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否有"征地補償協議糾紛"民事案由
您好,根據《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可能適用如下糾紛:
119、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回糾答紛
(1)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合同糾紛
(2)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合同糾紛
(4)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同糾紛
(5)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合同糾紛
(6)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❷ 國家征地,村幹部扣押部分青苗補償款怎樣起訴
您可以去當地的人民法院起訴,案由為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需提交2份訴狀,原告的1份身份證復印件,簡單的證據材料,在周一到周五上班時間去起訴。
❸ 拆遷補償協議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訂立的拆遷補償協議屬於民事合同性質,發生糾紛可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
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相比較,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1、行政訴訟是因行政糾紛而引起的,行政糾紛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之間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發生的糾紛。
不屬於此過程中的糾紛,就不屬於行政糾紛,如某行政機關因建樓房購設備與建築公司或者貿易公司之間發生的糾紛,就屬於民事糾紛,對此糾紛只能提起民事訴訟,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
2、行政訴訟的糾紛當事人必須一方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這些機關或組織以行政主體的身份與被管理對象產生爭議,行政相對方作為訴訟中的原告,即通常所說的「民告官」、「私告公」。
3、行政訴訟是法院依行政相對方的請求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的活動,沒有行政相對方的起訴行為將無法啟動行政訴訟,行政訴訟啟動後主要是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
4、行政訴訟是在法院主持下,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進行的活動,行政訴訟的范圍和管轄,當事人的起訴和應訴,法院對行政案件的受理和審理,判決和執行等,都必須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執行。
❹ 農村土地佔地補償標准有明確規定嗎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4)征地補償糾紛案由擴展閱讀:
各省區市根據《土地管理法》制定了實施辦法對賠償標准進行細化,如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
第二十七條徵用土地,用地單位按照下列標准支付土地補償費:
(一)徵用基本農田(園地、魚塘、藕塘視同基本農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倍補償;
(二)徵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九倍補償;
(三)徵用牧場、草地的,按照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七倍補償;
(四)徵用林地的,按照有關規定補償;
(五)徵用宅基地的,按照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補償;
(六)徵用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的,按照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全村耕地平均年產值的三至六倍補償;
(七)徵用集體打穀場、曬場等生產用地,按照原土地類別補償標准補償。
第二十八條徵用土地,用地單位按下列標准支付安置補助費:
(一)徵用基本農田(園地、魚塘、藕塘視同基本農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五至六倍補助;
(二)徵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五倍補助;
(三)徵用牧場、草地的,可按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五倍補助;
(四)徵用林地的,按有關規定補助。
前款規定的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每公頃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用宅基地、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打穀場的,不給安置補助費。
第二十九條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按照下列辦法計算:
(一)被征地者向村民委員會申報該耕地前三年種植情況;
(二)被征地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對被征地者申報的種植情況在被征地村進行公布,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
(三)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根據農民群眾的意見對申報情況進行核實;
(四)被征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核實的種植情況、同級統計部門的同期統計報表和同期作物價格計算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的產量、產值和前三年的平均年產值。
其他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計算辦法參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三十條依照本辦法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第三十一條徵用土地,用地單位按照下列標准支付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
(一)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可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折價補償,也可給予同等數量和質量的附著物;
(二)青苗按照不超過一季作物的產值計算;
(三)對有條件移栽的樹木,付給移栽的人工費和樹苗損失費。不能移栽的,按照有關規定作價補償;
(四)魚、藕和牧草等,按照有關規定作價補償。
征地補償方案公告後,突擊栽種的樹木和突擊搶建的附著物不予補償。
非法佔用的土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不予補償。
❺ 農村被徵用的土地補償款屬於什麼性質,法院能不能不經當事人就把此款給強制執行扣押
第四條村民主張就征地補償款的分配享有村民同等待遇而與村集體組織
發生糾紛的,案由確定為「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如征地補償款的性質明確為土
地補償款或勞力安置費,則案由分別為「土地補償款分配糾紛」、「勞力安置費分
配糾紛」。 ,
【理由:此類案件的案由統一確定為「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既體現爭議標
的,又體現糾紛主體是村民與村集體組織之間就征地補償費用的分配產生的爭
議。如爭議的款項能夠具體確定為土地補償款或勞力安置費,則在案由中直接
冠以具體的細項。有的認為案由中應加上「農村」二字,明確為「農村征地補償款
分配糾紛」。我們認為,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只有兩類,一類是國家所有,即城市市
區的土地;一類是集體所有,即農民集體所有,包括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
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因此,征地的對象只能是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並不僅限於農村,城市郊區的土地徵用也會發生類似糾紛,故案由無須點明「農
村」二字。】
第五條村民主張就征地補償款的分配享有村民同等待遇而與村集體組織
發生糾紛的,以主張權利受侵害的村民個人為原告。
【理由: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案件中,村集體組織均是採取按人平均分配補
償款的做法,而非按承包戶分配,因此,主張權利受侵害的應為未享有村民同等
待遇的個人。】
❻ 土地徵收補償費用糾紛案民事判決書如何寫
民事判決書抄是指對民事案件審理終結後所作出的書面決定。民事判決一般由四部分構成,即①首部,寫明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基本情況以及案由;②主文,是民事判決書的核心,要求對該案所涉及的事實和證據作明確的概述,特別是法院查明的事實要寫清楚;③判決結果,即法院根據什麼決定原告的請求是否應予支持,哪些支持,哪些不予支持要寫清楚;④尾部,寫明審判庭的組成、人民法院名稱等內容。
民事終審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上訴的民事案件審理終結後,依據查明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對一審判決進行審查後,所作出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判決。二審判決書應當寫明:①案件的當事人、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②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③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④判決效力及判決法院。民事二審判決一經宣告即發生法律效力。
❼ 土地補償款糾紛"和"征地補償款糾紛"是同一個案由嗎
不一樣。因為土地補償包括徵用土地補償和拆遷土地補償等等。本案應當定為征地補償款糾紛
❽ 農村征地補償款糾紛應以什麼案由立案
你好!
動遷款是對住宅的補償,應該按戶數進行分攤。
僅供參考。
拆遷補償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原房的經濟補償,二是拆遷人口的安置補償。
對於房屋的補償款只能由所有權人和共有權人享有,有戶口在並不表示就是共有人。
而對於安置補償,可以根據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具體安置補償情況來確定,比如:是按7口人進行計算安置費用或解決安置房的,那麼這個費用或權利就應該7人來分。
你弟媳婦戶口不在,或她不是拆遷房的共有人,她是沒有權利參與分配的。
至於弟媳婦是否有權利分割,要看動遷協議,建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