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契引起的糾紛
應該重新修建。但是否有必要留有道路,應該依傳統的習慣而為,個人認為不必留空間。
2. (民國時代及之前的時期)以及解放初期的祖宅基地地契現在還有法律效力承認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行土地國有,具體方式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集體土地所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民國時代的地契,實行的土地私有,建國後,土地私有制度已經被廢止,民國時代的地契當然沒有法律效力了。
3. 解放後的房契,現在有補償嗎
你好,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合作化以及後來的土地承包,土地的權屬登記發生了重大變化。該地契也失去了事實依據。建國前後的法律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地契也失去了判定有效和無效的法律依據。所以這張地契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4. 1950年的地契,還有法律效力嗎
1950年的地契不具有法律效力。
理由如下:
一、1950年6月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該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宣布,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該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可見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土地改革完成後,所有的土地契約就隨之廢止。
二、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因此,解放後頒發的私有土地證或者地契現均已失效,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5. 建國以後的地契可以換土地證嗎啊
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但不可以直接換取土地證。。
建國以後,土地政策已經發生了多次重大變化,地契早就被廢止了(但從研究的角度看,會越來越值價的,估計再有若干年,你的地契可以作文物珍藏了)。。
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國後50年代初地契的法律解釋
在法庭證據比對時,此據為強據,可用此據。民間法律人負法律責任。
7. 在宅基地糾紛中!開國時的地契在法律上還有用嗎
原則上是可以用的,但是開國至今法律制度數次被破壞,這開國地契就沒有好大的法律效力了。
典押、買賣土地時雙方訂立的法律文據。其中載明土地數量、坐落地點、四至邊界、價錢以及典、買條件等,由當事人雙方和見證人簽字蓋章。是轉讓土地所有權的證明文件。地契由賣方書立,內容包括土地面積、坐落、四至,地價,出讓條件,當事人雙方、親屬、四鄰、中人及官牙等簽字蓋章。未向官府納稅前的地契稱為「白契」,經官府驗契並納稅後稱為「紅契」。只有「紅契」具有法律效力。地契由買方保存,作為土地所有權憑證,可以憑它作抵押貸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國家土地徵用條例公布前(1953年11月前)土地允許買賣,在買賣土地時仍需書寫地契。
8. 解放前的地契目前能主張權利嗎
不能。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把幾乎所有土地都改為國家所有和農村集體所有,廢除了土地私有制。但當時仍有部分城市的私人房屋所附著的土地,並未納入國有/集體所有的范疇,仍算是私人所有。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家曾出過一個文件,把這部分漏網之魚也全部無償納入國有土地范疇。在後來90年代後的城市拆遷潮中,因為拆除私房的補償問題,引出了好些糾紛和官司,當然無一例外的,全都是被拆遷的居民個人一方敗訴了。
解放前的地契,目前的作用也就是當文物收藏和欣賞,沒有其他價值了。
9. 50年代土地買賣到現在有糾紛舊時的地契有用嗎
連銀行存款都會作廢的?!
10. 建國後發的地契現在還有效力么
舊證已經作廢,土地第一輪承包以後對以前的土地權屬行為已經否定,除地上擁有附著物外,僅僅土地的使用權屬證件已被新的行為和權屬證件所取代。故原有證件不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