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家庭糾紛殺人不要死刑嗎

家庭糾紛殺人不要死刑嗎

發布時間:2021-07-19 22:35:27

① 殺人犯現在都不用判死刑了嗎

殺人犯現在都不用判死刑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現在應當依法判決。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② 感情糾紛引起殺人犯罪會判死刑嗎

視情復節而定了,情節特別惡劣的制,會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多數情況下會判處緩期2年後執行。死刑也只是一種說法,現在真正處死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通常你痛改前非,表現良好,2年後就是無期徒刑,坐牢得有個二十到二十五年,然後可以放出來。但是,這種情況其實不一定比立即執行要好。比如你20歲殺了人,出來45歲了,父母也得六七十了。你沒有任何的社會資源和個人資本,你出來能做什麼。也沒有了能夠奮斗的時光,找個老伴都困難,很可能會很快的不適應社會的變遷。20年,時代整個就不一樣了。1997年中國什麼樣,現在什麼樣?等於你是一個新生兒,但是這個新生兒已經沒有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了。
所以嘛,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③ 家庭糾紛導致殺人,怎麼判

死刑判決集中,一旦錯誤,無法糾正,對罪犯和罪犯家屬傷害無法逆轉,家庭糾紛本身就很復雜,對量刑影響因素非常多,慎重也好,但如果事實非常清楚,情節非常惡劣,不判死刑顯失公平,應當糾正

④ 如何把握婚姻家庭矛盾引發故意殺人案件死刑的

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1999.10.27 法[1999]217號) (一)關於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案件要准確把握故意殺人犯罪適用死刑的標准。對故意殺人犯罪是否判處死刑,不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結果,還要綜合考慮案件的全部情況。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故意殺人犯罪,適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應當與發生在社會上的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其他故意殺人犯罪案件有所區別。對於被害人一方有明顯過錯或對矛盾激化負有直接責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的,一般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要注意嚴格區分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的界限。在直接故意殺人與間接故意殺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是不同的,在處刑上也應有所區別。間接故意殺人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雖然都造成了死亡的後果,但行為人故意的性質和內容是截然不同的。不注意區分犯罪的性質和故意的內容,只要有死亡後果就判處死刑的做法是錯誤的,這在今後的工作中,應當予以糾正。對於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的,才可以判處死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 (2001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76次會議通過自2001年5月26日起施行) 全文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滬高法〔2000〕117號《關於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定性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行為人為劫取財物而預謀故意殺人,或者在劫取財物過程中,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行為人實施搶劫後,為滅口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定罪,實行數罪並罰。 此復

⑤ 民間矛盾引發的故意殺人,都不判死刑立即執行嗎

根據《刑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對於罪行極其嚴重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是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還是死刑緩期執行,取決於是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盡管判處死緩也是判處死刑,但判處死緩的罪犯除個別以外一般不再執行死刑。這樣,對於罪行極其嚴重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是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還是死刑緩期執行,對犯罪分子來說往往是生死兩重天。因此,在相關立法、司法解釋尚未對「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作出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准確裁量犯罪分子是否屬於「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從而作出選擇死刑立即執行還是死刑緩期執行的判決,無論是對統一死刑的適用標准,還是發揮死緩在限制死刑適用中的重要作用而言,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當犯罪行為觸犯法定刑為絕對確定死刑之罪的,在具有從輕處罰情節的情況下,該情節可以作為適用死緩的依據。當犯罪行為觸犯相對確定死刑之罪的,在既具有相應的從重處罰情節又具有從輕處罰情節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可見,對於罪行極其嚴重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是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還是死刑緩期執行,是否具有從輕處罰情節是一項重要的考量因素。這種從輕處罰情節,既可能是法定的也可能是酌定的。在司法實踐中,以下情況一般可視為「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從而可以考慮對被告人適用死緩或者其他較輕刑罰。

