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宿舍產生矛盾應該如何解決
.就像案件中的一樣,打呼嚕、說夢話、磨牙等一些熟睡後的習慣,也許在很多大學宿舍都很常見,我在大一至大三的三年內,宿舍八個人,這三種典型的睡後習慣都有發生,而且是每晚必有發生,起初,有些人當然是很不習慣,因為影響了他們的睡眠,那個時候,我們宿舍提出了一個類似例會的座談會,就是為了構建宿舍的和諧關系,提出一些宿舍不和諧的因素,當時有人提出了這一點,對此不能接受,嚴重影響了其他室友的睡眠質量,甚至是不能入睡,但是提出又怎麼樣,這是個人習慣,並且他們也不想這樣,況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都是醫葯無法解決的了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妥協,相互忍讓,況且有這些習慣的人也很過意不去,感覺對不起其他室友,所以,面對這些室友,最好的辦法就是相互理解,可以買個那種隔音耳塞,就可以安心的睡自己的覺了。2.飲水問題:大學宿舍,基本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個暖壺,關系好的宿舍不用說,水壺放在一起,一起打熱水一起用,關系一般的宿舍,只會各用各的水壺,如果是這種情況,偶爾借用別人一下的水壺又能如何呢?可是偏偏會有人想不開,熱水是免費的,把打水當做是一種身體鍛煉也未嘗不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到了晚上,自己壺里的熱水夠明早洗漱用的了,可偏偏到了第二天早晨,比自己早起的同學用了自己的熱水,待到自己用的時候,發現本應夠自己洗漱的熱水沒了蹤影,這種情況當然會使自己很郁悶,我個人認為,偶爾發生這樣的事兒,也就罷了,但是如果常常遭受此種「遭遇」,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是受不了的,有些同學就是懶得打水,對此狀況,可以委婉的表達一下,但是千萬不要惱怒,弄巧成拙,晚上打水的時候可以在宿舍叫上其他人一起去打水,邊打水邊聊天,這樣既可增進了室友感情,又避免了早上洗漱沒熱水而使他人郁悶的問題。3.涼白開:在男生宿舍,經常會好幾個人出去打籃球或是踢足球,細心的同學都會在去之前用自己的杯子晾一大杯白開水,等打球回來好一飲而盡而解大渴,但偏偏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自己晚回來一點兒,那一大杯涼白開就被其他未做此准備的室友哄搶而干,自己渴巴巴的只能再晾上一杯,或是實在渴極了乾脆直接到自來水管解決,曾經有一個非常不錯的同學就跟我抱怨過此事,說是很討厭那些打球回來用自己水杯喝水的同學,我便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去飯店吃飯的時候,跟飯店的服務員要了幾個大個兒水果罐頭的空罐子,回到宿舍沖刷干凈,每次打球前,把幾個罐子都倒滿熱水晾著,並且告訴那些同去打球的同學,回來就喝這些晾好的涼白開,這樣做,第一,避免了他人用自己杯子喝水,第二,其他同學還對你心存感激,之後,其他同學每次到飯店吃飯,都會要一兩個這樣的空罐子,打球前,都會自覺的晾上熱水以便自己回來痛飲,這種習慣,在我的大學期間,幾乎普遍了我的所有喜歡打球的同學,他們幾乎沒人都有這樣一兩個空罐子,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么?既更好的維持了同學關系,又使自己養成了良好的飲水習慣。4.熬夜:和第一種情況相似吧,大學宿舍,更多的熬夜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上網游戲,作息規律的同學當然忍受不了半夜敲打鍵盤的聲音,當然,也許習慣便也成了自然,熬夜用電腦的同學如果單純的戴著耳機看電影,不發出聲音也好說,但是真的是打網游或是聊天而頻繁的用鍵盤和滑鼠的話,真的是對室友的睡眠產生了影響,一方面,這種同學需要自重,要知道晚上是絕大部分人休息的最佳時間,盡量早睡些,早睡的同學應該委婉的提醒一下,告之早些睡覺有助身體健康,我想只有兩者相互體諒才能達到宿舍關系的真正和諧。
Ⅱ 怎麼解決宿舍糾紛
你想過自殺?是什麼原因促成你有這樣的想法的?小學那些事,不提也罷了。初中那個事,,真的不知道怎麼會是「經常被群毆」。「中專不想又被人殺」。我只能說房主你思想有些單純。從你的字里行間來看,我覺的你似乎小時候就是不怎麼愛說話,可能經常會是孤獨的身影。有些內向,敏感,經常沉默。小時候過的很不快樂。我是胡亂說說的,房主你覺得呢?
