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療糾紛的賠償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醫療事故賠償項目有:
一般醫療事故賠償項目有:
(一)醫療費
(二)營養費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
(四)護理費
(五)誤工費
(六)被扶養人生活費
(七)交通費
(八)住宿費及伙食費
(九)精神損害撫慰金
(十)殘疾用具費醫療事故致死的賠償項目還有:
(一)、喪葬費
(二)、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如辦理喪葬事宜的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2015年醫療事故賠償計算方式:
1、醫療費賠償金額=已發生醫療費用(不含原發病醫療費用) 預期醫療費用
2、誤工費賠償金額=誤工時間×收入標准(患者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
3、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時間×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
4、陪護費賠償金額=陪護天數×陪護人數×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5.傷殘生活補助費賠償=傷殘等級×醫療事故發生地的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賠償期限
6、殘疾用具費賠償金額=普及型器具的費用
7、喪葬費賠償金額=本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6個月
8、被撫養人生活費賠償金額=被撫養人的人數×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撫養年限
9、交通費賠償金額=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單據數額之和
10、住宿費賠償金額=住宿天數×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11. 精神損害撫恤金賠償金額=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年限(死亡最長不超過6年,殘疾最長不超過3年)
Ⅱ 醫療糾紛調解一般賠償標準是多少
1、醫療費賠償;2、誤工費賠償;3、住院伙食補助費;4、陪護費 ;5、傷殘生活補助費賠償;6、殘疾用具費賠償金額;7、喪葬費賠償金額;8、被撫養人生活費;9、交通費;10、住宿費;11、精神撫慰金。
Ⅲ 談談醫療糾紛中醫療機構方和患方最基本的舉證責任!謝謝啦要快考試呢
療侵權糾紛,即因醫療行為過失致人損害而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屬於特殊領域民事侵權糾紛。
在民事訴訟中對舉證責任的分配,通常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提出權利請求和事實主張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四條第二款(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一般稱之為「舉證責任例置」,最高院民一庭負責人將此解釋「舉證責任轉移」①。其實質是過錯責任推定原則,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有過錯,只有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但醫療侵權中的過錯責任推定又不同於一般民事侵權中的過錯責任推定,前者存在兩個推定,即因果關系推定和過錯推定,而後者僅是過錯推定。
一、醫療侵權的主要證據類型
(一)主要證據類型:
1、物證。醫療糾紛案件中的物證主要是指醫療工作中的治療用具,比如注射針頭、針管、輸液管、輸血袋、治療使用的葯品、醫療器械等。這些物證是醫療糾紛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證據,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穩定性。在患者及其家屬同醫療單位對醫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後果產生糾紛時,要對醫療現場實物進行收集、保留和查封,不得對這些實物再使用或毀壞。對於一些易發生腐壞的物質如血液製品,必須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妥善保管。《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7條規定:「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醫患雙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後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
2、病歷,是書證。病案是指病人在門診、急診、留觀室及住院期間全部醫療資料的總稱,是關於病人和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第一手重要的原始記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醫療單位診療措施是否正確,認證醫療過失的重要證據。在進行醫療事故鑒定時,醫療機構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病案材料應當包括下列內容:A、住院患者的病程記錄、死亡病例講座記錄、疑難病例計論記錄、會診意見、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B、住院患者的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曩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C、搶救急危患者,在規定時間內補記的病歷資料原件;D、封存保留的輸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葯物等實物,或者依法具有檢驗資料的檢驗機構對這些物品、實物作出檢驗報告;E、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關的其他材料。
