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該怎樣處理及方式
鄰里之間的矛來盾解決途徑有以自下幾種:
1)雙方冷靜協商,化干戈為玉帛,畢竟是鄰里之間,經常見面嘛;
2)雙方無法協商的話,可以找當地居委會或村委會主持調解,這個調解沒法律效力;
3)如果鄰里之間因矛盾而造成雙方或單方的財產損失,可以訴諸於法律解決,提起民事訴訟,根據實際損失要求賠償;
4)造成人員受傷的,派出所有義務協商解決,並給予治安處罰;也可以去法院起訴,拿上病例,根據實際損失要求民事賠償。
5)受傷很嚴重,觸犯刑法的,去當地公安局,要求立案,追究刑事責任。
B. 怎麼樣正確處理鄰里糾紛
里弄工作中大量的是鄰里糾紛問題,而鄰里糾紛又大量的是由生活瑣事引起的。
在處置鄰里糾紛中,要公平合理,不偏不倚。同時,要促成諒解。鄰里糾紛中很少有大是大非問題,往往是為了敲一隻釘子、掛一隻籃子一類的小事引起的,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判出個孰是孰非來,只能要求雙方取得諒解,各自多作自我批評。
當然,有些鄰里糾紛由於客觀的原因,雙方確有困難,那麼,里弄幹部就要努力為他們解決一點具體問題,以消除矛盾的起因。
C. 關於鄰居糾紛處理
根據你的說法,從法律上講,鄰居及警察的做法都是違法的。
1、你與鄰居之間起先其實是簡單的鄰里糾紛,應當通過協商的方式加以解決,當時的你應當請求居委會等機構進行協調。
對方的行為對你的生活構成一定影響,但是不大,你們完全可以互諒互讓,但可惜的是對方對你惡語相向,最後打傷你的手臂,其行為侵犯了你的人身權。
但是對方的這些行為,你能舉證證明么?
2、幾個警察將你拘留12個小時的做法是錯誤的,嚴格上講你可以要求其對你進行賠禮道歉。因為可能給你造成具體損失,請求國家賠償沒有法律依據,即使可以請求賠償,也非常麻煩。
警察拘留他人,應當出具拘留證,且有應當進行拘留的事實。他們的做法完全是以權謀私,系濫用職權。你可以請求其上級對其進行批評教育。
然而現實一點的講,現在的警察跟土匪有何分別?因此,以上所講的很多都是一些廢話,只是讓你心中有個數。
3、你們收到法院的通知,是否對方對你們提起了訴訟?對方有什麼理由起訴你們?對方訴訟請求是什麼?這一點我還真的弄不明白。
果真如此的話,對方不願意和解,法院只能繼續審判。
因為你沒有說明對方的訴訟請求,我很難判斷你的勝算。你所保留的照片,證據效力都不是很高。你似乎很難以一張照片來證明是你鄰居打的,在他不承認的情況下,法院很難相信你的說法。
D. 鄰里糾紛處理
如果是相鄰權糾紛的話,最簡單的就是先找村委會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了,可以向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
E. 鄰里糾紛如何處理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回清代禮答部尚書張英家書中的一首打油詩。原來,張英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誰也不甘示弱。張英知道此事後,修書一封勸解家人,內容只有上文的這首詩。張英的家人接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處理此事,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又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就盛開了六尺的巷道。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美談。
F. 處置鄰里糾紛類警情應遵循的基本要點有哪些
就是鄰里糾紛,這里警情應遵循的基本要點,一個是要注意鄰里,以後還會要相處的,不能讓他們往相王相死不往來第二個要各自勸說,不能一棒子打死。
G. 鄰里糾紛怎麼解決
1、通過採取友好協商加以解決。拿出追求「和諧」的勇氣,多換位思考,推已及人,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和行動。
拋棄「小氣」,力求「大氣」,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
實在無法解決時,可請求政府和組織的幫助,千萬不要激化為械鬥。
2、通過各種調解加以解決。
3、通過派出所加以解決。
很多人在遇到鄰里糾紛後通常會去派出所解決問題,公安部門會依據糾紛的實際情況和性質,依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相關規定,做出相應的處理決定。
4、進行民事訴訟加以解決。
調解員和派出所不能解決問題後,可以採取進行民事訴訟的維權行為,但是該種途徑耗時較長,費用較高。
所以,只有在糾紛始終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才選擇此項方法加以解決
(7)常見鄰里糾紛處理擴展閱讀:
《糾紛解決:理論、制度與技能》是一套糾紛解決原理與實務系列教材。
它適用於法律院校學生和實務工作者(調解員、仲裁員、法官)等。
《糾紛解決:理論、制度與技能》由三編組成。
第一編:糾紛解決原理,闡述了糾紛解決的基本原理、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的類型及其起源與發展;
第二編:糾紛解決制度與程序,介紹分析了我國民間性、行政性、司法性以及專門性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制度和程序;
第三編:糾紛解決實務技能,重點介紹了現代協商、調解和仲裁的基本理念、方法、技能以及有關參與者的行為規范。
旨在訓練糾紛解決專業人員、律師提高糾紛解決的實際操作能力。
H. 鄰里糾紛怎麼處理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家書中的一首打油詩。原來,張英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誰也不甘示弱。張英知道此事後,修書一封勸解家人,內容只有上文的這首詩。張英的家人接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處理此事,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又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就盛開了六尺的巷道。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