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隱性采訪侵權案例

隱性采訪侵權案例

發布時間:2021-06-25 07:26:31

A. 電視隱性采訪的優點

隱性采訪在新聞實踐中越來越多地運用,尤其在廣播電視媒體中,應用率非常高。有學者稱,這種采訪方式「已經成為焦點類節目的有力武器」。①但是,隱性采訪是否有悖於我國的道德規范,是否有悖於《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中「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的規定,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曾經做過電視記者的倫理學教授海曼認為隱性采訪的存在是必要的,應該提倡。②
隱性采訪令采訪對象處於「不設防」境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實和真相,從而有效地突破顯性采訪的封閉性和新聞事實的隱蔽性,采訪鮮活有力的第一手資料,最大限度地向受眾提供客觀公正的原生態新聞。
隱性采訪一般是對非道德行為的采訪。尊重從事非道德行為的被采訪者拒絕采訪的聲明,實質是尊重被采訪者的非道德行為,這是有違社會公共道德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規定:「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思想和行為,勇於批評、揭露違背人民利益的錯誤言行和消極腐敗現象,積極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隱性采訪並沒有違反「尊重被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的規定,反而維護了主流社會的道德理想。2002年3月全國九屆人大會議上,翁維權等34名全國人大代表遞交227號議案——《關於「電視暗訪」應當立法的議案》中提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先進的設備採用隱蔽手段在未經他人同意下進行的所謂『電視暗訪』已被有關部門應用。在我國主要用於一些違法違紀事件,其新聞監督、提供證據等作用是非常顯著的,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今後應當有序地開展,並不斷加以完善。」
隨著媒體生存壓力的不斷加大,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隱性采訪是新聞媒體在新聞競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隱性采訪將不為平常人所知的「內幕」原原本本地展現,滿足了受眾好奇探究心理的同時,也獲得了受眾的青睞。
因此,隱性采訪的存在既有必要性又有合理性。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制的健全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隱性采訪在新聞采訪中具有的獨特優勢將會得到充分展現。

既要開放又要約束
隱性采訪能產生一系列正面作用,但是隱性采訪也會成為居心叵測者獲取利益、政黨之間相互攻擊的工具,其操作不當會給利益相關者帶來傷害,媒體及記者也容易惹上官司。歷史上曾經撼動美國政壇的「水門事件」、「柯林頓緋聞案」等,都是由記者通過隱性采訪向公眾披露的。③
隱性采訪中經常會涉及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等一系列人格權利,記者採取的手法不當,很容易觸犯被采訪對象的相關權利,使被采訪對象感到利益受到侵犯。1998年,某青年報「圖文並茂」地推出記者暗訪京城多家影院出現的「陪看女」現象的報道。記者對這一社會丑惡現象的揭露是積極的,也是受眾樂於接受的。但問題出在記者提供的圖片內容並非「陪看女」、「陪看」及其他有惡劣影響的行為,而只是「陪看女」的個人肖像。這樣的圖片起不到揭露的作用,卻明顯地侵犯了個人的肖像權。
隱性采訪既容易對媒體最為看重的形象和信譽造成一定的傷害,也會因采訪不當傷害公眾利益。2001年8月17日,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播出了一期題為《親歷盜墓》的節目。兩名記者為弄清非法倒賣文物的情況,喬裝成文物販子,跟隨盜墓賊偷拍了一座西漢古墓被盜掘的全過程。盜掘出西漢時期的13件文物。雖然,事後記者將這13件文物捐給了陝西省文物局,但是,古墓造成的損害已經不可修復。記者在采訪活動中無疑侵害了公眾的利益。
正因為隱性采訪能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法律、新聞媒體、新聞記者等必須對隱性采訪進行一定的限制與約束。
不論是隱性采訪還是顯性采訪,本身並不存在正當與否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把握好了,隱性采訪可以成為輿論監督的有力武器;把握不好,會成為新聞侵權的罪魁禍首。
恩格斯在駁斥「私事和私信一樣,不應在政治爭論中加以公開」的觀點時說,個人私事一般應受保護,但當私事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系時,個人私事就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事,而屬於政治的部分,應成為歷史記載不可迴避的內容。恩格斯的這一論述為隱性采訪定下了一個原則:公眾利益高於一切,隱性采訪不能損害公眾利益。

既要遵紀守法更要堅守道德
不能與有效法律規范相沖突是記者隱性采訪中具體活動的底線。這類底線意味著記者在具體采訪中不得從事兩類行為:一種是積極主動地參與侵權、犯罪或其他違法活動;一種是唆使、引誘他人從事侵權、犯罪或其他違法活動。某些新聞記者為了完成任務或者采訪到想要的新聞,有時會做出一些「以惡治惡」、誘導被采訪者言行、導演新聞等行為,殊不知自己也成了違法的當事人,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形象,並產生極壞的社會影響,對於他們的行為,法律是嚴厲禁止的。
我國憲法規定的若干原則,民法通則的基本精神,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法的明確規定,以及保密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的相應規定,都為記者明確指出了隱性采訪行為的禁區。概括起來,這種禁區有七種情況,即:涉及國家機密、涉及司法秘密、涉及法庭審判、涉及個人隱私、涉及陰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涉及商業秘密。其中,涉及個人隱私是隱性采訪最容易觸犯和忽略的領域。
個人隱私是隱性采訪面臨的最危險的法律陷阱。隱私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隱私的主體「不願公開」,而新聞報道特別是隱性采訪的特點是「力求揭露」,一「明」一「暗」,形成強烈的沖突。如果新聞媒體將客觀真實的事實特別是涉及個人隱私的事實進行報道,必然使公民的隱私權受到嚴重的侵害。「陰私案件」,指內容涉及兩性關系或侮辱婦女的刑事案件。如強奸、姦淫幼女的案件,流氓罪中猥褻、侮辱婦女,雞奸案件,以及賣淫等案件。
在進行隱性采訪時,記者要出以公心。出以公心,就是從大局出發、從長遠利益出發,不能因小失大。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應體現為服務於全體公眾的利益。警醒大多數人遠比制止少數人的錯誤更能代表責任心。記者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而不是新聞事件的導演者。記者應該抱著「記錄者」的心態出現在新聞的現場,客觀、公正地報道真相

