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患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

醫患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7-22 18:24:29

① 《民法學》求最新:醫療侵權歸責原則;醫患矛盾如何解決;醫療損害責任類型與構成要件

1.醫療侵權歸責原則: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2.醫患矛盾如何解決:
首先,政府必須加快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政府要堅持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把握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科學制定全市衛生發展規劃,合理設置衛生機構,在為群眾提供便捷、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進一步強化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引導公立醫院將工作重點進一步轉移到加強內涵建設、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滿意度上來,減少醫院因生存發展需要被迫「找米下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堅持走以人才、技術為核心資源的發展道路,加快人才培養與建設,加大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切實提高醫技水平。強化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和推進葯品流通體制改革,從根本上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其次,醫院必須加強內涵建設,切實提高醫院管理和服務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和創新,切實強化醫院管理,為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提供製度保障。一要創新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核心制度建設,提高診療技術水平;二要創新醫療業務服務流程,方便群眾就醫;三要深化內部改革,創新人才管理培養機制和綜合目標考核機制,突出社會效益原則進行內部報酬分配;四要創新醫院「和諧醫患」文化建設,轉變醫務人員服務觀念,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加強醫患溝通,實現全程優質服務。
再次,積極探索建立醫患糾紛預防與處置的新體制、新機制
要解決「醫鬧」問題,關鍵還是要靠向患者及時提供醫學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服務,同時降低患者依法維權的成本,將患者的維權行動疏導到合法有序的渠道中來,這樣才能使「醫鬧」無隙可乘,失去生存的空間。建議政府遵循預防為主、依法處置、公平公正、及時便民的原則,制定全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處置的具體辦法,明確基層政府和社會各方的責任,爭取在第一時間參與糾紛的疏導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導醫患雙方依法、有序解決糾紛,要盡可能地主動提供法律援助、技術鑒定等全方位的服務。公安機關應當加強對醫療場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導,制定醫患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現場處置預案,明確現場處置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要積極探索把第三方調解機制引入到醫患糾紛處理中,組建一個既懂專業知識又超脫於醫療衛生系統的機構,增加醫患糾紛處置的公平性、專業性和規范性,贏得醫患雙方對處理結果的認可,從而建立起醫患糾紛處置的新機制。

3.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個:
(一)必需有損害事實
醫療損害賠償的損害事實是指某種行為致使 患 者財產權或人身受到侵害,造成財產或非財產減損的客觀事實。包括醫療過失或過錯造成受害人死亡、殘廢、增加病痛,延長了治療時間、喪失了好的治療前景的事實,也包括出現上述情況導致的受害人及親屬精神上的焦慮、憂愁、苦惱的精神損害,還包括由於上述情況出現而導致受害人或其家屬多付出的物質上的損失。目前,對醫療事故中精神損害的賠償,在《條例》中已有規定,但賠償范圍過於狹小,數額偏低。
(二)必須有違法行為或技術上的失誤
醫療糾紛損害賠償案件中,違法一詞應作廣義理解,即不僅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更重要的是違反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實踐中,因醫療事故承擔民事責任,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醫務人員違反規章制度或技術操作規程,而不是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違法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兩種形式。作為是行為人積極地實施了法律或規章制度禁止的行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消極地不實施法律或規章制度要求實施的行為。不作為違法行為的構成前提是行為人負有法律所要求的某種特定義務,不履行這種義務即為違法。這種特定的義務可以是法律直接規定的,也可能是特定職務或業務所要求的,如醫生的職業決定他有搶救病人的義務,消極地不去搶救就是不作為的違法行為。醫療糾紛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要件中,有一與其他民事責任的行為要件不同之處,那就是在技術事故的情況下,醫生只要存在操作技術的失誤,比如,手術醫生由於對臟器認識不清而誤摘,此時醫生即使完全按照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操作的,也仍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三)損害事實與違法行為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確定醫療糾紛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醫生的違法行為與病人的損害事實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那麼不管其他條件是否具備,醫院都不承擔責任。
(四)必須有過錯
一般情況下,行為人只有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及損害結果有過錯,即存在故意或過失,才承擔民事責任。在醫療糾紛中,醫療方的過錯只有過失一種形式。因為故意造成病人損害後果的就構成刑法的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案,不再屬醫療糾紛的范疇。醫療糾紛中的過失應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或過於自信的過失兩種。其中理應包括醫療差錯在內。
醫療損害賠償責任認定
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本人認為,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不同於一般侵權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有其特殊性,應具備以下四個要件:
1、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須具備責任能力
醫療損害的行為人應具有特殊的身份,即國外立法上所稱的「專家責任」。因此,醫療損害賠償中的行為人必須是醫療機構或者其他醫務人員。如果是非醫療機構或非醫務人員致人損害,雖可能構成侵權損害賠償,但並非醫療損害賠償。
2、醫療損害的主觀過錯表現為過失
醫療事故的行為人必須是過失性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如果不具有過失,就不構成醫療事故責任,因為在醫療過程中故意致害患者的,構成傷害罪或者殺人罪,不能再以醫療事故對待。醫療過失的形式,既可以是疏忽,也可以是懈怠。
3、行為的違法性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如果是正常的醫療操作,就不屬於醫療損害。
4、醫療過失行為與患者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醫方只在有因果關系存在的情況下,才為其過失行為負損害賠償之責,因此,患者的損害後果必須是醫方的醫療過失所致。但在實際辦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由於專業性、技術性強,故因果關系的認定則更加困難,基於此,承辦人員也只能將此類案件交由醫療事故鑒定中心進行鑒定,在醫學會主持下,隨機抽取專家組成專家鑒定小組,對醫患雙方進行面對面的答辯,使得醫療損害賠償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能公正、科學、准確。

