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進行分級護理
特級護理是病情危重隨時需要搶救的病人、大手術後、嚴重外傷和大面積燒傷的病人
一級護理是重症病人、各種大手術後需要嚴格卧床的病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和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隨時會發生病情變化的病人。
二級是急性症狀消失,病情趨於穩定,仍然需要卧床休息的病人及慢性病限制活動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病人。
三級是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病情較輕或恢復期的病人。
Ⅱ 怎樣分一級二級三級護理
分級護理是根據對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評估,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可分為以下四級:
一、特級護理:
適用對象
用於生命垂危、病情多變,隨時需要進行應急搶救的病員以及大面積灼傷,大手術後病人,24小時專人守護。
護理要求
1、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
護理
2、隨時觀察和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瞳孔、尿量的變化;
3、按護理計劃完成各項治療和護理:
(1)完成靜脈輸液和靜脈給葯。
(2)保持各種引流管通暢,觀察並記錄引流液的色、量和性質,有異常時留取標本。
(3)做好晨、晚間護理,保持床鋪清潔,乾燥,舒適,保持病員皮膚清潔,及時清理嘔吐物、排泄物。
(4)每2-3小時幫助病員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拍背,預防並發症。
(5)每日兩次口腔護理。
(6)昏迷病人每5-10分鍾吸痰一次。
(7)用氧帳療法者,按時檢查氧的濃度、流量和溫濕度。
(8)定期抽動脈血檢測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
(9)用電動呼吸者,嚴密觀察機器效能,每日4-6次濕化痰液,定期消毒螺旋管。
(10)用三腔管止血者,定時進行氣囊減壓。
(11)准確完成各項治療,如透析、脫水劑的應用等。
4、做好對症護理。
(1)根據病情留取各種標本及時送檢,負責取回化驗報告。
(2)完成床邊心電圖、X光線等各項檢查。
(3)高燒病人要採取有效的降溫措施。
(4)昏迷病人及時清除嘔吐物。
(5)休克病人一方面有效的輸液補充血流量,另一方面嚴密注意血壓、脈搏的變化,記每小時的尿量。
(6)必要時給病人電除顫、氣管插管、心肺復甦、三腔管止血等。
5、營養護理
(1)能進食者給予喂飯,原則少吃多餐。隨時喂水。
(2)昏迷病人行鼻飼供給營養。特護人員按病員標准體重每日的總熱量和液體量及每日所需要的營養成份,配製成流質,每日六次由胃管注入。
二、一級護理:
適用對象
用於病情重或較大手術後病情不穩定的病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護理比較繁瑣。
護理要求
1、根據病情制訂出護理計劃,各班按護理計劃護理。
分級護理
2、每15~30分鍾(新標准為1h)巡迴觀察一次病人,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意識等變化。做好特別記錄。
3、保持引流管的暢通,注意引流物的色、量、性質。按規定時間和操作要求更換引流裝置。
4、准備好各種搶救葯品、儀器、用物。
5、熟練掌握並及時應用三腔管止血、電除顫、氣管插管、心肺腦復甦。
6、認真做好基礎護理。
三、二級護理:
適用對象
1、病重期急性症狀消失,大手術後病情穩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體弱或慢性病患者;
分級護理
3、普通手術後或輕型子癇等。
護理要求
1、注意觀察病情,觀察特殊治療或特殊用葯後的反應及效果,每1-2小時(新標准為每2h)巡視一次。
2、根據病情可在床上或室內輕度活動。
3、協助病人做好晨、晚間護理。
4、針對不同疾病做好衛生宣教及出院指導。
四、三級護理:
適用對象
1、一般慢性病、輕症、術前檢查准備階段的病人,正常孕婦等;
2、各種疾病或術後恢復期的病人;
分級護理
3、能下床活動,生活自理者。
護理要求
1、每日巡視2次(新標準是3個小時巡視一次),掌握病人病情及思想情況,注意病人飲食及休息。每日測體溫、脈搏2次。
2、督促遵守法規,做好衛生宣教。
3、參加力所能及的輕微活動。
Ⅲ 醫療糾紛如何分級
《醫療來事故處理條例》源第四條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
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
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的。
具體分級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Ⅳ 請問,護理分級制度的內容是什麼
護理分級制度的內容:分級護理的四個級別類型和分級的標准,以及各個護理級別的護理要求。
一、分級護理的四個級別類型: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
二、分級的標准
分級護理是根據對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評估,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
1、特級護理:
(1)病情危重隨時需要搶救的病人。
(2)各種復雜和新開展的大手術的病人。
(3)各種嚴重外傷和大面積燒傷的病人。
2、一級護理:
(1)病重、病危、心、肝、腎功能極度衰竭,需嚴格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種大手術、內出血、高燒、昏迷、休克或外傷。
(3)癱瘓、驚厥、子癇、晚期癌症的病人以及早產兒。
3、二級護理:
(1)病重期、急性症狀消失,大手術後病情穩定、骨牽引、卧石膏床等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體弱或慢性病,不宜過多活動者。
(3)一般手術後,輕型先兆子癇。
4、三級護理:
(1)輕症、一般慢性病、手術前檢查准備階段、正常孕婦。
(2)各種疾病恢復期,可以下床活動,生活可以自理。
三、各護理級別護理要求
1、特級護理:
(1)病人安置在搶救室或重病室,設專人護理或責任護士,做好心理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根據病情需要定時測T、P、R、BP.
