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的研究讀後感

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的研究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7 22:03:20

『壹』 誰有,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pdf,分享給我可否,付錢也可以。


用手機掃描這個,二維碼。就可以了。

『貳』 在網上找了一篇讀後感,獲獎了會被告侵權嗎

按道理說會,因為這是侵犯別人的著作權

『叄』 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問題的研究

由於計算機網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的智能和計算機的高速運行能力匯集和融合起來,創造了新的社會生產力
;而電子商務更便利地滿足著人們的社會交往、購物、學習、消費、醫療等各種需要。可以說,電子商務活動就是在網路環境下使一部分商品流通「隱形化」的過程。不過,我們在享受著電子商務為我們帶來談判、簽約、訂購商品等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注意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其中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電子商務活動中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很多,例如:在版權領域,Internet技術給版權保護的客體、版權權利內涵提出的新挑戰;在專利領域,專利發明的性質在網路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Internet上專利的電子申請方式成為新的法律問題;在商標領域,「Internet」中的「域名」和商標的關系,國際上商標和「域名」的保護和侵權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一、知識產權與電子商務之間的矛盾

從廣義上來講,知識產權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本文中我們僅僅討論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幾類,包括版權(在我國叫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近幾十年以來,由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導致了數據信息共享的需求,並發生了與知識產權固有特性的強烈沖突。知識產權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專有性」;而網路上的信息則是公開的、公用的,很難受到嚴格的控制。「地域性」是知識產權的又一特點,而網路傳輸的特點則是「無國界性」。知識產權與電子商務這些相反的特性導致了二者間的矛盾和沖突。

目前為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世界大多數國家主張通過締結國際公約來進一步強化對知識產權的「專有性」的保護。1996年12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日內瓦主持締結的《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唱片條約》中,就針對網路環境,增加了版權保護的新權利,同時對現有權利向數字化的應用延伸做出了解釋。同時,對於電子商務影響巨大的知識產權法律國際「一體化」也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標准,世界貿易組織訂立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就是一例。在知識經濟中,強化知識產權專有性和國際知識產權法律國際「一體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對世界發展中國家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一個大國,必須研究自己的對策。要抓緊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制度,努力適應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的進程,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確保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立於不敗之地。

上面我們簡單介紹了知識產權與電子商務這二者間的矛盾和沖突,下面我們將從不同的角度來介紹電子商務中所可能涉及的各種知識產權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內容。

二、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分析

1、電子商務中的版權問題

所謂版權,有時也稱作者權,在我國被稱為著作權,是基於特定作品的精神權利以及全面支配該作品並享受其利益的經濟權利的合稱。一般來講,版權的客體是指版權法所認可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等作品(簡稱作品)。但是在信息時代,計算機軟體、資料庫、多媒體技術給版權的客體帶來了新的內容。目前世界上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版權保護法律體系,將計算機軟體納入版權保護中,給軟體提供更加及時和完善的保護。1972年,菲律賓第一個把「計算機程序」列為「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一項,1980年後美國、匈牙利、澳大利亞及印度先後把計算機程序或者計算機軟體列為版權法的保護客體。1985年之後,又有日本、法國、英國、聯邦德國、智利、多米尼加、新加坡等國以及我國台灣與香港地區,都把它列到了版權法之中。1990年我國制定的《著作權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和《計算機軟體登記辦法》等立法建立了對計算機軟體的保護。

在涉及到電子商務的版權侵權問題時,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網路服務商侵權問題和鏈接侵權問題。

網路服務商根據其提供服務內容的不同,主要分為網路內容服務商和網路中介服務商兩大類。網路內容服務商指自己組織信息通過網路向公眾傳播的主體。網路內容服務商會提供一些網頁,在這些網頁上面的內容就存儲在網頁所在的伺服器上。如果網路內容服務商提供的內容服務未經版權人允許,則構成了對作品的復制權的侵犯和網路傳播權。網路中介服務商的基本特徵是按照用戶的選擇傳輸或接受信息,其本身並不組織、篩選所傳播的信息。此一基本特徵決定了其在版權保護法律體系中具有與網路內容提供商不同的法律地位,從而使得其可能承擔的侵權責任問題顯得更趨復雜,更具有時代性。