② 請問南京今天(20180122)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是什麼原因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
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發生多數人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
或發泄不滿、製造影響,因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各種事件。

③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暴力事件求真相

轉載)真正真相!還原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暴力事件!(不要信智障十月生峰的說法)6月28日下午在南大一附院旁農民堵路現象,造成許多市民出行不便,同時在某個網站視頻播出南昌大學一附院保安打人事件,至今視頻經常性被不知覺刪除,大家看了也各有觀點,作為這件事情知情者,只能通過網路站出來,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大家。
我想解釋清楚的是打人事件發生在28日中午一點左右,起因是22日那天,在家中休養的血液病患者化療反應很強,被送往南昌大學一附醫院血液科八樓,以往化療都是在這里的,但是這一次,主治醫生以沒有床鋪拒收。後送到急診科觀察室,就這樣,病人和家屬在觀察室焦急盼望醫生能拯救生命,醫院只為病人打了點滴,未採取急救措施,病人在臨死之前不能言語只能用手勢指著自己的鼻子和胸腔,在家屬的下跪求救下,醫生拿來了一個電擊,一個氧氣罩。電擊試了幾下,那醫生竟說沒有電後,又按了幾下病人,把癢氣罩往病人臉上一罩沒反應,病人就這樣默默離去,來不及留下遺言。病人家屬很悲痛,死者在09年一直在一附院八樓血液科接受治療,加上黨的政策好,每年都有一部分報銷,等到科學發達,只要不拋棄,不放棄,也許慢慢能戰勝病魔。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花費20幾萬總想挽留病人的生命,而今卻因為醫院對生命的漠視,家屬親眼看到親人在自己身邊走向死亡,卻無能無力,一個三十幾歲的年經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死者家屬希望醫院有個說法,哪怕是同情和安慰,但醫生全部不見了,家屬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只知道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哪知道病人沒進搶救室就在觀察室「觀察」了十來個小時,就這樣走了。家屬在醫院急診科等待著醫院的答復。在23日下午,當地政府副鎮長與醫院達成協議,叫家屬把遺體運回家安葬,並等到28日星期二再談具體的協商內容。
28日,副鎮長村幹部和家屬一齊到醫院協商,想不到,醫院說根本沒有一點責任,把家屬的書面材料全部倒轉了,家屬提出不是事實,後來,醫院保衛科謝隊說如果你們有證據就拿出來。家屬哪有什麼證據,只有醫院的攝像頭才知道事情經過,謝隊說如果醫院有對死者實施搶救的錄像你們怎麼辦?家屬表示,如果有,他們就馬上離開。在副鎮長與謝隊、當地***所長一同去調攝像內容,過了不久,謝隊說醫院攝像鏡頭只保留三天,第四天就刪除。家屬有疑慮,醫院拿不出還是不想拿出錄像?為什麼他們不在周一協商,而改為周二協商,這裡面一定有陰謀。醫院表示沒有辦法,鎮幹部表示沒有辦法,他們都揚長而去。只剩下悲傷的家屬,泣不成聲。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怎麼辦?能找到誰主持公道呢?為了引起重視,死者的母親帶著死者的一個十歲和一個二歲的女兒和兒媳在醫院的門診大廳里,放了一個鞭炮,燒了一打紙錢,以慰死者的在天之靈,旁邊的好心人都上前安慰。突然來了一群全副武裝的保安人員,有幾個穿了便衣的保安頭頭,他們都認識死者的直屬親屬,開始推搡老人和死者的妻女,二歲的孩童嚇得直發抖,直屬家屬就上前阻攔保安的行為,這時「便衣」開始打人,全副武裝的保安們拿著電棍和鐵棒開始在農民頭上,肩上腰上直打,打得頭破血流,倒下一片,有的保安把家屬逼到角落裡開始群毆。
很多旁觀者都打電話的給110和電視媒體,都沒有露面;有的好心人在一樓拿手機攝像,被保安發現,摔掉手機,狠打一通;有的實在見不慣保安這種群毆行為,幫忙拉開,也被保安追打。十分鍾後,農民們全軍覆沒,保安們采著勝利的果實邀功領賞陸續離開了。
死者家屬個個都躺在地上,眾人都圍過來幫忙,有好心人在家屬身上找到手機,打電話給鄉鎮府。大約四五十分鍾後,死者家屬村裡的村幹部和鄉鎮領導趕到一附院,看到如此情景,鄉親們把死者家屬趕忙送到江西醫院重傷搶救,輕傷去治療。 一些好心人送水給死者家屬,幫他們擦身上的血跡。
