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案件定性依據什麼
從證據的要求來看,對當事人的詢問要客觀、全面、及時。「如果報案人從不同的角度陳述同一犯罪事實,性質不同。」說明報案人沒有全面、客觀、真實的敘述案件的全部情況,否則不會存在從不同的角度敘述,定性不同。所以要認定犯罪事實,要搜集多方面的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現場勘查資料、犯罪嫌疑人的、證人證言等,然後要根據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來認定案件的事實,事實認定了,案件性質就能確定了。
Ⅱ 「案件性質」這個詞語應該怎麼理解
案件的性質
主要是指案件的類別和有無涉外的因素。如果案件的性質不同,其管轄法院的級別也就不同。比如,民事訴訟法規定,重大的涉外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專利糾紛由指定的某些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如海事、海商事案件由相當於中級人民法院的海事法院管轄由於案件性質的不同,其審理的難度也就不同。
Ⅲ 案件性質指的是什麼
如果是指刑事案件的性質。根據犯罪動機的卑鄙程度、手段的狡猾情況、危害後果的大小和社會影響程度等刑事案件性質可分為案情性質一般、案情性質.
Ⅳ 行政處罰案卷中的案件性質怎麼填寫
案件性質指的是對違法行為的簡單概括。例如無照經營,商標侵權,虛假廣告,不正當競爭,合同違法,侵害消費者權益 等等
Ⅳ 房產糾紛案例主要表現於哪些問題
房地產糾紛是指在房地產開發、經營和管理過程中,當事人之間因房地產權益而產生的糾紛。實際上也就是房產糾紛和地產糾紛的總稱。其當事人既可以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以是房地產管理機關,其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包括涉外房地產關系中的外國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和港澳台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房地產糾紛按其法律性質可分為民事性質的房地產糾紛和行政性質的房地產糾紛。據此,法學家中國指導參考典型案例全庫房產糾紛案例包括一手房買賣糾紛、二手房買賣糾紛、房屋租賃糾紛、房屋居間糾紛、房屋權屬糾紛、房屋遷讓糾紛、婚姻家庭房產糾紛、房屋拆遷利益分割糾紛、相鄰糾紛、物業糾紛等,每件案例都從當事人爭議焦點出發,結合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法院的判決作出評析,供案件辦理、審理及學術研究參考借鑒。
Ⅵ 如何分析案件的性質
案例分析的兩種基本方法之一:法律關系分析法
(一)法律關系分析法概述
整個民法的內容,不外乎法律關系之主體、客體、權利義務及其變動和變動的原因.法律關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以准確適用法律,做出正確的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關系分析方法的優點:
第一,在存在多種復雜的法律關系時,能夠條分縷析地分析各種權利義務。通過對法律關系的分析和把握,將各種法律關系比分開來,以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當事人的法律權利和義務。 第二,排除非法律關系的因素。很多生活關系由道德、風俗、習慣、宗教等社會規范調整,法律並不介入,如民法學說上所謂的「好意施惠關系」、「自然債務」等理論。例如,甲乙二人素來交好,甲邀請乙到家裡做客,此為好意施惠關系,由當事人的私人友誼調整,而不構成民法上的債權債務及違約責任問題。
第三,把握法律關系的要素。即主體、客體和內容。法律事實導致法律關系發生變動,但它本身並不是法律關系內在的要素。
第四,把握法律關系的變動。一定的法律事實是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及其變動的效果,是將抽象的法律規范與具體的法律關系加以連接的中介
(二)法律關系分析法的特點
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不同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的性質,和權利義務內容。及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適用法律。特點:
第一,考察案件事實,在此基礎上在適用法律,把案件事實的分析與法律的適用作為兩個步驟。
第二,它是對法律關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
第三,是法學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僅是一種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適用於法學研究和民法體系的構建。
(三)法律關系分析法的運用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四個步驟:
1.明確爭議的核心關系,圍繞該核心關系還有哪些「有關聯的法律關系」,二者關系如何。 例如,爭議的焦點(核心關系)是無權代理行為是否有效,圍繞該爭議點可能涉及到授權關系是否存在、相對人是否成立表見代理關系等「有關聯的法律關系」,然後判斷核心關系與有關聯的法律關系之間的聯系,例如授權關系的有因還是無因等。
2.確定是否產生了法律關系。如好意施惠關系,朋友親戚相聚交談、鄰里之間相互串門等也不產生法律意義。
3.要分析法律關系的性質,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關系、侵權關系、無因管理關系還是不當得利關系。對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影響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關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客體。
(1)確定法律關系的主體。首要的就是解決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涉及的人的范圍、在哪些當事人之間發生等問題。1,誰向誰主張權利,是否與法律關系發生直接的利害關系,具有適格的訴訟主體資格。2,確定具體的主體是誰?民事法律關系的每一方主體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數的。例如,在債權關系中,債權人和債務人每一方都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在相對法律關系
