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1、在當事人版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權解;
2、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3、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4、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
(1)環境糾紛人民調解擴展閱讀:
1、預防和調解民間糾紛是人民調解工作的首要任務。人民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應當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根據當事人的特點和糾紛的性質、難易程度、發展變化的情況。
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耐心、細致的說服疏導工作,促使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消除隔閡,引導當事人最終達成解決糾紛的調解協議。
2、組織要堅持抓早、抓大、抓苗頭,努力掌握民間糾紛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不斷總結完善防激化的有效方法和經驗,廣泛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專項治理、聯防聯調等各種形式的防激化活動,增強防激化工作效果。
B. 人民調解工作建設過程中存廳哪些困難和問題
一、新型矛盾糾紛增多、涉及領域廣泛,調解過程缺乏剛性,調處難度增大。目前,社會矛盾糾紛已由傳統的婚姻家庭、鄰里關系、損害賠償等民間常見性矛盾糾紛向征地拆遷、安置補償、集資糾紛、物業管理、環境污染、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新型矛盾糾紛轉換。這些新型的矛盾糾紛大部分專業性較強,盡管我們為應對新型矛盾糾紛進行了一些探索,建立了醫患糾紛、交通事故糾紛、水運糾紛、勞動爭議糾紛等專業性調解組織,但與發生的新型矛盾糾紛數量相比,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並且人民調解的啟動、實施以及協議的達成都取決於當事人的自願,當事人任何一方在任何時間均可以拒絕調解,調解工作的剛性缺乏,進一步增大了調解工作的難度。
二、對調解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地方和部門對人民調解在新形勢下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充分,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認為人民調解是「軟職能」可有可無,常常是部署工作越過調委會,檢查指導繞過調委會,工作評比不提調委會,以致人民調解工作難以擺上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有的地方對人民調解的宣傳力度不足,以致社會普遍關心、認可、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的氛圍相對缺乏,人民調解的作用與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相差懸殊;還有不少群眾認為人民調解沒有強制力、調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以致出現矛盾糾紛時不是訴訟就是上訪,或者乾脆「用拳頭說話」;一些部門沒有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意識,以致調解組織、調解人員孤軍作戰,難以處理一些復雜的矛盾糾紛。
三、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存在薄弱環節。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行業性等新型調解組織建設目前還比較薄弱,存在著「斷層」和「空檔」現象,如企業和行業的調解組織覆蓋率低,調解組織建設任務相當艱巨;鄉鎮(街道)調解組織力量單薄,除少數鎮(街道)有專職調解員外,大多數是兼職,工作容易顧此失彼;部分村級調解組織產生程序不規范,人員經常變動,調解員隊伍不穩定、更換頻繁,工作熟悉程度及連續性較差;村組合並後,村組范圍擴大,由此帶來的調解隊伍人員數量絕對減少與民間糾紛案件的相對上升形成極大反差。
四、人民調解隊伍總體素質偏低。基層人民調解員大多數是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幹部兼任,村(社區)幹部肩挑數擔,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無法把主要精力用在調解工作上,並且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學歷較低、法律知識貧乏,政策水平較低,調解技能不高,有些甚至連製作調解記錄和調解文書都有困難,不少調解員還停留在傳統的「勸架員」水平,較難勝任和應對重大疑難糾紛及新時期出現的新糾紛的調處工作,以致調解效果事與願違者不乏其數。加上每三年一屆的村(居)委換屆,導致一批已接受過指導,參加過培訓,正熟悉業務的調解員被替換,而後任者又有一個從頭培訓、指導與熟悉過程。
五、調解經費不足成為制約調解工作創新發展的瓶頸。人民調解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調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必要的物質保障和經費保障。按照財政部、司法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保障的意見》和《人民調解法》的要求,司法行政機關指導人民調解的業務經費調委會的工作經費、調解員補貼經費和表彰獎勵經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落實。人民調解員常常因為調解糾紛耽誤了自己的工作,甚至還要自己負擔交通、通訊和誤餐等費用。沒有經費,「個案補貼」、「以獎代補」難以執行,考核、獎懲形同虛設,影響和制約了調解工作的開展、挫傷了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難吸納懂法律、懂政策的較高素質人員充實到調解隊伍中來。
C. 人民調解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一、人民調解。
即民間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民間糾紛的調解,屬於訴訟外調解。目前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的法律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以及《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它可以採用下列形式設立:(一)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二)鄉鎮、街道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三)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四)根據需要設立的區域性、行業性的人民調解委員會。