對於你的解決措施,你向老師請求解決這個問題。老師是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樣棘手的問題的。這也不上怪老師,只是老師他也不願這樣麻煩。人嘛,,除了自己的親人。誰會真正的幫你?房主,你說是么?房主,不要聽樓下的那些短見,打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至於為什麼,你先設想一下:如果你們合力把那個女人湊了一頓。她是那種善罷甘休的人么?不是。所以她會找人替她出這口惡氣。你們能躲過她么?除非你不在這學校讀書 ,但這樣是在是出了惡氣也損了自己。她有她的社會背景。說不定到時候會有房主自己想不到的後果。
什麼才是盡頭?暴力是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你們寢室的幾個人就買些吃的東西,大家坐在一起。和她好好溝通下,看問題出在哪。態度誠懇些。態度誠懇並不是說就是低聲下氣。記住了,房主。如果有集體活動的話,不妨和她多搭搭話。有話說才有溝通,才知道別人的想法。如果這個實在不行。你就能搬出去就搬出去,搬不出去就向老師施壓,纏著老師給你找一個寢室。要死皮賴臉一點。這只是過程,房主你要看重結果,就不要怕死皮賴臉。
至於其他的打架解決問題,我建議房主是不要採取這樣的下下策。世上那麼多煩惱的事,難道都是靠打架來解決問題的么?最後我說句題外話,房主好好學習。中專出來也是能混的很好的,只要技能夠可以。253049526。如果房主在執行過程中,遇到麻煩的話,可以一起探討一下解決方法。房主要給我分啊,我寫的不比你寫的少啊!!!
Ⅲ 如何解決下列宿舍糾紛問題請看提問補充
不夠用的話,這樣大家一起AA制在買一個插座。畢竟怎麼多人每人出4塊錢。怎麼也夠買一個了。
Ⅳ 隱性采訪的方式有那些如何避免隱性采訪的法律糾紛
一、 關於隱性采訪的概述
(一)、隱性采訪的含義
隱性采訪,在學理上稱為暗訪、秘密采訪,俗稱偷拍偷錄等。它是指新聞記者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也不告知對方采訪的目的,在被采訪對象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形象和聲音用暗藏的攝像機或錄音機記錄下來,在新聞媒體上進行公開傳播的行為。1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對隱性采訪的定義是:「記者隱瞞記者身份或采訪目的而進行的采訪。」 2在馮健等主編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中的定義是:「不公開記者的身份,或公開記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實采訪意圖的采訪。」3但一般認為隱性采訪,是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記錄方式,或者隱瞞記者的身份以體驗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開獵取已發生或正在發生而並未披露的新聞素材的從而所採取的一種采訪形式。
(二)、隱性采訪的分類
隱性采訪既可分為廣義的隱性采訪和狹義的隱性采訪,廣義的隱性采訪是指沒有徵得被采訪的當事人同意以至是在他不覺察時采訪的,如果這是在公開場所對於人們公開活動的采訪,那就十分常見。我們媒體上每天都在發表這樣的照片、錄像和各種相關的資料。有的新聞照片和藝術照片,就是要當事人不覺察時才拍得好。這是合法的。狹義的偷拍偷錄,是指明知或者估計當事人不會同意,因而拍攝者故意隱瞞甚至偽裝身份、意圖,偷偷進行的拍攝、錄音。這種做法就比較復雜,有合法的,也有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就可以確定是非法的,即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
按照記者介入新聞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隱性采訪又可分為觀察式和介入式兩種方式,觀察式隱性采訪是記者以一個旁觀者、記錄者的身份,在暗地裡不動聲色地進行觀察、採制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介入式則是記者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訪的事件。
(三)、隱性采訪起因