第一,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未遂、從犯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的,可不立即執行。1999年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會議紀要》)指出:「被告人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的,一般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在司法實踐中,自首情節是裁量死緩中適用最廣泛的法定從輕情節。

第二,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告人如實供述同種罪行,或者能如實坦白交代罪行,認罪態度好,確有悔罪表現和酌定從輕情節的,可不立即執行。被告人如實供述同種罪行,其價值和意義有時並不遜色於自首情節。尤其是供述同種較重罪行的,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一般應當從輕處罰。被告人坦白交代罪行,認罪態度好,有悔罪表現和酌定從輕情節的,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降低,故可不立即執行。

第三,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或者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犯罪後果等具體情節,可不立即執行。如在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犯罪案件中,只有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的,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而對於手段不是特別殘忍、情節不是特別惡劣的,可以考慮適用死緩或者其他較輕的刑罰。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一般應堅持同一案判處死刑不要過多的原則,應當對最重要的主犯適用死刑立即執行,其他可適用死緩或其他刑罰。

第四,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案件系婚姻家庭、鄰里糾紛激化引發的,可不立即執行。《會議紀要》指出:「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故意殺人犯罪,適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應當與發生在社會上的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其他故意殺人犯罪案件有所區別」。因婚姻家庭矛盾而引起的殺人、重傷案件,其社會危害性、主觀惡性具有特定性和局限性,行為往往帶有突發性,危害結果發生後犯罪人往往會醒悟悔罪。因鄰里糾紛等引起的殺人、重傷案件,往往都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對於因民間糾紛激化引發的死刑案件,可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這有利於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防止新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於 2007年9月中旬再次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決定》第35條明確規定:「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案件,因被害方的過錯行為引起的案件,案發後真誠悔罪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的案件等具有酌定從輕情節的,應慎用死刑立即執行。注重發揮死緩制度既能夠依法嚴懲犯罪又能夠有效減少死刑執行的作用,凡是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行的,一律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第五,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案件因被害人過錯引起的,可不立即執行。《會議紀要》指出:「對於被害人一方有明顯過錯或對矛盾激化負有直接責任……一般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被害人過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告人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的降低,因而是分析、考察被告人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大小的重要依據。被害人過錯可分為嚴重過錯、明顯過錯、激化矛盾過錯和一般過錯。對於一般過錯,過錯程度輕微,尚不足以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的發生、行為方式和侵害強度產生較大影響的,一般不考慮過錯情節而對被告人予以從輕處罰。雙方對案發都有過錯的,要分清哪方是嚴重過錯,哪方是一般過錯。對於被害人存在嚴重過錯,明顯大於被告人過錯的,對被告人可酌情從輕處罰。

第六,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告人確有悔罪表現,其賠償被害方的經濟損失已獲得被害方的諒解,且不屬於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可不立即執行。被告人賠償被害方的經濟損失,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犯罪造成的實際危害,反映了被告人具有真誠悔罪的態度,並因此得到被害方的寬恕和諒解,顯示了其人身危險性的降低。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告人已經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對於犯罪數額特別巨大,但追繳、退賠後,挽回了損失或者損失不大的,一般不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當然,對於罪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並不能僅因為賠償得好,又得到了被害方諒解,而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需要十分慎重,要結合具體案情,綜合考慮判決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第七,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告人作案時的年齡、智力和身體狀況等自身因素,可不立即執行。如對於年齡超過70周歲的老人、智力低下的人、又聾又啞的人、盲人等犯罪的,盡管罪行極其嚴重,一般不宜適用死刑立即執行,而應考慮適用死緩或者其他較輕刑罰,體現刑罰的人道主義關懷。

第八,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告人作案時系間接故意,被告人的主觀惡性比直接故意相對要小,且有其它酌定從輕情節的,可不立即執行。正如《會議紀要》指出的那樣:「在直接故意殺人與間接故意殺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是不同的,在處刑上也應有所區別。」

