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誠信抄缺失。
誠信缺失是民間借貸糾襲紛產生的最主要原因。誠信缺失在借貸中的主要體現是:一是借款之前就已經明知自己沒有償還能力,但虛報自己的經濟能力,達到借款目的;二是借款人不按照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而是轉借他人或用以高風險投資如炒股、博彩、或賭博;三是為了騙取出借人的借款,訂立自己無法按期履行歸還義務的還款期限;四是到期不還故意拖欠。
2.還款能力喪失。
這是民間借貸糾紛產生的又一主要原因。特別是在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時期,相當普遍的借款人向民間大量融資投向比較大的項目,如采礦、地產、船舶運輸等,一旦大經濟形勢變化,資金鏈斷裂,風險大幅度上升,還款能力逐步喪失。
3. 出借人追逐高額利潤。
出借人只考慮以遠遠高於同期銀行存款的利息的方式來收取高額的利潤,沒有考慮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導致本金及利息都得不到受償。
4.沒有擔保與抵押。
沒有相應的擔保或抵押,使借款人還款沒有保證。
5.借款文書不規范。
借款文書不規范或乾脆沒有,導致文義含糊、不確切,利息約定不明確,借貸雙方名字書寫不規范,借條不是借款人本人親自書寫,還有礙於雙方友好關系,乾脆沒有任何文書,借款事實存在與否都很難證明。
⑵ 常見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審理民間借貸案件認定借貸行效力寬《民通則》第九十條規定合借貸關系受律保護條文確定要借與借款實施訂立、變更終止借貸行形式內容符合律規定家債權合權益予律保護高民院於19918月頒布《關於民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再司解釋形式允許民間借貸償性借貸利率高於家銀行利率突破往民間息借貸禁區高民院於19991月頒布《關於何確認公民與企業間借貸行問題批復》更明確要雙事意見表示真實即認定效該司解釋僅限定四種效情形:1、企業借貸名義向職工非集資;2、企業借貸名義非向社集資;3企業借貸名義向社公眾發放貸款;4、其違反律、行政規行認定民間借貸行效力應於嚴格要雙事意思表示真實即認定效根據《合同》第二百十條規定:自間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借款利率違反家關限制借款利率規定利率超民銀行規定相關利率根據高民院《關於民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關規定:民間借貸利率適高於銀行利率高超銀行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需說明超利息予支持非全盤否定合同效力二、審理民間借貸案件應注意清舉證責任配問題根據《合同》第百九十七條規定公民間民間借貸合同要式合同事採用書面形式採用口形式或其形式現實由於借貸關系雙事間親屬關系或同事、同鄉、同等社關系借貸形式表現簡單隨意性簽訂書面協議或僅僅由借款具張內容簡單借據情形較旦發糾紛借貸雙都難舉說服力強證據根據高民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簡稱《證據規定》)第五條規定合同糾紛案件主張合同關系立並效事合同訂立效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事引起合關系變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合同否履行發爭議由負履行義務事承擔舉證責任民間借貸糾紛借雙間存借貸關系及借已借款提供給借款負舉證責任借款則於其已履行款義務負舉證責任需要注意些案件發告原告所提供借據予認否認借據簽名系告所簽情況由產申請鑒定義務承擔問題司實踐做讓告承擔讓原告承擔導致情形產根本原於未能清舉證責任負擔問題借據簽名鑒定或鑒定真偽情況極能利適配給其事告否認且確其證據印證情況應由原告申請鑒定並承擔由引起相應律宜三、審理民間借貸案件必須確適用律規范我現行立看目前涉及民間借貸律規范主要《民通則》、《合同》外高院《關於民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關於何確認公民與企業間借貸行效力問題批復》兩司解釋亦別類案件程序問題、效力認定問題作具體規定案件審理應確適用述律規范首先《民通則》民間借貸合同規定比較原則規定合借貸關系受律保護《合同》民間借貸規定比《民通則》具體、明確由於《合同》合同關系專門故《合同》民間借貸合同主要直接律依據其兩者側重點所同案件涉及事權利能力與行能力、否存代理、借款訴訟效等應適用《民通則》相關規定;涉及合同具體權利義務判斷盡管《民通則》能所涉及仍應適用《合同》規定《合同》效力高於司解釋《合同》明確規定應適用《合同》規定《關於貫徹執行〈華民共民通則〉若干問題意見(試行)》關民間借貸規定部已《合同》所吸收兩者都相應規定應適用《合同》《合同》沒規定前司解釋規定要前司解釋違背《合同》立精神適用
⑶ 民間借貸糾紛跟犯罪有什麼區別
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8月13日下發了《關於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可以說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借貸案件過程中的一個最具直接意義的指導性文件,旗幟鮮明地承認民間借貸的存在與發展並且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從《意見》整個內容來看,盡管其中個別條款同樣可以適用於金融機構的借貸糾紛,但所有條款都充滿了一種專門針對民間借貸而為的精神。《意見》認為,第一,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總是公民,民間借貸不可能離開公民一方面而存在;第二,公民之間的借貸糾紛、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借貸糾紛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糾紛,應作為借貸案件來處理。後來,鑒於實踐中公民與企業的借貸行為的效力認定混亂,最高人民法院於1999年制定了相關的批復,即《關於符合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的效力問題的答復》。該批復規定: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屬於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從而將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化。根據該批復,民間借貸可以理解為公民之間及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亦可以速可貸 ,看看吧,還行還行