B. 誰知道突入采訪,外圍采訪,隱性采訪的區別與運用

突入采訪就是直接突入「敵營」采訪外圍采訪就是在外面等待機會采訪隱性采訪就是暗地下采訪應該是這樣

C. 急求隱性采訪應用的案例

隱性采訪,是記者採用非記者身份收集新聞材料的一種采訪方式。通過對近年來大量隱性采訪案例的分析,筆者發現「策劃新聞」這一現象在其中佔有較大的比例。隱性采訪究竟如何策劃新聞,隱性采訪與策劃新聞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的必然聯系,記者在隱性采訪中如何規避策劃新聞的誤區?下面,筆者試對這些問題進行一番探討

建立樓主去下面這個網站看看 很好的

D. 麻煩告知幾個因隱性采訪而涉嫌侵犯人格權的記者或媒體。

《羊城晚報》曾於1998年8月25日頭版刊出《本報記者在上海街頭報警》的新聞。為了測試上海警方的快速反應能力,在得到有關部門的特許後,羊城晚報記者阮巍冒充遭搶劫的外地旅客,向上海「110」報警。報案後僅2分鍾零10秒,先後便有4輛警車呼嘯而至。

山西陽泉的新聞媒體也曾策劃過類似報道。在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配合下,幾家媒體匯集一地,同時撥打幾家醫院的急救中心電話,聲稱某處有危重病人需急救,請派救護車。不明真相的幾家醫院的救護車先後趕到。

很明顯,這樣的隱性采訪是新聞媒體自導自演的,難免有「製造新聞」之嫌。110報警台、醫院急救中心等,作為服務社會、為人民排憂解難的社會公共服務部門,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干擾,破壞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假使在同一時間,真的有人需要報警,真的有危重病人需要救護,那怎麼辦?豈不是誤了大事?因此,我們認為媒體的做法是欠妥的,甚至是錯誤的。

E. 隱性采訪的案例

變性人案(李某告《蘭州晨報》、郝冬白、《現代婦女》)

