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仲裁法案例分析
我國仲裁法適用於勞動爭議和行政糾紛。
當事人的自願可以改變上述法定仲裁事項
《仲裁法》
第4條 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該仲裁委員會不能受理張某和李某的仲裁申請。
《仲裁法》
第3條 下列糾紛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⑵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適用於哪些勞動爭議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二)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 (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除名、辭退、辭職、離職等解除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社會團體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除名、辭退、辭職、離職等解除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五)軍隊文職人員聘用單位與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由仲裁委員會處理的其他爭議。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⑶ 勞動爭議糾紛不適用《仲裁法》嗎
勞動爭議糾紛不適用《仲裁法》,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1、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2、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3、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4、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5、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6、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3)我國仲裁法適用於勞動爭議和行政糾紛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十條規定: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1、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2、依法設立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
3、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職工代表由工會成員擔任或者由全體職工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企業負責人指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
⑷ 我國仲裁法對仲裁適用范圍的規定有哪些
仲裁法的適用范圍有如下幾種:
根據我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⑸ 仲裁法屬於什麼法 《仲裁法》的適用范圍
《仲裁法》是《勞動法》的特殊法,《勞動法》是普通法,簡單來說《仲裁法》的適用范圍是平等民事主體間發生的糾紛,具有橫向的特點,不用於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這兩個是縱向的法,是民告官。仲裁分為勞動仲裁和商務仲裁,勞動仲裁主要是勞動合同的糾紛(適用勞動爭議仲裁法,不適用仲裁法),商務仲裁就是適用的仲裁法。
詳細點是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適用於《仲裁法》,這個范圍很廣
不能提請仲裁的糾紛:婚姻,收養,監護,撫養,繼承,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這一部分適用於《民事訴訟法》。
下面仲裁不適用《仲裁法》:勞動爭議的仲裁,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 這一部分適用於《勞動爭議仲裁法》
仲裁包括勞動仲裁和商務仲裁,只有商務仲裁才適用仲裁法,勞動仲裁適用勞動爭議仲裁法
⑹ 我國仲裁法對仲裁適用范圍是什麼
所謂仲裁的適用范圍,指的是仲裁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可以解決哪些糾紛,不能解決那些糾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爭議的可仲裁性」。
⑺ 我國仲裁法對仲裁適用范圍的規定是什麼
我國仲裁法對仲裁適用范圍的規定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第三條下列糾紛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第四條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7)我國仲裁法適用於勞動爭議和行政糾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七條仲裁應當根據事實,符合法律規定,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第八條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九條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⑻ 仲裁適用哪些范圍哪些糾紛不能仲裁
我國《仲裁法》的適用范圍,也稱為仲裁法的效力,是指仲裁法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生效力。
我國仲裁法具有廣泛的對人的適用范圍,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活動的雙方當事人,都必須遵守我國仲裁法的規定。
仲裁法對事的適用范圍,是指仲裁機構根據仲裁法的規定,可以受理的提交仲裁的爭議事項的范圍。我國《仲裁法》第2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根據該條規定,仲裁機構受理的糾紛應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主體的平等性,即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應當是平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仲裁事項的可處分性,即仲裁的爭議事項是當事人依法享有處分權的。
3仲裁事項的限定性。
實踐中具體而言,提交仲裁的糾紛僅限於民事經濟糾紛,包括合同糾紛和涉及其他財產權益的非合同糾紛。
合同糾紛主要有:一般民事、經濟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著作權合同糾紛,房地產合同糾紛,涉外經濟合同糾紛,海事、海商合同糾紛,其他民事經濟合同糾紛。
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主要是指侵權糾紛。這類糾紛在海事、房地產、產品質量、知識產權領域較為多見。
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不允許仲裁的爭議事項:
1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這類糾紛雖然也屬於民事糾紛,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當事人的財產權益,但都是建立在身份關系的基礎上,當事人往往不能自由處分這方面的權利。
2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由於行政爭議是國家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公民之間因行政管理而引起的爭議,爭議事項涉及國家行政權,當事人無權自由處分。
3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
仲裁法時間上的適用范圍,是指仲裁法發生法律效力的期間,即時間范圍。一般以法律明文規定為准。我國仲裁法明文規定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空間上的適用范圍,也稱為仲裁法的地域效力,是指仲裁法在多大地域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我國仲裁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發生法律效力,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不發生法律效力。
【相關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二條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第三條下列糾紛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第七十七條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
第七十八條本法施行前制定的有關仲裁的規定與本法的規定相抵觸的,以本法為准。
第八十條本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