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和子句糾紛

和子句糾紛

發布時間:2021-07-19 10:54:10

A. 希臘是教皇國家嗎

教皇只是天主教的"人間老大"
希臘是東正教國家,所以是不聽教皇的話的(現在也什麼天主教國家聽教皇的話....)
附:
1.東西教會大分裂
基督教經過長期紛爭,西派和東派教會於1054年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事件。
基督教形成初期,即分為東西兩派,前者分布於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後者分布於帝國西部拉丁語地區。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子,羅馬帝國於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君士坦丁堡教會逐漸成為東派教會的中心,與羅馬教會日益分離。西羅馬帝國在外族入侵時,領土大都喪失,早已徒具虛名。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但羅馬教會仍為西派教會的中心。
根源 雙方分裂的根源在於教會最高權力之爭。羅馬教會認為,彼得居使徒之首,而羅馬教會乃彼得依照耶穌基督的話所建,是使徒傳統的繼承者和維護者,因此享有無可爭辯的首席地位;並且羅馬本是帝國首都所在,羅馬教會理所當然居於普世教會之首。其他教會對此持有異議,它們認為所有教會應當是平等的。自從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這個問題曾一再被提出。
早期基督教會經常發生神學教義之爭,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尼西亞信經》,所有不同意見均被壓制。 381年狄奧多西一世召開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除確認《尼西亞信經》的信條外,還規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具有僅次於羅馬主教的首席榮譽,君士坦丁堡因之成為僅次於羅馬的首席主教區。羅馬主教對此不服, 445年利奧一世呈請西羅馬皇帝降旨,規定一切人均須服從居 「聖彼得寶座」地位的羅馬主教。 45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再次肯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宗主教權威,即在教會事務上享有與羅馬主教同等的權力,會議還將東派教會神學家優提克斯的基督一性論判為異端。利奧一世對前一規定提出抗議,而優提克斯的同情者則對後一決定不服。東西分裂,由此開端。
爭端 482年拜占廷皇帝芝諾發布由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烏起草的《合一諭》,強調東派教會的團結,對一性論派作出讓步。羅馬主教斐里克斯二世斥之為異端,並開除阿卡西烏教籍,造成東西教會的分裂,史稱阿卡西烏分裂。 519年在拜占廷皇帝查斯丁一世的支持下,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與羅馬主教何爾米斯達共同簽署《何爾米斯達信式》,分裂方告結束。
553 年查斯丁尼一世召開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地位提高到羅馬教會之上。 559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開始使用普世教會宗主教的稱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後稱教皇)的權勢有所加強。由於波斯戰爭和伊斯蘭教勢力的擴張,東羅馬帝國無暇西顧。8世紀50年代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羅馬教皇向法蘭克王國求援,法蘭克王丕平為酬謝教皇對其篡位的支持,將收復的義大利中部領土送給教皇,而不理會拜占廷對領土的要求。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為丕平之子查理曼加冕。羅馬教皇與法蘭克王國密切的政治關系,也導致東西兩派教會的疏遠。
