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告是精神病人無監護人怎麼送達法院的判決書
案件延期審理,先明確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你的問題,事實上是不存在的,被告是精神病人如果沒有監護人,案件如何審理?因為監護人是其法定訴訟代理人,這類案件,必須延期審理,先明確精神病人的監護人。如果連案件都無法審理時,怎麼可能有判決書呢?
當然,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案件審理完畢後,被告才突然得了精神病,這首先要對其進行鑒定,到底是否是精神病,然後再明確其監護人,判決書送達明確後的監護人即可。
精神病 人在離婚案件中,送達法律文書難!
由於被告系精神病人或疑似精神病人,因此,在法院送達法律文書時,被告及其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就會千方百計不接收法律文書。其他見證人由於擔心被告會到其家中吵鬧,往往也是不協助法院送達法律文書。而根據法律的規定,在知道被告具體住處的情況下又不能進行公告送達,這就給法院送達法律文書帶來了很大困難,法律文書不能送達,案件就無法進行開庭審理,進而又影響到案件的審理期限。
在離婚案件中,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精神病人作為無民事行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監護人是其法定訴訟代理人。根據《民法通則》對精神病人的監護人作出的規定,精神病人的監護人應從精神病人的:
1、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中確定。
2、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經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同意,也可以作為監護人;
3、沒有前述人員的,由所在單位、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Ⅱ 如何確定被告人有無精神病和是否具有責任能力
對刑事案件被鑒定人責任能力的評定具體如下: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為具有責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實施危害行為時並無精神異常; 2、精神疾病的間歇期,精神症狀已經完全消失。 對刑事案件被鑒定人行為能力的評定如下: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訴訟權利的,為無訴訟能力。 2、控告人、檢舉人、證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實的證言,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缺乏對客觀事實的理解力或判斷力的,為無作證能力。 3、被鑒定人是女性,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權遭到侵害時,對自身所受的侵害或嚴重後果缺乏實質理解能力的,為無自我防衛能力。 4、被鑒定人在服刑、勞動教養或者被裁決受治安處罰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其無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為無服刑、受勞動教養能力或者無受處罰能力。 在當時醫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對精神病的判斷往往局限於這樣的觀念:精神病人就是指完全喪失了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人,否則,就不是精神病人。因此,不認為精神病人與正常人之間存在一種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Ⅲ 精神病人在清醒時犯罪的處理結果是什麼樣
我國刑法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具體刑期應結合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定罪量刑。
如果該犯罪嫌疑人構成民事法律關系中的侵權行為,則其第一監護人應為其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為未成年人,則其父母為第一監護人;如為成年人,已婚者第一順序為其配偶,如果未婚,則其父母為第一順序監護人;如父母均已故,則其成年子女或其他近親屬為第一監護人。
相關法律條文如下:
《刑法》
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Ⅳ 76歲的精神病人能作為被告嗎
我認為是不行的,因為他年齡比較大,空閑主要存在的一個問題。精神病人他沒有識別和行為的能力。因為牽扯上發的的東西應該有辨別和必須具備。辯解能力。而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什麼也不具備的。
Ⅳ 無監護人的精神病人侵權,誰承擔責任誰當被告怎樣制訂法定代理人
【監護人】《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的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Ⅵ 刑事被告人是精神病人法院能開庭嗎
您好,我們是西南民族大學學生法律援助中心,針對您的情況,我們作出如下答復(學生意見,僅供參考)
您所說的情況是不影響開庭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針對您的問題,我們給出以上答復,希望能幫助到您,如果您還有什麼法律問題,歡迎致電:028-85708540。
Ⅶ 精神病人殺人侵權賠償起訴狀
應該以精神病人及其監護人為共同被告,如果只起訴其中一方的,法院也應依職權追加當事人,這樣便於查明侵權行為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承擔侵權責任。
Ⅷ 精神病人侵權責任
精神病人侵權責任:
由於精神病人的侵害行為導致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的,並不是一例由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主要看其病情是否造成其對自己的行為不能理解,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法律屬於稱為「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屬前者是完全無行為能力人其行為後果由監護人承擔,屬後者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如行為時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則有監護人承擔責任。因此精神病人的民事責任不完全象老百姓認為的完全不負責任,它是有條件的。同時在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下,也存在例外,即當行為人(精神病人)有財產但不足以全部賠償時,如監護人是單位,則監護人免責。如監護人是《民法通則》規定的監護人序列中的自然人時,監護人需承擔行為人財產不足部分的賠償責任。本案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侵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的,死亡賠償金即包含了精神撫慰金,受害方不能在死亡賠償金之外另行要求精神撫慰金。
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從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既不同於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於完全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Ⅸ 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無理精神病人侵犯怎麼辦
根據你描述的情況,你是說你的合法權益受到無理精神病人侵犯怎麼辦?我覺得這種情況如果確實有這種事情,你可以向他的監護人起訴,向他要賠償。
Ⅹ 法律第幾條規定精神病人不能當被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