⑷ 民間借貸糾紛有哪些,民間借貸糾紛怎樣避免
民間借貸糾紛有哪些:
(一)借款時不寫借條
因為是熟人之間的借款,且借款的數額一般都不會很大,所以個人之間的借款通常都不會簽訂專門的借款合同。且熟人之間借款時相互之間關系非常要好,要求對方出具借條似乎會破壞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會讓人產生不信任對方的錯覺。所以在借款時很多情況下借款人並未向出借人出具借條,這樣就會給出借人收回借款造成法律上的障礙。
在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借款時,或者雙方關系惡化、破裂後借款人拒絕償還借款的情況下,借款人只能通過訴訟途徑索要,但往往因為沒有借條,不能提供當時借款的證據而敗訴。司法實踐中代理律師也常常會指導當事人在協商還款過程中通過錄音的形式獲取證據,但因為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要求是錄音資料證據必須和其他證據結合,才能認定案件的事實,單一的錄音證據往往不會被法院採納,所以借款人經常會陷入「告狀無門」的境地。所以借款一定要寫借條,前面小編介紹過借錢時怎樣正確書寫借條,大家可以參考。
(二)房產抵押形同虛設
借款的人為了取得別人的信任,能夠順利獲得他人的借款,往往會提出以自己的房產作為抵押並將房產證交給出借人。這樣從表面上看,似乎出借人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收回借款應該沒有問題。但實際上,以房產證作抵押在法律上沒有任何效力,出借人的借款同樣不能得到任何保障。
我國法律規定,以房產作為抵押的,雙方必須到房地產管理機構辦理抵押登記,債權人拿到抵押證或者管理部門在房產證上蓋章確認,並註明擔保的數額、抵押的期限後該抵押始產生法律效力。在借款人到期不能償還借款時,出借人就可申請法院以抵押的房產變賣、拍賣的價款優先償還借款。
如果雙方只是達成口頭一致,或者簽訂了書面的抵押合同,但並沒有辦理房產的抵押登記手續,抵押是無效的,出借人並不能通過抵押的房產優先收回借款。在沒有辦理抵押登記的情況下,出借人所持有的房產證也不能起到約束借款人償還借款的作用。所以,在他人提出借款並以房產抵押擔保時,就應當明確要求對方進行房產抵押登記,以便將來能夠順利收回借款。
(三)分次還款借條沒有銷毀
向他人借款時,出具借條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因為私人之間的借款一般沒有簽訂借款合同,雙方只是口頭約定還款的時間,借條上也常常只註明借款的數額,並不會寫明還款的期限。所以借款往往不會一次性償還,而是在出借人的多次催要下分批償還。
在借款人償還借款時,往往會因為出借人沒有將借條帶在身邊,不能立即收回借條,也不能在借條上加註還款的情況。這樣在借條沒有銷毀或收回的情況下,會給借款人埋下不可預知的隱患和風險,實踐中出現過多起出借人在得到還款後,再次拿借條索要借款的情況。
(四)借條非借款人本人書寫糾紛
向他人借款時,根據出借人的要求,借款人會出具親筆書寫的借條,或者在他人已經寫好的借據上親筆簽名、蓋章、摁手印等,表明借款事實。但有時也會發生借條上借款人的簽名並非本人親筆書寫的情況,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雙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親戚的場合,例如在農村,部分人不會自己書寫自己姓名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常有發生。
從法律上講,如果借條上的借款人姓名並非借款人親筆書寫,借條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在借款人拒絕償還借款時,即使出借人拿出借條作為證據,法院在確認並非借款人親筆簽名的情況下,也無法認定雙方之間借款的事實。
(五)訴訟時效糾紛
自然人之間借款時,一般會口頭約定還款的期限,在出具借條時,有時會將還款期限寫明,有時則不會寫明具體的還款期限。借款到期後,出借人要及時催要借款,但在很多情況下,借款人都無法按照雙方的約定按時一次性歸還借款,在這過程中出借人可能會多次催要,遠遠超過三年的時間。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借款的訴訟時效為三年。自借條上寫明的歸還日期,或者前一次催要之日開始計算,超過三年的,即喪失了勝訴權,債權便不會得到法律上的保護。出借人通常是以口頭或電話方式催要,一般都不會注意保留曾催要使訴訟時效中斷的證據,這樣在提起訴訟要求對方還款時,往往會因為借款已經超過訴訟而得不到償還。
(六)借款利息糾紛
我國《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所以對於民間借款,只有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或者在借條上註明利息的計算方法的,借款人通過訴訟途徑要求歸還借款並主張利息時,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雙方僅是口頭的約定,而沒有將利息的相關約定明確在合同或借條上,就不能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
二、民間借貸糾紛怎樣避免?