信息共享始終是互聯網的理想追求,因此鏈接技術的出現就深受人們歡迎。所謂鏈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標志語言HTML的標記指令,通過URL指向其他內容。鏈接的對象可以是一個網站,也可以是網站中的某個網頁,甚至是網頁中的某個組成部分。關於鏈接技術的侵權問題,目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不同的國家有很大的差別。主要來講,鏈接可能侵犯的有作品的復制權、演繹權以及精神權利等。關於這方面的論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2、電子商務中的專利問題

專利,是專利權的簡稱,指的是一種法律認定的權利。它是指對於公開的發明創造所享有的一定期限內的獨占權。專利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它必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提出的新問題不斷變化。網路技術對專利領域也提出了大量問題。例如,計算機軟體能否成為專利制度保護的客體;網際網路的廣泛性和開放性對專利「三性」(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中的「新穎性」特點提出了挑戰,此外,專利的電子申請方式中涉及的法律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在網路環境中需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在專利法中一般都規定,授予專利的發明創造必須具有新穎性,新穎性是授予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的實質要件之一。傳統的專利法並沒有規定在Internet上公開發明創造應採取什麼樣的原則,因此在Internet上公布的發明是否還具有新穎性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專利的電子申請在網路環境下也有了新的問題。電子申請就是以電子文件的形式,向國家知識產權主管行政機關提交有關專利的申請。而傳統的做法是以紙質文件為載體進行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起草的《專利法案條約》(草案)和《專利合作條約》細則的修改中,已確認了電子申請的合法性。日本專利局已於1990年12月開始接受專利的電子申請。韓國已經著手進行通過Internet申請專利的實驗。美國、日本、歐洲三個專利局正在進行通過Internet聯機申請專利的准備,並把實現專利文獻無紙化作為今後的發展方向。

3、電子商務中的域名和商標問題

域名是一種資源標志符,是網際網路主機的IP地址,由它可以轉換成特定主機在網際網路中的物理地址。域名作為一種在Internet上的地址名稱,在區分不同的站點用戶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域名是作為一種技術性手段建立起來的,它在本質上並不是一種知識產權,因此域名本來並不能像商標那樣被作為知識產權受到保護。但是,隨著域名商業價值的不斷增強,法律已經開始將某些知識產權的權利內容賦予給域名,以保護權利人利益。

我國的商標法只規定可受保護標識為「文字、圖案或其組合」,而沒有把在網上出現的某一動態過程作為商標來保護。在網路環境下的商業活動,已使人們感到用「視覺感知」去認定,比起用「文字、圖案」認定商標更能適應商業活動的發展需要。當前在我國最突出的問題是在網路環境下,「域名注冊」與商標權的沖突。雖然1997年5月國務院部門發布了《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規定》,但其中只規定了「不得使用不屬於自己的已注冊商標,申請域名注冊」,並沒有禁止以他人的商標和商號搶注域名。因而「域名」已實際上成為商譽、乃至商號的一部分並作為無形資產被交易著。

域名具有唯一性,即它在全球范圍內是獨一無二的,但同時域名又通常都是按照「登記在先」的原則來進行登記的,因此一旦有人先對某個名字進行了注冊,其他人就不得再使用該名字來命名其網址。因為域名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搶注者希望藉助於被搶注者的良好名譽得到網路用戶的訪問,一旦搶注成功,網路用戶將無法訪問到該域名真正代表的被搶注企業的站點,而是訪問到搶注者的站點。法律應當制止這種惡意搶注行為,保護被搶注者的域名名稱或商標利益。