人民調解員是經群眾選舉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調解委員會領導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人員。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調解員,統稱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人以上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多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婦女委員。擔任人民調解員的條件是: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應當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民調解員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選或者聘任一次,可以連選連任或者續聘。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守下列原則:(一)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依據社會主義道德進行調解;(二)在雙方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三)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民間糾紛,包括發生在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受理調解下列糾紛:(一)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禁止採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或者其他行政機關已經受理或者解決的。
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根據糾紛當事人的申請,受理調解糾紛;當事人沒有申請的,也可以主動調解,但當事人表示異議的除外。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
在人民調解活動中,糾紛當事人享有下列權利:(一)自主決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終止調解;(二)要求有關調解人員迴避;(三)不受壓制強迫,表達真實意願,提出合理要求;(四)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解決的糾紛,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或者當事人要求製作書面調解協議的,應當製作書面調解協議。調解協議沒有強制執行力,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又反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按照不同的情形,分別採取督促當事人履行,再次調解變更原協議內容或者撤銷原協議,告知當事人請求基層人民政府處理以及就調解協議的履行、變更、撤銷向人民法院起訴等處理方法。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
D. 當前人民調解工作開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是什麼
1、政府不夠重視;政府官員們錯位認識,本該市場管經濟,政府管公平。出於急功近利思維,政府熱衷於經濟政績,忽視了社會公平和諧是政府的重要職能,拋棄了人民調解對社會和諧的重要功能,這是當前人民調解工作面臨困難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2、組織不夠健全;我國的人民調解工作,原來自上而下,專兼結合是比較健全的,但近多年來,大多數組織弱化了,甚至消失了。有的有名無實,連兼職的人都不配備,更不用說專兼結合了。
3、積極性不夠高;基層人民調解員本應是人民調解工作的主力軍,但是因為該項工作被弱化了,干好乾壞一樣沒人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找事干就是找麻煩,致使很多本來很小的事情甚至釀成大案。
4、個人利益之上思潮盛行。當今社會個人利益至上思潮很嚴重,不論是調解人還是被調解人都處於個人利益的漩渦之中,很多問題理不清頭緒,看不到節點,說服和被說服都很困難。
E. 人民調解在解決民事糾紛中具有哪些獨特優勢
①具有主動性,有利於矛盾糾紛及時解決,防止矛盾糾紛的激化和升級。②具有簡捷、及時和經濟的特點,它著重在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就近、及時地化解民間糾紛,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對矛盾糾紛的處理,能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減輕人民群眾和國家財政的負擔。③具有廣泛性,有利於方便廣大人民群眾。就我國人民調解組織的設置情況來看,調解機構星羅棋布,只要是有村(社區)的地方就有調解組織。④人民調解能實現情與法的融合。合法不合情,合情不合法,是行政和司法中經常遇到的情況,也給行政官員和司法人員工作帶來很大的困惑。人民調解的性質可以使調解避免這方面的困惑,可以將法與情融合在調解過程中實現法與情的統一,使法的實施更易於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F. 如何發揮好人民調解作用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思考
通常人們總會認為盜賊,黑社會,j女必定承認自己的行業很壞,感到羞恥。實際上完全相反,凡是由於命運的安排觸發錯誤的觀念主宰這些人頭腦而趨使走進歪路的人,無論他們處於多麼不正當的地位,卻總是本能地去依附那些承認他們對生活保持相同看法,承認對他們的生活地位不可缺少的交際人群。每逢事情涉及盜賊誇耀他們的本領,黑幫誇耀他們的暴力,j女誇耀他們的淫盪。這樣的事情就會使得我們感到震驚。然而,這所以會使得我們感到驚訝,無非是因為這些人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氣氛局限在狹小的范圍,而我們卻處在局外罷了。不過,每逢富翁誇耀他們的財富,也就是他們對生活的炒作和掠奪。果加誇耀他們的稅收,也就是他們制定的合法強暴,統治者誇耀他們的權力,也就是他們的隨從和2奶。這樣的事情就不會使得我們感到意外。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由祖輩那兒傳承下來的思想意識不但吻合了生活現狀,而且我們也都是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而已。
無階級社會分為三個階段,作為現代的人類社會來說,共產主義社會和機械產力社會都已經看到了一些曙光。共產主義呢,就是每種東西就一個生產和維護模式,普及到這個社會范圍各地,這種社會下,錢幣這種衡量各種物質價值的東西已經消失了,而且沒有所謂的果夾證券植物之類說法。機械產力社會呢,是建立在共產主義思想之上更為科技一些的社會,簡單的說,就是非人力為主要勞動力的社會,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人享樂,由人創造的能源和機械代替勞動。這樣的社會有一定范圍和人口限制。不過可以像蒙古包一樣大量建造共同的環境。當然,作為生命來說,還有一個最高等的特殊化階段,那就是獨立化時代,又稱為無社會時代,蟻後時代,UFO時代。是目前人類的科技和腦力無法想像的時代,這相當於打破了牛頓的萬有引力論點,打個比喻來說就是地球離開太陽還能一直生存下去。這時人類能夠以家庭為最大團體,實現獨立去尋找並開發外星球,征服宇宙各地,一家人一個星球並能存活發展並繁衍下來的時代。當然,說不定到時候的人類是兩性同體化了,像蟻後一樣,生出各種後代並且不同分工。人類如果能夠在地球滅亡前發展到可以實現這種近似科幻化的時代,那麼就可以和宇宙同存,生命永久不息了。總的來說,整個人類社會,就是由思想分裂到合作進步,然後再到擺脫對其他同類依賴,實現完美個人主義的必然過程。