858 年拜占廷皇帝彌迦勒三世任命佛提烏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要求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予以承認,但遭拒絕。 863年尼古拉一世開除佛提烏教籍。佛提烏認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權位不在羅馬教皇之下,也在867年開除尼古拉一世教籍。雙方關系破裂,史稱佛提烏分裂。
東西教會在教義上長期的主要爭執之一是所謂「和子句糾紛」。589年托拉多會議後,西班牙歸信天主教,西班牙教會首先將《尼西亞信經》聖靈「從父出來」一句, 未經東部教會同意,改作「從父和子出來」。東派教會認為這是違反共同遵守的信條,雙方為此長期爭論不休。 880年佛提烏與教皇約翰八世達成協議,雙方和解。1014 年教皇本篤八世時西派教會又將「和子」詞引入《尼西亞信經》,雙方重啟爭端。
決裂 發生於1054年。1050年教皇利奧九世通諭號召廢止已滲入義大利南部拉丁教會的希臘禮儀。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烏針鋒相對,命令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會一律使用希臘禮儀。1054年教皇派出以樞機主教洪貝爾為首的使團去君士坦丁堡。但雙方互不妥協,彼此指控,矛盾激化。最後洪貝爾在聖索菲亞大堂的聖壇上放下絕罰令。色路拉里烏召開會議,宣布革除羅馬教皇及其使節的教籍。這次大分裂,史稱色路拉里烏分裂。此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自稱為正教,在宗教儀式中以希臘語為主,又稱希臘正教。中世紀時為拜占廷帝國國教。
由於教義、禮儀和教會領導權之爭並夾雜政治因素,在大分裂後的幾個世紀中,雙方裂痕繼續擴大。1098年諾爾曼十字軍領袖、法國的波黑門德攻克安提阿,給當地教會強加一名拉丁宗主教,激起君士坦丁堡市民的反對。1204年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進行了毀滅性的報復。發動這次十字軍的教皇英諾森三世還冊封威尼斯人莫洛西尼為首任君士坦丁堡拉丁宗主教,使雙方矛盾達到頂點,更使分裂的局面無可挽回。後來多次和解的嘗試,均告失敗。
為了阻止英、法等國重建拉丁帝國的野心,拜占廷需要得到羅馬教皇的支持。根據拜占廷皇帝彌迦勒八世的建議,教皇格列高利十世於1274年召開第二次里昂公會議,東正教會承認羅馬教皇的首席地位,雙方在形式上實現聯合。但此項決定至1285年即被東正教的一次會議所否定。
14世紀,拜占廷面臨土耳其的侵略,為了聯合西方,帝國當局作了大量努力,拜占廷皇帝甚至在1369年改宗羅馬天主教。但東正教會對帝國官方的努力並未積極響應。大多數東正教人士堅持必須通過正式的普世教會公會議,使東西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協商。但關於召集公會議的提議,屢遭教皇拒絕。15世紀時,公會議主義暫時占上風,重提召集公會議的建議。教皇尤金四世召開巴塞爾-斐拉拉-佛羅倫薩公會議(1431~1443),會議延續12年之久。東西雙方就過去爭論的舊案——「和子」 句、煉獄、彌撒祭、聖餐中無酵餅以及教皇的首席地位等作了詳細的討論。拜占廷皇帝約翰八世、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約瑟,以及許多主教和神學家代表東派參加會議,他們幾乎在一切有爭議的問題上都作了讓步,並在1439 年通過的「聯合通諭」上簽了字,唯有以弗所省主教尤金拒絕簽名。但聯合計劃的條款在東派教會引起普遍不滿,以致「聯合通諭」遲至1452年底才在聖索菲亞大堂正式公布。次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聯合計劃再也無從提起。