三、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適用研究

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知識產權法面臨著如何認定電子商務中的侵權行為,以及如何保護電子商務中出現的新的知識產權等問題。為解決這些新問題,國際社會一方面通過制定新的公約加以協調、另一方面要求各國知識產權法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全球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

首先來看看版權法的適用問題。版權法在電子聯網技術中有一些發展。傳統的版權法要求你的作品必須附著在載體上,或相關的載體(磁碟、磁帶)上,才會受到保護,但在互聯網領域,你所寫的東西通過機器來幫助你閱讀,也就構成了「附著在載體上」這個法律要件。以美國「花花公子」案為例,這是第一個涉及到計算機網路糾紛的版權案子。「花花公子」雜志訴Starware公司從網路上取得其53張照片資料,並將之放在CD-ROM上販賣而侵犯了其版權。法院經審理、判決「花花公子」勝訴。通過這個案子可以看出,版權的概念在網路環境下必須得到新的擴展。

其次在商標法上,也會面臨新環境下的適用問題。在這方面,不同的國家規定不同。美國奉行的是先使用原則,即誰首先使用這個名稱,他就獲得相關的權利。但網路上的域名登記問題畢竟不是簡單的商標法問題,現在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來調整這個問題。美國商務部電信與信息司於1998年初公布的《網際網路名稱與地址的技術性管理的改進方案》,例舉了七方面的問題;中國為探尋符合國際標准和適合中國國情的域名制度,於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辦印發了《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目前,現有的國際知識產權法缺乏保護域名的專門制度,但是,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和TRIPS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簡稱)等主要的國際知識產權法所規定的基本原則與規則,可能對建立域名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起指導作用。網際網路國際協會與美國的以及全球產業界、網際網路用戶等最近也已達成初步協議,成立新的全球性管理頂級域名機構。這說明國際社會正在加緊努力,協調這一基礎性領域內錯綜復雜的問題。

這里,還要講一講管轄權問題。一般從民訴方面來講,要起訴或在侵權發生地,或在被告所在地,但在聯網系統裡面,傳統的原則不適用了。因為聯網系統里所出現的誹謗、錯誤及誤導性的信息,有時候你根本無法知道它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他可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把信息輸送上去之後,馬上關機,你就不知道他在哪兒。就傳統的法律而言,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到底在哪兒起訴?」從傳統的民法理論來看,實際上對原告不利,因為在被告所在地或侵權發生地起訴,有時候原告離之很遠,對原告的起訴權不利。但在聯網系統裡面,由於不知道被告(向聯網里輸送信息的人)具體在哪個地方,反而對原告起訴有利,因為原告既然不知道被告在哪兒,原告就可以隨便挑選從法律上和地點上對他最有利的地方起訴。這樣,就形成了美國法律上講的FIM效應。但根據一般原則,還是應該在因網路里的誹謗及錯誤等信息引起傷害的地方起訴。

