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坼遷引發的糾紛

坼遷引發的糾紛

發布時間:2021-06-27 18:47:25

① 拆遷家庭糾紛怎麼辦

建議糾紛當事人友好協商。一般拆遷的糾紛不外乎是拆遷賠償款的分配或者產權置換問題的糾紛,總體來說拆遷補償金額不少,因拆遷補償利益而引發的家庭糾紛也不少。
由於現實情況紛繁復雜,確定應安置人員存在一定的難度,動拆遷單位在實踐中對動拆遷補償款分割人員的核定有三種形式:
1、動拆遷單位和被拆遷人(以戶為 單位)簽訂的《房屋動拆遷安置協議》中附有安置人員的名單,除非上述條款被法院宣告無效,一般都按該協議分割動拆遷補償款;
2、在《房屋動拆遷安置協議》 中無相關條款,但在動拆遷單位動遷之初以戶為單位制定的「兩定表」(即核定人員表、核定面積表)中有相關記載的,一般以該表中的相關內容為參考,依據當事 人提出的合理合法的主張,確定安置補償人員;
3、當《房屋動拆遷安置協議》及「兩定表」對相關安置人員均不明晰時,調解人員可至動拆遷單位了解具體情況, 參考其意見合理確定安置人員。
家庭如何合理分配拆遷補償:
首先,家庭內部對安置補償有約定的,只要該約定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一般應予以遵從。若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則應根據三項原則進行分配:
1、一人一份,均等分割。這樣做,一方面考慮到平等、公平合理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承租人和同住人對補償款是共有的法律關系,原則上也應平均分割;
2、適當照顧老年同住人及缺乏經濟來源的同住人。這是因為多數老年人及缺乏經濟來源的人社會保障不足,後繼生存和發展能力較弱,需要給予特殊保護,而且公房大多源自老年人,在分割時也應適當照顧其利益。
3、承租人或同住人在取得公房承租權時額外支付過較多款項的,可以適當多分,這體現了權利義務相一致以及等價 的原則。此外,如果被拆遷公房內居住未成年人的,對其實際承擔監護義務的人,也可以適當多分拆遷補償款。
對於不同房屋性質的不同處理:
除公房拆遷補償款分割的情形外,實踐中還會遇到拆遷其他性質各類房屋時所發生的糾紛,此時應區分房屋性質,分別確立調解原則:
1、被拆遷房屋屬於居住和非居住兼用的,如果拆遷人明確區分居住補償和非居住補償份額的,對於居住補償部分,承租人和同住人可共同分割;對於非居住補償部分,利用該房屋進行經營的人是 該公房的承租人或同住人的,則該承租人或同住人可以適當多分;如果拆遷人未明確區分,利用該房屋進行經營的承租人或同住人就整個補償款可以適當多分。
2、被拆遷房屋屬於因落實政策而恢復所有權的代理經租房屋,拆遷補償款的分割一般歸所有權人,實際居住人的安置,按照本市有關政策規定處理。
3、被拆遷房屋屬於通過市場買賣取得的使用權公有居住房屋,所得到的貨幣補償款一般歸出資人所有。被拆遷房屋屬於售後公房,應按私房拆遷補償款份額劃分的原則進行調解。
拿到拆遷補償款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家庭內部對拆遷款如何分配也會產生矛盾,影響了家庭成員的親情,得不償失。大家可以根據以上的法律意見合理、和平的分配拆遷款。

② 因拆遷引起的房產糾紛要怎麼投訴

因拆遷引起的房產糾紛要投訴,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以下投訴方式: 如果是一般糾紛,可向當地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或者信訪部門反映。政府和信訪部門不解決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如果是有關拆遷部門的工作人員違紀,可向當地的紀委或者監察投訴,你認為事情嚴重的可向檢察院舉報。 如果是鄰里拆遷引起的糾紛,調解不成的,可以通過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

