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消費糾紛包括哪些

消費糾紛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1-06-25 20:55:21

A. 消費糾紛投訴書主要包括哪些內

樓主,請先抄參考合同襲,如果合同中有提到這些購物點那麼消費者協會是不會接受你的投訴信的,如果合同上沒有提到那麼請參考下面的:原告:XX,男,19XX年X月X日出生。漢族,住地址(如北京市朝陽區將台鄉酒仙橋村148號),電話:X。手機:X。被告:X,男,X旅行社,地址:XX。電話:X手機:X案由:買賣合同糾紛。訴訟請求:旅行社不按照合同履行多次帶團員去合同外的購物點購物事實與理由:解釋下根據《消法》和《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現提起訴訟,請依法裁判。此致敬禮XXX消費者協會具狀人:X20XX年X月XX日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B. 消費者維權有哪些途徑

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有以下五種途徑解決糾紛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般來說很少有人採用第四種,其他四種相對來說採取的比較廣泛

C. 消費者權益包括哪些方面

消費者權益是指消費者在有償獲得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以及在以後的一定時期內依法享有的權益。消費者權益,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下適應經濟運行的客觀需要賦給商品最終使用者享有的權利。1962年3月15日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表了《關於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費者的「四項權利」,即: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料;有權自由決定選擇;有權提出消費意見。315標志肯尼迪提出的這四項權利,以後逐漸為世界各國消費者組織所公認,並作為最基本的工作目標。

D. 解決消費權益糾紛的途徑有哪些

現實困惑

在春節期間,張先生為了顯示自己混得還不錯,便狠下心來到某商場買了一件價值幾萬元的大衣。過年期間,張先生便穿著這件大衣與親朋好友聚會,但是在一次聚會的過程中,一位識貨的朋友點出張先生的大衣其實是假貨,只值幾百元錢。張先生便請來了專業人士對這件大衣進行「鑒定」,最後證實這件大衣是假貨。於是張先生找到商場售貨員理論,但是商場售貨員稱買的時候是你情我願,於是堅決不給退貨,張先生該怎樣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呢?律師點評

消費者在買到假貨或者次品的時候,不能吃啞巴虧,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爭議時,可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1)與經營者協商解決; (2)請求消費者協會協商解決;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案中,張先生找銷售者協商不成,可以通過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二)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特別提醒

消費者與經營者產生糾紛後,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多樣性的權利救濟途徑能夠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E. 消費爭議的仲裁內容包括哪些

你好,
消費爭議仲裁,是將消費者與經營者將所爭議的事項交由仲裁機構進行處理,仲裁機構需要對爭議事項、證據、適用法律依據作出說明。
目前,由於消費仲裁方便、經濟,而且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不少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選擇了仲裁。由於仲裁的一個基本前提是雙方必須是自願的接受仲裁,因此消費者在仲裁前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與經營者簽訂合同時,對合同中有關提請仲裁解決的條款要加以確定。當前如商品房買賣、房產中介、家庭裝修、保險、旅遊、通訊服務等都要求雙方簽訂合同。合同中提到在發生消費爭議時,要求選擇仲裁機構仲裁還是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你選擇是提請仲裁機構仲裁,那麼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爭議,雙方可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提請仲裁。
2、如果事先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發生消費爭議後,消費者如果要提請仲裁時,必須與經營者達成仲裁協議,只有雙方同意才能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3、爭議金額大於3萬元的,可提請寧波仲裁委員會仲裁。如果仲裁爭議金額小於3萬元的,可提請寧波市消費者協會消費爭議仲裁辦事處仲裁。
4、仲裁申請人需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有關證據和相關費用憑證。被申請人需提供法人代表證明、身份證復印件、營業執照復印件等。
仲裁條件:
(1) 當事人應間須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仲裁協議。仲裁條款和仲協議是仲裁機構受理仲裁案件的前提,如果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沒有訂定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仲裁協議,則仲裁機構不會受理仲裁申請。
(2)消費者應當向有管轄權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目前,我國受理消費者仲裁申請的仲裁機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社會團體仲裁,主要是各級消費者協會設立的仲裁委員會;另一種是國家行政機關仲裁,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設立的仲裁委員會等。
(3)當事人應當在法定的期限內向有管轄權的仲裁機構提交申請書。申請書中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申請的理由和要求及證據、證人等事項。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F. 消費權益糾紛常見的類型有哪些(有事例論證)

房地產業是商品經濟和城市發展的產物。在許多發達國家,房地產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基礎性、先導性的產業。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進行,城市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的實施和住宅商品化的發展,我國的房地產業正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它的迅速發展反映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改革深入、廣泛的良好狀態,並且在推動城鎮建設,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改善人們居住條件以及完善市場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房地產業正朝著規范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但我國房地產開發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房地產開發規模過大,造成土地利用上的浪費和資金的佔用;片面追求高額回報,建設大量脫離市場承受能力和經濟水平的高檔房地產,而廣大人民所迫切需要的普通住宅建設卻不能滿足需要;商品房銷售面積與實際面積不符,質量低劣,廣告虛假等,消費者對這些問題反映十分強烈,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本文中,筆者將遴選一部分典型案例就法律適用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在引起有關方面關注的同時,能夠幫助消費者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在司法實踐中,比較常見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