2. 教皇制
Papacy 天主教以教皇為管理教會最高元首的教政制度。教皇一詞源自希臘文pappas,原意為父親,初為基督教各派對聖職人員的尊稱(今東派教會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11世紀後,此詞在西派教會中漸成為對羅馬主教的專稱。教皇的正式職銜甚多,如羅馬城主教(天主教傳說始稱於1世紀後期,不少史學家認為其實際權力始於4世紀基督教國教化後)、西部宗主教(亦譯牧首,始於5世紀)、義大利總主教、羅馬教省大主教兼都主教、梵蒂岡城國君主(始於1929年)等。另有使徒彼得的繼位人(始於利奧一世)、基督在世代表(始於英諾森三世)、普世教會至高祭司(始於東西教會大分裂後)和天主的僕人之仆等稱謂。
天主教會聲稱,基督以彼得為眾門徒之首;並稱羅馬主教是彼得的繼位人,享有彼得的地位,故應列於其他主教之上。在天主教教政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權,並有權就教義和倫理問題發布權威聲明,制定或廢止教會法規,創立教區,任命主教,管理傳教事務,組織初審法庭與上訴法庭等。教皇當選後即終身任職,除因異端罪外,不受罷免;可自行辭職,但無權指定繼位人。教皇有權指定人員組成教廷(見羅馬教廷)協助行使職權。 在東西教會大分裂前,按慣例羅馬主教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1059年尼古拉二世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選舉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這一決定直至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公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公會議才得到正式確認,同時仍然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這種否決權至20世紀初才被庇護十世廢除。
教皇制賦予教皇超越國家管理教會的權力,必然與各民族國家和地方教會的主權和利益發生沖突。實際上,上述教皇各種權力,在各國一向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14世紀後,教皇勢力衰微,在各大國的壓力下,教皇對殖民地教會的領導權作了讓步,或賦予殖民國家以特權(如葡萄牙的保教權),或委託代管(如西班牙國王教區改宗座代牧制)。19世紀以來,教廷相繼與各資本主義國家簽訂政教協定,教皇權力受到了明文約束。在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上,教皇制受到激烈批評,會議對教皇製作了一些改革,如擴大地方主教的權力,使教廷本部國際化等。但這些措施並沒有根本改變教皇制權力高度集中的性質,為此,一些神學家援引康斯坦茨公會議決議,再次提出「公會議權力高於教皇」的主張,強調 「教權的非政治性」,應具「服務的職能」而非「統治的職能」,甚至直接抨擊教皇永無謬誤論。教皇制及其權力的行使日益遭到各國天主教會的低制。中國天主教會為維護教會主權,已擺脫其政治干預。