(2)對病人做到七知道(床號、姓名、診斷、治療、病情、護理、飲食)認真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嚴防並發症,確保安全。
(3)設特殊護理記錄單,准確記錄液體出入量,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根據病情)。
(4)備齊搶救葯品、器械,定量、定位放置,保持性能完好。搶救室整潔、安靜、工作有序隨時配合醫生搶救。
(5)做好搶救室清潔消毒工作,防感染。
(6)准確執行醫囑,認真完成各項搶救措施,嚴防差錯事故發生。
(7)制定護理計劃,並根據病人病情變化,提出護理問題和措施,做出效果評價。
2、一級護理:
(1)嚴格卧床休息,做到七知道,解決生活上各種需要。
(2)注意思想、情緒上的變化,做好周密細致的心理護理。嚴密觀察病情,每15-30分鍾巡視病人一次,定時測量T、P、R、BP,觀察用葯後反應及效果並記錄。
(3)二十四小時內制定護理計劃,做好各種記錄。
(4)做好室內清潔消毒工作,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整潔衛生、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加強基礎護理(口腔、褥瘡等),無護理並發症等發生。
3、二級護理:
(1)卧床休息,根據病人情況,可床上坐起活動。
(2)每1-2小時巡視病人一次,觀察病情、特殊治療和用葯後反應及效果。
(3)做好基礎護理,防止並發症。
(4)給予生活上的必要照顧,做到送水、送飯、送葯、送便器到床邊。
(5)注意營養調節,保證足夠的熱量,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4、三級護理:
(1)每日測量T、P、R、BP二次,掌握病情和思想狀況。
(2)督促遵守院規,保證休息,注意病人飲食,每日巡視兩次。
(3)進行衛生宣傳教育,產婦可進行婦幼衛生咨詢。
Ⅳ 護理不理事件如何分級分幾級具體標准或級別類型能否告知
分七級。
(1)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用葯錯誤、走失、誤吸或窒息、燙傷以及其他與病人安全相關的護理意外;
(2)診斷或治療失誤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並發症、非正常死亡、嚴重功能障礙、住院時間延長或住院費用增加等醫療事件;
(3)嚴重葯物不良反應或輸血不良反應;
(4)因醫療器械或醫療設備的原因給患者或醫務人員帶來的損害;
(5)因工務人員或陪護人員的原因給患者帶來的損害;
(6)嚴重院內感染;
(7)門急診、保衛、信息等其他相關不良事件。
1、 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不流於形式,不偷工減料。
2、完善規章制度來約束各個成員,讓大家時刻提高警惕、嚴格要求自己。
3、對各班職責及責任區域要有明確規定與劃分,一旦出現問題,根據規定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4、事先規定,事後總結,積極討論,認真上報,從教訓中汲取經驗。
Ⅵ 護理的等級分別是什麼意思
分級護理是根據對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評估,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可分為以下四級:
一、特級護理
護理要求
1、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
2、隨時觀察和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瞳孔、尿量的變化;
3、按護理計劃完成各項治療和護理:
(1)完成靜脈輸液和靜脈給葯。
(2)保持各種引流管通暢,觀察並記錄引流液的色、量和性質,有異常時留取標本。
(3)做好晨、晚間護理,保持床鋪清潔,乾燥,舒適,保持病員皮膚清潔,及時清理嘔吐物、排泄物。
(4)每2-3小時幫助病員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拍背,預防並發症。
(5)每日兩次口腔護理。
(6)昏迷病人每5-10分鍾吸痰一次。
(7)用氧帳療法者,按時檢查氧的濃度、流量和溫濕度。
(8)定期抽動脈血檢測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
(9)用電動呼吸者,嚴密觀察機器效能,每日4-6次濕化痰液,定期消毒螺旋管。
(10)用三腔管止血者,定時進行氣囊減壓。
(11)准確完成各項治療,如透析、脫水劑的應用等。
4、做好對症護理。
(1)根據病情留取各種標本及時送檢,負責取回化驗報告。
(2)完成床邊心電圖、X光線等各項檢查。
(3)高燒病人要採取有效的降溫措施。
(4)昏迷病人及時清除嘔吐物。
(5)休克病人一方面有效的輸液補充血流量,另一方面嚴密注意血壓、脈搏的變化,記每小時的尿量。