G. 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調解人撕毀直接證據是否涉嫌違法
(一)進一步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網路根據我縣社會矛盾糾紛形勢發展的要求,當前,要在鞏固鎮、村(居)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積極穩妥的發展行業性、區域性的人民調解組織,加強行政交界地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並根據需要,在集中貿易區、流動人口聚居區建立人民調解組織,逐步消除調解組織空白點,把人民調解工作延伸到社會各個領域,使各種民間糾紛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二)不斷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規定條件選任人民調解員,積極吸收符合條件的離退休法官、檢察官、警官、法律工作者等志願者參加,逐步優化隊伍結構;2、定期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法律意識、政策水平和業務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風過硬、工作業務熟練、具有吃苦精神的、適應我縣新形勢發展需要的人民調解員隊伍。(三)轉變人民調解的工作渠道1、推動「單一調解」向「調訴銜接」的轉變。一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的出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實施,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質,為實現人民調解制度與訴訟制度的銜接提供了法定的依據,也為促進當事人自覺履行調解協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具有相關法律知識和工作經驗的組織或者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2、實現「重調輕防」向「調防結合、以防為主」的轉變人民調解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服務。必須掌握主動,堅持調防結合的原則,重點在防字上下功夫。一是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人民調解的認識。充分利用人民調解宣傳日活動,通過開辟人民調解工作宣傳專欄、舉法律知識問答、以案說法等形式大力宣傳人民調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正確引導糾紛當事人主動尋求人民調解的幫助。堅持在調解糾紛過程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和道德教育,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直接面對普法對象的優勢,加強對群眾的法律知識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讓群眾知法、懂法、用法,提高群眾面對糾紛的理性程度,考慮成本、效益等因素,使人民調解獲得信賴並深入人心。二是建立矛盾糾紛的預防和排查機制,並督查落實到位。建立因人預防、因地預防、因事預防、因時預防等預防機制。建立矛盾糾紛的排查制度,確保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排查重點以征地拆遷補償、勞資關系、宅基地、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糾紛為主。排查形式上堅持定期排查與集中排查相結合。三是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解工作必須要化被動為主動,要經常對轄區單位和村(居)民進行走訪,全身心投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社情民意,及時發現糾紛苗頭,真正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調處」,把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3、確保「單獨調解」向「聯合調解」的轉變在當前民間主要矛盾糾紛發生新變化,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新形勢下,開展調解工作必須運用綜合手段,多方協調才能達到更好效果。一是健全人民內部矛盾調處公室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協調配合機制。隨著環境糾紛、醫療糾紛、產品質量糾紛等特殊糾紛的增加,專門性的行政處理、行政調解機制愈發顯得重要,因此其它職能部門要積極參與矛盾糾紛的調處。二是積極推行「訴調對接」和「公調對接」工作機制。4、促進「以德調解」為主向「依法調解」為主的轉變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素質的不斷提高,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通過法律解決的意識增強,調解時仍然依靠個人威望和傳統道德規范解決已經行不通,當事人很難接受,就會影響到調解的法律威信和工作效果。因此這對調解工作人員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調解員要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質。人民調解員要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等途徑,一方面要掌握的法律知識,重點學習民間糾紛涉及較多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權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等,提高依法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學習調解的技巧和方法。要通過工作實踐、經驗交流等不斷改變調解方法,創新調解工作的技巧。二是司法所定期開展調解業務培訓。可以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或經驗豐富的調解工作者對調解員進行業務輔導,重點講解法律基礎知識,剖析常見糾紛案例,組織調解員參加民事案件審理的旁聽,全面提高調解員的法律知識水平和調解技巧。三是調解過程要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在調解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人民調解法》的規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進行調解,使人民調解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從過程到結果都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調解協議書的製作堅持按照法律規定,確定協議內容,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調解協議有效條件,製作規范的調解協議書,確保它的法律效力。
