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反向假冒專利侵權
反向假冒專利來侵權:這自種侵權行為主要是指行為人合法取得他人的專利產品,並且標註上自己的專利號然後進行出售,這種行為雖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卻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利,比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更加嚴重,這類侵權人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Ⅱ 反向假冒是什麼意思
反向假冒行為屬於對商標權的間接性侵權行為。
所謂『反向假冒』,是指在商版品銷售活動中將他人在權商品上合法貼附的商標消除,換上自己的商標,冒充為自己的商品予以銷售的行為。」
反向假冒行為人的直接目的不是要利用商標,而是要利用商品來獲利。
Ⅲ 商標法中的反向假冒問題
這樣的問題您`可以去110上咨詢下,那裡有很多律師`而且都是免費的,應該對您能夠有幫助吧。
Ⅳ 商標侵權行為中:仿冒、反向假冒、冒充
您好,這是因為反向假冒行為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反向假冒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
妨害了注冊人通過銷售商品宣傳自己的商標、擴大自己商標知名度、提高市場份額的努力,從而損害了商標權人的權利,規定為商標侵權行為能更好的保護商標權人。
希望能幫到您。
Ⅳ 什麼時反向假冒侵權名詞解釋!
反向假冒行為屬於對商標權的間接性侵權行為。
所謂『反向假冒』,是專指在商品銷售活動中屬將他人在商品上合法貼附的商標消除,換上自己的商標,冒充為自己的商品予以銷售的行為。」
反向假冒行為人的直接目的不是要利用商標,而是要利用商品來獲利。
Ⅵ 反向假冒與商標權用盡原則的沖突
反向假冒是指 商品再流通過程中吧商標撕下來換成自己的商標去賣,而商標權用盡是商標注冊人或者被許可人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以後,他人再次銷售的,無需獲得商標注冊人的許可,也就不視為侵犯商標專用權,但是不得隨意更換商品上的商標,如果更換就是侵權。
Ⅶ 什麼叫商標隱形反向假冒
反向假冒是指商品再流通過程中把商標撕下來換成自己的商標去賣,而商標權用盡是商標注冊人或者被許可人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以後,他人再次銷售的,無需獲得商標注冊人的許可,也就不視為侵犯商標專用權,但是不得隨意更換商品上的商標,如果更換就是侵權。
Ⅷ 傳統商標侵權的認定標注下反向假冒的判定標準是什麼
仿冒、反向假冒、冒充,這些都是商標侵權形式的通俗叫法,仿冒、冒充是一個形式的,就是未經商標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與其注冊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的,使用相同標識的通俗點講就是假貨、假冒、冒充;使用相近似標識的就叫仿冒;當然使用相同標識的也可以叫做仿冒。反向假冒,其實也比較簡單,就是未經商標所有人允許,將其所使用商標的產品,把原有商標去除,再標識其他商標後重新進入流通領域的,就叫反向假冒。簡單點講,就是你買了別人品牌的產品,把別人的牌子想辦法掩蓋或者祛除,然後又打上你自己的牌子,然後再進行銷售,這就叫反向假冒。 2011/8/6 21:25:42
Ⅸ 商標法為什麼要規定反向假冒為商標侵權行為
您好,這是因為反向假冒行為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專商標的商品又屬投入市場的行為反向假冒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
妨害了注冊人通過銷售商品宣傳自己的商標、擴大自己商標知名度、提高市場份額的努力,從而損害了商標權人的權利,規定為商標侵權行為能更好的保護商標權人。
希望能幫到您。
Ⅹ 商標淡化與混淆和反向假冒的區別
司法實踐中,有的銷售商購入商品後,去除商品原有商標後銷售,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商標的「減除性使用」,根據不同情形可能構成對他人商標的普通商標侵權或者反向假冒;與之對應,也有的銷售商在購入他人商品後,在商品經過重新包裝、分裝後另行貼附他人商標或在相關營銷活動中使用他人商標,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的商標的「添附性使用」。
與「反向假冒」等「減除性使用」行為不同,「添附性使用」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在於歪曲、虛構商品來源,反而是提示、強化商標指示商品來源的效果;客觀上,消費者對商品來源也沒有造成混淆,而制止消費混淆正是商標保護的核心要義。既然如此,商標權人為什麼不能容忍對其商標的「添附性使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優質品牌的形成,需要商標權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辛勤勞動和積累商譽,商標對權利人意味著壟斷性的商業利益和競爭優勢,即使對於商業合作夥伴也不能例外,因為未經許可使用生產商商標就可能會分享、搭乘、淡化凝聚在該品牌上的商譽和競爭優勢,正是基於這一顧慮,很多知名品牌在制定分銷政策時都強調經銷商在授權范圍外使用其商標需要得到特別授權。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商標法第一條就已開宗明義地指出,除了商標權人的利益,消費者、經營者的利益也是鼎足而立需要法律保護的重要法益。商標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的壟斷權,然而任何權利都有邊界,對權利定義不加限制的解釋必然導致權利的擴張和濫用。商標權人有權決定是否使用商標,以何種形式何種范圍使用商標,但這都必須建立在不損害正常市場秩序、不損害消費者知情權和不合理的給商品經營者帶來不便的基礎之上。保護商標權的核心在於防止混淆,因此,在沒有導致消費者混淆和扭曲商品來源的前提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保障商品銷售者正常經營活動,應當將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納入到商標合理使用的范疇之中。
所謂商標的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之下非商標權人可以使用他人的商標而不構成侵權。基於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不難看出,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始終是知識產權法試圖達到的法律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權利限製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於是,肇端於版權法領域的合理使用制度開始進入商標法領域並逐漸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時至今日,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性質的討論,正是在權利擴張與正當限制背景下的必要思考。根據實踐中的常見類型,可以將添附性使用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經銷商在商業活動中對所經銷商品的必要、合理地使用。
第二,零售商將大包裝商品分裝或改裝後為提示消費者商品來源而使用他人商標。對於一些本身無法附著商標的大包裝商品,如水泥、砂糖、大米,零售商在分裝後無法使用原來帖附在大包裝上的商標,因此只能自行標識,由於此時的添附行為仍然沒有改變商品來源,零售商的動機也是為了善意提示消費者,因此這種行為不宜認為是對商品性質的加工或者製造,相應的行為自然不應評價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的使用。
第三,組裝生產商將他人商品作為內部零件使用後,在商品外部合理標注內部零件商標。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情形下,如果對配件商標過於突出造成混淆,例如置於顯著位置,甚至放大字體、加以亮色、進行藝術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對他人商標非侵權性添附性使用的判斷因素:對他人商標的使用出於善意並且沒有不當利用他人商譽資源和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沒有誤導消費者對產品來源產生混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合理的商業活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