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勞動糾紛調解
勞動糾紛調解,是指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自願將勞動爭議提交給有關調解機構處理,調解機構在查明事實、分清是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法律、法規、政策和說用教育等方法,使爭議雙方相互諒解,達成協議,及時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 勞動糾紛調解有以下法律特徵: (1)動糾紛調解遵守自願、合法、平等協商原則。 (2)勞動糾紛調解機構是特定的。 (3)勞動糾紛調解的內容是勞動關系主體之間因勞動合同、集體合同或勞動法律、法規中規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4)勞動糾紛調解不是勞動糾紛處理的必經程序。 我國的勞動糾紛調解有兩種形式,一是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二是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先行調解。《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6條規定: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該條例第27條又規定:仲裁庭處理勞動爭應當先行調解,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雙方自願達成協議。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 上述兩種調解的共同點是:它們都為訴訟外調解;都由特定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作為第三方主持調解;都應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明辨是非是基礎上,通過說服、勸告、建議等方法促成當事人雙方進行協商;都應堅持自願、合法原則等等。所不同的是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由企業內部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或者小組主持進行,調解組織由本單位的職工代表、企業或單位代表以及單位的工會代表三方人員組成;而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受理本轄區內的勞動爭議案件,它由政府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代表、工會代表及政府指定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代表組成,其辦事機構為各級勞動主管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 此外,當事人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的勞動爭議案件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在受理案件後,可以先行進行調解,這種調解屬於訴訟內調解,即在司法機關的主持下,促成勞動爭議雙方當人自願和解並達成協議的一種方式。
㈡ 有了勞動糾紛,調解員能調解嗎
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准備的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對方對於調解需支付或者所得到的心理承受價位;對於勞動者來說,在法律的范圍內可以要求多一點,然後根據調解員了解用人單位的出價情況,你退一步,單位加一點,調解就達成協議了,基本上調解員也會中和雙方的意見。
說得通俗一點調解就像菜市場買菜一樣,討價還價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買賣成交了。如果一方實在無法接受的,買賣就不成功了,勞動糾紛也是一樣,調解失敗。如果是勞動監察階段,那麼當事人可以申請勞動仲裁或者起訴法院;如果是仲裁那麼就由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是民事訴訟那麼就由人民法院作出判決。
這樣的回答你滿意嗎?
㈢ 勞動糾紛調解有哪些方式
您好,我國,勞動糾紛調解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二是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先行調解;三是法院在訴訟過程中調解。前兩種形式均為訴訟外調解,是由特定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作為第三方主持調解。
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