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釋義37

侵權責任釋義37

發布時間:2021-06-27 16:09:25

A. 《侵權責任法》37條中的群眾性活動組織者,怎麼界定,標準是什麼,有沒有相關法律規定或解釋,謝謝

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屬於漏洞。
群眾性活動蓬勃發展,不但數量多、類型新穎,其主體的多元化、時空間范圍的廣泛性均導致法官在審理涉及組織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案件時往往難於掌握。

涉及安全保障義務糾紛的案由非常廣泛,除安全保障義務糾紛外,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旅遊合同糾紛等各種涉及侵權的糾紛,都可能涉及安全保障義務問題。法官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首先會確定損害事實的存在,進而認定造成損害的原因,並將原因歸為一種或幾種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而後就需要判斷該行為是否屬於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之內。而這時如何界定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范圍就成為了法官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法官會面對這樣三個難點,一是適用原則模糊且缺乏內容細化的規則及運用方法。侵權責任法第37條僅原則性的規定了安全保障義務制度的權利、義務主體和責任承擔方式,但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甚至都沒有原則性的指引,更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學界通過比較法研究提出了一些司法中可以借鑒的原則和規則,但對於法律適用而言還不夠明確和細化。

二是缺乏統一的、合理的思考模型。要界定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范圍需要考慮諸如法律規定、行業規范、合理注意、主體性質、活動性質、客觀條件等多種層面的諸多因素,目前缺乏一個基礎的整合多重因素的較為規范便於適用的思考模型。

三是在組織者與管理人安全保障義務競合的情形下,義務范圍的界定缺乏明確的規范。在組織者與管理人安全保障義務競合的情形下,無論是義務主體直接侵權還是第三人侵權,都必須將二者加以區分,才可能對不同的義務主體確定其是否侵權以及應承擔的責任比例。而這也需要明確的區分規則以及規范的審理方式作為司法工作的指引。

B. 急需一位律師朋友給我解釋一下侵權責任法的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

先申明,我不是律師,是一名法學大學生,以下為您解答:

先明確一個概念,民法上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10歲以上18歲以下的人。但是其中16到18歲且能夠有自己的收入養活自己的不算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指10歲以下的。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本條的意思是10-18歲(不包括上面提到的除外情況)的未成年人,在學校或者其他補習班、興趣班之類的地方,只要受到人身損害,那麼先要確定責任是誰的,然後再來確定該賠多少之類的問題。如果學校方面能證明自己做到了相關的注意和保護義務,是由於小孩自己不小心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學校是不負責的。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本條的意思是指在存在校方以外的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能找到這個第三人的就先找第三人賠償,即使學校管理存在不足。第三人不夠賠的時候再找學校。找不到第三人的話,學校如果盡到義務了,那就不賠,最多出於人道主義,補償一點(但實務中還是會讓學校賠的,因為還是為了孩子受傷的考慮)。如果學校也有一點責任,那麼也就是承擔與學校的過錯在小孩受傷結果中與第三人行為的比例的責任。理論上還有很大的爭議,在如何確定學校的比例方面,具體還是要看個案的情況而定。

其實光看39、40條,就是以上解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第38和39條的比較下來,區別就是10歲以上,就要先分析誰該負責,學校有錯才負責。而10歲以下,直接就推定學校要負責,只有學校自己證明自己沒錯,學校才不負責。也就是對10歲以下的小孩有特別的照顧。

C. 侵權責任法37條2款,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

有爭議的不會進入司法考試題目。但在實踐中是不能追償的,因為補充責任是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管理人組織者自身承擔的責任,而非替代責任。

D.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

一、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

二、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後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三、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組織鑒定。

四、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4)侵權責任釋義37擴展閱讀

2009年12月26日,《侵權責任法》經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將於2010年7月1日起實施《侵權責任法》。

並於2010年6月30日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

E. 房屋租賃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嗎

不適用的,房屋租賃抄適用一般的民事襲責任或約定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七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F. 侵權責任法37條被告的追加

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二款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回權責任;管理人或答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該款規定有兩個承擔侵權責任的主體,由直接侵權責任人承擔主要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即追加管理人或者組織者為共同被告承擔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第一,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和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有先後順序。首先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 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賠償責任時,才由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第三人已經全部承擔侵權責任,則安全保障義務人不再承擔侵權責任,此時不需要追加安全保障義務人為被告。第二,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對於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不是全部承擔下來,而是在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到的安全保障義務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此時應追加安全保障義務人為被告。