『肆』 寫讀後感算侵權嗎

當然不算啊
又沒有用原著的詩句。別說你沒用,就是用了,只要寫明是引用就沒有關系的
寫讀後感罷了,這怎麼能算侵權

『伍』 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

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獲得信息的慾望得到極大滿足。一方面,它使得信息的多向流動更加廣泛、快捷;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身份的不特定性,從而使得互聯網上信息的流動可能更加無序。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人類對於互聯網的使用尚處於較粗淺的階段,作為人類的工具,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自己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技術的發展。信息流動的無序以及技術上的缺陷將制約人類對互聯網的應用,並將導致新的法律問題。新工具的出現都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人們也都將不停地為之立法。好的立法應該在對工具的充分應用和有效控制之間取得平衡。人們對因互聯網產生的法律問題的認識,在本質士應該與傳統信息交流工具,如電視、報紙出現時情況一樣。國際互聯網作為工具,並不是人們所經常描述的那樣無邊而虛幻,而是在相應的硬體和軟體的支持下,實現信息流動的真實平台,並由真實存在的主體負責運營。在這些信息繁雜、迅速的流動中,網站是信息流的節點,實現信息的產生、流入和流出。沒有這些節點的存在,互聯網的工具性就不能實現。因此,在討論互聯網的法律問題時,應以網站的運營商為中心進行分析,尤其是按照信息源的分類進行分析。每個網站提供的信息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網站自身提供的,包括網站建立的其他站點的鏡像;二是由不特定的網路用戶提供的。對於在互聯網上侵犯著作權的有關法律問題的認定,也應遵循這樣的思路,結合著作權法的現行規定進行分析。關於侵權主體與責任的承擔應該說,這個問題並不是著作權侵權特有的問題。而是整個互聯網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取決於技術的進步。在當前階段,與傳統信息交流工具相比,各國對互聯網的控制相對較弱,這既有經濟上的原因,也有技術上的原因但都出現了控制逐步增強的趨勢。在互聯網上發生的侵權事件,主體主要涉及網路運營商和網路用戶。在侵權主體必然存在的情況下,問題就在於能否通過相應的證據手段予以確認。網路運營商的責任問題已在上文提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除網路運營商直接實施的侵權行為,在侵權人身份能明確指正證時,如果還要求運營商承擔連帶或部分責任,似乎就增大了運營商的風險。筆者認為,這時主要應看運營商對於在網上流動的相關信息是否負有法定的控制、審查義務。如果不負有這樣的義務,則運營商應當免責,正如電信業務運營商不對利用電話通話進行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一樣。事實還證明,網路用戶真實身份的確定,依靠用戶注冊是不可行的,因為無人能控制注冊信息的真實性,依照當前的技術手段,甚至確定侵權人所使用的計算機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用戶注冊與相應的真實的法律信息相聯系,特別是在實行存款實名制後的銀行卡號碼和密碼等信息,則問題就可以解決。但這可能遇到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受限制的問題。不過,在可能泛濫的侵權行為和網路運營商的商業利益之間,保護權利人的利益是重要的,雖然對互聯網發展的阻礙也可能影響國家或者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由網路運營商承擔全部或部分侵權責任,是在運營商、權利人以及公共利益之間取得的平衡。網路運營商為身份不能確定的人提供了實施侵權行為的條件,並放任侵權行為的發生,則承擔相應責任也是合乎法理的。運營商的利益可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予以考慮。