B. 東盛教的發展史

東正教 (英語: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又稱正教、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個派別,主要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所流傳下來的基督教傳統的教會,它是與天主教、基督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里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編輯本段]【形成背景】 「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里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里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里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為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為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因強調自身是《尼西亞信經》中所言「唯一的、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故稱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於東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成,故稱東正教;而由於教會的精神中心在希臘,而且希臘語是儀式中的主要語言(另外的主要語言有俄語、斯拉夫語等),故又稱希臘正教。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7億人。 [編輯本段]【政治背景】 此一基督教支派佔去基督教世界的六分一,擁有悠久的基督教傳統。他們沒有好像西方教會般,有宗教改革的分裂情況。實際上,他們一直相信自己才是地上真正的「基督身體」。倘若西方基督教人士宣稱東方教會將自己分隔出來,那麼,東方教會就會反駁西方教會,認為西方教會才是與「正統」教會分離。歷史事實乃是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不是十六世紀的復原派改革,而是東西方教會分裂。這次分裂事件在1054年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東西方教會的分裂,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要了解這段歷史,就須要由政治及神學思想兩方面去探討。 遷往君士坦丁的行動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帝國的首都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此處位於商業貿易的通道上,除了在商業上有價值外,在軍事上,亦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擁有防範異族入侵的屏障。但卻在宗教上使得教會分裂更加確定,同時也因為政治權力減縮,不再輕易受到管轄。 羅馬當然失去身為首都的政治重要性,不過另一方面,遷移政府帶來的權力真空,卻令羅馬主教有機會增加他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力。羅馬的主教和後來的教皇逐漸奪得政治上強大的權力。由330年君士坦丁遷都,至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的期間,教會面對兩個互相對抗的中心。特別是當查理曼在800年被加冕,實質上成為另一個羅馬帝國後,東西方的紛爭更趨明顯,兩者的關系幾乎到達分裂的程度。至此,在政治舞台上,出現了 兩個皇帝 互相爭競。而在宗教方面,羅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亦互相爭奪權力。 國王兼教宗制度的統治 在東方,大主教與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如羅馬教皇與帝王間出現的相爭情況。起初,東方教會就與治理君士坦丁堡的領導人保持一段密切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非常密切,被西方教會人士和歷史學家稱為「國王兼教宗制度」,意思是指教會事務完全順從皇帝的管理,教會實際上成為政府的一個部門。不過拜占庭的歷史學家駁斥這項指摘,指出皇帝不是教士,而且大主教有權革除他的教籍。支持東正教的神學家寧願用「和諧」(symphon)來代替「國王兼教宗制度」。和諧的意思是指宗教和政治權力互相支持,教會讓信奉基督的領袖管理國家;但整個社會是由神眷顧的,國王是由神膏立的。「國王兼教宗制度」的指控,是東西方教會裂縫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而當時的西方教會在數百年來,正努力爭取教權高過政權的地位。 [編輯本段]【神學】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麼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為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西方教會從不堅持要禁止圖像敬拜,而東方教會最後都放棄圖像敬拜。事實上,雙方為圖像敬拜都設立界線,並且訂立了規條。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磨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系就受到嚴重傷害。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圖像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復,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問題。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325年尼西亞公會議以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間,因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矛盾逐漸尖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兩派在誰居教會首席地位的問題上,爭斗愈烈。以後歷經6~8世紀的「和子句糾紛」和9世紀的佛提烏分裂,以及11世紀東西教會對義大利南部教會控制權的爭奪,1054年終於釀成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派教會自9世紀起,已逐漸向保加利亞、基輔羅斯等國發展。1054年後,拜占庭國勢日益衰落,羅馬教會繼續謀求居整個基督教世界首席的地位。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組織十字軍東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1206年,東正教普世牧首區被迫遷往尼西亞。1261年,拜占庭皇帝彌迦勒八世帕利俄羅戈斯收復首都,牧首區遷回君士坦丁堡。 12世紀後,拜占庭帝國外憂內患頻仍。東派教會原有的四大主教區已有兩個(安提阿和亞歷山大)為穆斯林佔領,另一主教區耶路撒冷則為十字軍建立的拉丁王國所佔。15世紀30年代,奧斯曼帝國對拜占庭發動進攻,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教皇尤金四世乘機於1438年召開佛羅倫薩公會議,旨在使東方教會屈服,確立教皇在基督教內的首腦地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約瑟二世率領東正教會代表 700人參加。會議就煉獄、和子句等教義問題展開爭論。由於東正教會讓步,次年7月會議簽署通過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權地位。史稱佛羅倫薩合一。後因東派教會內反對派的抵制,迫使參加會議的東派代表聲明簽字無效,合一終於沒有成功。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蘇丹出於政治考慮,對東正教會採取寬容政策,承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被征服的東正教徒總管,其監管范圍包括東正教會四大牧首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君士坦丁堡牧首雖自稱具有普世性,實際上處於被征服地位。16世紀以後,一些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正教會先後成立自主教會。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在督管區基礎上成立。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區。以後,使用俄羅斯正教禮儀的教會,常通稱俄羅斯正教。 [編輯本段]【正教派和宗教改革】 正教派並沒有經歷宗教改革,而且基督新教派教會對正教派的態度從開始就一直不明確。兩邊開始時維持著一種熱忱和友善的關系,但是基本的教條神學歧見仍是突顯了出來,尤其是關於神聖傳統,聖靈/聖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聖預定、稱義(釋罪)、聖禮/聖事的數目、洗禮(正教派的「全部浸在水裡」相對於馬丁·路德的「用撒或是淋水」)以及是否要如同 東正教教堂正教派的「在洗禮後馬上施行聖油禮和聖餐禮/聖體聖事」,聖餐禮變動的意義以及使用未發酵的麵包,教會和大公會議的無錯誤,崇敬,盛宴,對聖者、聖者塑像和遺物的祈禱,齋戒和其他教會的傳統。由於這些歧見,最終導致兩者停止來往。