隱性采訪作為現今大多數媒體的一種采訪報道方式,其這種現象的出現有一些實在的原因:第一,采訪到真實性材料越來越難。現在存在一種違法亂紀普遍現象,而新聞媒體卻難以得到真實可靠的報道材料的事實。而採取隱性采訪可以減少許多交涉的環節,所采訪到的材料也會更加真實;第二,正常的采訪受到各種盤根錯節的關系的阻撓。由於利益相關,地方各級主管(包括黨政部門和母公司)的保護使得公開采訪更為困難;特別是我國行政機關實行問責制以來,不少地方政府及個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採取了許多妨礙新聞采訪的措施,各單位各部門只對正面的新聞報道感興趣。第三,社會與公眾贊成、認可隱性采訪。在現代社會中,公眾急切需要新聞媒體提供大量真實的、有現實意義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現實中陰暗面的事實,以端正黨風,凈化社會空氣,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隱性采訪滿足了社會和公眾的這種需要,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和肯定。第四,新聞媒體受利益的驅使。由於受眾對於各種新、奇、特的報道情有獨忠,而各新聞媒體也感到了這一「賣點」所來的可觀的效益,作為兩全其美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當事的記者們接連不斷地採用暗訪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眾感到不妥,也會諒解。
從新聞發展的角度來看,隱性采訪是一種正常現象,目前雖然沒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護。它現在所以沒有受到輿論的普遍譴責,一是因為被揭露的事情維護了多數人的利益,兩害相比,揭露壞事明顯更重要;二是公眾的法律意識還不太強,我國的管理體制和各種監督機制還不健全。一旦其他監督機制健全了,公眾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媒體普遍採用這種采訪方式將會被關注並受到廣泛批評。所以,我們的立法部門與其讓事情這樣發展下去,不如早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新聞行業的職業規范,多總結和推廣些公開采訪的技巧,提高記者的采訪水平,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爭端。
二、隱性采涉及的法律問題
(一)、隱性采訪的合法性問題
在目前的國家立法中,對於隱性采訪是沒有成文規定的。以至於隱性采訪成了一個懸而不決的問題。確認隱性采訪的合法性問題尤其顯著,當然,確認隱性采訪的合法,並不是說進行隱性采訪就毫無限制,相反,由於隱性采訪涉及到眾多法律上的問題,特別是對公民、法人的權利的保護問題,新聞界認為對於隱性采訪只能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就更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一、所要獲取的信息對於公眾利益至關重要;二、沒有別的辦法可以獲取這些信息;三、這種偽裝欺騙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比起揭露對方的行為所制止或避免的損害來顯得微不足道;四、記者在採取隱身手段前作了深思熟慮,對這種手段的必要性、給受騙的對方造成的結果、對新聞界公信力的負面影響、與自身任務的關系、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等等作了全面考量;五、事先向上司匯報並取得許可,必要時還應征詢本公司法律顧問的意見;六、行動不可超越法律界限。
可是,在現實中,新聞媒體對於一些通過正常采訪無法采訪得到的新聞素材,運用隱性采訪的手段,全面、真實地了解事實真相,將那些見不得陽光的丑惡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們的鞭撻,滿足了廣大民眾知悉社會真實情況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歡迎。社會與公眾的認可,是隱性采訪合法性的基礎,是法律對一項行為是否確認其具有合法性的重要依據。當然,根據這種采訪製成的新聞和其他文字,公開發表以後,有的也引起麻煩,在法律上引起糾紛,甚至於被判決賠償精神損害。因此,隱性采訪迫切地需要有一個可衡量的法律界線。
(二)、隱性采訪的法律界線
對於非法的采訪,我國早就有法律明文禁止的。但歸納起來不過就發下幾個方面:1、不可獲取和泄露國家機密,包括軍事機密。2、不可泄露和侵犯商業秘密。3、不可侵害公民的人身權利,主要包括隱私權和名譽權、肖像權等。4、不可侵害未成年人和婦女的合法權益。5、不得干擾法庭審判活動。6、在采訪手段上,不得非法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等等。但是,權利主體對其所享有的權利,只要法律沒有做出禁止性的規定,是可以依照權利人的意志行使這種權利的。按照隱性采訪是采訪權利的內容,法律上沒有禁止性的規定,並且受到公眾的歡迎和認可,不應當認為新聞媒體不能使用隱性采訪的手段進行采訪。
最高法院曹建明副院長說:「以前法院按規定對當事人採取的偷拍偷錄手段獲取的證據一律不予採用,而在實踐中發現這一規定不夠完善,經法律界人士廣泛研討論證後,現在做了修改,只有一下兩種情況下的偷拍偷錄,法院不予採用。第一,違反一般法律規定,比如擅自將竊聽器安裝在他人住處竊聽獲取的證據;第二,偷拍偷錄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所以,對於隱性采訪采訪問題,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地去看待。筆者認為,採用隱性采訪方式,首先,必須經過新聞機構的特別批准,不得由記者自行實施。其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明確規定不得錄音、錄像的,進行偷拍、偷錄,就是違法。再次,應當遵守保護公民、法人人格權的規定,隱性采訪不應當以侵害被采訪對象的人格權為代價。
