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現有法律體現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法條有哪些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
第一款是關於欺詐行為的賠償。規定的具體內容是:「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一條規定實質上是關於經營者違約行為的懲罰性賠償。
第二款是關於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的賠償,這一規定實質是人身損害賠償中的懲罰性賠償,屬於侵權行為的損害懲罰性賠償。規定的具體內容是:「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2、《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該條文規定了懲罰性的民事賠償責任,即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資。
3、《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8、9、14條規定。
雙倍懲罰性賠償的六種情形可以分為三大類:
①在第一類中,商品房買賣合同是有效的,但購房人不能取得房屋,因此有權解除合同,並主張已付房款的雙倍懲罰性賠償。
《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8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②在第二類中,商品房買賣合同是無效、效力待定的,購房人不能取得房屋,有權主張已付房款的雙倍懲罰性賠償。
《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9條規定:「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③在第三類中,房地產開發企業交付的房屋面積小於約定的面積,並且誤差超過了3%。
對此需要注意兩點:①交付的房屋雖然小於約定面積,但誤差在3%以內的,只有違約責任,沒有雙倍懲罰性賠償;②交付的房屋面積大於約定面積的,沒有雙倍賠償的問題。
《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14條的規定,出賣人交付房屋的實際面積小於合同約定的面積的,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部分的房價款及利息由出賣人返還給買受人,面積誤差比超過3%部分的房價款由出賣人雙倍返還買受人。
拓展資料:
懲罰性賠償是指法院在判決的一般賠償金之外,另行判決加害人支付的保障受害人損失的完全補償,並按照受害人或相對的受害人團體所遭受的損害或加害人的非法獲利,為懲罰加害人的不法行為、威懾或防止類似行為的發生的賠償金。
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大多是由法律法規直接規定的,或者由法律法規對懲罰性賠償的最高數額作出限制,以防止法官任意確定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
賠償特徵:
1.不具有獨立的請求權,以補償性賠償為前提。
2.懲罰性賠償金額不以實際損失為限。
3.注重加害行為人的主觀惡性。
4.賠償金額具有法定性。
網路-懲罰性損害賠償
2. 專利侵權處以「懲罰性賠償」怎麼樣
中國現行損害賠償主要以補償損失為原則,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外,其他法律尚未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屬於特別法,而把懲罰性賠償制度引申到其他損害賠償領域,尤其是專利知識產權法律領域尤為迫切。一方面,中國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主觀上採取輕率、漠視態度侵害他人專利知識產權不法行為給予懲罰性賠償,有利於對加害人施行懲罰,對受害人給予撫慰,從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可有效制裁專利侵權行為,減少惡性侵權行為的發生。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針對專利侵權等行為,不僅可以補償被侵權人的損失,而且可令侵權人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從而達到制裁的效果,阻止不法行為再次發生。懲罰性賠償對侵權人具有懲罰和制裁功能。它主要是通過對故意或惡意的侵權行為實施懲罰,對不法行為人強加更重的經濟負擔,來到達制裁的目的。懲罰性賠償能夠達到預防侵權的功能,這里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預防某個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的特定侵權人繼續或重復其不法行為,稱為特殊預防;二是預防其他的、潛在的侵權行為的發生,稱為一般預防。懲罰性賠償還具有鼓勵交易功能,能夠鼓勵市場交易,原因在於它使潛在的侵權人認識到交易比侵權合算,激勵潛在侵權人進行交易。我國應將懲罰性賠償制度作為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制定民事特別法律時,可以借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立法經驗,在特別法中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作出明確的規定。修改後的《專利法》有望規定,對故意侵犯專利權的,法院可根據情節、規模和損害後果,將賠償額度最高提高至三倍。只要專利權人能證明對方是故意侵權,例如已侵權過一次並已敗訴等,法院就可對侵權方作出懲罰性賠償判決。中國建立專利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將是中國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這不但能夠鼓勵權利人與侵權行為作斗爭,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打假行動,也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等知識產權領域權益保護的迫切需要,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3. 民法中,尤其侵權法中,為什麼會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定
因為,我國在法理層面有一個原則,即沒有人能從自己的損害中獲益,法律調整是使侵權雙方回到最初的原始狀態!因此,侵權責任法中只規定了明知產品有缺陷或不足仍繼續生產或銷售致人損害時可請求懲罰性賠償!希望可以幫助你!