3、屍檢報告。屬於鑒定結論的一種。屍檢對判明死因具有特殊意義,特別是對於那此死因不明、因疑難疾病致死而發生的醫療糾紛就必須進行屍體解剖,屍檢給醫學技術鑒定和司法裁決提供直接的證據,達到了最終明確診斷、分清是非的目的。由於屍體的組織細胞會發生自溶和腐敗,因此屍檢必須在法定的時限內、由具備法定資格的人員實施才能得到可靠的、科學的結論,以充分發揮屍檢察院結果在解決醫療糾紛案件中的證據作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件》第18條規定:「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屍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承擔屍檢任務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有進行屍檢的義務」。
4、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在2000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就醫療糾紛案件的賠償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規定了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只能作為法院審查、認定事實的證據,是否應作為醫療單位承擔賠償的認據,應當經過法庭質證。
5、可直接引用的證據。第9條(二)自然規律及定理;(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具體在醫療過錯侵權訴訟中,符合下列情況的醫學文獻應可作為定案的證據使用:A、國家葯典資料及衛生行政部門、中華醫學會組織編寫的《診療常規》或《診療規范》等技術規范,應可作為判定醫療行為是否存在技術過錯的證據使用。B、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所確立的醫療衛生制度,可作為評定醫療行為是否有責任過錯(或違章過錯)的證據使用。C、醫學教材,主要是國家衛生部規劃(統編)的本科教材,且其中記載的方法、觀點是醫學界公認的,而非少數人或個別人的見解,也應作為評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錯的證據使用。D、我國其他權威的醫學文獻,如《實用內科學》、《實用外科學》、《實用婦產科學》等所記載的觀點和方法,如訴爭雙方無異議,也應作為判定醫療行為是否有過錯的證據使用。除上述醫學文獻的其它資料,如果當事人不能證明該資料記載的觀點、方法為醫學界所公認,一般不應作為證據使用。E、另外,民事訴訟的視聽資料、證人證言和勘驗筆錄這三種證據形式,根據案情的需要也可在醫療糾紛案件訴訟中使用。
二、醫療侵權糾紛中患者一方的舉證責任
在醫療侵權賠償訴訟中,患者應當對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成立,負有初步的舉證責任。即原告應當首先證明其與醫療機構間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接受過被告醫療機構的診斷、治療,並因此受到損害。具體要求是:
1、患者起訴時的案由確定
原告(患者)必須向法院出具在被告(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治療的證明,如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診斷證明書、出院證明等等,以證明原、被之間存在著醫療服務合同關系。
2、原告(患者)應當向法院遞交自己(或家屬)在接受被告(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過程中受到損害事實證據,如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死亡證明屍檢報告等,並提交相應的單據及計算依據。
3、如果原告(患者)認為被告(醫療機構),既構成醫療服務合同違約,又構成醫療民事侵權,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合同違約責任與侵權民事責任發生競合時,權利人必須選擇其一,即要麼告醫療服務合同違約,要麼告醫療民事侵權,而不能同時向法院主張權利。
三、醫療侵權糾紛中醫療機構的舉證責任
根據證據規則的規定,醫療侵權責任屬於過錯責任,醫療侵權糾紛實行舉證責任例置,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的關鍵事實即因果關系和過錯部分進行舉證。但證據規則所解決的只是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性規定,而對醫療機構舉證的具體內容及含義則沒有解決,尤其是對於因果關系和過錯如何界定,在理論和實務仍存在爭議。
1、關於因果關系一