中國人肉搜索第一案

F. 隱性采訪的方式有那些如何避免隱性采訪的法律糾紛

一、 關於隱性采訪的概述
(一)、隱性采訪的含義
隱性采訪,在學理上稱為暗訪、秘密采訪,俗稱偷拍偷錄等。它是指新聞記者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也不告知對方采訪的目的,在被采訪對象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形象和聲音用暗藏的攝像機或錄音機記錄下來,在新聞媒體上進行公開傳播的行為。1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對隱性采訪的定義是:「記者隱瞞記者身份或采訪目的而進行的采訪。」 2在馮健等主編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中的定義是:「不公開記者的身份,或公開記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實采訪意圖的采訪。」3但一般認為隱性采訪,是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記錄方式,或者隱瞞記者的身份以體驗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開獵取已發生或正在發生而並未披露的新聞素材的從而所採取的一種采訪形式。
(二)、隱性采訪的分類
隱性采訪既可分為廣義的隱性采訪和狹義的隱性采訪,廣義的隱性采訪是指沒有徵得被采訪的當事人同意以至是在他不覺察時采訪的,如果這是在公開場所對於人們公開活動的采訪,那就十分常見。我們媒體上每天都在發表這樣的照片、錄像和各種相關的資料。有的新聞照片和藝術照片,就是要當事人不覺察時才拍得好。這是合法的。狹義的偷拍偷錄,是指明知或者估計當事人不會同意,因而拍攝者故意隱瞞甚至偽裝身份、意圖,偷偷進行的拍攝、錄音。這種做法就比較復雜,有合法的,也有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就可以確定是非法的,即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
按照記者介入新聞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隱性采訪又可分為觀察式和介入式兩種方式,觀察式隱性采訪是記者以一個旁觀者、記錄者的身份,在暗地裡不動聲色地進行觀察、採制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介入式則是記者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訪的事件。
(三)、隱性采訪起因
隱性采訪作為現今大多數媒體的一種采訪報道方式,其這種現象的出現有一些實在的原因:第一,采訪到真實性材料越來越難。現在存在一種違法亂紀普遍現象,而新聞媒體卻難以得到真實可靠的報道材料的事實。而採取隱性采訪可以減少許多交涉的環節,所采訪到的材料也會更加真實;第二,正常的采訪受到各種盤根錯節的關系的阻撓。由於利益相關,地方各級主管(包括黨政部門和母公司)的保護使得公開采訪更為困難;特別是我國行政機關實行問責制以來,不少地方政府及個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採取了許多妨礙新聞采訪的措施,各單位各部門只對正面的新聞報道感興趣。第三,社會與公眾贊成、認可隱性采訪。在現代社會中,公眾急切需要新聞媒體提供大量真實的、有現實意義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現實中陰暗面的事實,以端正黨風,凈化社會空氣,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隱性采訪滿足了社會和公眾的這種需要,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和肯定。第四,新聞媒體受利益的驅使。由於受眾對於各種新、奇、特的報道情有獨忠,而各新聞媒體也感到了這一「賣點」所來的可觀的效益,作為兩全其美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當事的記者們接連不斷地採用暗訪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眾感到不妥,也會諒解。
從新聞發展的角度來看,隱性采訪是一種正常現象,目前雖然沒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護。它現在所以沒有受到輿論的普遍譴責,一是因為被揭露的事情維護了多數人的利益,兩害相比,揭露壞事明顯更重要;二是公眾的法律意識還不太強,我國的管理體制和各種監督機制還不健全。一旦其他監督機制健全了,公眾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媒體普遍採用這種采訪方式將會被關注並受到廣泛批評。所以,我們的立法部門與其讓事情這樣發展下去,不如早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新聞行業的職業規范,多總結和推廣些公開采訪的技巧,提高記者的采訪水平,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爭端。
二、隱性采涉及的法律問題
(一)、隱性采訪的合法性問題
在目前的國家立法中,對於隱性采訪是沒有成文規定的。以至於隱性采訪成了一個懸而不決的問題。確認隱性采訪的合法性問題尤其顯著,當然,確認隱性采訪的合法,並不是說進行隱性采訪就毫無限制,相反,由於隱性采訪涉及到眾多法律上的問題,特別是對公民、法人的權利的保護問題,新聞界認為對於隱性采訪只能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就更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一、所要獲取的信息對於公眾利益至關重要;二、沒有別的辦法可以獲取這些信息;三、這種偽裝欺騙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比起揭露對方的行為所制止或避免的損害來顯得微不足道;四、記者在採取隱身手段前作了深思熟慮,對這種手段的必要性、給受騙的對方造成的結果、對新聞界公信力的負面影響、與自身任務的關系、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等等作了全面考量;五、事先向上司匯報並取得許可,必要時還應征詢本公司法律顧問的意見;六、行動不可超越法律界限。
可是,在現實中,新聞媒體對於一些通過正常采訪無法采訪得到的新聞素材,運用隱性采訪的手段,全面、真實地了解事實真相,將那些見不得陽光的丑惡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們的鞭撻,滿足了廣大民眾知悉社會真實情況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歡迎。社會與公眾的認可,是隱性采訪合法性的基礎,是法律對一項行為是否確認其具有合法性的重要依據。當然,根據這種采訪製成的新聞和其他文字,公開發表以後,有的也引起麻煩,在法律上引起糾紛,甚至於被判決賠償精神損害。因此,隱性采訪迫切地需要有一個可衡量的法律界線。
(二)、隱性采訪的法律界線
對於非法的采訪,我國早就有法律明文禁止的。但歸納起來不過就發下幾個方面:1、不可獲取和泄露國家機密,包括軍事機密。2、不可泄露和侵犯商業秘密。3、不可侵害公民的人身權利,主要包括隱私權和名譽權、肖像權等。4、不可侵害未成年人和婦女的合法權益。5、不得干擾法庭審判活動。6、在采訪手段上,不得非法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等等。但是,權利主體對其所享有的權利,只要法律沒有做出禁止性的規定,是可以依照權利人的意志行使這種權利的。按照隱性采訪是采訪權利的內容,法律上沒有禁止性的規定,並且受到公眾的歡迎和認可,不應當認為新聞媒體不能使用隱性采訪的手段進行采訪。
最高法院曹建明副院長說:「以前法院按規定對當事人採取的偷拍偷錄手段獲取的證據一律不予採用,而在實踐中發現這一規定不夠完善,經法律界人士廣泛研討論證後,現在做了修改,只有一下兩種情況下的偷拍偷錄,法院不予採用。第一,違反一般法律規定,比如擅自將竊聽器安裝在他人住處竊聽獲取的證據;第二,偷拍偷錄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所以,對於隱性采訪采訪問題,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地去看待。筆者認為,採用隱性采訪方式,首先,必須經過新聞機構的特別批准,不得由記者自行實施。其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明確規定不得錄音、錄像的,進行偷拍、偷錄,就是違法。再次,應當遵守保護公民、法人人格權的規定,隱性采訪不應當以侵害被采訪對象的人格權為代價。
三、 關於隱性采訪的權利與法律所保護的人格權的沖突問題
《憲法》第四十一條已經蘊含了解決隱性采訪法律沖突問題的基本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盡管如此,在「新聞官司」中卻仍然存在著「兩權相衡」的現象。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也同樣有可與法律所保護的人格權的沖突問題。下面就容易產生沖突的幾種權利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隱性采訪所具有的權利
1、新聞機構及其工作者的采訪權
采訪,就是採集(信息)和訪問。採集信息包括觀察、聆聽、體驗、記錄、查閱、寫生以及使用一定工具的如攝影、錄音、錄象等手段。訪問就是同他人交談、詢問。學術界對記者采訪權的定義是:「所有新聞媒介及其記者均擁有根據自身特點自主地采訪受眾關心的一切社會生活,尤其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的權利」。 4采訪權來源於言論自由,采訪權來源於知情權,是知情權的具體化。新聞記者並不擁有行政司法特權。采訪權是新聞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權力,因而不具有強制性。采訪既然是一種權力,那麼,隱性采訪作為采訪的一種方式就是合法的。筆者認為,采訪權究竟是權力還是權利不能這樣簡單地推論。應當弄清它的理論基礎和淵源。
首先,必須准確理解權力和權利的概念。權力是公法上的概念,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以及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而權利,則既是公法上的概念,也是私法上的概念,與義務相對,是法律對法律關系主體能夠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他人相應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許可和保障。其次,應當弄清采訪權的來源。采訪權是新聞權的組成部分,新聞權是由采訪權和報道權構成的。所謂的新聞權,其權利來源是新聞自由,按照我國《憲法》的規定,新聞自由的權利來源是言論和出版自由;而言論和出版自由的本身不是一種權力,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自由權利。既然如此,采訪權當然是一種與義務相對應的權利,而不是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權力。采訪權不是具有強制力的權力,並不是說隱性采訪就不具有合法性,采訪權既然是權利,就采訪而言,就應當是合法的行為。這就要看采訪所採用的具體方式是否合法。
2、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權
所謂的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工作者以及其他人依法通過新聞媒介發表評論,對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進行批評,實行監督。輿論監督屬於新聞自由的范圍,它是維護社會正常運行,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法律必須保護公民正當行使輿論監督權。我國現行《憲法》貫穿了權力必須受到監督的精神,規定了包括人民監督在內的各種監督形式,因此理應有一部《監督法》,把監督制度落到實處。《監督法》當然要有保護輿論監督的規范,包括從實體到程序上規定有關機關處理輿論監督的義務和責任、規定處理妨礙輿論監督壓制批評打擊報復的行為,等等。《監督法》屬於憲法部門法,憲法高於普通法,當憲法規定的監督原則具體化以後,「新聞侵權法」就可以有新的突破,處理因輿論監督而引起的「新聞官司」就可以受憲法規范的調整。
