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受法律保護嗎
農業植物新品種完成育種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授權品種,享有排他的獨占回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品種權答所有人(以下稱品種權人)許可,不得為商業目的生產或者銷售該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不得為商業目的將該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重復使用於生產另一品種的繁殖材料。
『貳』 新品種侵權情節嚴重的情形有哪些
您好,判斷他人是否構成侵犯植物新品種權,應對被控侵權物的全部性狀特內征、特性容與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的全部性狀特徵、特性進行比對,如比對後二者完全相同;或者特徵、特性的不同是因非遺傳變異所致的,一般應當認定被控侵權物構成、侵權.
至於情節嚴重的認定,法律沒有進行列舉,可以依據實際中發生的侵權事實進行是否嚴重的認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叄』 植物新品種權的侵權法律責任有哪些
一、凡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行為人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至刑事責任。二、侵權行為包括:1、未經權利人許可,以商業目的生產或銷售植物品種的繁殖材料; 2、假冒授權品種。
『肆』 植物新品種權的行政訴訟案件有哪些類型
《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十四條至第十八條規定了授予品種權的五個條件。其中的新穎性和適當的名稱由農業部或者國家林業局的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實施行政審查;當事人對新品種的新穎性或名稱有異議,應向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無效或更名;因此產生的糾紛,應當以農業部或者國家林業局的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司法實踐中,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糾紛案件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未經品種人許可,為商業目的生產或者銷售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的,或者將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重復使用於生產另一品種的繁殖材料的行為,這是公開的、實質的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知識產權的行為。
第二種是銷售授權品種不使用其注冊登記的名稱而標注其特徵特性的,或者其他足以使他人知道是授權品種的行為,這是隱蔽的、實質的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知識產權的行為。
第三種是《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第七十四條和林業部分第六十四條所指的假冒授權品種的侵權行為。依據《種子法》第五十九條之規定,對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的行為,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林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各自的職權處罰,不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植物新品種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九項規定的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案件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