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標准

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標准

發布時間:2021-06-23 18:07:20

⑴ 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標準是什麼

在人身損害案件中,通常會賠償以下項目.
1、醫療費。在實務中包括實際支出的費用和後期治療費。在訴訟中,實際發生的費用以一審辯論終結為截止時間,此前發生的數額為責任人賠償的數額。此後發生的費用可以協商解決,大多是另案處理,等實際發生後,再行賠付。

3、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湖北省的標準是每天15元。

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因客觀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其合理部分應予賠償。

4、護理費。要准確確定受害者的護理費應當明確護理的期限、護理人數、每天的護理費。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者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20年。護理分為特別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護理人數原則上為一人,如果醫療機構或鑒定機構出具意見需要多人護理的,可能要求支付多人的護理費。

護理費=每天的護理費*護理天數*護理人數

5、交通費,是指因交通事故受傷的人員到醫院治療、住院治療、轉院治療以及參加處理交通事故的當事人及親朋處理交通事故相關事實而發生的交通費用。確定交通費應考慮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9、被扶養人生活費。應考慮賠償基數、賠償期限、賠償份額以及賠償總額限制。

10、農村居民的死亡賠償金。應考慮賠償基數;賠償指數,即年數;支付方式為一次性支付;以及死亡者年齡的因素。

11、城鎮居民的死亡賠償金。與農村居民死亡賠償金相區別在於賠償基數的不同。

12、喪葬費。喪葬費=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6

13、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⑵ 精神損失 賠償是怎麼規定怎麼賠償

2020年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
《精神賠償解釋》規定了三種不同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
(1)對於造成死亡的,應當賠償死亡賠償金;
(2)對於造成殘疾的,應當賠償殘疾賠償金;
(3)對於侵害人身,沒有造成死亡殘疾後果的,應當賠償精神撫慰金。
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嚴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5萬元、4萬元、3萬元、2萬元和1萬元五個等級;一般性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個等級。

⑶ 精神損害賠償在法律中的具體規定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第22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前提

根據本條規定,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是侵權人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了他人嚴重的精神損害。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包括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身權益。

「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這里的「他人」,不限於被侵害人;在某些情況下,如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死亡的,受到嚴重精神損害的他人為受害人的近親屬。

但何為「嚴重精神損害」恐怕會在實踐中引起爭議,這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將包袱扔給了最高人民法院。

(二)我國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其他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2月20日《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滅失或者毀壞。
引用地址:http://www.haiyaolaw.com/html/view/case/2010-11/5945.htm

⑷ 最高院精神損害賠償范圍是哪些范圍賠償

我國法律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范圍: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已經經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解釋》的確定,已經由原先的保護部分人身權和人格權擴展為保護人身權和人格利益,因為我國法律已經有了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具體准確界定,所以本文將以該解釋簡單介紹。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頒布的法釋[2001]7號《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院《解釋》)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四種情形:
一是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給他人造成精神損害的;
二是侵犯監護身份權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給監護人造成精神損害的;
三是侵害死者人格權或非法利用、侵害遺體、遺骨給死者近親屬造成精神損害的;
四是滅失或毀損他人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而造成精神損害。
此外,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之規定,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成員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里的損害賠償既包括物質損害賠償,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符合以上范圍情形的則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反之,不符合以上范圍情形的則不得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⑸ 精神損害賠償標准規定

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具體如下:
一、《精神賠償解釋》規定了三種不同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
(1)對於造成死亡的,應當賠償死亡賠償金;
(2)對於造成殘疾的,應當賠償殘疾賠償金;
(3)對於侵害人身,沒有造成死亡殘疾後果的,應當賠償精神撫慰金。
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嚴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5萬元、4萬元、3萬元、2萬元和1萬元五個等級;一般性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個等級。
二、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數額確定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實際操作中,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准供參考,因為各個地區,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及相關的地方性條例的規定不一致。因此目前為止關於數額的確定只能依據以上的幾點因素法官主觀裁量確定。
三、精神損害嚴重的標准
(1)死亡;
(2)重傷或者殘疾;
(3)精神疾病或者嚴重精神障礙;
(4)婚姻家庭關系破裂或者引致家庭成員嚴重傷害;
(5)因喪失人身自由而失去重要的(就業等)機會,以及對其生產經營造成嚴重影響或者重大虧損等,產生重大精神損害;
(6)其他重大精神損害。