在沒有人過問的情況下,一些好心人把死者家屬攙扶到一附院馬路上,希望引起重視,後來110姍姍來遲,110把死者家屬帶到保安科,說會妥善解決。那些換了制服的保安們個個笑容滿面的對著這些流著血還能被攙扶行走的家屬說:「我說你們占不到便宜吧!除非你們上面有人。」
有好心在30號發了視頻,直播的這次事件的後三分鍾,有的網友說挨打的人是醫鬧,我想說這些被打者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都不知道醫鬧是何物,試問如果真是醫鬧也該由*****們抓進監獄,而不是保安來以暴力來整治。百姓們在黨的陽光照耀下,本應幸福生活,有病能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是在英雄城,竟有這樣的恐怖事件,可以堪稱當代版「南京大屠殺」,當著數千醫務人員、病人及家屬,中國人打中國人,強者欺凌弱者,一附院再不出來嚴懲此風氣,那就是包庇、縱容。誰還敢走進一附院看病,誰還敢把生命託付給一附院,只能繞道而行,去有陽光的地方。
在這次暴力和淡紅的血色下,死者家屬有冤屈不知道向誰訴說,只能躺在病床上呻吟著,怨恨著,如果這次不說出來,也許就在沉默中消亡了。
http://bbs.hualongxiang.com/read-htm-tid-8049967.html

④ 什麼是群體性事件突發的原因

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

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環境、政策等宏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個體、群體心理等微觀方面的因素。概括起來說,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體制機制轉換和利益格局調整,導致部分群體心態失衡,這是產生群體性事件的深層次原因。當前,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新舊體制矛盾交織凸現,體制機制轉換、利益格局調整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直接或間接影響部分人的利益。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人們的舊思想和舊觀念受到沖擊,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部分小農經濟意識較強,守舊思想較重的人的思想觀念難以適應形勢發展,出現了因利益失衡而產生的心理失衡,這一失衡直接導致思想方式的失衡和行為規范的失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一些人對分配不公,對不正當致富,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情緒,當弱勢群體的利益受到損害或忽視時,他們極易產生相對剝奪感,不滿和對抗情緒往往以群體性事件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農村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這是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一是有的村「兩委」班子不團結,意見不統一,相互拆台,或者在辦理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時,決策隨意,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工作不具體、不到位,出現矛盾時處理不及時,對群眾的合理要求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使小矛盾釀成大矛盾,加之防範工作不到位,給個別別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二是有的村幹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或處理政策問題時方法失當,缺乏民主,辦事透明度不高,群眾誤認為囊中有鬼,失去群眾信任, 或讓個別群眾借機「搭車」,使一些立場不堅定又不明真相的群眾就容易被人利用、煽動,從而激化了矛盾。三是有的村黨員幹部正義感不強,怕得罪人或受氣,不敢站出來講公道話,助長了別有用心者的氣焰,有的甚至就是鬧事的支持者、組織者、策劃者。

