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孫犁的投訴

孫犁的投訴

發布時間:2021-06-25 10:41:17

⑴ 孫犁的小故事

在育德中學,閱讀的條件好了,孫犁在課外讀了大量東西。他讀報紙,主要讀副刊。《大公報》副刊有《文藝》,《申報》有《自由談》。前者由沈從文主編,多登小說類文藝創作;後者由黎烈文主編,多登雜文時評,當時以魯迅的文章為多。他讀雜志,如《小說月報》、《現代》、《北斗》、《讀書雜志》、《中學生》、《申報月刊》等,以文藝作品為主,但也喜歡讀其他方面的文章。他也讀了許多書,如《政治學批判》、《生物學精義》、《浮生六記》、《中國文化史》、《歐洲文學史》、《文學概論》、《詞詮》以及陳獨秀、胡適、魯迅、冰心、廢名的作品。還讀翻譯小說,後來專讀左翼作家和蘇聯作家小說。
在讀的同時,他開始寫。先是有些作文,也有小說,甚至有一篇是劇本,發表在《育德月刊》上。但在公開刊物上正式發表作品,還是高中畢業的那一年。那是一篇論文:《〈子夜〉中所表現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的性質》,發表在《中學生》月刊。他得了兩元錢的書券,用這錢向開明書店買了一本《子夜》初版本,是花布面道林紙精裝本。
高中畢業後,父親託人代他謀得北平市政府工務局一雇員職,孫犁就職後,不能適應,屢請假,後被免職。他雖有靠寫作維持生活的雄心壯志,無奈一年中多次投稿,僅在《大公報》副刊上發表了一首詩《我決定了》和一篇文章《北平的地台戲》。靠投稿無法維持生計,只得再找工作,曾到象鼻子中坑小學當過事務員,月薪十八元。工資既低,工作又無趣,加上周圍的環境人物庸俗猥瑣,與他的志向格格不入。晚飯後,他常一人到住房後面的操場,坐在雙杠上,望著灰色的牆和一塵不染的天空,感到絕望。後來索性辭了職,回到了家鄉。
家鄉照樣無趣。父親供他上學到高中畢業,當時是很高的學歷,並不是讓他回家務農的。於是,他每天手不釋卷,練習作文。但投了稿,卻看不到投去稿的報紙,是讓人苦惱的。加上在外面讀書看報慣了,就想訂一份報紙看看。這在當時,近乎於一種幻想。何況他想要訂的,不是一種小報,而是一份大報,有名的《大公報》。別說村裡,恐怕整個鎮上,也沒人訂過這份報紙。
他先把這個念頭和結婚不久的妻子說了說。妻子說:「你去訂吧。」「我沒有錢。」「要多少錢?」「訂一月,要三塊錢。」「啊!」「你能不能借給我三塊錢?」「你花錢應該向咱爹去要,我哪裡來的錢?」——談話無法繼續下去了。尤其是最後那句話,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其實,他知道妻子是有些錢的,最少有十五塊錢,是結婚之日的「拜錢」。
他只好硬著頭皮去向父親要。父親是見過世面的,沉吟了一下說:「訂一份《小實報》不行嗎?」孫犁對於書籍、報章,欣賞的起點很高,是取法乎上的。《小實報》是北平出版的一份低級市民小報,屬於他不屑一顧之類。他沒說話,退了出去。
愛子心切的父親,晚上又說:「願意訂就訂一個月看看吧,集晌多糶一斗麥子就是了。長了可訂不起。」
他原以為報紙也像取信一樣,要走三里路去取的,但過了不久,居然有專人騎著自行車來給他送報了。那人騎著車子,從縣城來到小村,騎過彎彎曲曲的,兩旁都是黃土圍牆的小胡同,來到孫家堆滿柴草農具的小院,把報紙交到他手上,上下打量他幾眼,就轉身騎上車走了。於是,孫犁坐在柴草上,讀社論、讀通訊,地方版、國際版、副刊,甚至連廣告,都一字不漏地讀完,然後,將報紙珍重地疊好,放到屋裡去。