逾期不能正常交付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逾期不能正常交付買受人商品房是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中比較常見的類型,其中原因諸如資金短缺或審批手續欠缺等導致建設工期延長不一枚舉。近年來,導致房地產開發企業不能按照合同約定正常交付的原因又有了新的表現,司法實踐中發現,因開發建設行為不規范而引發的此類糾紛呈現的比較明顯。

如,1998年12月26日,被告力達開發公司取得了某地段拆遷異地安置樓項目,2000年1月5日,力達開發公司將其中的部分住宅工程交於該地段所屬的村委會進行開發建設,而該村委會又將這部分工程交於劉某個人開發建設,均簽訂了協議書。在開發建設中,因欠繳電力增容費,三方協議由力達開發公司先行預售部分商品房籌集資金。該公司先後與原告宋某等10餘人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並以所得購房款交付了電力增容費。後三方因履行內部協議產生糾紛,劉某占據房屋拒不向原告等人交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的企業"。該條同時規定了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具備的五個條件。1999年10月12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未取得營業執照、不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格的當事人與他人簽訂的以房地產開發經營為內容的合同,一般應當認定為無效"。本案中的村委會及劉某顯然無資格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允許他們進行開發建設無疑會大大增加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性,由此產生糾紛應在情理之中。法院認為: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的責任。原、被告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合法有效,被告應按期交付房屋,被告與村委會、村委會與劉某之間的協議對原告無法律約束力,遂判決被告向原告交付房屋,因房屋在村委會及劉某控制之中,法院同時判令村委會與劉某作為第三人承擔協助義務。可見,由於三被告未能依法進行開發建設,即使村委會與劉某投入資金實際進行了開發建設,也只能由項目人即被告力達開發公司對外承擔責任。

此外,因房地產開發企業與代理銷售人產生矛盾,致使買受人不能如期取得商品房的情形也占不少比例。

如,2001年6月9日,被告昌源開發公司與第三人祥和經紀公司簽訂了《商品房委託代理協議》,約定被告將其開發建設的住宅樓委託第三人獨家全權代理銷售,期限自簽訂合同之日起至售完為止。2003年1月8日,第三人在代理銷售期限內與原告吳某簽訂了《商品房購銷協議》,將住宅樓4-2-201室及4號地下室以230000元的價格出賣於原告,原告依約交付第三人購房款230000元。後被告昌源開發公司與祥和經紀公司因代理銷售款回籠及費用結算問題發生糾紛,在住宅樓通知上房時,被告以《商品房購銷協議》上無其印章為由對該協議不予認可,拒絕將房屋交付原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條規定:"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託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法院認為:被告昌源開發公司與第三人祥和經紀公司簽訂的《商品房委託代理協議》合法有效,第三人在與原告吳某簽訂《商品房購銷協議》時,原告對被告與第三人之間的代理關系是明知的,且仍在第三人的代理銷售期限內,故該協議對原、被告均有約束力,被告應交付該商品房。本案正是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有關代理行為的規定進行的判決。

故意隱瞞相關資質型。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行為已經作出了比較完善的規定,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因房地產管理部門審核不嚴,出現房地產開發企業雖然取得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但並不實際具備商品房預售法定條件的情形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置法律法規於不顧,明明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卻哄篇買受人稱已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明明未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權,卻大張旗鼓地進行工程建設;明明不具備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的基本條件,卻通過採取簽訂名目繁多的認購、定購協議的形式為買受人設立種種陷阱。

如,2000年12月18日,華洋開發公司取得了某村舊村改造工程,在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情況下與原告張某簽訂了《認購房屋協議書》,約定:乙方購買甲方開發建設的新區2-3號門面房2套,建築面積98平方米;購房款450800元,乙方應在合同簽訂的5日內預付50%,餘款在交房時付清;甲方於2002年8月底將驗收合格的房屋交付使用;本協議與國家通用協議具有同等效力。同日,原告交付被告購房預付款100000元。2002年5月31日,被告華洋開發公司將該項目轉讓於德陽開發公司,並將原告張某等6人的《認購房屋協議書》及購房款收據復印件交付第三人,市計劃委員會對該項目的轉讓予以批復同意,隨後,德陽開發公司取得了《建築用地規劃許可證》,並向市國土局書面報告請求辦理用地手續,但至訴訟時尚未取得。

法院認為:商品房的認購、訂購、預訂等協議具備《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主要內容,並且出賣人已經按照約定收受購房款的,該協議應當認定為商品房買賣合同。原、被告雙方簽訂的《認購房屋協議書》已經具備《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主要內容,且原告亦按照約定交付被告100000元購房款,該協議應當認定為商品房買賣合同。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導致合同無效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原、被告雙方在簽訂《認購房屋協議書》時,被告華洋開發公司尚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且不能證明原告對此是明知的,或已告知原告這一情形,其行為應認定為故意隱瞞,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第三人德陽開發公司雖然接收了該項目,但在原、被告雙方的商品房買賣過程中沒有過錯,被告也未將收取的購房款交付第三人,故第三人不應承擔民事責任,遂認定原告張某與被告華洋開發公司簽訂的《認購房屋協議書》無效,判決該公司返還原告張某已付購房款100000元、利息15000元,賠償原告張某30000元。

閱讀全文

與消費糾紛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