(三)群眾經濟利益和民主權利受到侵犯,導致群眾利益受損,這是釀成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村土地徵用中,補償金偏低、征地手續不齊全、補償費用不到位、補償分配不合理、失地後農民生活無著落;城鎮房屋拆遷中,補償標准低、政策不透明、補償標准不一致;因土地的升值而產生的組與組之間,戶與戶之間的耕地、林地及林木權屬和邊界糾紛沒有得到及時調處或調處不力而升級。如正化村十組與同村九組村民米吉香的林地邊界糾紛,正化村八組與六組的林地權屬糾紛等;部分非公企業中,企業任意壓低、拖欠和剋扣工人工資,不繳或少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賠償不到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矛盾時,相關部門往往重經濟輕環境,致使一些地方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影響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等等,當群眾經濟利益和民主權利受到侵犯,極易引起群體性事件。

(四)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與其自身的法律素質之間的差異,導致維權行為失控,這是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隨著法律知識的普及和社會主義法制的日益完善,人民群眾依法辦事的自覺性有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但不少群眾對法律法規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有的甚至斷章取義,為我所用,片面強調政策、法律法規中有利於自己的一面。也有一些群眾由於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不知道或不願意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當群眾之間、上下級之間出現利益摩擦或糾紛時,存在「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快鬧快解決」的錯誤心理,誤以為聚眾鬧事、集體上訪可以對領導造成壓力,能較快解決問題,使本來能通過法律程序或者其他方式得到解決的矛盾演化成群體性事件。

(五)職能部門不負責任,把關不嚴,這是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因。一些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不負責任,作風不夠深入,使群眾辦事難,利益受損,或職能部門為了讓業主單位早日發揮投資效益,時有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手續未齊全的情況下也讓業主單位先行施工,而忽視了群眾的切身利益,讓群眾抓住了不「依法施工」的把柄,造成了工作被動,導致矛盾激化。

⑤ 在聚會過程中突然引發群體性的沖突,我朋友參與斗毆了,有一個人將對方捅傷,我朋友會被追究什麼責任

如果涉及刑事犯罪,有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這件事警察沒有管,傷者也沒有報警,只是走民事程序,那你朋友只需賠錢就可以了。

⑥ 衛生局如何應對處置群體惡性醫鬧事件

近年來,一些不法人員受雇於醫療糾紛的患者方,採取在醫院設靈堂、打砸財物、設置障礙等手段阻擋患者就醫或毆打醫務人員等,以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的形式給醫院施加壓力,從中牟利,並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他們被稱為醫鬧。醫鬧以醫療糾紛為引線,以鬧事為手段,以牟利為目的,破壞了醫患雙方溝通的規則。因此,有效地治理醫鬧,建立正常的醫療糾紛處理長效機制刻不容緩。

分清不同醫鬧的性質

醫鬧問題的解決涉及到公安、司法、信訪、維穩、衛生等多個部門,單靠衛生部門的力量顯然無力進行有效治理。再加上不少醫院認為此類問題是「家醜」,對外不忍言、不敢言、不願言,往往採取花錢買平安的方式解決,結果猶如「抱薪救火」。