⑵ 孫犁的妻子在生活上和文學上對孫犁有什麼幫助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孫犁先生的妻子就是站在他身後那個默默付出的女人。

⑶ 孫犁的人物評價

孫犁的作品和人格贏得了許多讀者及同行的稱譽:
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讀了孫犁的作品後寫道:這是一個有風格的作家。
作家鐵凝:孫犁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時效應,來代替文學特有的使命。
作家莫言:「按照孫犁的革命資歷,他如果稍能入世一點,早就是個大文官了;不,他後半生偏偏遠離官場,恪守文人的清高與清貧。這是文壇上的一聲絕響,讓我們後來人高山仰止。」
作家茅盾:孫犁有他自己一貫的風格。《風雲初記》等作品,顯示了他的發展的痕跡。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繪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一文)

⑷ 孫犁對文學界而言有什麼樣的影響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縣人。初高中時期就開始寫作,並有作品在《大公報》發表。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家鄉參加抗日文化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文藝理論和批評文章。40年代中期從晉察冀邊區到延安,並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初步確立了孫犁小說清新涵泳的藝術風格,藝術技巧也日趨成熟。直至去世,孫犁的寫作生涯長達75年。其間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八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十種散文集傳世。去世前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孫犁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公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又一高峰,他的散文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語言和表現手段的爐火純青,在文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⑸ 孫犁的生平

孫犁生平

劉宗武/文

7月11日晨6時,患病多年的孫犁搶救無效,駕鶴西行。其時,大雨從天而降;當親人、醫護人員和《天津日報》社的領導將他的遺體護送至太平間時,大雨戛然而止。巧合乎?好雨知情自薦哀!

孫犁是以小說家的身份走進當代文學史的。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學生大都讀過他的代表作《荷花澱》,這篇清新、沉靜、質朴而又蘊含深情的文字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

孫犁1913年生於河北安平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夏從保定育德中學畢業,1936年到安新縣同口鎮教小學。學校靠近白洋淀,這使他領略了白洋淀地區的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抗日戰爭改變了孫犁的人生道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他投筆從戎,1939年被調到冀西新創建的晉察冀通訊社做「通訊指導」,從此開始了報業生涯——這也成為他的終身職業。

孫犁的文學創作始於1939年寫的敘事詩《梨花灣的故事》、《白洋淀之曲》,白洋淀地區的抗日斗爭成了他最重要的創作源泉,而成名作則是1945年創作於延安的「白洋淀紀事之一」《荷花澱》。孫犁對這篇小說很有感情,晚年的他說:「我寫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寫出了所有離家抗日戰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兒子、丈夫的人們的感情。我表現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每個和我生活經歷相同的人,就會受到感動。」

抗戰勝利後,孫犁回到冀中,主編《平原》雜志,並堅持文學創作。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第二天孫犁就隨軍入城,參加創辦《天津日報》,從此五十餘年如一日,他沒離開天津,沒離開《天津日報》。

在辦報的同時,他創作了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和短篇小說《山地回憶》等,出版了評論集《文學短論》、散文集《津門小集》。1958年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獲得評論界和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

1956年初夏,孫犁尚未完成《鐵木前傳》的寫作,不幸病倒,此後是「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近20年的時間不能正常工作,也極少寫作。「文革」浩劫時期,他受到殘酷迫害,謫居陋室。他幾次想到自殺,而終於堅持下來。

進入新時期,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體弱多病,但他思想活躍,煥發出極強的生命力和創作力。晚年的寫作持續了20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不間斷地寫作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共寫出120多萬字,相當於1966年前所寫的所有作品。這些作品都收入了《晚華集》、《秀露集》、《曲終集》等10個集子,又稱《耕堂劫後十種》。

1982年,《孫犁文集》出版。在《自序》中,孫犁自省:「我的創作,從抗日戰爭開始,是我個人對這一偉大時代、神聖戰爭所作的真實記錄。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進腳步,我的悲歡離合。」「現在證明,不管經過多少風雨,多少關山,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隊列,順利地通過幾十年歷史的嚴峻檢閱。」在另一篇文章,他又說:「如果我們能夠,在70年代,把自己60年代寫的東西拿出來再看,看看是否有愧於親友鄉里,能不能向山河發誓,山河能不能報以肯定贊許的回應。」無疑,孫犁的全部作品,都可以獲得肯定的答案。