第九,罪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案件個別事實情節難以完全查清,而在量刑時留有餘地,可不立即執行。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案件的主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但仍有個別影響犯罪危害程度的事實未查清或不可能查清的,或者同案人之間的罪責未查清或不可能查清的,可以適用死刑緩期執行。如沒有直接查獲販毒犯罪分子的毒品,販賣毒品的數額是憑口供及言詞證據而認定,缺乏定性定量分析的,宜適用死刑緩期執行。在共同殺人或共同傷害致人死亡案件中,當多數案犯在逃的情況下,誰是直接致人死亡的兇手或誰是主犯未能查清,就不能對已歸案的少數案犯適用死刑立即執行,而應判處死緩刑,以留有餘地。

⑥ 為什麼涉及婚姻家庭糾紛的殺人案難判死刑

這類案件的被害人和被告人通常都是熟人,其犯罪往往出於憤怒或積怨已久,很多回情況下被害人本答身也具有過錯。而且這類案件殺人手段並不殘忍,屬於主觀惡性不是很大,社會危害性不是很大,罪行不是特別嚴重的情形,不宜適用死刑。這也是我國對死刑採取的少殺、慎殺態度的體現,也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要求。

⑦ 夫妻吵架老公殺死妻子要判死刑嗎當事人不是我

激情犯罪,要看法官怎麼衡量以及女方家人的訴求,從社會危害及孩子成長上可以判緩刑,監外執行;從女方家人的訴求可能要監內執行。主要還是看這個老公平時表現如何,群眾的意見很可能決定其刑期,因為社會危害不大,但又不能放縱殺人,可輕可重,但應該不會判死刑,除非有證據表明早有殺心。

⑧ 哪種情況下殺人不會被判死刑

防衛過當的情況下殺人不會被判死刑。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所謂防衛過當是指正當防衛行為超越了法律規定的防衛尺度,因而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情況。

在鼓勵公民更好地利用防衛權,保護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方面,有其積極的意義。中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8)家庭糾紛殺人不要死刑嗎擴展閱讀:

防衛過當的情況下殺人不會被判死刑相關事情:

在奴隸社會時期,無論是我國的菹醢、棄市、炮烙,還是古巴比倫的焚刑、溺刑、刺刑,還是羅馬奴隸制國家的鞭、溺、笞、摔等刑種,無不體現出極端的野蠻與殘忍。

我國過去只規定了槍決一種方式,正是基於減輕犯人痛苦的考慮,而注射執行死刑能夠更好地保全屍體,減少槍決造成的殘忍場面,在修改法律時我國增加了注射的執行方式。

但由於注射執行還要進行葯物研製、加強場所建設、進行人員培訓,普及使用還需要一個過程,槍決方式還在許多地方存在和使用著。隨著我國刑罰執行方式的發展進步,槍決最終是要被更文明的注射執行方式取代的。

「從槍決到注射的死刑執行方式變革,是推進刑罰人道化的一個國際趨勢。」一位律師稱,在他所接觸的死刑犯中,大都有過注射執行死刑的願望。「相比槍決,注射死刑方式更文明、更人道,能減少死刑犯的痛苦。」,注射死刑方式也更容易得到死者家屬的認可。

犯人被執行槍決時,為了保證命中率,槍決時法警與犯人的距離必須很近。「考慮到中國人有一種保全屍的觀念,給死刑犯保存一個完整的面部,法警會叫犯人張開嘴巴,以便讓子彈從他的嘴裡穿出。」

而注射死刑,更加趨於人性化。採用注射方式執行死刑,是我國死刑執行方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死刑執行制度向文明、人道方向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必然趨勢。

⑨ 中國型法有哪一章,哪一條規定對家庭糾紛,感情不和的故意殺人犯,並且情形惡劣

你說的情況,法院是否對被告人宣告死緩,要看案件的具體情況確定。 至於你說的情節惡劣,手段特別殘忍,屬於犯罪和量刑情節。按《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閱讀全文

與家庭糾紛殺人不要死刑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