(6)必要時給病人電除顫、氣管插管、心肺復甦、三腔管止血等。
5、營養護理
(1)能進食者給予喂飯,原則少吃多餐。隨時喂水。
(2)昏迷病人行鼻飼供給營養。特護人員按病員標准體重每日的總熱量和液體量及每日所需要的營養成份,配製成流質,每日六次由胃管注入。
二、一級護理
護理要求
1、根據病情制訂出護理計劃,各班按護理計劃護理。
分級護理
分級護理
2、每1h巡迴觀察一次病人,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意識等變化。做好特別記錄。
3、保持引流管的暢通,注意引流物的色、量、性質。按規定時間和操作要求更換引流裝置。
4、准備好各種搶救葯品、儀器、用物。
5、熟練掌握並及時應用三腔管止血、電除顫、氣管插管、心肺腦復甦。
6、認真做好基礎護理。
三、二級護理
護理要求
1、注意觀察病情,觀察特殊治療或特殊用葯後的反應及效果,每2h巡視一次。
2、根據病情可在床上或室內輕度活動。
3、協助病人做好晨、晚間護理。
4、針對不同疾病做好衛生宣教及出院指導。
四、三級護理。
護理要求
1、每日巡視2次(新標準是3個小時巡視一次),掌握病人病情及思想情況,注意病人飲食及休息。每日測體溫、脈搏2次。
2、督促遵守法規,做好衛生宣教。
3、參加力所能及的輕微活動。
(6)護理糾紛分級擴展閱讀
一、特級護理適用對象
用於生命垂危、病情多變,隨時需要進行應急搶救的病員以及大面積灼傷,大手術後病人,24小時專人守護。
二、一級護理適用對象
用於病情重或較大手術後病情不穩定的病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護理比較繁瑣。
三、二級護理適用對象
1、病重期急性症狀消失,大手術後病情穩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體弱或慢性病患者;
3、普通手術後或輕型子癇等。
四、三級護理適用對象
1、一般慢性病、輕症、術前檢查准備階段的病人,正常孕婦等;
2、各種疾病或術後恢復期的病人;
3、能下床活動,生活自理者
Ⅶ 護理分級范圍,定義
目前國際上對於分級護理的標准沒有統一的標准和要求,對患者的護理分級,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63年,護理學科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就提出了依據患者的病情,可以將患者分為「十分嚴重」、「嚴重」、「尚好」、「良好」四類。1947年,國際護理教育聯盟的護理刊物介紹了將兒科患者依據其疾病情況、活動范圍、適應能力、檢查及治療的數量與復雜性等因素進行分類。196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管理人員進行調查分析,在對護理項目進行量化的基礎上,將患者按其所需的護理項目來分類,並稱為患者分類系統。1979年,護理學者吉爾瓦納提將患者分類定義為「在特定的一段時間中,對患者需要的護理照顧進行評估,並將患者進行分類」。
美國目前採用的是將護理程序運用到護士排班和護士每班工作中,護理部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分Ⅰ、Ⅱ、Ⅲ、Ⅳ級,並將每項護理操作操作所需的時間輸入電腦,需要照顧的時間依次為2.73 h/d、4.2 h/d、5.7 h/d、8.5 h/d(每項護理操作規程所需時間都是經過科學測算出來的),輸入電腦,經過計算從而得出每班所需護士數並安排到科室,護士長根據各級護理人員職責、工作能力和患者的要求分配分管護士。
日本分級護理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分為A、B、C三個度,程度依次降低,同時根據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為1~4級,級別依次降低,由3個度4個級依次組合為12個類別,分別為A1~A4,B1~B4,C1~C4具體劃分標准如下:1級:禁止自己活動或自己完全不能活動,基本生活行動完全需要幫助;2級:允許床上活動且自己有床上活動的能力,基本生活行動需給予必要的幫助;3級:自己有能力在室內行走,在室外的基本生活行動需給予必要的幫助如去相關科室做檢查由護理人員陪送;4級:日常生活行動基本不受限制,且自己能夠進行基本的生活行動。A度:必須不斷觀察病情變化,一般進行心電監護,在護士站隨時觀察生命體征;B度:每1~2h觀察1次;C度:不需要經常觀察。
英國沒有將護理明確分級,醫生根據病情定位危重、病重或一般,護士非常細致地做好護理評估、制定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
與之相比,我國目前尚缺乏對患者護理級別分類的行業標准,需要在借鑒國際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確定我國護理級別的分類、方法及相關技術指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