯成本、最有效的醫療手段、最安全的醫療服務,在短時期內使患者康復,投入到社會生產當中去,從而創造最大的社會勞動收益、實現「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
3,經濟利益驅使下的醫療手段
然而事與願違,人們、尤其是領導者,為了爭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瀟灑的放棄了「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卻片面的、不擇手段的獲取經濟收益。
更有領導者弄虛作假套取經濟利益。
譬如,某醫院的常務、主管副院長,夥同手下一些人,與患者家屬、派出所幹警等串謀獲取不正當利益。
將一頻臨死亡、或已經死亡的老年女性心源性患者,於傍晚繞過急診直接住院「搶救」,嚴重違反診療程序,以權干擾醫療制度。
在「搶救」過程中,人為造成斷電事故,且「患者」家屬在搶救現場鬧事、大聲地叫罵、指責醫院。
「患者」家屬繼而電話報警,一位五十餘歲的幹警到場,未經現場調查取證,在院領導的主持下,直接進入討論賠償程序。。。
這種行為,加重了醫療機構的負擔,使「醫鬧」行為更加撲朔迷離。。。
這種行為,導致了高端醫檢、高價葯、提成葯的腐敗醫療行為的泛濫,擴大了患者的醫療負擔,並嚴重的傷害了患者對醫療事業的信任。
為此,在醫療行為者拿走了高額醫葯費用時,卻不肯承擔醫療行為所造成的責任。
從而造成了患者不肯承擔「花了足夠多的錢、甚或導致家庭經濟破產的困境,卻不能保證把病人從死亡向上拉回來」的現實,導致醫患矛盾的升級。
三、我國現行社會體制下的醫療糾紛,是時代性的不治之症。
在現代的社會體制不能得以有效的充分改善下,嚴重的、變態的醫療糾紛將會不斷的持續下去。
1,通常情況下,醫療糾紛不會發生在政府官員或企業家身上。
這兩種角色就醫時,醫院領導都會很重視,可以滿足現有條件下的任何要求和最好的服務,由於身份地位的關系,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不會有太過份的行為。
2,醫療糾紛通常發生在社會底層的患者身上,更能成為某些人獲取「醫鬧」利益的道具,使「醫鬧」產業化。
3,妥善處理醫療糾紛的唯一辦法,就是盡可能的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
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談,總是在滿足某些方面要求的情形下結束。
其關鍵在於,找到利益的各方平衡之處,同時獲得利益各方的妥協,方能結束無休止的醫療糾紛。
而作為醫院方面負責醫療糾紛的執行人來說,需要足夠的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只說職責范圍內的話,安撫、軟化對方,及時向領導匯報情況,等待領導決策。
總之,妥善的處理醫療糾紛,就是盡可能地展現你的「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才能,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不大包大攬,爭取對方同情。
以上所言,僅供參考,未經論證,不足為據。
Ⅳ 如何解決醫療糾紛
您好,這個問題很不好答。我覺得大家都要退一步,您可以說明您的問題,但是也要考慮到對方的境況,差不太多就成了。如果您要多了,對方根本做不到,那最後結果您也知道。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一個難題,雙方都要考慮一下對方,要換位思考一下。當然了,自己一定要提出合理的訴求,大家最好不要紅臉,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Ⅵ 怎麼處理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案件一直是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醫患雙方往往各持己見回,矛盾難調。在醫患糾紛中,答患者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這些尷尬的「悲劇」中,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處於強勢地位的醫院時,要麼不知所措、茫然無奈,過於依賴院方,要麼採取一些不合時宜的極端措施,在激憤中焚燒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樣往往導致患者在維權時喪失有利條件,最終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維護。由於醫療糾紛具有極強的專業技術性,糾紛雙方地位失衡,以及基於醫療行業特性和習慣的信息封閉等,患者的維權之路往往坎坷曲折。那麼,患者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醫療糾紛的官司究竟應該怎麼打呢?131118
Ⅶ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有何法律依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專利的處分。屬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Ⅷ 怎麼正確處理醫療糾紛
1、和解所來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源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