H. 如何做好人民調解工作
(一)進一步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網路 根據我縣社會矛盾糾紛形勢發展的要求,當前,要在鞏固鎮、村(居)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積極穩妥的發展行業性、區域性的人民調解組織,加強行政交界地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並根據需要,在集中貿易區、流動人口聚居區建立人民調解組織,逐步消除調解組織空白點,把人民調解工作延伸到社會各個領域,使各種民間糾紛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二)不斷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
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規定條件選任人民調解員,積極吸收符合條件的離退休法官、檢察官、警官、法律工作者等志願者參加,逐步優化隊伍結構;
2、定期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法律意識、政策水平和業務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風過硬、工作業務熟練、具有吃苦精神的、適應我縣新形勢發展需要的人民調解員隊伍。
(三)轉變人民調解的工作渠道
1、推動「單一調解」向「調訴銜接」的轉變。一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的出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實施,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質,為實現人民調解制度與訴訟制度的銜接提供了法定的依據,也為促進當事人自覺履行調解協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具有相關法律知識和工作經驗的組織或者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
2、實現「重調輕防」向「調防結合、以防為主」的轉變 人民調解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服務。必須掌握主動,堅持調防結合的原則,重點在防字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人民調解的認識。充分利用人民調解宣傳日活動,通過開辟人民調解工作宣傳專欄、舉辦法律知識問答、以案說法等形式大力宣傳人民調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正確引導糾紛當事人主動尋求人民調解的幫助。堅持在調解糾紛過程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和道德教育,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直接面對普法對象的優勢,加強對群眾的法律知識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讓群眾知法、懂法、用法,提高群眾面對糾紛的理性程度,更多考慮成本、效益等因素,使人民調解獲得信賴並深入人心。
二是建立矛盾糾紛的預防和排查機制,並督查落實到位。建立因人預防、因地預防、因事預防、因時預防等預防機制。建立矛盾糾紛的排查制度,確保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排查重點以征地拆遷補償、勞資關系、宅基地、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糾紛為主。排查形式上堅持定期排查與集中排查相結合。
三是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解工作必須要化被動為主動,要經常對轄區單位和村(居)民進行走訪,全身心投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社情民意,及時發現糾紛苗頭,真正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調處」,把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3、確保「單獨調解」向「聯合調解」的轉變 在當前民間主要矛盾糾紛發生新變化,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新形勢下,開展調解工作必須運用綜合手段,多方協調才能達到更好效果。
一是健全人民內部矛盾調處辦公室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協調配合機制。隨著環境糾紛、醫療糾紛、產品質量糾紛等特殊糾紛的增加,專門性的行政處理、行政調解機制愈發顯得重要,因此其它職能部門要積極參與矛盾糾紛的調處。
二是積極推行「訴調對接」和「公調對接」工作機制。
4、促進「以德調解」為主向「依法調解」為主的轉變 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素質的不斷提高,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通過法律解決的意識增強,調解時仍然依靠個人威望和傳統道德規范解決已經行不通,當事人很難接受,就會影響到調解的法律威信和工作效果。因此這對調解工作人員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調解員要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質。人民調解員要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等途徑,一方面要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重點學習民間糾紛涉及較多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權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等,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學習調解的技巧和方法。要通過工作實踐、經驗交流等不斷改變調解方法,創新調解工作的技巧。
二是司法所定期開展調解業務培訓。可以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或經驗豐富的調解工作者對調解員進行業務輔導,重點講解法律基礎知識,剖析常見糾紛案例,組織調解員參加民事案件審理的旁聽,全面提高調解員的法律知識水平和調解技巧。
三是調解過程要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在調解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人民調解法》的規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進行調解,使人民調解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從過程到結果都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調解協議書的製作堅持按照法律規定,確定協議內容,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調解協議有效條件,製作規范的調解協議書,確保它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