3、公眾知情權
知情權,又稱「了解權」、「知曉權」。是指人們通過視、聽、嗅、觸等方式,感觸外界信息,接受他人傳遞的情報資料,獲得與已有關(如自己的檔案材料)或與已無關(如社會新聞)的種種情況的權利。5而在隱性采訪中,由於記者是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又不告知對方采訪目的,秘密地進行的采訪,雖然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與此同時,被采訪對象「知的權利」卻遭到了忽視,理所當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言論自由,包括選擇不「說」(拒絕表達)的權利即沉默的權利;即使在「說」的時候,也失去了選擇何種方式、在何種范圍進行表達的權利;是在「私人范圍說」,還是在「一定群體組織范圍說」,還是「面向社會說(公開表達)」的權利。6對於知情權究竟是公法上的權利,還是私法上的權利,還沒有定論,通常所指的公眾知情權主要是指公民知悉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的政治權利,所以承擔公開信息義務的,主要就是有關的國家機關、社會公共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而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方式,在對政府部門的采訪是最敏感的,沒有上級單位的支持和本級部門的配合,要進行實現公眾知情權,一般比較困難。這裡面涉及到有關國家秘密等問題,所以在進行具體操作方面,當慎之又慎。
(二)被采訪者的權益方面。
人身權是公民很重要的民事權利。人身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自由權等重要內容。人身權是一種關於人的生命和身體健康、人的合法意志和合法行為的自由以及人的應有的社會評價、人格尊嚴等方面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國家以法律賦予公民的。7記者隱性采訪的結果往往是被采訪對象由於精力不集中,忽視了新聞報道的問題。而新聞媒體又在被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形象或聲音原樣錄制了、播出了,這樣的做法侵犯了被采訪對象的隱私權,包括姓名、肖像、住址、電話等,甚至會使對方的名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雖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都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都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去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否則就構成違法、侵權乃至犯罪,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公民的隱私權
(1)隱私權的含義
所謂隱私,是指個人的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不願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涉的私事。這個定義包含兩個要件:一是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事,即所謂「私」,與社會公共生活有關或者有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即使完全是個人行為,如秘密進行的犯罪行為,當然不是什麼私事;二是本人不願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預,即所謂「隱」,本人自願公開,就無所可隱。隱私具有真實性和秘密性兩項特徵。」一般認為,隱私是公民個人身體或者日常生活中不願向他人公開的或被知悉的秘密,主要包括個人的健康狀況、生理缺陷和殘疾狀況,戀愛、婚姻與家庭生活,私人日記、信函、生活習慣、出生秘密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又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或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均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這就是我國目前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主要法律依據。這樣看來,我國《民法通則》中並沒有規定公民享有隱私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將公民隱私的保護納入到名譽權之中,僅為權宜之計。
公民的隱私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披露,作為現代法治對公民基本權利予以嚴格保護之本質要求。隱私為公民不希望社會外界知道的一種個人秘密性客觀事物,如為社會外界所知悉,則會因世俗觀念、偏見等的因素,降低對公民的社會評價,或為該公民周邊的社會所容納,甚至陷入極端困苦、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社會拋棄的人員,由此可見,隱私非法披露的後果比一般名譽權侵權的後果要嚴重得多。正因為隱私為公民個人秘密性的客觀事物,隱私權作為一種權利對待。而新聞侵犯隱私權是指新聞媒介和記者未經當事人允許,在作品中披露了當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個人信息、個人事物及其他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生活情況。8
(2)對侵犯隱私的合理排除
在實際生活之中,人是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既需要「獨處」,又需要廣泛的相互交往,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如果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他幾乎難以生活,如果人人要這樣封閉起來,社會就不可能維系。所以我們對於未經許可的拍攝錄音要有很多的排除。最基本的排除就是對於個人在公共場合的公共活動某些自主權的排除,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默示的公開」,因為行為人本身就處於公開的狀態,他可以預見到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的後果。而且有許多行為本身目的就是要公開。這里有幾種情況,一是群體的活動,比如一個大規模的公眾集會,或者是在一個人頭攢動的商場里,那裡出現了很多人,每個人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個體性被淡化了,這需要排除。二是在公開的場合中公開的表現,這包括演講、表演,或者是在大庭廣眾中大聲發表意見,這也應當排除。第三種排除就是公共利益的排除,有一些事情是違反社會公德、違法犯罪的行為,行為人的權利應當減縮。也就是說,為了社會公共的利益,由於你自己的行為違法,那就對不起了。這也就是所謂「公序良俗」的排除。
2、公民的肖像權。
肖像權是公民所享有的以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的利益為內容的具體人格權。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簡稱《民法通則》)第五章第四節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是這項規定並不意味著他人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任何情況下均可發無條件地擅自使用公民的肖像而不被視為侵權。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又超出合理使用范圍之外的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仍然構成侵權行為,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肖像權法律保護的內容,是肖像所體現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作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肖像權與其他人格權不同,表現為對精神利益即價值的保護,肖像人享有維護其自身形象完整的權利,有權禁止他人歪曲、毀損、玷污或非法使用其肖像。同時,由於肖像固定在物質載體上,與肖像在客觀上相分離,因而可以被使用並產生一定的財產利益,因此肖像權與其他人格權相比,具有明顯的物質利益內容,當然,這種物質利益是由精神利益所派生而來的利益。
肖像權是公民的專用權,對公民肖像權的使用應取得肖像權人的同意和授權,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不但侵害了肖像權人精神利益(人格尊嚴),也侵害了肖像權人可能就其肖像實現的財產利益,但是,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出發,公民的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公民的肖像權亦受到一定的限制,即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權主體本人的利益,應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比如報刊、電視台在時事新聞報道中,發攝影、攝像等方式製作使用公民肖像;國家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為行政執法活動或訴訟活動製作使用公民肖像;刊登尋人啟事等為公民本人利益而使用其肖像等等。這種使用必須以有利於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和不損害肖像權主體本人利益為原則。
3、公民的名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依法對其名譽所享有的權利。那麼什麼是名譽呢?《辭海》上解釋說:「名為命名,譽為美譽,有令名始獲美譽,因謂令名曰名譽。」《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是:名譽是「關於一個人品格或其他特點的共同的或一般的評價(Commen or general estwmate of a person with respect to character or other qualities)。10自從名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以來,許多學者曾對名譽權的概念從法律上作出了多種解釋。但一般認都認為指「根據他的觀點、行為、作用、工作表現等所形成的關於他的品德、才幹及其他素質的社會評價,也就是對他的社會價值的一般認識。」11名譽權分為兩類,即公民的名譽權和法人的名譽權。所謂公民的名譽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個人名譽不受侵害有權利,而法人的名譽權是指法人對其全部活動報產生的社會評價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就是說名譽權乃是特定的人要求他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並排斥他人貶低毀損自己的名譽的權利。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尤其應當注意避免與名譽權產生沖突。