③ 常見的拆遷民事糾紛有哪些

你好!
房屋拆遷糾紛按糾紛所處的環節可分為: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形成糾紛;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形成糾紛。
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直接向法院起訴的,法院不受理。應當先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裁決。若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做出。若拆遷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0日內向上級主管部門或同級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3個月內向法院起訴。在訴訟期間,被拆遷人已接受貨幣補償或安置房的可以不停止拆遷的執行。若被拆遷人或承租人拒絕執行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做出的裁決,沒有在搬遷期限內搬遷的可以依法實施強制拆遷。實施強制拆遷必須以裁決為前提。實施強制拆遷的,由房屋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執行或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法院執行。
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後又發生糾紛的,應當通過司法、仲裁途徑來解決。如果雙方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法院先予執行。若要採取仲裁方式,雙方當事人必須自願達成仲裁協議(在協議中有仲裁條款或在糾紛前後達成請求仲裁的協議),仲裁採用一裁終局制(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糾紛再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向法院起訴)。若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的,不能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若達成仲裁協議的,則不能向法院起訴。必須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④ 拆遷協議糾紛屬於什麼訴訟

徵收補償條例理順了與拆遷有關的法律關系,然而,補償協議的性質在實踐中卻引發了爭議。條例第25條規定,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但條例沒有寫明提起的訴訟是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實踐中就產生了一些爭議,有的地方作為行政案件受理,有的地方作為民事案件受理。現在面臨越來越多這種訴訟,從理論上加以澄清,實踐中加以明確,這是非常必要的。
一、到底是行政官司,還是民事官司?
1、在新條例實施前,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訂立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屬於民事合同性質,發生糾紛可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這是很明確的。而在條例實施後,反而變得不明確了。
2、根據條例的規定,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訂立的補償協議,涉及協議一方當事人是政府部門,另一方當事人是被徵收人,這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簽訂的協議,因此,作為行政合同走行政訴訟應當更符合協議的公益性質。
3、國務院法制辦的同志認為,單從文字上來理解,更多的是指民事訴訟。我們習慣上說民事訴訟的時候經常說『訴訟』,需要說清楚的時候說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按照這個道理來講,指的是民事訴訟比較符合我們一貫立法的邏輯。不過,他也承認,補償協議通常帶有公權性質,以民事訴訟來救濟,的確對老百姓不太有利。
實際上,在目前的審判實踐中,行政和民事兩種訴訟形式都有。被徵收人對補償協議不服的以行政訴訟為主,也就是「民告官」;被徵收人不履行協議約定義務時,房屋徵收部門多以民事訴訟提起訴訟。
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莫於川建議,可以由起訴方來自行選擇使用何種訴訟。
1、莫的建議:優先行政訴訟,不排除民事訴訟。為什麼?民事訴訟在補償等問題上更充分一點,而行政訴訟的好處是舉證有利於某一方。把更多的選擇權留給訴訟參與人,假設我們通過司法解釋做出規范化選擇的話,應該考慮到有利於被徵收人這樣一種傾向性來加以規定,同時也還要留下一定的空間。
2、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長程琥坦言:基於起訴人的不同而作為行政或者民事兩種不同性質的案件處理,這不僅涉及到法院內部的分工,還容易導致裁判標準的不統一,在實踐操作中也會產生混亂。
3、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應松年提出了一個解決路徑:建立民事、行政混合的審判庭,這個法庭既可辦民事案件,又可以辦行政案件,尤其是有交叉的案件都交給這個庭來審。