王澤鑒先生認為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兩方面,即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前者是指行為與權利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後者是指權利受侵害與侵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③。由於損失數額屬於原告的舉證責任范疇,因此,最高法院證據規則關於醫療侵權舉證中的因果關系屬於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學說有兩個,直接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其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強調行為與結果的直接聯系,後者則看中行為與結果聯系的適當性,其公式是:無此行為,不必然有此損害,但有此行為,通常會有此損害,為符合相當性;無此行為,必然無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也不會有此損害,為不符合相當性。實務中,《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對「醫療事故」的概念表述上,已不再堅持《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中「直接」造成後果的表述,而是涵蓋了適當條件導致人身傷害事故的為有因果關系。
醫療侵權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在實體上是屬於民事侵權法的調整范疇,因此,醫療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也應遵循侵權行為法因果關系的一般理論,即與相當因果關系論相一致。
2、關於過錯
過錯在本質上是對加害行為的社會評價,是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具備的心理狀態,是構成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過錯按不同意志狀態,可分為故意和過失。醫療侵權行為主要指在醫療過程中醫療行為存在過失,即存在違反高度注意義務(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情形而導致的侵權發生。
3、對因果關系和醫療過失的認定,因涉及醫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法院一般要通過鑒定結論才能認定。這就意味著,醫療機構在應訴中,不但要提交相關病歷資料和醫學資料等證據,還要在舉證責任期限內,主動向法院提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申請。
四、醫療侵權糾紛中法院對醫患雙方舉證的審查與判斷
1、目前在實務界,患者起訴醫療機構時,常常不能確定案由,筆者就遇到一個案子:患者在起訴時既要求醫療機構(被告)退還醫療費,又要求賠償精神損失費而法院的傳票又註明案由是醫療事故。因此,本案中存在三個案由,即醫療服務合同違約,醫療侵權賠償、醫療事故侵權賠償。而案由定性直接關繫到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如果是合同違約,根本就不存在舉證責任倒置問題。因此法官在方案審查時就應告知原告明確案由,否則應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直接裁定駁回起訴。
2、對鑒定結論的審查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存在患者、醫療機構和法官對鑒定結果依賴性過強問題。患者往往以醫療事故鑒定的肯定性結論來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而醫療機構則根據醫療事故鑒定的否定性結論來反駁患者的訴訟請求。而法官在醫療機構沒有在舉證責任期限內申請醫療事故鑒定,直接判決醫療機構舉證不充分,承擔舉證不能責任。這恰恰反映了實務上對醫療事故鑒定報告的誤解。
根據證規則,鑒定結論在民事訴訟中僅僅屬於證據而已,不具有最終的決斷效力。作為證據,其是否被採納,完全取決於法官的認定。因此單純以醫療事故鑒定報告作為主張權利或推卸責任的依據,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是危險的。最高人民法院李國光副院長在2000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就醫療糾紛賠償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規定了醫療事故鑒定結論只能作為法院審查、認定事實的證據,是否應作為醫療單位承擔賠償的依據,應當經過法庭質證④。因此人民法院在審查醫療事故鑒定報告時,應當把著眼點放在證據規則規定的醫療機構的舉證責任上,看該報告能否確定因果關系和過錯,而不是看該報告的結論是否構成 醫療事故。
3、專家證人出庭質證
證據規則第61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1-2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員進行詢問。這就意味著專家證人出庭直接辯論或挑戰鑒定結論,醫學會的鑒定結論並不必然就是法庭採納的證據。但司法實踐中,醫學會的鑒定結論對外是個集體性的結論,參與鑒定的專家不簽名,也不參加法庭的質證。因此,法院應盡快完善鑒定機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由申請出庭的專家證人對鑒定人詢問,對鑒定意見和結論提出具有抗辯力的質疑,這有助於法庭對鑒定意見和結論理性判斷,確保鑒定公正。
4、關於醫療機構擅自塗改、修改病歷的問題
在醫療侵權糾紛法院訴訟中,占相當大比例的患方均會對醫療機構病歷修改提出質疑。病歷作為民事訴訟中醫療過程的載體,主要由醫務人員完成並且由其控制和掌握。筆者認為,病歷的修改是允許的,但應嚴格依據《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和各地方有關病歷書寫規范的要求。對於涉嫌案件關鍵敏感性問的擅自塗改、修改、換頁等,人民法院應認定醫療機構改變了病歷本身作為記錄病人病情變化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使案件事實無法認定,直接判醫療機構舉證不能。
綜上所述,證據作為民事訴訟的脊樑,在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尤為重要,因此,醫療侵權的雙方當事人應積極充分舉證,方可在訴訟中佔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