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環境糾紛的特點有哪些 法學簡答
(1)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它不同於汽車、房屋等等有形的財產權(2)知識產權具有法律性。知識產權一般在履行了一定的法律手續後方能取得(3)知識產權具有專業性。即指法律特別規定未經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同意任何人都不得佔有使用其知識或技術(4)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即指受一國確認和保護的知識產權只有在該國境內有效,在其他國家不當然發生效力,要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就要在該國登記、注冊,並被批准(5)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因腦力勞動成果更新快急需向社會推廣各國對知識產權都訂立了期限超出法定期限知識產權就消滅沒必要繼續保護
B. 環境糾紛行政處理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依照中國《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二款的規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此外在中國其他環境污染防治立法中也都有類似的規定。就中國國家行政機關所具有的行政處理權力的性質分析,國家行政機關處理平等主體間民事糾紛的主要方式應當有行政裁決(administrati veverdict)和行政調解(administrative intercession)這兩種。以下本書將分別論述。
1.關於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裁決
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裁決,是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以下簡稱「環境污染處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運用行政權力,對當事人因環境污染所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糾紛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決定的處理方式。
由於目前在中國環境保護基本法以及環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多數均未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到底應當按照什麼方式處理環境污染糾紛,因此一般認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法行使行政裁決權來處理環境污染糾紛。
行政裁決屬於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concrete administrative act) ,環境行政裁決程序必須依法經當事人申請選擇才能進行。因此為了保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環境行政裁決必須依法受到法律或者司法機關的監督。若當事人對環境行政裁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
2.關於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調解
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調解,是指環境污染處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和方法,以第三人的身份,居間對當事人因環境污染所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糾紛進行調解,並作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調解書(reconciliation agreement)的處理方式。
目前,在環境污染糾紛處理的實踐上,由於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害怕因發動行政裁決權力處理環境污染糾紛而成為「被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一般均將「行政處理」作「行政調解」解釋。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也要求下級機關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時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現。
1991年11月26日,針對《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二款規定的「處理」性質不明、實踐中爭議很大(如不服處理時到底應當依照行政還是民事訴訟程序提起訴訟)的問題,國家環境保護局向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發出了「關於如何正確理解和執行《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二款的請示」。1992年1月31日,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辦公廳作出答復,稱同意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意見。即「因環境污染損害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屬於民事糾紛,……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能以作出處理決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但是,該答復並未否認行政裁決也屬於行政處理的一種形式。而現實中這種處理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在具體實踐上有作出行政調解處理的、也有作出行政裁決處理的。在訴訟方面,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時則按照是調解處理還是裁決處理而決定具體訴訟的程序。
但是,新的立法傾向已經表明,環境污染防治立法已經開始在立法上將性質不明的「行政處理」改變為「調解處理」的字樣。例如,1995年頒布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在第71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C. 環境糾紛的共同特徵
環境污染責任屬於特殊侵權責任,從《民法通則》到《侵權責任法》對於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均規定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不考慮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只要其污染環境造成損害,就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造成損害的污染者主張免責的,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仟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水污染責任糾紛、雜訊污染責任糾紛、放射性污染責任糾紛、土壤污染責任糾紛、電子廢物全污染責任糾紛、固體廢物污染責任糾紛,是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審判實踐中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件的類型和特點而設定的第四級案由。
D. 環境民事訴訟的特點包括哪些
環境民事訴訟是指公民個體或企業事業單位在其環境權利受 到或可能受到損害時,按照民事訴訟法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
訟,請求人民法院對其進行審理和判決的活動。民事訴訟的內容 通常是要求被告履行其環境義務以維護原告的環境權利。
與傳統的民事訴訟相比較,環境民事訴訟首先和環境行政 訴訟一樣,轉移了原告的舉證責任,改由被告來承擔主要的舉
證責任,從而減輕了原告的負擔,更好地維護了受害人的環境 權益。
其次,環境民事訴訟中,對被告行為與原告所遭受損害結果 之間因果關系的必然性和客觀性要求放寬,將嚴格的證明改為合
理的推斷,以適應環境損害行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不明確的特 殊情況。
