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因為承包發生的哪些糾紛,農民可以打官司
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打官司」,即為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予以受理的行為。因承包發生的糾紛可以打官司的情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關於受理與訴訟主體中有如下規定:
「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1)承包合同糾紛;(2)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3)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4)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5)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也就是說,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承包發生糾紛的,可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糾紛,不能採取訴訟的方式,即不可打官司。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採取以下處理方式:(1)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但仲裁條款、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2)當事人在仲裁條款或協議中選擇的仲裁機構不存在,或者選擇裁決的事項超越仲裁機構許可權的,人民法院有權依法受理當事人一方的起訴。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❷ 找一張圖片,就是一個農民工兄弟抱著磚,下面配著字「我抱起了生活,但是沒有手抱你!」
請採納。
❸ 農民圖片。
我發上來的圖 太讓你失望了吧!
❹ 關於土地糾紛村長打農民怎麼解決
處理土地糾紛時,村長打了農民,其矛盾性質就變了,如果嚴重的話應該先看病,然後到當地派出所請求請求處理,或者去法院起訴。
❺ 描述一個農民伯伯正在地里幹活的樣子圖片
頭頂烈日下,彎曲的脊背上汗水流淌。腳下的土地上一點點松軟。
❻ 村長農民土地糾紛村委會簽了意見書
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一般情況下,農村土地對外承包需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❼ 當農民遇到土地糾紛時,用怎樣的方式去維權最好
土地糾紛一般都是發生在農村,甚至有時候會鬧出大事,並且對於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來說,發生糾紛時很容易理虧。那麼在遇到土地權屬糾紛時是怎麼處理的呢?
土地權屬糾紛處理程序
土地權屬糾紛如何處理
1.運用土地確權原則和方法,確定實踐中具體土地權利的類型、性質、主體、客體,以及權利內容等。
2.掌握土地權屬爭議的類型、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處理方式、處理機關、處理程序;運用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規定,對具體爭議案件提出處理方式和程序。
3.運用土地確權和爭議調處法律、政策,針對具體爭議案例進行分析,提出處理意見。
從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妥善處理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爭議。
土地確權的目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權登記發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要覆蓋到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遺漏。確權的目的是明晰產權,防止因為登記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的土地權屬糾紛。
❽ 農民之間有糾紛如何告狀
到縣上的信訪局,不行就到市上或者省上的信訪局。實在不行,走法律程序,上法院起訴,把事情鬧到網上。
❾ 農民的民事糾紛如何解決緊急處理!
根據你的陳述,分析如下:
一、本案屬於民事侵權糾紛
二、法律依據: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三、處理方式;
先雙方協商,不成則請村委會或者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調解,最終不能解決,才訴諸法院。
四、相鄰關系,應本著互利互讓來解決,訴訟有可能會增加時間、精力、經濟方面的成本。
五、訴訟需要證據來支持。
請綜合客觀情況處理。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❿ 談贏得農民衷心擁護的歷史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年祭
熊志強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下簡稱《土地改革法》),同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施行。早在1947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即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意志迅速轉化為國家意志,《土地改革法》與《中國土地法大綱》一脈相承,宗旨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法》共40條,其核心條款對產權進行了明確,第30條明文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其土地的權利。」
到1953年,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沒收、徵收了7億多畝土地,分給了3億少地或無地的貧苦農民。在此之前的上千年,農民階級的反抗始終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只有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徹底滿足了幾千年來農民朝思暮想的願望,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若干年後的家庭聯產承包(學者口中的「耕者有其權」)以及免除農業稅和糧食直補(學者口中的「耕者有其利」),在農民眼裡都遠不如「耕者有其田」來的徹底和踏實。
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村新的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1949年至1952年,中國主要農產品的總產量大幅上升,糧食增產44%,棉花增產191%。其他農產品,如水果、烤煙、黃麻、茶葉、水產、畜產均超過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產量。
經過土地改革,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明確而穩定的,農民與黨和政府的關系是親密而真誠的,農民與市民的關系是平等而和諧的。在《土地改革法》推行過程中,梁漱溟曾發表文章,形象地評論共和國與農民的關系:「此次到西南看了看,才知道高高在上的北京政府,竟是在四遠角落的農民身上牢牢建立起來的,每一個農民都是一塊基石,」他反省自己的鄉村建設搞了那麼多年,並沒有抓住農民所關心的最根本的土地問題,因此,費盡力氣農民也不願意真心實意地跟他走。
土地改革所展示的歷史經驗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只有把農民的這一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並解決好,才能贏得農民的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由於制定和執行了正確的土地政策而贏得了占人口總數80%的農民,進而贏得了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由於推行《土地改革法》而鞏固了政權,以土地改革的成果為基石,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戰勝了世界頭號強國。
歷史風雲變幻,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始,以及隨後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法》很快就名存實亡,受損害的不僅是農民,整個國家的民主和法制都無從談起。浩劫過後,滿目瘡痍,破壞容易、修復艱難,法制建設幾乎從頭開始。1986年《土地管理法》頒行後,《土地改革法》遂告廢止。
令人焦慮的是,《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頒行以來,已經過三次重大修訂,卻仍未能盡如人意。現在,涉及土地的糾紛和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突出問題,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糧食安全隱患加重,環境資源破壞不止。個別地方,農民與基層政府嚴重對立,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存在,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復雜因素,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現行的土地法規,缺少明晰的土地產權制度安排,農村土地產權虛化,農民承包耕種的土地成了「唐僧肉」,圍繞土地的博弈日益激烈,而農民處在最弱勢的地位。
《土地管理法》的再次修訂已迫在眉睫,我相信,參與其事的專家和學者們一定不會忘記,60多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土地改革和那部言簡意明的《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也許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是靠著這部法律,中國農民真正體驗到了當家做主的滋味,這部法律發揮效力的時期,恰恰是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之一,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威信最高的時期,這些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思索嗎?
當前,《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局,牽一發而動全身,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再難也沒有當初推行《土地改革法》的難度大。只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辦法就一定比困難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就會越來越完善。
在文章快結束時,我們還是重溫一個歷史畫面吧:1951年春節,蘇南丹陽縣餌陵區一個老婦分得了5畝田,她撕去供了幾十年的觀音菩薩像,貼上了毛主席像,她說:「我供了菩薩一輩子,花了不少錢,敬香磕頭,我一分田也沒分到,毛主席來了兩年,我就分得5畝田。毛主席,我再也不信菩薩了。」
農民愛戴黨,愛戴黨的領袖,我們的國家必能長治久安。以此作為對《土地改革法》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