G. 關於隱形采訪中法律道德風險的認識

隱性采訪」的泛濫折射出的是媒體從業人員采訪水平和采訪作風的下滑。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者搜集新聞素材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相比司法人員的案情調查,沒有強制性和法律保護,因此遇到被采訪對象不配合或有意掩蓋真相等采訪障礙是在所難免的。而這個時候恰恰是考驗記者的采訪能力和采訪技巧的時候,換句話說,越是在遇到采訪障礙越能顯示記者的采訪水平,越能考驗記者的采訪作風。央視《新聞調查》曾經播出的《透視運城滲灌工程》、《死亡名單》等優秀節目,記者遇到的采訪阻力是一般采訪所無法相比的,但記者並沒有採取任何隱性采訪手段,照樣出色地完成了采訪任務。這樣的采訪才是高水平的采訪,這樣的記者才是真正的記者。反觀一些媒體記者,稍微遇到一點采訪障礙或困難,動輒使用隱性采訪手段,這並非說明了記者的聰明和勇敢,恰恰說明了記者采訪能力的低下,和面對困難時的逃避和懦弱。

其次,「隱性采訪」不僅存在法律風險,更重要的是道德風險。許多媒體並非不知道隱性采訪會導致侵權等法律糾紛,卻認為自己是為了主持正義而在道義上理直氣壯,加上節目收視率的驅動,更是使其對隱性采訪手段的使用則變得無所顧忌。這也就難怪隱性采訪引發的侵權事件一直層出不窮。中央電視台的兩位著名暗訪記者曾在回答學者提問時,說他們都曾「因暗訪而產生了七、八起官司」,而勝敗比例是「一半對一半」。連中央電視台的記者都難逃隱性采訪侵權的訴訟,更不要說全國數以萬計的各類大小媒體了。難怪有論者總結說「暗訪與偷拍總是與訴訟相伴」
法律作為一種他律方式,約束和懲戒的只能是已經實施的行為,要想從根源上匡正媒體行為的指導思想,必須進一步喚醒媒體從業人員對隱性采訪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覺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讓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明白,暗訪與偷拍即使不惹上官司,也不能逃脫道德的質疑和拷問。因為不論你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暗訪與偷拍,都是一種對被采訪對象的欺騙。正如美國新聞學者羅恩·史密斯(Ron F.Smith)所指出的:「甚至當記者僅僅假扮成公眾中的一員時,他們的動機依然是獲取新聞。他們總是隱瞞自己的意圖。所有的隱身報道都是欺騙。」史密斯分析說,記者不亮明身份進行采訪,即使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侵權,也不能免去在倫理意義上的對隱私的侵犯,「人們以為自己是在與同事或新知交談,實際上,他們所說的話可能會向成千上萬名讀者或百萬名收看電視的觀眾公開。」而且,即使隱身報道的目的和結果都是正當的或正義的,也不能為手段的欺騙性開脫罪責。因為目的的正當性並不能為不正當的手段辯護,「誠實的報道不應當從不誠實的行為開始」,「如果媒體自身在獲取新聞時不夠誠實,又怎能為誠實和信譽作戰呢?」美國另一位學者梅爾文·門徹也指出,靠暗訪和偷拍的欺騙手段來達到揭露真相的做法,無論動機多麼純正,這些行為也還是得不嘗試,因為這不利於建設一個健康美好的社群生活。「如果我們出於擔心自己的話會被刊播而不敢自由和公開地彼此交談,如果我們對偷窺的眼睛害怕到了要切碎垃圾的地步,如果我們害怕自己的電話談話被人竊聽,那麼我們將擁有什麼樣的社群呢?」
第三,隱性采訪的道德風險帶來的後果比法律糾紛更為嚴重。