4. 侵權行為可以有懲罰性賠償嗎
民法上的賠償以填補損害為原則,使受害人恢復到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因此,對於專超出損屬害部分的請求數額是不予支持的。但是,對於某些情形,法律規定了加重的懲罰性賠償,對侵權人進行懲罰。在《侵權責任法》引入懲罰性賠償前,我國懲罰性賠償主要存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食品安全領域、商品房買賣領域。《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故,對於存在缺陷的產品,被侵權人有權向明知該缺陷並生產、銷售的侵權人主張懲罰性賠償,對於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標准,《侵權責任法》並未規定,實踐中由法官根據具體案情確定賠償數額。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5. 新商標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情形有哪些
一、我國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制度中首次引入懲罰性賠償
懲罰性賠償最早見於公元前20-18世紀的奴隸製法典,在人類早期立法中較為普遍 。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特別是大陸法系建立了公法和私法嚴格區分之後,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私力救濟措施逐漸被大陸法系國家所放棄。而英美法系則延續了這一古老的賠償制度,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二戰後,在兩大法系的不斷融合借鑒的背景下,一些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本著實用主義的原則,重新嘗試在部分私法領域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s)是指,為懲罰和嚇阻惡意侵害行為,而判令加害方承擔的超出受害方實際損失的金錢賠償。設置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於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於懲罰加害人的不法行為,遏制侵害行為的再次發生。對於懲罰性賠償所具有的功能,學術界存在眾多觀點,但基本認同懲罰性賠償具有懲罰侵權、嚇阻再次侵權及鼓勵維權的功能。
新《商標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第一次將懲罰性賠償引入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對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法律體系的構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此之前,我國知識產權適用的損害賠償數額主要計算方法為三種,即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獲利以及法院酌定的法定賠償。此外,我國《專利法》及司法解釋中還存在「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數額」的規定。這其中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無疑符合填平原則,而其他幾種損害賠償計算方式是否帶懲罰性存在爭議。筆者認為,侵權人違法獲利、許可費倍數兩種計算方式,均是在無法直接計算的情況下對權利人損失的一種推算,屬於推定填平權利人損失,並未突破「填平原則」。修改前後的《商標法》關於法定賠償的規定,均要求在酌定賠償數額時需考慮「侵權行為的情節」,因而筆者認為法定賠償屬於兼具補償性和懲罰性賠償的混合體。雖然帶有部分懲罰性賠償的因素,但法定賠償所確定的數額由於無法再細分出懲罰性的部分,因而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
懲罰性賠償不同於「填平原則」下的補償性賠償。補償性賠償目的在於填平受害方的因不法行為所受的損失,而懲罰性賠償旨在對不法行為懲處,進而嚇阻侵害的再次發生。因此,補償性賠償所針對的是受害方,主要考量受害方所受到的損失,以受害方實際損失或推定的損失為計算依據。懲罰性賠償則針對加害方,主要考量加害方的惡意性和危害性,並以侵權行為的情節和主觀惡性為計算依據。同時,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不具有填平受害方損失的補償功能,不能將依據懲罰性賠償原則增加的賠償數額視為對受害方的補償。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又是相互聯系的,補償性賠償是懲罰性賠償懲罰的基礎。加害方先要對權利人的損失進行補償性賠償,然後再依據侵權人主觀惡性及侵權情節考慮適用懲罰性賠償。在確定了補償性賠償的數額後,法官依據侵害的情節、主觀惡性,並參考其他因素,決定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之間的比例關系,使其與填補賠償額具有某種合理的關聯性,即所謂比例原則(the Ratio Rule)①