C. 東西教會大分裂的外因

公元70年,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轉移到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
根據聖經記載,羅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祿曾給在羅馬的基督徒寫了著名的羅馬書,並親自在羅馬居留了二年。根據教會的聖傳,伯多祿是羅馬的首位主教。這兩位宗徒最終都在羅馬殉道。
因此,羅馬教會在初期教會中一直享有極高的威望。在此期間,教宗(羅馬主教)亦試圖在一些教會事務中扮演權威的仲裁者的角色。公元325年,在尼西亞召開了基督宗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普世大公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在大公會議所頒布的法令中,羅馬教會列於各地方教會之首。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將該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羅馬。
381年,召開了基督宗教歷史上的第二次普世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這次大公會議將君士坦丁堡教區提升為牧首區,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僅次於羅馬教宗。
451年召開的第四次普世大公會議——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上通過的第28條法令,將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與羅馬教宗並列的首席地位。
根據大公會議的法令,教宗之所以擁有首席權乃是因為他是帝國首都羅馬的主教的緣故,故此,帝國的新首都的主教也擁有與羅馬主教相同的首席權。
這一法令受到當時的教宗利奧一世的強烈抗議,認為該法令侵犯了羅馬教宗的首席權,聲稱:教宗之所以擁有首席權是因為他是使徒之長彼得的繼承人的緣故,君士坦丁堡牧首不配擁有首席權,因此,拒不承認該法令的有效性。 公元7世紀末,羅馬的拉丁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在禮儀和教義上的分歧加劇。
726年,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拜占庭)身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發起破壞聖像運動,將堂內的聖像、十字架全部搗毀,這樣在東方教會引起了混亂與教難。
利奧三世又將君士坦丁堡牧首聖日爾曼(St. Germanos)廢除,當時教宗額我略二世責罰了皇帝。
利奧三世報復,派艦隊活捉教宗。利奧三世死後,繼承人仍遵守此令。
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繼位後,願意恢復對聖像的敬禮,願意東西方教會統一,因而他得到當時君士坦丁堡牧首聖特拉烏斯(St. Tarasios)的支援,並得到羅馬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於787年,召開了第七次大公會議——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
會議結果重新闡述敬禮聖像的真正意義,教會並非敬禮聖像本身,而是敬禮聖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聖母、聖人。 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納爵一世(Ignatius)被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廢逐,改以重臣佛希要(Photius)繼任牧首。
863年,此時的羅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採取了行動,聲明伊納爵的廢黜非法,以及開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開始了反擊,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開除教宗教籍,是為「佛希要分裂」。
雙方為教區管轄權和羅馬教會將聖靈「從父出來」改為「從父和子出來」引發的「和子句」糾紛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米海爾三世遭人暗殺,兇手自立為皇帝,是為巴西爾一世,他將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廢逐伊納爵跟佛希要的提升。
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繼任的亞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東西教會統一,而東方教會也承認羅馬的首席地位。
雖然佛希要分裂只維持了幾年,但是卻種下了日後大分裂的近因。過去羅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無可否認的。這次事件後卻有人開始質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竄改教義。

D. 「基督」 是什麼意思

基督是從希伯來文「彌賽亞」與希臘文Christos來的. Christos與彌賽亞的意思是被膏立。在舊約的歷史中,作王要用膏來膏抹,用角里的膏油澆在頭上,表示是奉耶和華的名被膏的,被膏的有先知(以利沙)及君王,從掃羅開始,祭司也是受膏的,基督是先知、祭司與君王,三個職份集於一身

E. 公元十一世紀早期是什麼朝代

中國是宋朝(960年~1279年)北宋年間,北邊的遼朝正是興盛時期,西夏也逐漸崛起,當時在位的是宋真宗(997年登位,在位25年,1022年病逝),之後是仁宗(1022年即位,但是之後的十六年是劉太後垂簾聽政,劉太後死後仁宗才得以掌握大權)。
真宗年間號為「咸平之治」,統治日益穩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但是真宗本人性格懦弱。檀州城下,在遼國主帥蕭達蘭被陣斬的情況下,真宗居然派人去議和。當使者曹用問他每年該給遼朝多少金帛的時候,他說了這么一句話:「迫不得已,雖百萬亦可!」最後還是寇準告訴曹用:「這次你去議和,雖有聖旨答應百萬也可,但如果超過30萬,我就殺你!」最後結果是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檀淵之盟。
但是後期他罷免寇準,任用小人王欽若,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
不過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創作者。
仁宗還算可以,任用過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軍事上則重用大將狄青,也是南征北戰,功勞赫赫。不過後來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
這個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歐洲那邊則主要是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又稱第一帝國(第三帝國就是希特勒了)。蠻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消亡之後,歐洲大陸基本上算是群雄並起。羅馬帝國雖然消亡,但是這個名頭還是很能唬人的,所以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卻是代代流傳了下來。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皇帝退位。
11世紀早期正是神聖羅馬帝國奧托王朝的末期,亨利二世在位。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而大力扶持教會,從此教會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然後是康拉德二世,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之後是亨利三世,那時候皇權發展到頂峰,直到可以隨意廢立教皇的程度,但是到了統治晚期,帝國開始衰落,直到亨利五世,德意志開始諸侯林立,王權衰微。
這個時期還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基督教大分裂,基督教分為希臘正教和羅馬公教兩部分。
公元7世紀末,羅馬的拉丁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在禮儀和教義上的分歧加劇。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納爵一世(Ignatius)被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廢逐,改以重臣佛希要(Photius)繼任牧首。863年,此時的羅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採取了行動,聲明伊納爵的廢黜非法,以及開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開始了反擊,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開除教宗教籍,是為「佛希要分裂」。