媒體侵權的這些行為,有的看似是為了公眾的知情權,為了揭露犯罪或腐敗,為了社會正義,但是當這種知情權是建立在被采訪對象的痛苦和權益被侵犯的基礎之上,或者建立在並不正大光明的手段之上時,媒體行為的動機就會理所當然受到質疑,人們會據此認為媒體並不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吸引和刺激受眾,即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於是,媒體的可信性和公正性就會大打折扣,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媒體的公信力和人們對媒體記者的尊敬。

其實,這種損害已經得到了殘酷的兌現。首先,是采訪難度的加大和采訪成本的增加。隱性采訪在使采訪變得容易和簡便的同時,其本身「胎帶」的欺騙性質也大大增加了整個記者隊伍采訪活動的難度。上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上開始流行一句口號叫「防火、防盜、防記者」,拒絕記者采訪已經幾乎成為一些單位的本能反應。只要事先沒打招呼,就不準電視記者進入單位采訪,甚至不準記者從外面拍攝自己的大門;聯系采訪也變得越來越難,一些單位不把記者的報道意圖或節目內容問得一清二楚決不會答應記者采訪,有的甚至會提出在見報或播出前審看稿件的過分要求。更為嚴重的事,近年來記者被毆打的事件也時有耳聞。盡管記者被打的原因比較復雜,而且其中大多數情況下屬於邪惡勢力「暴力抗曝」的情況,但也從中折射出記者不被信任和采訪難度加大的現實。其次,是為社會上偷窺偷錄的不良行為起了不好的帶頭作用。打開現在的互聯網,幾乎隨處可見偷拍偷錄的所謂「走光」「幽會」「色情」的圖片或影像,因此而引起的侵權官司乃至自殺、殺人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當然,我們不能把產生這些不良現象的責任都歸咎於媒體,但是最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眾多的媒體在謹慎使用暗訪和偷拍方面沒有盡到自己應有的社會道德責任,更不要說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去反思和批判這些行為了。

媒體是大眾傳播機構,媒體的任何行為都置身於大眾的視野之中,這種行為本身就對全社會帶有一定的示範榜樣作用。「一個社會,或一個行業,必須對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取得一致的意見。」[⑩]如果媒體要想改善自己的生存發展環境,就必須從行為自律開始,深刻認識隱性采訪的負面影響,消除對於隱性采訪的盲目崇拜,嚴格限制隱性采訪的使用,對凡是隱性采訪的內容必須進行嚴格審查,必須要有正規采訪的材料作為印證才能予以採信。希望「紙箱餡包子事件」不是僅僅讓我們停留在對內部管理制度的反思,而是還能消除對隱性采訪的錯誤認識,喚起對隱性采訪的道德審視和自律意識,那麼,我們未必不能亡羊補牢,獲得新的進步。