經過對近幾年醫療糾紛案件的統計分析,山東省高密市發現該類案件有以下幾個新特點:一是態勢多發,2010年以來全市共發生醫療糾紛15起,演變為嚴重擾亂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3起;二是背景復雜,不少案件可以確定有專業醫鬧的直接參與,模糊了患者家屬本身的訴求;三是容易升級,少數患者抱著「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理,易演變為群體性突發事件;四是比例傾斜,在鑒定為醫療事故的案例數量並未增加的情況下,醫療糾紛數量反而在一段時間內明顯增加,一定程度反映出非診療護理因素對其產生了影響。

針對這些情況,高密市提出對醫鬧實施「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分級響應、責任追究」的應對策略,探索處理醫療糾紛的長效機制。

設置醫鬧分級響應機制

不同醫鬧所產生和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對其的處理方式也要區別對待。該市領導小組在接到醫療糾紛及其引發的突發性事件報告後,根據事件規模及程度,將其分為3級,按級響應處置。響應部門分為現場處置、宣傳處置、鑒定處置、訴訟處置、信訪穩定5個小組,按部門職責分工做好穩控工作。

Ⅲ級,為一般事件,參與人數在8人以下。響應部門為醫療機構所在地的派出所、市衛生局及其他相關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派專人任總指揮,根據事件需要和事態發展,組織協調各部門按職責參與現場處置。

Ⅱ級,為較大事件,參與人數8~15人。有損壞醫療機構財產或危及到人身安全的行為,且醫療機構不能控制局面。響應部門為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及其他相關成員單位。領導小組派專人任總指揮,根據事件需要和事態發展,組織協調各部門按職責參與現場處置。

Ⅰ級,為重大事件,參與人數15人以上。表現為聚眾占據醫療機構醫療或辦公場所,在醫療機構內尋釁滋事;發生打、砸、搶、燒等嚴重違法行為的;侮辱、威脅、恐嚇、圍攻、毆打醫務人員或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在醫療機構內外掛橫幅、設靈堂、燒紙錢、擺花圈、貼標語、發傳單,影響正常診療秩序的等。響應部門為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及其他相關成員單位。由領導小組組長或副組長任總指揮,根據事件需要和事態發展,組織、協調各部門按職責參與現場處置。

醫鬧治理須各部門齊出動
治理醫鬧,各方面的協同作戰是十分必要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醫療糾紛處置工作預案,組織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擔任,副組長由市政府分管衛生工作的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擔任,成員由市委宣傳部、市維穩辦、市衛生局、市信訪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衛生局也制定了相應的《衛生系統內部醫療糾紛處置預案》,引導醫患雙方通過協商解決、行政調解、第三方調解、醫學鑒定、法律訴訟等途徑來化解糾紛。

為了保證相關部門步調一致,對各級職責進行了明確分工,尤其對一些細節性的問題規定詳細,編織起了細密的管理網路。領導小組按照「屬地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負責醫療糾紛及其引發的突發性事件處置的統一指揮、組織協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即市衛生局負責受理醫療糾紛的處置和辦理領導小組日常具體事務,制定維護社會穩定、共建平安和諧醫療環境的工作計劃、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各鄉鎮街道也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設立本級處置醫療糾紛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轄區內醫療糾紛的處理工作。

為保障系統健康高效運行,該市制訂配套文件為各有關部門設立了督促工作的「軍令狀」。文件規定,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醫療機構出現失職行為,將嚴肅追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主要包括:未建立預防和處置醫療糾紛及其引發的突發性事件工作機制的;發生醫療糾紛後,不按照各自職責開展工作,互相推諉,在工作中態度生硬、作風漂浮、措施不力的;發生突發性事件後,不及時處置,導致醫療機構正常診療秩序受到嚴重干擾的;醫療機構及周邊職業醫鬧人員和黑惡勢力猖獗,長期未受到嚴厲打擊的等等。

⑦ 求關於醫院醫鬧事件的應急預案急

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

一、總則1.編制目的
:正確處理醫療糾紛,有效控制和打擊「醫鬧」,維護患者的合理訴求和保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機構正常工作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由於醫療糾紛導致的群體性事件。

2.編制依據
: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部、公安部通告;