三、 關於隱性采訪的權利與法律所保護的人格權的沖突問題
《憲法》第四十一條已經蘊含了解決隱性采訪法律沖突問題的基本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盡管如此,在「新聞官司」中卻仍然存在著「兩權相衡」的現象。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也同樣有可與法律所保護的人格權的沖突問題。下面就容易產生沖突的幾種權利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隱性采訪所具有的權利
1、新聞機構及其工作者的采訪權
采訪,就是採集(信息)和訪問。採集信息包括觀察、聆聽、體驗、記錄、查閱、寫生以及使用一定工具的如攝影、錄音、錄象等手段。訪問就是同他人交談、詢問。學術界對記者采訪權的定義是:「所有新聞媒介及其記者均擁有根據自身特點自主地采訪受眾關心的一切社會生活,尤其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的權利」。 4采訪權來源於言論自由,采訪權來源於知情權,是知情權的具體化。新聞記者並不擁有行政司法特權。采訪權是新聞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權力,因而不具有強制性。采訪既然是一種權力,那麼,隱性采訪作為采訪的一種方式就是合法的。筆者認為,采訪權究竟是權力還是權利不能這樣簡單地推論。應當弄清它的理論基礎和淵源。
首先,必須准確理解權力和權利的概念。權力是公法上的概念,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以及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而權利,則既是公法上的概念,也是私法上的概念,與義務相對,是法律對法律關系主體能夠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他人相應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許可和保障。其次,應當弄清采訪權的來源。采訪權是新聞權的組成部分,新聞權是由采訪權和報道權構成的。所謂的新聞權,其權利來源是新聞自由,按照我國《憲法》的規定,新聞自由的權利來源是言論和出版自由;而言論和出版自由的本身不是一種權力,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自由權利。既然如此,采訪權當然是一種與義務相對應的權利,而不是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權力。采訪權不是具有強制力的權力,並不是說隱性采訪就不具有合法性,采訪權既然是權利,就采訪而言,就應當是合法的行為。這就要看采訪所採用的具體方式是否合法。
2、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權
所謂的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工作者以及其他人依法通過新聞媒介發表評論,對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進行批評,實行監督。輿論監督屬於新聞自由的范圍,它是維護社會正常運行,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法律必須保護公民正當行使輿論監督權。我國現行《憲法》貫穿了權力必須受到監督的精神,規定了包括人民監督在內的各種監督形式,因此理應有一部《監督法》,把監督制度落到實處。《監督法》當然要有保護輿論監督的規范,包括從實體到程序上規定有關機關處理輿論監督的義務和責任、規定處理妨礙輿論監督壓制批評打擊報復的行為,等等。《監督法》屬於憲法部門法,憲法高於普通法,當憲法規定的監督原則具體化以後,「新聞侵權法」就可以有新的突破,處理因輿論監督而引起的「新聞官司」就可以受憲法規范的調整。
3、公眾知情權