H. 輿論監督給隱性采訪營造了什麼樣的空間

2013年,「網路反腐」成為一種令人矚目的現象.從雲南永善縣公安局政委機關大院嫁女,到鐵嶺撤職縣委書記東山再起,再到新余、溫州幹部出國違規旅遊被曝光,直至年底廣受關注的最牛房管局長周久耕事件,2008年裡,網路曝光的官員違紀違規行為一件接著一件,被處理的幹部也一個接著一個,網路輿論監督的強大威力充分顯現出來.對此,拍手稱快的有之,大力倡導的有之,心存憂慮的亦有之.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監督並充分利用其獨特優勢,有效抑制其負面影響,成為反腐倡廉建設必須正視並亟待研究的新課題.
一、准確把握網路輿論的傳播特點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是20世紀人類取得的重要科技之一,它的興起引發了傳播技術革命,使傳播由原子時代邁向比特時代,但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所構築的網路社會及其在此基礎上衍生的網路文化與技術理性,對人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改變與重塑」.當人們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地捲入「數字化生存」後,輿論這個古老的社會現象,從形成機制、傳播方式到作用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網路輿論展現出一系列新特點.
1. 網路輿論的形成機制發生變化.首先,數字化傳播的平等性打破了傳統的話語壟斷.數字化傳播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作家、新聞發言人」.藉助數字化傳播手段,人們突破了傳統文化固有的等級觀念和時空觀念,改變了精英階層與草根階層的天然強弱勢地位,也打破了非數字傳播時代的話語壟斷.理論上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輿論領袖」,掀起一番輿論狂潮,這在非數字化傳播時代是不可想像的.其次,數字化傳播的虛擬性放縱了輿論的恣意狂歡.在虛擬的數字化空間,人們隱匿了姓名與身份,普遍存在「在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樣的心理暗示,現實社會中的各項清規戒律常常被心存僥幸的人們淡忘,在交流信息、發表意見時更加自由,也更加隨意,因為幾乎不用負什麼責任.第三,數字化傳播的交互性加快了輿論的變動速度.數字化傳播是雙向、即時、互動的,它更能激發人們的參與慾望.由於相互之間反饋迅速,意見溝通、揚棄、整合的效率大幅提升,輿論形成的時間大大縮短,輿論傳播的速度加快,「雪球」效應更加明顯.第四,數字化傳播的開放性促進了輿論的相互融合.數字化傳播手段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改變了過去以特定社會關系為基礎的交往模式,原本天各一方、沒有任何關系的一群人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短時間內迅速結成一個群體,形成某種輿論(「人肉搜索」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例證).同時,因為虛擬空間沒有制度阻隔和約束性教條,各種思想、觀點和價值觀都有展示的機會和平台,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輿論得以便利地交流、交融、交鋒,輿論環境更趨復雜.形成機制的上述變化,使網路輿論更具有離散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2. 網路輿論的傳播方式發生變化.網際網路是由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很多區域網,以及與之互聯的許多電腦而組成的.由於誕生初期與軍事緊密相連,為了防止被徹底摧毀,網際網路採用TCP/IP協議相連接,而沒有採用傳統的金字塔式連接.這是網際網路最大的優勢,也是它致命的弱點(權且這么說),它使得網際網路從一開始就沒有擁有者,也沒有核心的管理者.它就是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你無法發現它的中心,也無法找到它的邊緣.網路因此顛覆了過去那種「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既有點對面的傳播,又有點對點、點對面、多點對多點的傳播,這使得網路具有了傳統傳播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既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豐富了信息傳播形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消費理念.網路也因此逐漸擔負起跨媒體、跨區域、跨層次輿論傳播媒介的角色,日趨成為輿論生成的策源地、輿論傳播的集散地和輿論監督的新陣地.但是同時也要看到,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不同,網路傳播者可以是一個機構也可以是個人,他們絕大多數未像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那樣經過專門訓練,信息的採集、加工、取捨、甄別都沒有較為嚴格、科學的流程與制度,這使得網路輿論更具有不確定性、混亂性、盲目性、偏狹性和情緒性.
3. 網路輿論的作用機理發生了變化.首先,輿論的作用力度空前增大.在數字化傳播手段的幫助下,網路世界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輿論的「星星之火」迅速就能形成燎原之勢.網路為普通大眾自由發表輿論觀點提供了廣闊而有力的平台,對那些散布在各處的觀點起到了集聚作用,對輿論客體的影響更加巨大.其次,輿論的作用廣度空前拓展.藉助網路傳播,人們可以突破原有的時空界限,隨時獲取和傳遞各種信息,輕而易舉地介入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相應地,輿論的地域性特徵減弱,其作用方向和影響范圍隨之轉變和拓展,呈現出國內輿論國際化、國際輿論國內化的傾向,蝴蝶效應更為明顯.第三,輿論的作用速度空前加快.即時性、交互性是網路傳播的突出特點,輿論形成、擴散、反饋的過程因此大為縮短,輿論對客體的作用變得更加直接、迅速.輿論作用機理的上述變化,使網路輿論自身的能量急劇擴張,殺傷力空前增大.
二、全面認識網路輿論的監督功能
網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網民通過網路了解政務、發表意見、提出建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使虛擬的網路變成現實監督的平台.網路輿論監督是時代的進步,更是社會民主進步的體現,其積極意義毋庸置疑,其特有優勢也非其它監督手段可比擬.
1. 監督范圍更廣.一是監督主體更為廣泛.只要具備基本的硬體條件和操作技能,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個利益群體的代表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通過網路討論國家大事,反映社會問題,表達利益訴求,開展輿論監督.二是監督客體更為廣泛.網路與生俱來的開放性,為網路輿論傳播擺脫時空束縛創造了條件,網路輿論監督因此可以將觸角延伸至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將視野擴大到各種事情、各類問題.
2. 監督效率更高.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和交互性,使信息傳播和信息反饋更加及時、更加直接,網路輿論監督的效率因此大為提高.這是網路輿論監督這種監督形式,被越來越的人接受和採用的重要原因.近來網路曝光的一系列輿論監督案例都在很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回應,比如幾起公費出國旅遊事件,不僅迅速得到有關部門查處,而且還引起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中辦、國辦專門下發文件,就堅決制止公款出國(境)旅遊重申和提出了七條要求.這充分體現了網路輿論監督自身的高效率,也大大提升了網路輿論監督的影響力.
3. 監督形式更活.網路蘊藏的海量信息,為輿論監督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來源和素材背景.從論壇、博客、播客到各類網站,各種網路形態的並存與互動,使得網路輿論監督的方式更為多樣,形式更為靈活.同時,網路的匿名性,在激發網民熱情參與輿論監督的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4. 監督成本更低.網路輿論監督的便捷、有效、易操作,大大減少了傳統輿論監督的物質成本.而且,在網路輿論監督事件中,由於有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網民共同參與,甚至還包括內幕知情者的直接爆料,傳統輿論監督所需要的事實核查工作因此大幅縮減,由此所需的精神和物質成本都大為節約.
在充分肯定網路輿論監督具有獨特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網路輿論監督自身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是輿論真實問題.由於有了匿名這道屏障,任何人都可以在隱身狀態下無所顧忌地爆料、議論甚至謾罵,傳統輿論監督的嚴肅性、專業性和真實性大打折扣.一些網民言之鑿鑿的事情,往往只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經過調查後發現全然不是那麼回事.但是,我們又不能將其簡單等同於誣蔑、誹謗,因為很多網民的初衷往往是出於義憤,而非個人利益,只是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才出現了事實和判斷上的偏差.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細致地甄別監督事實,確保監督落到實處,同時也避免傷及無辜.
二是輿論暴力問題.網路輿論監督的成本和風險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網民參與監督的隨意性和情緒化,濫用監督權的現象在網路空間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網民通過網路散布謠言,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宣洩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由於網路輿論的場效應具有強大的聚合力,容易引起參與者的思想共鳴,使不同人群迅速形成一個以特定事件為紐帶的群體.因此,這種非理性很容易被聚合、放大和傳導,導致因輿論監督而起、卻以網路暴力而終的現象發生.
三是輿論變異問題.「網路推手」、「網路打手」是網路輿論形成過程中的特有現象.一些人為了實現推廣或打壓的目的,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和操作規則,人為製造和操控輿論,從而改變了輿論形成的原生態勢,即輿論變異.盡管這一現象目前還主要出現在網路營銷領域,但由於操作成本低、影響范圍廣、實施難度小,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打著輿論監督的幌子,利用網路平台故意混淆視聽,錯誤引導網路輿論.這不僅損害了網路輿論監督自身的聲譽,也會給「監督對象」和實際工作造成不應有的壓力.
三、合理利用網路輿論的反腐作用
網路輿論監督是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重要構成和最佳結合,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網路輿論監督過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實現.網路反腐是網路輿論監督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從網路傳播的特點出發,興利除弊,合理利用,充分發揮網路輿論監督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作用.
首先要理性看待網路反腐.網路為人們開辟了新的民意表達渠道,成為一條民眾參政議政的快捷通道.網路反腐作為獨立於紀檢監察等體制內監督以及傳統輿論監督以外的一種民間力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獨立性,為反腐倡廉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網路反腐的有序推進,也有助於提高民主政治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同時也有助於培養全社會的公民意識,讓人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去.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反腐敗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以為簡單的「人肉搜索」就能揪貪反腐,未免過於幼稚.網路監督的力量的確是強大的,但這種監督充其量只能是外在性的、自發性的、偶然性的、補充性的、非常態的,因而反腐敗是不能依賴網路力量的.腐敗問題最終需要依靠政治體制內在的機制予以解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網路反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對網路反腐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
其次要合理利用網路反腐.依靠網路,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推動反腐敗工作.一是可以獲取更多的反腐線索.網路爆料、網路調查等形式,為有關部門提供了豐富、具體、直接且不易滅失的反腐敗線索,拓展了反腐敗工作的信息來源.二是可以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腐敗現象通過網路曝光後,立刻引起廣泛關注,既對被監督對象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也對所有黨政幹部產生明顯的警示教育作用.三是可以贏得廣泛的群眾支持.廣大網民通過網路積極提供線索、開展調查、追蹤事態發展、監督處理情況,形成一股強大的群眾反腐力量,有利於腐敗現象的遏制和查處.我們一定要善於通過網路輿論監督了解民情、聽取民意、汲取民智、藉助民力,扎實有效地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第三要有序引導網路反腐.網路反腐的勃興恰恰反映了正常舉報的渠道不暢,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相關部門的工作不力.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容易引發群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削弱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參與熱情.為此,我們要因勢利導、主動出擊,積極構建暢通、高效、有力的網路反腐渠道.一些部門和地方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2007年成立的國家腐敗防治局就專門開辟了貪腐舉報網站.2008年5月14日,時任株洲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的楊平在湖南省政府網站紅網株洲論壇上實名注冊,公布自己的職務和反腐目的,一時接受大量網路舉報,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此後,株洲市紀委出台了《關於建立網路反腐倡廉工作機制的暫行辦法》,在湖南紅網株洲論壇上建立了面向社會公開的「網路反腐中心」,在網上分別開展網路信訪件受理處理、調查結果反饋通報、優化環境和效能投訴受理,以及黨風廉政宣傳教育等工作.這些有益探索,對有序引導網路反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來自新華網 簡單修改後,可以使用.
滿意請採納!