雙方為教區管轄權和羅馬教會將聖靈「從父出來」改為「從父和子出來」引發的「和子句」糾紛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米海爾三世遭人暗殺,兇手自立為皇帝,是為巴西爾一世,他將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廢逐伊納爵跟佛希要的提升。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繼任的亞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八次大公會議,東西教會統一,而東方教會也承認羅馬的首席地位。但是這次事件種下了日後大分裂的種子。
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賽魯來(Michael Cerularius)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全數關閉,因其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彌格耳致函羅馬,指責羅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質問西方教會彌撒用無酵的餅是源自猶太人實為異端、安息日守大齋、准許吃未出血的肉、四旬大齋期不唱阿肋路亞等等。
當時的教皇良九世為了不讓分裂再起,派了樞機主教亨拜(Humbert)為首的協調團至君士坦丁堡,可惜亨拜性情暴躁,缺乏外交手腕使的整場事件陷入了另一個低潮。彌格耳就事件再次抨擊拉丁教會,雙方談判失敗,亨拜與他的同伴於1054年7月14日進入聖索非亞大教堂,對彌格耳抗議,將開除教籍的判書放到祭台上,待出了教堂,亨拜大聲跺腳並說到──「願我上主臨鑒,評判我輩!」

彌格耳不肯屈服,當眾把教皇送來的詔書燒毀。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標志著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
這個時代也是蠻族入侵的最後一波,大部分的蠻族(日耳曼人,法蘭克人,維京人等等)都接受了教化,開始信仰基督教並停止了侵略,開始變成農耕民族。
南美洲印加帝國興起。
非洲那邊則是迦納帝國晚期,1067年,阿爾摩哈德人摧毀迦納。

F. 「基督」是什麼意思

關於基督教

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穌為救世主。分為許多派系,包括羅馬公教(在中國亦稱天主教)、正教(亦稱東正教)、新教(在中國通稱基督教或耶穌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較小派系。各派系內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別或宗派。起源於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相傳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所創立。信奉者稱耶穌為基督(希臘文Christos,轉譯自希伯來文māshiah,漢譯彌賽亞,意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聖膏油而派立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救世主)。最初為猶太教一下層派別。1~2世紀間逐步同猶太教分裂,成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詞最初見於2世紀初安提阿的伊納爵《致馬格尼西亞教會書》,指區別於猶太教、崇奉基督為主的新教派。此後傳及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地。4世紀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中世紀時在歐洲占統治地位,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紀分裂為羅馬公教和東正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來,出現了路德宗(亦稱信義宗)、歸正宗(亦稱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稱聖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後又陸續分化出其他許多宗派。以後,基督教各派系逐漸傳遍世界各大洲,對歐美各國歷史、文化有深遠影響。