二、新《商標法》中懲罰性賠償具體適用的理解
(一)主觀心態的認定
新修改的《商標法》中將適用懲罰性賠償主觀心態要件定義為「惡意」。「惡意」的含義為「蓄意或故意實施違法行為」,對應的英文為「malice」。無論在中文還是英文的語境中,「惡意」(malice)的主觀惡性都強於「故意」( willfulness),即要求侵權人具有「有邪惡的動機」,因此,《商標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主觀心態條件要高於「故意」,不能簡單引入域外國家或地區對「故意」的認定標准。由於侵權方的主觀心態執法者無法直接獲知,只有通過侵權行為的「情節」推定是否存在「惡意」。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列舉部分應認定存在「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且「情節嚴重」的典型情形。
1、重復侵權。對於重復侵權應當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適用懲罰性賠償,一般爭議較少,但問題在於如何定義重復侵權。重復侵權應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狹義的重復侵權僅指針對同一權利的再次侵權行為。廣義的重復侵權則不限於同一權利及同一權利人,而是指對同一類權利的重復侵權行為。
筆者認為,在確定侵犯商標權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時,不應限於狹義的重復侵權,廣義的重復侵權同樣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即侵權主體此前存在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商標侵權劣跡,無論再次侵犯的是否為同一枚商標,是否為同一商標權人的商標,只要是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上,或者關聯商品上,同一侵權主體再次侵犯商標權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均屬於重復侵權。原因在於,商標的顯著識別特性使得商標權的檢索比其他知識產權容易,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有過侵權行為的主體應當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此前的侵權行為理應使得侵權方對此類商品的市場狀況有進一步的了解,有鑒於此前侵權的教訓,善意的市場主體理應主動進行檢索以避免再次侵犯他人商標權。
因此,在相同類似商品的再次侵權,無論是否針對相同商標或相同權利人,在無充分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應被視為「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進而面對較之以往更加嚴厲的懲罰性賠償。換言之,對重復侵犯商標權的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意在強化市場主體的商標專用權意識,同時嚴懲以侵犯商標專用權為業的情形。
2、侵權者曾與商標權人簽訂過或涉及被侵權商標的許可合同、代理合同或產品銷售合同,在合同履行期內,以及合同終止或解除後,從事針對該商標侵權行為,應當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許可使用方、代理商或經銷商,對被侵權商標十分熟悉,如果其從事侵犯該商標的行為,可以推定不存在過失的可能。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其主觀心態應當認定為基於此前在經營中對商標的使用和了解,謀取該商標所蘊含的商業利益,即存在謀取不正當利益的「邪惡動機」,較之普通故意主觀惡性更強,應認定為「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
同時需要指出,此類侵權行為在損害後果方面比其他普通主體的商標侵權行為更為嚴重,原因在於此類侵權者此前曾基於合同關系合法使用被侵權商標或銷售過被侵權商標的產品,熟悉商品的銷售渠道和特徵,對消費者而言必然更加具有欺騙性,對被侵權商標的市場美譽度貶損更為嚴重。鑒於此類商標侵權行為侵權主體的主觀惡性較強,對被侵權商標損害較大,應當對該類商標侵權行為適用保護力度更大的懲罰性賠償,懲罰本次侵權行為的同時嚇阻類似商標侵權行為再次發生。
但並非所有與被侵權商標有關的合同均屬於上述情況。合同性質應與商標的實際使用緊密關聯,代理注冊或對商標進行廣告宣傳等合同的簽約方,雖然其對該商標較為熟悉,但因其此前未銷售過標注有該商標的商品,不應認定為「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而僅為普通商標侵權行為。同理,僅僅與商標權人就許可合同、代理合同或產品銷售合同進行磋商,但最終未簽訂協議,也不屬於上述「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情形。