像孫犁這樣嚴肅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壇並不很多。孫犁說過:「在生活中,在一種運動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錯誤的傾向,雖然不能揭露,求得糾正,但從來沒有違背良心,製造虛偽的作品,對這種錯誤,推波助瀾。」簡而言之,他從未說過違心的話、做過違心的事,更沒寫過違心的作品。

凡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孫犁從未在批判會上批判別人,更沒有寫過一篇大批判文章。有一次,組織上指派他到北京,批判他年輕時崇敬的老作家,幸得會議主持人說「他身體不好,就算了吧」,他對這事銘記在心,永遠不忘。還有一次,他不顧個人利害,為當時被批判的一個詩人說了幾句公道話,也幸得主持人了解他,未予深究。「文革」中,有人找他調查一位老戰友說了哪些反黨的話,他情緒激動,慷慨激昂地說:「他沒有說過反黨的話,他為什麼要反黨呢?」

在創作上,孫犁極其認真地堅持現實主義原則。他的主題、人物、情節,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絕不「虛張聲勢」;他的文章語言,更是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孫犁在晚年極其珍惜時間,他在屋裡方桌上的大玻璃下壓過一張小紙條,寫的是「本人年老多病務請來訪親友體諒談話時間不宜過長」。文字未加標點,寫在從報紙裁下的一塊邊角紙上。他把自己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於讀書、寫作上。

孫犁對當代文學史最大的影響也許是創立了「荷花澱派」。那是在新中國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學習孫犁、追隨孫犁,受他的影響和指導,創作出一批較優秀的反映農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學研究者稱他們為「荷花澱派」(或「白洋淀派」)。但晚年的孫犁卻不認為有這么一個流派。他主張「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國文學史上「唐詩無流派,而名人輩出,風格多樣,詩壇繁榮」;更何況隨著時代風雲的變幻,他們中的一些人經歷坎坷,當他們再度寫作時,其風格與情調已不復往日了。■

⑹ 孫犁的囑咐 閱讀及答案

1、因為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活下去的動力,雖然沒有開口說話,但是,

2、志氣可以理解為對抗侵略者的決心和對於他們的
的堅決力量
3、預示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盡管現在還是僅有的一絲
,但是終究會照亮整個大地。女人滿含熱淚希望他可以不辱使命,把侵略者趕出去,心情既激動又擔心
4、囑咐包含了人們的囑托和期盼,以小家展現大家,大家是祖國人民對於戰士們的殷切期盼,盼望他們可以早日勝利,凱旋而歸。

⑺ 孫犁的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又先後擔任過《平原雜志》《天津日報》文藝副刊、《文藝通訊》等報刊的編輯,並著有關於編輯的作品。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

代表作品:《荷花澱》、《蘆花盪》。

(7)孫犁的投訴擴展閱讀:

孫犁圖書館位於安平中學校園內,總建築面3948.42平方米,工程投資629萬余元,由天津市天勘建築設計院設計,建築風格恢弘大氣,布局設計科學合理。

圖書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共四層,主體建築高度為17.9米。各層廳堂的命名都與孫犁有關,一樓各「苑」以「荷」命名,意在突出孫犁作為荷花澱派創始人的內涵,二、三、四樓所有「閣」「堂」「齋」分別以孫犁文學作品名字命名,旨在表達對大師的敬愛與懷念。

孫犁,1913年5月15日出生於安平縣孫遼城村的一戶農民家庭,創作了短篇小說《荷花澱》、《蘆葦盪》及長篇小說《風雲初記》等一大批經典性作品。其中,《荷花澱》開啟了中國「詩體小說」的先河,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⑻ 孫犁的資料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代表作家。新中國成立後,他寫了中篇小說《村歌》,孫犁在新中國成立前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創作集結為《白洋淀紀事》,是他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創作風格的一部集子。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⑼ 孫犁的"殘瓷人"到底在說什麼