知情權,又稱「了解權」、「知曉權」。是指人們通過視、聽、嗅、觸等方式,感觸外界信息,接受他人傳遞的情報資料,獲得與已有關(如自己的檔案材料)或與已無關(如社會新聞)的種種情況的權利。5而在隱性采訪中,由於記者是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又不告知對方采訪目的,秘密地進行的采訪,雖然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與此同時,被采訪對象「知的權利」卻遭到了忽視,理所當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言論自由,包括選擇不「說」(拒絕表達)的權利即沉默的權利;即使在「說」的時候,也失去了選擇何種方式、在何種范圍進行表達的權利;是在「私人范圍說」,還是在「一定群體組織范圍說」,還是「面向社會說(公開表達)」的權利。6對於知情權究竟是公法上的權利,還是私法上的權利,還沒有定論,通常所指的公眾知情權主要是指公民知悉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的政治權利,所以承擔公開信息義務的,主要就是有關的國家機關、社會公共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而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方式,在對政府部門的采訪是最敏感的,沒有上級單位的支持和本級部門的配合,要進行實現公眾知情權,一般比較困難。這裡面涉及到有關國家秘密等問題,所以在進行具體操作方面,當慎之又慎。
(二)被采訪者的權益方面。
人身權是公民很重要的民事權利。人身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自由權等重要內容。人身權是一種關於人的生命和身體健康、人的合法意志和合法行為的自由以及人的應有的社會評價、人格尊嚴等方面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國家以法律賦予公民的。7記者隱性采訪的結果往往是被采訪對象由於精力不集中,忽視了新聞報道的問題。而新聞媒體又在被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形象或聲音原樣錄制了、播出了,這樣的做法侵犯了被采訪對象的隱私權,包括姓名、肖像、住址、電話等,甚至會使對方的名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雖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都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都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去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否則就構成違法、侵權乃至犯罪,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公民的隱私權
(1)隱私權的含義
所謂隱私,是指個人的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不願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涉的私事。這個定義包含兩個要件:一是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事,即所謂「私」,與社會公共生活有關或者有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即使完全是個人行為,如秘密進行的犯罪行為,當然不是什麼私事;二是本人不願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預,即所謂「隱」,本人自願公開,就無所可隱。隱私具有真實性和秘密性兩項特徵。」一般認為,隱私是公民個人身體或者日常生活中不願向他人公開的或被知悉的秘密,主要包括個人的健康狀況、生理缺陷和殘疾狀況,戀愛、婚姻與家庭生活,私人日記、信函、生活習慣、出生秘密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又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或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均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這就是我國目前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主要法律依據。這樣看來,我國《民法通則》中並沒有規定公民享有隱私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將公民隱私的保護納入到名譽權之中,僅為權宜之計。
公民的隱私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披露,作為現代法治對公民基本權利予以嚴格保護之本質要求。隱私為公民不希望社會外界知道的一種個人秘密性客觀事物,如為社會外界所知悉,則會因世俗觀念、偏見等的因素,降低對公民的社會評價,或為該公民周邊的社會所容納,甚至陷入極端困苦、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社會拋棄的人員,由此可見,隱私非法披露的後果比一般名譽權侵權的後果要嚴重得多。正因為隱私為公民個人秘密性的客觀事物,隱私權作為一種權利對待。而新聞侵犯隱私權是指新聞媒介和記者未經當事人允許,在作品中披露了當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個人信息、個人事物及其他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生活情況。8