G. 憲法第三十七條和三十八條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七條釋義:
本條是關於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規定。
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權利和自由,是公民行使其他一切權利和自由的前提和基礎。人身自由權作為一項重要的憲法權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乃至奴役關系的斗爭中確立起來的。最早確立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是英國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它規定任何自由民除經其本地貴族之合法判決,或經本國法律之判決外,不得加以逮捕、監禁或將其流放,或者加以傷害。美國憲法則成為保護人身自由方面的集大成者。從各國憲法的規定來看,對人身自由的保護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禁止人身奴役。如法國的《人權宣言》就規定:「任何人都不應處於奴役之中。必須廢除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二是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須經過法定的程序。我國憲法關於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核心,就是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
人身自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人身自由僅指人的身體自由。廣義的人身自由除了身體自由之外,還包括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遷徙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本條規定的人身自由是狹義的人身自由,又稱身體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的逮捕、拘禁、搜查以及不得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人格權不受侵犯、住宅權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廣義上的人身自由內容,憲法在本條以後作出了分別規定。憲法和法律確認並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對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實行依法治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人身自由的問題,1954年憲法的規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批准,不受逮捕。」1975年憲法的規定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不受逮捕。」1978年憲法的規定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批准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鑒於十年動亂的沉痛教訓,為了有效地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在1982年憲法修改前,國家分別修改和制定了《逮捕拘留條例》、《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對公安司法機關限制和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條件和程序作出了詳細規定。1982年憲法繼續確認了前幾部憲法有關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規定,並將此前制定的一系列法律中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原則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本條規定基本恢復了1954年憲法的規定,同時,與前幾部憲法相比,又作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規定:一是進一步明確了逮捕公民時公、檢、法三機關的互相制約程序,增加規定,在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後,逮捕的執行權屬於公安機關。二是取消了1975年憲法中公安機關有權批准逮捕公民的決定。三是將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從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條文中分離出來,以單獨條款予以規定。四是增加規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根據本條規定,我國憲法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保護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對公民實施逮捕必須經過法定的機關和程序。所謂逮捕,是在刑事訴訟中,為保證偵查和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經法定的機關批准或者決定並由專門機關執行,在一定期限內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逮捕也是刑事訴訟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最嚴厲的強制措施。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逮捕的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的婦女,可以採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方法。逮捕的主要程序是:(1)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即在刑事訴訟中,只有人民檢察院才有權決定是否批准公安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人民檢察院自己偵查的案件,如果認為需要逮捕,它自己也可以決定逮捕;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或者對於自訴案件,如果認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也可以作出逮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只能由公安機關執行。(2)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寫出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必要的時候,人民檢察院可以派人參加公安機關對於重大案件的討論。(3)公安機關逮捕人的時候,必須出示逮捕證。逮捕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4)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的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公民實施逮捕僅限於刑事訴訟的程序,即追究犯罪的程序。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刑事強制措施,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和程序。
第二,對公民人身自由的剝奪和限制必須依法進行,即必須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本條的這一規定是總結了十年動亂中動輒非法拘禁他人,公民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的深刻教訓而作出的。除了逮捕以外,在刑事訴訟中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的處罰和強制措施,還包括依據刑法對犯罪分子判處徒刑,依據刑事訴訟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傳等強制措施。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對於破壞訴訟順利進行者,司法機關還可以依法實施司法拘留。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公安機關還可以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對違法行為人處以行政拘留以及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需要注意的是,本條規定的禁止「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僅是指必須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才能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而且是指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剝奪的條件和程序只能「法定」。這個「法定」指的是「法律規定」,即只有法律才能規定限制和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條件和程序。根據立法法的規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許可權,即只能制定法律,而且對這一專屬立法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不得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也不得授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對於禁止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本條還專門規定了非法拘禁的方式。實踐中,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最常見方式就是非法拘禁。所謂非法拘禁,就是故意以非法拘留、禁閉、關押、隔離審查等方式強制公民身體,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對於非法拘禁的刑事責任,刑法第238條作出明確規定:非法拘禁他人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
第三,對公民身體的搜查,也必須經過法定的機關和程序。目前,刑事訴訟法已對搜查公民身體的條件和程序作出具體規定,非依據法律的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擅自搜查公民的身體。根據這部法律的規定,對公民的身體進行搜查必須遵循下列程序:(1)只有為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偵查人員才可以對可能隱藏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進行搜查。(2)進行搜查,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可以不用搜查證。(3)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4)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非法搜查公民身體,是一種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第245條的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此罪的,要從重處罰。

第三十八條釋義:
本條是關於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
對於公民的人格尊嚴受保護問題,前幾部憲法沒有作出規定。十年動亂中,各種各樣的批鬥會、遊行示眾、大小字報鋪天蓋地,廣大幹部群眾受到殘酷迫害,人格尊嚴根本得不到保障。1982年憲法總結這一歷史教訓,作出了保護公民人格尊嚴的規定。
所謂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也就是指公民的人格權不受侵犯。人格權是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資格,也是做人的起碼資格。人格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格權包括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等;狹義的人格權通常是指公民的名譽權。對於本條規定的公民人格權適宜做廣義的理解。目前,我國的人格權法律制度已基本建立起來。根據民法通則等法律的規定,公民人格權的內容包括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等。如《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99條規定:「公民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假冒、盜用。」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所謂「尊嚴」,是指人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個人價值不被貶低的權利。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條件,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基本標志。
所謂「侮辱」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用暴力等強制方法對他人進行侮辱;二是用言詞或者書面方式當眾或者公開對他人進行侮辱。「公然」是指在公開場合或者在其他使眾多人知道的情況下對他人進行侮辱。
所謂「誹謗」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無中生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的行為。
所謂「誣告陷害」是指為對某一公民達到陷害目的,通過捏造虛假事實,以口頭的、書面的、署名的或者匿名的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者單位作虛假告發的行為。
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都是侵犯公民人格尊嚴的行為,為憲法和法律所禁止。除了上述民法通則對這些侵權行為有關民事責任的規定外,我國刑法還分別規定了侮辱罪、誹謗罪和誣告陷害罪,規定了實施這些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刑事法律責任。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第243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H. 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發文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文 號:法發〔2010〕23號
發布日期:2010-6-30
執行日期:2010-6-30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為了正確適用侵權責任法,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
二、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後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三、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組織鑒定。
四、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各級人民法院在適用侵權責任法過程中遇到的其他重大問題,請及時層報我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二0一0年六月三十日

I. 侵權責任法解釋有哪些

您好,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為了正確適用侵權責任法,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
二、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後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三、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組織鑒定。
四、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各級人民法院在適用侵權責任法過程中遇到的其他重大問題,請及時層報我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二0一0年六月三十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J. [侵權責任法]第37條是否一定要等公安破案才有效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並沒有規定此條要以公安機關破案才可以適用。所以如果你存在這一條規定的情形,只要你自己有相關的證據,你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七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釋義37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
兵團心理咨詢師證書查詢 瀏覽:863
徐州金連春合同糾紛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