『陸』 CNNIC互聯網調查報告讀後感

[CNNIC互聯網調查報告讀後感]
漁樵談.駱永華
在中國做互聯網,大概最大的困難是缺乏可參照的市場調研報告作為決策的依據,所以大多數人都在拍腦袋進行決策,拍了腦袋之後通過軟文營銷在小范圍內傳播和論證自己的商業模式的正確性和長遠前途,CNNIC互聯網調查報告讀後感。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缺乏可參照的市場調研報告輔助決策和缺乏經過規范分析的商業計劃指導實踐又具有其合理性,畢竟中國發展太快了,互聯網發展太快了,而中國和互聯網一相結合就成了最為復雜和混亂的一個變化中的巨型系統。這樣一個系統,要進行准確全面的總結是很難的,而一切想清楚了再去做也是最不現實和最危險的方式。
但是摸著石子過河,畢竟風險好大,如果有一些數據的支撐,有一些模型的論證,哪怕有失偏頗,哪怕不盡可行,但至少能給自己起到打氣的作用也是好的:)
所以CNNIC的每一份報告,我們都還是要認真的去對待它,聊勝於無,爭取為我所用,增強自信、振奮軍心:)
這一期的CNNIC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總數從去年同期的11100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3700萬人,增加2600萬人,增長率為23.4%;網民人數佔中國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10.0%,達到10.5%。網民的增長數字看著沒啥感覺,反正年年在增長,也麻木了。但是這個比例超過了中國這么大一個人口大國的10%,實在是讓人感覺很震撼的。中國是個二元結構很明顯的國家,總體佔到10%,那麼在城鎮中,網民的比例估計應該已經到了20%。在我模糊的印象中,似乎有一個統計性的規律(Google不出來,看來搜商還不夠高)顯示:一個新事物的普及,當使用率達到20%的時候,也就到了通過口碑和流行走向市場爆發的臨界點了。整個中國還有90%比例的人口沒有被納入網民的范疇,這給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再加上當前盤子已經足夠大的10%,可以吃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在發展不平衡的中國,在今天,投身互聯網實在也算是一種事業選擇上的幸福,讀後感《CNNIC互聯網調查報告讀後感》。
在90%的非網民中,目前不懂電腦/網路,不具備上網所需的技能仍然是妨礙中國非網民不上網的最主要因素。當然如何爭取90%其實是要三思而後行的,是費心費力的去爭取包括農民、老人(當然幫助他們學會電腦和網路具有減少數字鴻溝的公益價值,那另當別論)在內的非網民人群,還是抓住現在的網民,然後盯住下一代網民,通過時間的沖刷來實現佔領剩下的90%,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讓不懂電腦/網路,不具備上網所需的技能的IT文盲一族掃盲就成了一個作為商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迴避的難題,但是已經用上電腦已經在互聯網上沖浪的IT用戶就不存在教育和培訓的問題了嗎,這種個人信息化相關的教育和培訓中是否也存在商業機會呢,值得有心人關注和思考。
看完這份報告之後,特意搜索了一下調查方法的關鍵詞,畢竟調查方法決定調查結果和結論的可信度和可用性。據報告所言:依據統計學理論和國際慣例,在前18次調查工作基礎之上,本次調查採用了計算機網上自動搜尋、網上聯機、網下抽樣、相關單位上報數據等調查方法。其中與網民行為習慣有關部分的調研大概是通過將問卷放置在CNNIC的網站上,同時在全國各省的信息港與較大ICP/ISP上設置問卷鏈接,由網民主動參與填寫問卷的方式來獲取信息。和電話調查等手段,總感覺在當下這樣的手段並不是那麼的科學和完美,當然世上也從來沒有完美的銀彈,就如同舶來的Alexa排名以及當年風行一時的CNNIC網站排名也始終爭議不斷一樣。中國網民的持續增長、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產生對真正了解中國市場和中國網民群體的第三方調查和排名服務的需求,這種服務的需求首先是來自於網民群體的,而不是媒體、網站、風投、從業人士這樣一個互相欣賞的小圈子。這種調查能否更深度的利用互聯網本身的特性,能否將真正為用戶的服務和對用戶行為的調查結合起來(和用戶使用行為分離的使用行為習慣調查恐怕不那麼准確)。和用戶隨時隨地的使用行為相結合,基於對用戶行為日誌分析的調查報告可能更具有深度的價值吧。在我眼裡,Google和網路的搜索排名榜(當然,也有可能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真的搜索排名信息)就是遠比CNNIC調查可信盡管數據不夠全面的一種,那還有沒有其他創新的形式出來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CNNIC互聯網調查報告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柒』 網上抄襲普通人的讀後感會被告侵權嗎

我想如果不抄大部分【就幾句話】應該沒事吧,但最好不要那樣

『捌』 請問如何看待百度文庫的文章版權問題是讀後感!

具體文章呢,我覺得還是要看一下文章現給你建議會比較好,麻煩把文章附一下

『玖』 如何理解互聯網上的侵權責任中的「通知規則」和「知道規則」

通知就是你採取所有可能讓網路服務提供者知曉侵權行為的方式。至於網路服務提供者知不知道,反正如果他說不知道的話,是由他舉證的,你只要證明你通知過就行了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的研究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計劃 瀏覽:564
工程質量維修期限承諾 瀏覽:769
第四屆山東省知識產權新年論壇 瀏覽:176
房產證上沒有使用年限 瀏覽:867
誰創造了拼圖 瀏覽:998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