早期基督教

歷史背景 公元前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征服地中海沿岸歐洲、西亞、北非的大部地區,建立起龐大的奴隸制世界性帝國——羅馬帝國。統一的大帝國促使希臘和羅馬哲學熔於一爐,東、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滲透。這時帝國境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奴隸起義和民族獨立戰爭此起彼伏。但各次起義都在強大的帝國武裝殘酷鎮壓下失敗。各被壓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層勞動群眾,無力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獲得解放,其義憤和渴望更加強烈地表現於宗教激情。當時羅馬帝國境內,各種形式的宗教到處孳生、流傳。基督教即產生於這樣的歷史環境中。
就哲學思想來說,當時對基督教影響較著者,有強調理念論、神秘經驗和靈魂不滅的柏拉圖主義,和宣揚人類一體、天人諧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並提倡恬淡寡慾、節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義。兩者又被亞歷山大的猶太哲學家斐洛熔為一爐,並同猶太教教義雜糅為一體。他用寓意釋經法,力圖使猶太教的聖經(即後來基督教的《舊約》)和柏拉圖主義、斯多噶主義相統一,並以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Logos,漢語新約譯為「道」)作為解釋上帝本身及其與世界和人類關系的基本概念。
中世紀基督教

史略 6世紀上半葉,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稱為教會元首,將東部教會置於帝國權力監護之下,直接干預教會審訂教義和人事組織事務,而教會則依附於國家政權。東部教會在歷史上未曾出現如西部教會教皇與世俗統治者爭權角逐的局面。但東部教會在皇帝支持下,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教會最高首領,常與教皇爭奪霸權,互相傾軋,東西兩派裂痕日益加深。至9世紀後半葉,發展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佛提烏與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互相絕罰,史稱「佛提烏分裂」。本來東西兩派教會對崇拜聖像問題,長期發生爭執,1054年又因「和子句糾紛」,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烏與教皇利奧九世發生激烈爭吵,最後互相開除對方教籍,造成東西教會正式分裂。此後,西部教會自稱公教,東派自稱正教。後來雖曾幾度謀求和解,終未奏效。
近、現代基督教

在阿維尼翁教皇之後,教廷遷回羅馬,接著又出現天主教會大分裂。這時教廷內部主張依附法國的高盧派提出「公會議權力高於教皇」的理論,要求對教會進行改革,遭到親義大利的越山派的反對。同一時期,英國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斯和15世紀後期的薩伏那洛拉發起一系列的改革運動,先後遭到教廷的鎮壓。16世紀初,馬丁·路德為抗議教皇在各地銷售贖罪券,於1517年10月31日在維膝貝格大教堂門前貼出《九十五條論綱》,是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開端。
新教的產生 隨後,茨溫利和加爾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和克蘭麥在英國也發動改教運動,其影響很快波及歐洲廣大地區,並形成路德宗、歸正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系,脫離了天主教,是為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16世紀中到17世紀初,新教各派在教義和教政問題上發生一系列的爭辯,結果產生了一批認信文作為各派規范性的信仰宣言。在傳播過程中,新教各派還得到所在地的民族國家世俗政權或諸侯的支持,與擁護天主教的政治勢力和集團展開了長期的宗教戰爭,最後訂立了一些和約,如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1598年的南特敕令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等。根據「教隨國定」的原則,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歐各國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在德國的東、北部和北歐諸國;歸正宗在瑞士、德國的一部、荷蘭和蘇格蘭;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蘭。後從安立甘宗和歸正宗中又分出一些新的派別,如長老會、公理宗、浸禮宗和衛斯理宗等。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第一批新教清教徒到達北美洲,新教隨之在北美廣泛傳播,並形成許多宗派,對美國的宗教、文化、政治生活,起了很大影響。
18世紀,在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下,歐洲一些民族國家如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對教廷的離心傾向日益增強。各國不滿於耶穌會士干預內政外交,要求將其取締。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迫於法國政府壓力,於1773年宣布解散耶穌會。至1814年教皇庇護七世時始再恢復。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入侵義大利;1797年教皇國遭到洗劫。二年後,庇護六世被擄,死於法國。這時教皇威信降至歷史上的最低點。1800年,庇護七世重建教皇國。1809年拿破崙又將其並入法國版圖。1929年,庇護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簽訂拉托蘭條約,教皇擁有獨立的梵蒂岡城國的主權方被正式承認。

閱讀全文

與和子句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