(2)對侵犯隱私的合理排除
在實際生活之中,人是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既需要「獨處」,又需要廣泛的相互交往,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如果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他幾乎難以生活,如果人人要這樣封閉起來,社會就不可能維系。所以我們對於未經許可的拍攝錄音要有很多的排除。最基本的排除就是對於個人在公共場合的公共活動某些自主權的排除,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默示的公開」,因為行為人本身就處於公開的狀態,他可以預見到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的後果。而且有許多行為本身目的就是要公開。這里有幾種情況,一是群體的活動,比如一個大規模的公眾集會,或者是在一個人頭攢動的商場里,那裡出現了很多人,每個人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個體性被淡化了,這需要排除。二是在公開的場合中公開的表現,這包括演講、表演,或者是在大庭廣眾中大聲發表意見,這也應當排除。第三種排除就是公共利益的排除,有一些事情是違反社會公德、違法犯罪的行為,行為人的權利應當減縮。也就是說,為了社會公共的利益,由於你自己的行為違法,那就對不起了。這也就是所謂「公序良俗」的排除。
2、公民的肖像權。
肖像權是公民所享有的以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的利益為內容的具體人格權。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簡稱《民法通則》)第五章第四節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是這項規定並不意味著他人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任何情況下均可發無條件地擅自使用公民的肖像而不被視為侵權。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又超出合理使用范圍之外的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仍然構成侵權行為,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肖像權法律保護的內容,是肖像所體現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作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肖像權與其他人格權不同,表現為對精神利益即價值的保護,肖像人享有維護其自身形象完整的權利,有權禁止他人歪曲、毀損、玷污或非法使用其肖像。同時,由於肖像固定在物質載體上,與肖像在客觀上相分離,因而可以被使用並產生一定的財產利益,因此肖像權與其他人格權相比,具有明顯的物質利益內容,當然,這種物質利益是由精神利益所派生而來的利益。
肖像權是公民的專用權,對公民肖像權的使用應取得肖像權人的同意和授權,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不但侵害了肖像權人精神利益(人格尊嚴),也侵害了肖像權人可能就其肖像實現的財產利益,但是,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出發,公民的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公民的肖像權亦受到一定的限制,即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權主體本人的利益,應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比如報刊、電視台在時事新聞報道中,發攝影、攝像等方式製作使用公民肖像;國家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為行政執法活動或訴訟活動製作使用公民肖像;刊登尋人啟事等為公民本人利益而使用其肖像等等。這種使用必須以有利於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和不損害肖像權主體本人利益為原則。