(一)不管關系多麼密切的朋友、還是親戚朋友,借款時必須出具借條,寫明雙方的真實姓名,借款數額及具體的還款期限。最好能找個與雙方沒有利害關系(親戚)關系的人作為證人,在借條上簽字見證。這樣在發生糾紛後,出借方就可依據借條通過訴訟途徑索要。
(二)借條一般要借款人親筆書寫並簽字,並蓋上手印;如果借款人因無法書寫等原因不能親筆簽名的,一定要蓋上手印,並找他人見證並以見證人身份簽字或者蓋章加手印,也可以讓借款人在蓋章的同時對雙方的談話內容進行錄音,用以補充佐證,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三)借款到期後,出借人一定要在兩年內及時催要,且以後每次催要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三年。在催要時盡量出具書面的催款資料,並讓借款人在資料上簽字確認,或者採用錄音的方式保留催要的證據,數額較大時也可選擇公證方式保留證據,這樣享有的債權才不會超過法定的訴訟時效。
(四)在借款時向他人出具了借條的情況下,還款時一定要及時收回借條,或者讓出借人當面銷毀借條;不能立即收回、銷毀的,必須讓出借人出具收條,寫明還款情況,作為自己已經償還借款的證據,以防止日後出具人以借條(借據)為依據重復索要。分次償還等情況下無法收回、銷毀的,應當在借條上註明還款數額、日期等,或者讓出借人出具當期還款的收據,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
⑸ 民間借貸糾紛的法律解釋
你好!下文是有關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
有關民間借貸的規定還分散在《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和1999年的兩個司法解釋中。
在《合同法》中,借款合同作為一種民事合同被集中地歸入在第12章中。其中,第1條規定:「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自貸款人提供貸款時生效。」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利率的規定。」很明顯,《合同法》對民間借貸合同是採取區別對待的,主要表現在借款主體和無息推定原則上。
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8月13日下發了《關於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可以說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借貸案件過程中的一個最具直接意義的指導性文件,旗幟鮮明地承認民間借貸的存在與發展並且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從《意見》整個內容來看,盡管其中個別條款同樣可以適用於金融機構的借貸糾紛,但所有條款都充滿了一種專門針對民間借貸而為的精神。
《意見》認為,第一,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總是公民,民間借貸不可能離開公民一方面而存在;第二,公民之間的借貸糾紛、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借貸糾紛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糾紛,應作為借貸案件來處理。後來,鑒於實踐中公民與企業的借貸行為的效力認定混亂,最高人民法院於1999年制定了相關的批復,即《關於符合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的效力問題的答復》。該批復規定: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屬於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從而將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化。根據該批復,民間借貸可以理解為公民之間及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
狹義的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依照約定進行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借貸的種民事法律行為。廣義的民間借貸除上述內容外,還包括公民與法人之間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借貸。現實生活中通常指的是狹義上的民間借貸。
網頁鏈接
⑹ 民間借貸糾紛
1、民間借貸糾紛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在進行資金借貸過程中所發生的糾紛。
2、民間借貸糾紛體現的是私人主體之間因資金借貸而引起的民事糾紛。此外,經國家批準的銀行、信用社、貸款公司因發放貸款而產生的糾紛屬於借款合同糾紛,不屬於民間借貸糾紛。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經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
⑺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新特點有哪些