3.事件定義
:醫療糾紛是指患者及家屬就醫療機構對患者進行診治過程中的最終醫療結果不能接受,由此而產生的糾紛。「醫鬧」是指患者及其親屬,或社會其他無關人員為達到某種目的,有組織、有預謀的利用醫療糾紛和當事人的過激情緒,人為製造群體事件,激化醫患矛盾,擴大事態,用極端手段要挾醫院,以圖從中謀利的非法行為。本預案涉及醫療糾紛(包含醫鬧)是指患方拒不依照正常程序、不通過正常渠道解決矛盾,以各種非正常行為嚴重影響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甚至非法組織、策劃、煽動、糾集社會閑散人員或患者親屬在醫療機構內尋釁滋事的各種非法行為。非法行醫與利用醫療犯罪等非醫療糾紛不在此列。

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人為利用醫療糾紛,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以極端手段自發或被無關人員有預謀利用和煽動醫患雙方對抗情緒,導致糾紛矛盾升級,影響醫療機構正常工作秩序,造成惡劣影響和不良後果,甚至可能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醫鬧」行為。

5.工作原則
:有效預防,分級負責,妥善處理,化解矛盾,防止激化,快速平息,打擊主要鬧事人員。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1.組織機構
:成立醫院處置醫療糾紛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作為負責處置醫療糾紛應急指揮機構。

領導小組由院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科室:醫務科、門診部、護理部、保衛科、辦公室、住院部各科。主要職責有四個方面:

1.1發現糾紛和「醫鬧」苗頭,立即組織好調查、核實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和性質,判斷是單純醫療糾紛還是有組織的「醫鬧」行為,並及時組織專門討論,形成相應結論上報醫院領導。

1.2預測事件的緊迫程度,可能形成的規模,表現的行為方式,蔓延發展及事態擴大的可能趨勢,同時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協商調解和處置工作,避免醫療糾紛事態進一步擴大。

1.3負責向醫院主要領導報告,並向患者通報、解釋有關情況,負責組織有關專家對醫療糾紛進行分析、評估。對醫院內部處置無效、事件有可能升級的醫療糾紛(醫鬧)行為提出進一步處理意見並向市衛生局報告。

1.4負責聯系公安部門、屍檢機構、屍體保存機構的工作,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內部保衛組織,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製定醫療機構內部治安應急預案。

2.協同派出所嚴厲打擊「醫鬧」:根據衛生部、公安部的通告,維護醫院正常的醫療工作秩序,切實保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患
者的合法權益,保證醫療機構內部的治安秩序和社會穩定,對勸說無效,仍嚴重影響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的各種行為採取有效的強制措施,對組織「醫鬧」的首要人員要盡快抽調警力,運用專業手段偵察、取證、並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有關法規對蓄意鬧事的各種行為進行認定並嚴肅依法處理。

3.協同患方所在的鎮政府、村委會:限制群體集結、上訪,對醫療糾紛當事人,作好疏導、勸說工作,協助醫院處理醫療糾紛。

三、預防預警機制

1.信息收集:患方對醫療服務提出質疑時,醫務人員要耐心進行解釋,防止矛盾激化,主動了解患方的意圖,掌握其動向,做到心中有數,逐級匯報。對有組織的「醫鬧」行為,領導小組各部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和收集有關信息,並積極做好匯總、上報、分析和判斷事件發展趨勢。
2.預警行動:醫療糾紛和「醫鬧」事件發生後,醫療機構要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要求盡快履行職責,積極協商處理。協商處理不奏效,事態不能平息或事態一開始就矛盾激化升級有失控趨勢,出現下列十種行為之一的,應立即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安部門。

2.1在醫療機構內尋釁滋事的;

2.2故意損壞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財物的;

2.3侮辱、威脅、恐嚇、毆打醫務人員;

2.4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的;

2.5沖擊或占據辦公、診療場所,影響正常醫療、工作秩序的;

2.6在醫療機構內擺設靈堂,舉行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的;

2.7圍堵醫療機構大門和診療場所,限制人員和車輛出入的;

2.8搶奪屍體或拒不按規定將屍體移放太平間或法定停屍場所,陳屍要挾;

2.9患者符合出院條件,無理占據病床拒不出院的;