3、公民的名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依法對其名譽所享有的權利。那麼什麼是名譽呢?《辭海》上解釋說:「名為命名,譽為美譽,有令名始獲美譽,因謂令名曰名譽。」《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是:名譽是「關於一個人品格或其他特點的共同的或一般的評價(Commen or general estwmate of a person with respect to character or other qualities)。10自從名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以來,許多學者曾對名譽權的概念從法律上作出了多種解釋。但一般認都認為指「根據他的觀點、行為、作用、工作表現等所形成的關於他的品德、才幹及其他素質的社會評價,也就是對他的社會價值的一般認識。」11名譽權分為兩類,即公民的名譽權和法人的名譽權。所謂公民的名譽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個人名譽不受侵害有權利,而法人的名譽權是指法人對其全部活動報產生的社會評價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就是說名譽權乃是特定的人要求他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並排斥他人貶低毀損自己的名譽的權利。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尤其應當注意避免與名譽權產生沖突。
Ⅳ 學生寢室有糾紛怎麼解決高人解答
直接跟另外四個人溝通,在那種集體的會議上,既然大家都能上大學,相信素質和修為也不會太低,有問題好好說,應該問題不大的。
Ⅵ 怎麼解決宿舍糾紛
我們都是該怎麼玩兒怎麼玩兒的 互不幹涉= -
Ⅶ 在集體宿舍避免發生糾紛要相互信任,不要互相猜疑,對嗎
不是人人都是好人 也不是人人都是壞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
Ⅷ 宿舍矛盾該如何解決
一般容易引發寢室矛盾了都是女生宿舍吧,因為宿舍六個人分成三個派的,我經歷過。一個宿舍八個人分成兩派的我也經歷。同樣一個宿舍很完美的我更經歷過。
我從初一開始住宿舍,舍友換了不知道有多少。而能聯系的依舊也很多,我高中三年一共換了兩個宿舍,令我自豪的是,這兩個宿舍我都有和她們聯。大學的聯系依舊也很多。
當你發生寢室矛盾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說話,因為當你生氣的時候你說出來的話卻是最傷人的。還不如等幾天對方都想明白了再談。而當發生寢室矛盾你的舍友也是一個關鍵的存在,需要你的舍友在你們倆之間調和。需要你的舍友給你們倆都分清楚這件事到底誰做的不好。如果都分清楚啦那就看那個沒有里的人怎麼了做了。
我蒙著被子就開始哭,哭了很晚,她們都睡著。第二天我起了一個大早,很早就去上晚自習啦誰也沒理,一句話也不說。我也不敢說,我怕說出來的話太傷人。
真的好慶幸我當時有一個閨密,她是一個無理由站在我旁邊的人,就算是我的錯她也會以一個合理的理由跟我說。她懂我。我叫我所有的憤怒都說給了她聽,她說這不是你的錯。
後來過了兩三天吧,那女生主動過來跟我道歉,我當時心情也緩和了我就原諒了她。 所以說寢室之間的矛盾必須有一方低頭認錯。否則矛盾就會無限擴大。
Ⅸ 怎樣防止集體宿舍被盜
怎樣防止集體宿舍被盜?集體宿舍被盜有一定的規律:
學生上課,工人、機關牆或集體觀看文藝節目或有集體活動,集體宿舍空無一人,這時最容易被盜;
節假日住集體宿舍的人探親訪友或回家,集體宿舍人員大量減少,最容易被盜;
新生報到,學生家長寄來生活費,現金相對集中時最容易被盜。
集體宿舍被盜的案件比較多。為了防止集體宿舍被盜,必須加強集體宿舍的管理:
集體宿舍的門鎖必須是暗鎖;
集體宿舍要有宿舍管理人員,人們上課、上班或集體活動,一定要有人值班;
集體宿舍要有出和留宿制度。
Ⅹ 大學是集體宿舍,該如何避免自己的衣服和他人弄混
大學新生們已經開啟了自己嶄新的大學生涯,對於大學生活,他們也是十分期待,我們知道大學是集體宿舍,大學舍友可能來自於五湖四海,彼此之間可能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性格,這就需要大學新生們在與室友相處的時候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而因為大學是集體宿舍,大學生們一起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有的時候會出像衣服和舍友搞混的情況,特別是有的學校是有發放校服的,更容易搞混,而為了避免自己的衣服和他人弄混,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衣服上面做好標記。針對於這一個問題,小匠老師下面來分享幾點個人的小建議。
為了避免自己的衣服和其他人搞混,還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大學生可以購買一些看起來比較獨特的衣架,而且這些衣架是不跟其他舍友所使用的衣架一樣的,這樣自己在晾曬衣服的時候,也可以跟其他舍友的衣服區分開來,舍友們在收衣服的時候,看到不是屬於自己的衣架,自然也不會收錯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