這是一篇雜糅回憶和感喟、歷史與現在、偶然與莫測,以個體出發深入人性與時代的佳構,以具象到抽象而使得瓷人成為一種隱喻和象徵。

小瓷人,從國外買回,經歷了「文革」抄家,地震震盪,到偶然雙手砸斷,到對瓷人之殘」的聯想和抒情,短小的篇幅里,寫得風生水起。最後,引老子的話「美好者不祥之器¨沉鬱而戛然收尾,餘味不盡。

這篇是孫犁先生晚年憂憤之作。對時代和現實的關注和介入,使得他晩年生活越發孤獨和郁悶難解,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他晚年文體風格的形成。

(9)孫犁的投訴擴展閱讀:

《殘瓷人》原文:

這是一個小女孩的白瓷造像。小孩梳兩條小辮,只穿一條黃色短褲。她一手捧著一隻小鳥,一手往小鳥的嘴中送食,這樣兩手和小鳥,便連成了一體。

這是我一九五一年,從國外一個小城市買回的工藝品。那時進城不久,我住在一個大院後面,原來是下人住的小屋,房間里空空,我把它放在從南市舊貨攤上買回的一個樟木盒子里。後來,又放進一些也是從舊貨攤上買來的小玩藝,成了我的百寶箱。

有一年,原在冀中的一位老戰友來看我。我想起在抗日戰爭時期,我過封鎖線,他是軍分區的作戰科長,常常派一個偵察員護送我,對我有過好處,一時高興,就把百寶箱打開,請他挑幾件玩藝。他選了一對日本燒制的小花瓶,當他拿起這個小瓷人的時候,我說:「這一件不送,我喜歡。」

他就又放下了。為了表示歉意,我送了他一張董壽平的杏花立軸。他高興極了。

後來我的瓷器多了,買了一個玻璃櫃,專放瓷器,小瓷人從破木盒升格,也進入裡面。「文化大革命」,全被當作四舊抄走了。其實櫃子里,既沒有中國古董,更沒有外國古董。它不過是一件哄小孩的瓷器,底座上標明定價,十六個盧布。

落實政策,瓷器又發還了。這真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抄家,東西保存得很好,一件也沒有損失,小瓷人也很好。

我已經沒有心情再玩弄這些東西,我把它們放在一個稻草編的筐子里。一九七六年大地震,我屋裡的瓷器,竟沒有受損,幾個放在書櫃上的瓶子,只是倒在櫃頂上,並沒有滾落下來。小瓷人在草筐里,更是平安無事。

但地震震裂了屋頂。這是舊式房,天花板的裝飾很重,一天夜裡下雨,屋漏,一大塊天花板的邊緣部分,墜落下來,砸倒了草筐,小瓷人的兩只手都斷了。

我幾經大劫,對任何事物,都沒有了惋惜心情。但我不願有殘破的東西,放在眼前身邊。於是,我找了些膠水,對著陽光,很仔細地把它的斷肢修復,包括幾片米粒大小的瓷皮,也粘貼好了。

這些年,我修整了很多殘書,我發現自己在修修補補方面,很有一些天賦。如果不是現在老眼昏花,我真想到國家的文物部門,去謀個差事。

搬家後,我把小瓷人帶入新居,放在書案上。不知為什麼,我忽然有些傷感了。

我的一生,殘破印象太多了,殘破意識太濃了。大的如「九·一八」以後的國土山河的殘破,戰爭年代的城市村莊的殘破。「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殘破,道德殘破。個人的故園殘破,親情殘破,愛情殘破……我想忘記一切。我又把小瓷人放回筐里去了。

司馬遷引老子之言;美好者不祥之器。我曾以為是哲學之至道,美學的大綱。這種想法,當然是不完整的,很不健康的。

⑽ 鐵凝和賈平凹是如何評價孫犁的孤傲的

鐵凝:

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注或說觀察。

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是人生的質朴和美麗。

閱讀全文

與孫犁的投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