第三,環境民事訴訟很大程度地擴大了公民的訴訟權。具體 體現在:①公民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對排污者提起訴訟,不必考慮
環境是公有財產,也不必要求訴訟者與排污者的行為存在直接的 利害關系;②大范圍地應用「集團訴訟」,即一個集團中的某成 員受到損害,該集團中的所有成員都可以針對造成該損害的行為
提起訴訟。這種形式的訴訟比個人的訴訟更有效果。
最後,環境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與普通民事訴訟的時效不 同,普通民事訴訟的時效按照民法規定是兩年。《民法通則》同
時又規定關於訴訟時效,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按照其他規定執 行。在環境法中對於環境民事訴訟的時效都做了規定。
E. 環境污染糾紛的性質是什麼
民事糾紛-經濟賠償
F. 什麼是環境民事糾紛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
環境民事糾紛是指發生在平等環境主體之間的關於環境的保護、利用、開發、污染、破壞以及環境權利的行使、環境義務的承擔等問題的爭議。
環境民事糾紛的主要解決途徑如下。
(1)糾紛雙方自動和解。即在雙方自願、協商的基礎上,弄清糾紛涉及的事實,確定解決途徑,然後雙方簽訂協議,化解糾紛。需要強調的是自行和解時雙方達成的協議必須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方能生效,且需經過公證機關公正以確保協議雙方都能按協議內容執行。自動和解可以在行政訴訟前進行,以省去訴訟的麻煩,也可以在訴訟中或調解中進行,只要負責處理糾紛的機關審查通過便可更早更有效地解決。這種方式因其簡便易行而被大力提倡。
(2)調解解決。即由糾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出面,協調糾紛雙方,弄清糾紛事實,協商解決辦法,最終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
(3)行政調解處理。是指有關行政機關在對環境糾紛做出處理決定之前先行進行調解的方式,是當前解決環境糾紛最常用的方式。
(4)仲裁解決。是指由除環境糾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進行判斷和裁決的方式。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環境糾紛仲裁的法律和機構,要採用這種方法解決環境糾紛,需要糾紛雙方先行達成採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的協議,然後提交我國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
(5)訴訟解決。是指環境糾紛雙方中的一方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判決解決糾紛的方式。
G. 什麼是環境污染責任糾紛
環境污染責任屬於特殊侵權責任,從《民法通則》到《侵權責任法》對於環境污染侵專權責任均規定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屬原則,即不考慮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只要其污染環境造成損害,就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造成損害的污染者主張免責的,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仟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水污染責任糾紛、雜訊污染責任糾紛、放射性污染責任糾紛、土壤污染責任糾紛、電子廢物全污染責任糾紛、固體廢物污染責任糾紛,是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和審判實踐中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件的類型和特點而設定的第四級案由。
H. 環境侵權在內容方面的特徵有哪些
所謂環境侵權,是指侵權人在使用自己的財產時由於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改變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屬性導致環境收到污染或者導致環境狀況發生改變,從而侵害受害人合法權利和利益。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較,環境侵權案件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加害主體方往往是能創造利稅和就業崗位的污染企業
在眾多的環境糾紛中,雖然也多見因為鄰里生活中缺乏自我約束的環境糾紛,如空調運行中的雜訊、廚房排放的油煙、垃圾放置不當的惡臭,還有城市裡的施工雜訊污染、飯店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但更多的還是由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污染物,污染危害他人而形成環境糾紛。由於污染企業往往能夠為當地創造稅收、解決一定的職工就業,就成為地方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使受害人難以獲得正當的賠償。
(二)加害行為的行政合法性
在實務中,環境侵權案件的加害行為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超標排放污染物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侵害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二是達標排放污染物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在訴訟過程中侵權人往往可以充分舉證其排放行為是經批準的合法排放,而且是達標排放,而一些法院也以加害行為是否違法來判定侵權行為是否構成的要件,導致受害人案件敗訴。
(三)受害人人數眾多
由於環境案件往往是社會公害,危害影響范圍大,因此在實踐中環境侵權案件的受害人經常性的是不特定的眾人,也就必然導致環境侵權案件要以集團訴訟立案。一些基層法院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借口,惡意刁難眾多受害人,導致受害人難以依法維權。
(四)因果關系的復雜多樣性
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是受害人能否獲得賠償的重要環節。在環境侵權案件中,由於多數受害人不具有專業知識,也無法進入到致害人的生產過程中去,並且由於取證涉及到諸多學科和多種技術手段,也需要充分的財力支持,普通受害人難以承受經濟上的壓力,導致難以獲得證明因果關系的證據,也是影響受害人權利獲得救濟的重要因素。
I. 簡述環境民事訴訟的特徵
(1)環境民事訴訟是環境侵權的受害人為保護自身的人身、財產和環境權益,依據民事訴訟的條件和程序向法院提起的針對侵權行為人的訴訟。 (2)與一般的民事訴訟相比較,環境民事訴訟有其自身的特點: 起訴資格放寬。為了使公眾廣泛地參與環境與資源保護,英、美等國環境與資源法往往規定任何人都可以針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提起訴訟。我國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規定,公民對污染與破壞環境(包括資源)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包括向法院提起訴訟。 舉證責任轉移。在環境訴訟中,由原告承擔主要舉證責任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有的國家在環境保護立法和判例中,採取了舉證責任「轉移」或「倒置」的原則,即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改為由被告舉證,或者原告只需提出受到損害的事實證據,如果被告拒絕承擔民事責任,則需要提出反證。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在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 因果關系推定。由於環境損害因果關系的認定十分困難和復雜,在環境侵權中如果堅持嚴密科學的因果關系證明會在事實上剝奪受害人的勝訴權。為了加強對受害人的保護,許多國家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中或司法判例中確立了因果關系「推定」的原則,即在不能確定因果關系時,採用 「流行病統計學」等方法,「推定」因果關系是否存在。 訴訟時效延長。由於環境污染損害的發生往往有一個積累、潛伏的過程,而且確定因果關系從而尋找致害人,確定財產和人身損害的確切事實及提供有關證據比一般損害賠償的訴訟要復雜得多,因而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環境訴訟的特殊訴訟時效,即「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