I. 隱性采訪的案例(要是09年的)

近些年來,在電視新聞采訪活動中,隨著「秘拍」工具的改進、「秘拍
」經驗的流傳,在全國范圍內,隱性采訪和秘拍現象有增無減,其中許多與
輿論監督有關。讓我們來看看國內近期的幾個通過暗訪秘拍曝光丑惡事實的
例子。
1.「3·15」晚會曝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最近影響較大的例子之一是中央電視台2005年的「3·15」晚會。
3月15日是聯合國規定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中
國消費者期盼的維權日。自從199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台經濟部推出首屆「
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對坑害消費者的偽劣商品進行曝光以來,每年的這
個日子,中央電視台都會舉辦一場大型綜合晚會,對坑害消費者的行為進行
「曝光」。這種「曝光」的案例常常來自隱性采訪。
2009年的「3·15」晚會以明察暗訪的方式調查了由知情者提供的許多
騙局,揭露了幾類違法犯罪活動,曝光了一些坑害消費者的商業機構,例如
,美容產品中含毒物質嚴重超標及隨意銷售有毒化學品的商家、宣稱「靶擊
癌細胞、靶向抑瘤」的坐堂賣葯大夫、推廣種植食用仙人掌坑害農民的生物
工程公司、設局欺騙投資人購買並未在海外上市股權的中介公司、掩蓋吸氧
過量導致新生兒失明醫療事故的醫院等。其中,在揭露美容產品中含毒物質
汞超標達數萬倍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重大事件的過程中,讓晚會編導最感意
外的是在調查五種有毒產品中含汞量最高的某種「靚膚霜」的灌裝廠家女廠
長毫不設防的「實話實說」。當然,這種「豪爽」、「坦率」的表白是在隱
性采訪的鏡頭前出現的。
在秘拍采訪化妝品行業「公開的秘密」時,女廠長一口承認超標加汞是
故意的:「它這個國家標准汞的數量相當低,老低的……根據你要的那種(
祛斑效果),一點都做不出來……」對於記者問「那你們這種超標了的(化妝
品),拿去(檢驗)不就麻煩了嗎」,回答也是爽快的:「我們一般不會給他
那種(超標)的,我們把合格產品給他的……選擇不超標的給他……曉得超標
還給他做什麼……」令人印象特別深刻。不過,這些斷斷續續、不完整的語
言離開了秘拍畫面的具體情境,其說服力就可能大打折扣。
製造「仙人掌神話」的海南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在得知記者正
在對有關情況進行調查時,要求與記者見面。

閱讀全文

與隱性采訪侵權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