(2)確定法律關系的內容。權利義務決定著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類型,明確權利義務的性質、效力、行使對於分析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債權為對人權,具有相對性,只能在當事人
間發生拘束力,原則上只能對相對人主張;物權為對世權,任何第三人侵害皆產生排除妨害及侵權責任。
(3)明確法律關系的客體。如果沒有客體,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就無法確定,更不能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權利義務關系。例如物權的客體是物,債權的客體債務人的給付行為,
5.是否發生了變更、消滅的後果,以及考察變更、消滅的原因何在。
(1)考察法律關系的變動:根據客觀事件以及當事人的意志和行為發生法定的或意定的相應變動。如權利的取得、喪失,權利內容或效力的變更等。
(2)考察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即法律事實。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事實,並非都與法律關系有關,都能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例如,朋友親戚相聚交談。法律事實不僅引起當事人預期的特定的法律效果,也能夠引起當事人預期之外的其他法律後果。如果該合同是無效合同,則不引起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後果。
(3)考察法律關系的變動的客觀後果。何時產生;是否發生了變動;關系是否已經終止。依時間次序考察法律事實的變動,從而確定法律關系的變動,最終推導出相應的法律效果,而得出判決。
此外,法律關系存在的時間和地點也對於案例分析具有重要影響。時間對於時效期間和除斥期間的計算、要約與承諾期間的計算、清償期的到來、失權的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地點對於清償地的確定、風險負擔、司法管轄、准據法的適用具有重要意義。
Ⅶ 什麼叫犯罪性質
犯罪性質即案件的性質。案件性質是指案件本身具有的本質屬性,由實體法的內容決定,是劃分案件類型的依據。
凡是侵犯刑法所保護的客體的屬刑事案件;侵犯民事法律保護的客體的屬民事案件;侵犯行政法保護的客體的屬行政案件。
一般常指刑事案件的性質。根據犯罪動機的卑鄙程度、手段的狡猾情況、危害後果的大小和社會影響程度等刑事案件性質可分為案情性質一般、案情性質嚴重、案情性質特別嚴重。根據案情性質的情況,可以決定對犯罪分子處刑的輕重。
同一種犯罪有不同的犯罪情節,主要靠犯罪侵害了什麼客體犯罪性質就是,主要就是是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程度,不同的客觀行為方式(不同的作案手段),是什麼犯罪,影響到定罪。
影響到量刑,符合什麼犯罪的構成要件,不同的作案工具,有沒有什麼法定或酌定的減輕或從輕的情節。
(7)案例糾紛的性質擴展閱讀:
犯罪的性質決定:
犯罪的性質應該由案件本身的實際情況而定,案件經過偵查取證後,檢察機關對案件進行定性,但最終由人民法院進行判決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六十一條【量刑的事實根據與法律依據】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第六十二條【從重處罰與從輕處罰】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從重處罰、從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內判處刑罰。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規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又強調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徵,使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和法律形式特徵統一在同一個犯罪概念之中。關於犯罪類型的劃分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歸納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
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定權益,可以將犯罪分為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國家權益的犯罪。
所謂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是指殺人、傷害等對個人生命、身體、名譽、個人財產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謂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險、社會風氣、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謂對國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關國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關國家權力及職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為的性質,可將犯罪分為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風俗犯罪與破壞犯罪。
所謂財產犯罪,就是以非法獲得財物為目的的犯罪,例如盜竊、侵佔、搶劫等。
所謂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強暴力量或藉助於器具等犯罪,例如殺人、強奸等。 所謂智能犯罪,就是運用智謀和技能犯罪。例如詐騙、偽造、製造計算機病毒等。
所謂風俗犯罪,就是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犯罪,例如賭博、流氓等。 所謂破壞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犯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案件性質
Ⅷ 全國民事案件訴訟查詢
查詢步驟如下:
1、登錄中國裁判文書網,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