3、侵權行為發生時,被侵權商標已達到馳名程度,在相同類似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商標,構成「惡意侵犯商標權」。此類侵權行為不同於對馳名商標在其他類別商品上的復制、摹仿或翻譯等侵權行為,對馳名商標的跨類保護,以及是否構成對馳名商標的復制、摹仿或翻譯,需要進行司法或行政程序上判斷。但基於馳名商標的知名度,在該商標賴以馳名一類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者消費者很難區分的基本相同的商標,一般市場主體均可以判斷屬於商標侵權行為。因此,此類侵權行為明顯假借馳名商標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圖謀不正當的商業利益,主觀惡意明顯,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理應對此類商標侵權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
上述三類僅是筆者基於自己理解的簡單列舉,無法涵蓋現實中全部的「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情形。還需要結合案件具體情形,由法院作出就個案作出認定。
(二)確定懲罰倍數的參考因素
修改後的《商標法》確定了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比例,而如何確定具體的「倍數」,則應當參考與侵權有關的一系列因素。筆者認為,參考因素至少包括:1)侵權商標與被侵權商標的近似程度;2)被侵權商標的知名度;3)侵權行為的規模;4)侵權持續的時間;5)侵權的獲利情況;6)侵權人此前是否存在類似侵權行為;7)侵權人的財力。8)是否因本次侵權行為受到過行政或刑事處罰。
侵權商標與被侵權商標越近似,被侵權的商標知名度越高,說明侵權方攀附被侵權商標的心理越強。侵權規模越大,時間越長,獲利越豐厚,就更應加大賠償力度,嚇阻侵權方和其他可能的侵權方再次實施侵權行為。此前的侵權劣跡越多,說明主觀惡性越強,越應當提高賠償額,加大懲罰和威懾力度。而之所以要參考侵權方財力這一因素,其意在通過參考被告的財務狀況確定足以對其產生懲罰和威懾的賠償金,即如果被告財力雄厚,一般數額的賠償金對其無法產生威懾作用,需要特殊的增加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只有達到其財產一定比例的賠償或處罰,才能保證產生懲罰和威懾作用。
(三)懲罰性賠償適用的范圍
1、懲罰性賠償需要原告提出明確的訴訟請求。懲罰性賠償雖然帶有一定公法性質,但其本質上仍然屬於私法范疇,因此法院作出懲罰性賠償判決的前提之一是原告提出明確的訴訟請求。原告在訴訟請求中應當分別明確補償性賠償的數額及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如果僅籠統的提出賠償數額,不應視為明確提出了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此外,為支持原告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原告需要提交相關證據證明被告侵權行為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且「情節嚴重」。
2、法定賠償不可附加懲罰性賠償。修改前後《商標法》關於法定賠償的規定,在酌定賠償數額時均需考慮「侵權行為的情節」,因此法定賠償已經帶有部分懲罰性賠償的性質。而修改後的《商標法》明確規定,只有實際損失、侵權獲利以及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合理倍數三種方式確定的賠償數額,才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即明確將法定賠償排除在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范圍之外。法院在確定法定賠償數額時,參考了侵權方的「侵權情節」,最終確定的數額實際是補償性賠償和懲罰性的總和,無需再次提高數額。
3、因本次侵權行為已經受到行政處罰或是刑事處罰,不應再適用懲罰性賠償。行政和刑事處罰均是針對侵權方侵權行為的主觀惡性作出的,作用和對象於懲罰性賠償基本相同,如果在行政或刑事處罰後再次適用民事的懲罰性賠償,則存在重復懲罰的問題。因此,如果因同一侵權事實侵權方已經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的情況下,權利人在民事程序中僅可獲得補償性賠償,而不應再獲得懲罰性賠償。
6. 我國法律在對於在消費領域中侵犯消費者權益進行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有哪些
你抄好,主要有《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五條 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支付價款十倍賠償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的其他賠償標准要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七條 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還有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領域的,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