1、收案數逐年上升,涉案金額總量較大。2009年以前,三門峽市湖濱區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量不多。約占收案總數的3%左右,個案標的在 50000元以下。 但自2010年起,該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量逐年上升。2010年至2012年,該院受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案件數分別占當年度的民事案件總數的6 %、9%、14%。涉案金額分別為近180萬元、375萬元、690萬元。但到了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2014年上半年,民間借貸案件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占民事案件總數的比例達到近50%,涉案金額上千萬。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收案數及涉案金額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2、借貸形式不規范。通常只是簡單的借據,只有借款人和借款金額,或者是連借據也沒有,只能提供見證人。出現這些情況,是因民間借貸的雙方往往具備特殊身份關系,總是礙於情面或出於純朴的人格信用,而大多不採用書面形式或者只是草草幾筆,寫的非常簡單。
3、借款利率約定多樣化,本息查清難度較大,逾期違約金要求過高。借貸雙方多約定利息,利率標准高低不等,但普遍遠超出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4倍。部分案件未明確約定利息, 但庭審中借款人辯稱借款利息已在借款時扣除,出借人則對此予以否認,在無其他證據佐證的情況下,本息等案件事實難以查清。這與借貸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常識尤其是民事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識相當淡薄、缺乏有很大的關系。部分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約定逾期違約金,違約金數額多為借款本金的30%,或者按日千分之五約定,對於出借人在要求逾期利息的同時要求違約金的,如何處理,各地不一。
4、借貸擔保方式多數約定不明。民間借貸的擔保最常見的有兩種,即保證和抵押,當事人一般將其作為借據中的一項條款來處理,但借貸的雙方在有保證人保證時往往只讓保證人簽個字,也不註明是保證人,為以後出現糾紛法院處理時確定不了是保證人還是見證人埋下隱患。
5、借貸主體復雜化,多參與有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等。借款背後多參與有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等因素。在借款形式上雖表現為個人之間借貸,但這些個人中,一方與擔保公司、投資公司有牽連關系的情況存在。
6、出現名為房屋買賣實為借貸的新情況。民間借貸糾紛中,借款人通常用房屋作抵押,但由於相關行政部門對個人之間的房屋抵押不予辦理抵押登記,導致無法對抗第三人,借款人經常在抵押期間將房屋轉賣給他人,致使出借人的合法債權得不到保護。為使自己的債權得到保障,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通常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約定借款人將房屋以借貸數額的價款出賣給出借人。在出借人到期未能還款時,出借人通常以其與借款人之間的房屋買賣法律關系將借款人訴至法院,而非民間借貸法律關系。
⑻ 民間借貸糾紛多發原因是什麼
民間借貸不規范化民間借貸糾紛多發的主要原因,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借貸無借據
現實生活中,民間借貸多數發生在親戚、熟人、朋友之間,由於這些人平時熟悉,關系較為密切,因此出於信任或礙於情面,民間借貸關系往往是以口頭協議的形式訂立,無任何書面證據。在此情況下,一旦一方予以否認,對方就會因為拿不出證據而陷入「空口無憑」的尷尬境地。
(二)還款無收據,借據未收回
先看一個案例,就能說明問題:張某、趙某二人系干親家。2003年4月,張某借趙某現金3000元,按雙方約定,從5月份起,每月歸還1000元,到7月底還清。兩個月後,不想干親家關系因瑣事斷決了。趙某要求償還3000元借款,張某則說已經還了2000元。為此雙方發生糾紛,趙某將張某告到法庭,追索3000元。法庭上,被告張某辯稱已按約還2000元,僅剩1000元。但原告趙某予以否認,並向法庭提交了由張某親筆所寫並捺了手印的一張3000元借條,而張某卻不能提供自己已償還趙2000元借款的有力證據,被判令償還趙某3000元,並支付相應利息和承擔案件訴訟費用。正是由於自己的麻痹大意,沒有及時索回借條或出具還款憑證,遂在引起糾紛時,使借方自己承擔了敗訴的法律後果。
(三)借據、收據欠規范
在案件審理中,我們經常發現當事人提交的借據、收據中均有許多不規范之處,致使文義含糊、不確切,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
1、借貸雙方名字書寫不規范
按照規定,本人姓名應以身份證、戶口簿上登記的名字為准,但在農村,許多人習慣稱呼別名,另外由於文化水平限制,圖一時的方便,在字條上書寫的經常是別名,或者是用同音的別字來替代。當發生糾紛訴至法庭時,若對方否認或以此提出抗辯理由時,舉證責任則會轉移。
2、利息約定不明確
在民間借貸關系中,借貸雙方最容易發生矛盾的是利息。借貸雙方雖約定了利息,但由於利率超過法律規定的界限,超出部分的法律不予保護。有些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即使對方同意,該部分也不受法律保護,意定不能違反法定。
3、收據不明確
出具的收據只寫了還款金額,但並沒有註明此為本金還是利息,這直接關繫到期時最終的還款總額,容易引發爭議。
(四)催款不及時
在民間借貸中,由於催款不及時而使借款的收回產生風險的現象也不乏其例。在百餘件民間借貸糾紛中,自約定的還款之日起兩年內沒有向借款人主張權利的也不在少數。按照法律規定,雙方約定還款之日起兩年內不主張權利的,兩年後起訴的,依法喪失勝訴權。
⑼ 常見的民間借貸糾紛有哪些
1、借款時不寫借條;
2、房產抵押形同虛設;
3、分次還款借條沒有銷毀;
4、借條非借款人本人書寫糾紛;
5、借款利息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