⑤ 談談對拆遷引起的糾紛的看法

兩個原因:1、錢;2、自私。

⑥ 為什麼房屋拆遷會引發社會矛盾

(一)拆遷補償標准偏低,是引發拆遷矛盾和糾紛最根本的原因。拆遷過程實際上是拆遷雙方利益重新調整和分配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在於公平、公正。拆遷補償標准過低,與房地產市場價值規律不相適應,造成被拆遷一方特別是部分特困群體生活質量下降,負擔加重,無力購買新房,從而不配合拆遷甚至拒絕搬遷,不可避免的引發矛盾和糾紛。 (二)補償標准不統一,具體操作不規范,是引發拆遷矛盾和糾紛的重要因素。城中村改造項目、棚戶區改造項目和舊城改造項目甚至同類項目在拆遷過程中,因政策不一致,拆遷補償標准不統一,使被拆遷群眾特別是同類地區被拆遷群眾相互攀比,心理不平衡,部分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具體操作不規范,被拆遷戶之間同等條件下獎勵標准不一致,從而引發矛盾和糾紛。 (三)保障措施不配套,相關政策法規不銜接,是引發拆遷矛盾和糾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城中村改造項目特別是在棚戶區和舊城改造項目中,住房困難群眾和生活困難群眾等低收入群體佔大多數。因住房保障措施和生活保障措施不配套,相關群體政策銜接不上,使得對這部門群體,採取貨幣補償難以維持生計,如果進行房屋安置,又無力購買新房,或購買新房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從而對拆遷工作不積極不配合。 (四)部分項目單位違法違規強制拆遷,嚴重激化拆遷矛盾和糾紛。部分項目單位、拆遷實施單位和拆遷工作人員拆遷法律、法規觀念淡薄,不依法辦事,違法違規拆遷,甚至動用涉黑勢力強制拆遷住戶房屋,使被拆遷戶無家可歸,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嚴重激化矛盾。 (五)個別釘子戶「漫天要價」,使項目單位為降低拆遷成本,採取過激行為引發矛盾和糾紛。個別被拆遷戶企圖通過拆遷「漫天要價,一夜暴富。」達不到要求決不搬遷,嚴重影響拆遷工作進度,給項目單位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項目單位易採取一些過激行為而引發矛盾和糾紛。

⑦ 祖宅拆遷引發的兄弟糾紛

首先,房屋土地等抄不動產以登記襲為所有權的唯一依據,也就是說登記是誰的就是誰的,按理該地應該為該大哥所有。中間一大段什麼分家都是民間概念,不涉及法律問題(沒有法律上的效力);
其兄弟奶奶的口頭遺囑無效,口頭遺囑生效必須是瀕危情況下,無利害關系的兩個人見證下才有效;何況這土地登記是該大哥,而非其奶奶,所以其奶奶根本就沒有權利分配;
拆遷工作肯定是要簽訂征地拆遷協議的,而簽訂協議的相對方肯定是合法產權人,也就是該大哥,這是繞不過去的。有可能是那兩兄弟用其身份證開戶,冒用他的名義去簽了協議再私分補償款;
可以起訴拆遷部門要求認定協議無效;不過一樣要上法院,通常來說其兄弟一樣要作為第三人出庭,而且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他們兄弟更丟臉。
如果走法律程序,難有不出庭的情況。你也可以先到拆遷部門要求看看征地協議內容是什麼情況。

⑧ 因為拆遷問題引起的家庭糾紛怎麼處理

我家的老房屋拆遷了,父母親又不在世,兒子之間怎樣去領取房屋拆遷款?是怎樣的程序。需要公證嗎?

⑨ 房屋拆遷時遇到的糾紛歸誰管

現在不叫房屋拆遷了,叫房屋徵收與補償了。
如果出現糾紛,可以依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七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條款採取舉報(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向有權受理的行政機關)、行政訴訟(向法院)等方式。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第七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都有權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核實、處理。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
第二十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⑩ 房屋租賃因拆遷引起的糾紛

如果「如,房屋拆遷,不需給與使用人賠償。」是原文的話,你的朋友可以得到拆遷補償,只是得不到房東的賠償,你的朋友可以就搬家費、過渡費等和房東或拆遷辦協商解決!

閱讀全文

與坼遷引發的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
兵團心理咨詢師證書查詢 瀏覽:863
徐州金連春合同糾紛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