2.10脅迫醫務人員索要國家管制的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的。

四、應急響應

1.啟動
:醫療糾紛發生後在未影響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前提下,由醫院的相關部門按規定和醫院內部程序以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兼顧醫患雙方正當權益和以人為本的方式積極自行處置,包括醫患雙方協商、市醫調委協調、醫療事故鑒定或進入司法程序。醫療糾紛經初步處置未得到有效控制,事態未平息且仍有升級的趨勢並出現以上10種非法行為之一的,領導小組要啟動本預案,同時請求相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進行應急處置。

2.現場處置:
各相關科室人員到場,按職責分工迅速投入處置工作。

3.響應措施
:3.1接到醫療糾紛(醫鬧)事件報告後,領導小組成員盡快到達現場,組織調查,摸清情況,針對「醫鬧」的不同行為方式和發展態
勢,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置方案,爭取工作主動權,使醫鬧造成的損失和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3.2立即將有關情況上報衛生局、當地派出所,維護醫院的秩序和人身安全。

3.3必要時通過相關政府部門聯系患方所在的鎮政府、村委會,通過他們好患方的疏導、勸止工作,共同維護社會穩定。

3.4社會反響大的醫鬧事件處理過程和結果,由醫院領導小組根據具體情況,在請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後,決定以何種方式向社會公布。

五、應急終止

醫療糾紛已經按程序解決,醫鬧事件已經平息,醫患雙方無異議,醫療機構恢復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由醫院領導小組宣布應急終止。

六、預案制定及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醫院醫療糾紛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並負責解釋。

⑧ 醫患糾紛頻發,解決醫患糾紛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在完善的制度也不如保持理智,不可能每個醫生後面配兩個保安保證安全,這種想法也不現實,或者醫生學點功夫以後好自由發揮,不知道現在怎麼了,醫生是救死扶傷的,是值得大家尊敬的,我們感謝醫生救命,感謝老師育人,可現在都變了味,讓人覺得「醫生」「老師」成了貶義詞。

我們都很清楚醫生跟患者的糾紛究竟是哪裡來的,可是現在卻無法解決,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在醫療上全部免費或許就好了,一個感冒需要幾千上萬,一個腎結石需要三萬、四萬,都是普通人家,錢花了,命沒了,誰能接受的了啊。

⑨ 當前造成群體性危機事件的發生主要有哪些因素

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綜合反映,群體事件的發生既有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也有現實的具體原因。具體原因大致如下:國企改革中的下崗職工再就業難,收入減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遷及補償安置費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嚴重危害部分群眾的利益;企業拖欠工資、醫葯費、退休金,如農民工的工資拖欠;部分幹部違法亂紀、財務不明、貪污腐敗;某些政府機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由於歷史原因,自然資源、遺留資產的歸屬問題等;社會治安、民間糾紛、行政執法等問題處理不好也極易引發群體事件。
群體性事件的頻發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矛盾的凸顯,中國99%的群體事件是由老百姓的利益受侵害引起。不平等現象的普遍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財產分布不平等,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不平等,就業和工資報酬不平等,公共衛生和健康不平等,社會保障不平等,稅收和財政收支不平等………不平等的兩端是強弱的二元對立。一端是底層的弱勢群體,另一端是強權們的的合謀。社會公平正義長期得不到落實和伸張。
http://wenku..com/link?url=V2gUblGXw1D9_v80rQPgvsNgtPZLTB0bNVo7q

⑩ 群體性事件有哪幾類 產生的原因

1.群體性事件有哪幾類

1、涉及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2、環境污染問題;3、城鎮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問題;4、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引發矛盾;5、交通管理、交通事故問題; 6、勞資糾紛問題;7、政府、執法部門處理事件不當問題;8、復轉軍人安置問題;9、教育改革問題;10、企業改制問題。

2.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原因
群體性事件基本上是由各種利益矛盾引發。其中,大多數由物質利益矛盾引發,且是由直接、相關的物質利益矛盾引發,定州6.11事件就屬於這種情況;少量的是由涉及公平、民主權益保障以及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因素引發,如安徽池州、山東陽信事件等。
幹部與群眾的矛盾沖突正在成為新形勢下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這一矛盾沖突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幹部。
利益矛盾沖突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最重要條件。
群體心態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導火線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第三個重要條件。
利益訴求渠道缺失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閱讀全文

與醫患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