⑹ 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額是多少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出台以後,很多人對這個司法解釋不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標准有意見,認為這就使這個司法解釋失去了可操作性。有些人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最好就想《刑法》那樣,規定出明碼實價,當然也可以有一定的幅度,然後,當事人和法官就可以對照實際案情,按照明碼標價,確定賠償的數額。一時間,這種呼聲還很強烈。 錯!說這種話,實在是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和作用不大懂了。 精神損害賠償,從兩個方面看,最為准確。一方面,從受害人的方面看,是對人格權和人格利益受到損害的救濟和補償。從加害人方面看,是對加害人士實施侵權行為的侵害他人人格權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綜合起來,侵權行為侵害他人的人格權和人格利益,造成了精神利益的損害或者精神痛苦,是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事實。而這種精神利益損害和精神痛苦並沒有財產的價值。法律確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只是借財產賠償的形式,對人格關系中的糾紛進行調整。因為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採用經濟的或者叫做財產的方式解決民事爭端,是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即可以撫慰、救濟受害人的損害,又可以讓加害人因這種並不獲利的行為支出金錢,起到經濟制裁的作用,還可以警示社會,預防侵權行為。 但是,這種辦法是有一定的弊病的,就是有可能鼓勵社會的金錢觀念,讓受害人盲目追求高額索賠。正因為如此,一方面要限制盲目追求高額賠償金的錯誤做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運用其他的民事責任方式解決這類糾紛。可能對於一個相同的侵權行為,由於加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同,而判決承擔不同的賠償數額,這都是正常的,而不能將精神損害賠償明碼標價。如果是這樣,就真是將人格當成了商品了。 還是錯!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從來就沒有做過這樣的規定。對人格權和人格利益的侵害,精神損害賠償固然有對受害人一定的撫慰作用,對加害人有一定的制裁作用,對社會也有一般的警示作用。但是財產賠償並不是撫慰精神損害的唯一辦法,還有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等一系列的法律責任形式。 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辦法,說到底,是要由法官對案件的感知來決定,法官要根據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程度的感知,以及對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的感知,依照自由裁量權,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 這就要體現三個原則:一是對受害人起到撫慰的作用,二是對加害人起到制裁作用,三是對社會起到一般的警示作用。符合這三點要求,這樣的賠償數額就是合適的,而不在於究竟是多是少。當然,在一個地區,經過一段的實踐,可以使賠償數額大體實現較為均衡。但是,永遠不能期望對精神損害賠償有一個一刀切的標准。 規定上限和下限的做法是不行的。例如,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上限是10萬和5萬,北京卡式爐爆炸案受害人賈國宇的殘疾賠償金定位10萬元,大家都認為是合適的;如果是對造成死亡的賠償金也僅僅賠償10萬或者5萬,顯然就是不夠的。另外,還要考慮國際交往中的問題,在一些涉外的索賠案件中,我們的立法、司法、理論上的一些固執的、習慣的做法,已經受到了實踐的懲罰,任何與中國交易的人,都會用你的法律來解決與你發生的糾紛,你規定上限是10萬元,他們國家沒有規定,可以賠償幾百萬元幾千萬元,他就賠你10萬元。這不就是你自己找的嗎?這也是入世對中國法律面臨的一個考驗。 面對精神損害賠償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受害人在索取精神損害賠償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受害人在起訴時,大體上有三種表現:第一種表現,則是對賠償數額漫天要價。在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案件中,受害人動輒提出數千上百萬的精神賠償金,卻往往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受害人自己對精神受損害的賠償和法院認定的並不一樣。第二種表現,就是對不屬於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事情也要求賠償,如有一位旅客乘車時晚上睡覺,有十幾只老鼠從他臉上爬過,他因此提出精神賠償,結果被駁回。第三種表現,是對侵權損害的程度的理解不準確,對輕微的損害也要提出高額的賠償請求。 多數時候,當事人提出過高的賠償數額,是在打一種心理戰。就是企圖以提出高額賠償的請求來強化被告確實構成精神損害侵權的可能性,使得法官和大眾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有利於勝訴。同時,提出高額賠償請求也是作為與被告談判的籌碼,迫使被告權衡利害,萬一敗訴,高額賠償不劃算,不如調解降低數額。對於這樣的問題,是好辦的,那就是依法決定賠償數額,不受過高賠償數額的請求限制,該賠多少就賠多少,並以此進行引導。助長高額賠償的客觀環境是,只要被告侵權,不管賠多賠少,反正訴訟費都是被告出。因此,要按實際賠多少精神損害額來分擔訴訟費,這樣可扼制一部分濫訴。這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在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上,過去只是局限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受到侵害上,范圍很窄。現在擴展到了幾乎概括全部人格權、身份權這樣廣大的范圍。這不僅對當事人是一個需要學習、掌握的問題,以避免濫訴;對法官也急需學習和研究,真正掌握這一司法解釋的基本精神和適用的辦法,避免適用法律的錯誤。 至於構成精神損害還是不構成精神損害,則要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來判斷,按照侵權行為責任的構成要件來掌握。在當事人和法官之間,在認識上可能會有一定的差距。這里既有當事人對法律理解的問題,也有法官對法律理解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事法官對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理解。法官就是掌握法律實施的定盤星,法律和司法解釋都制訂好了,搞對搞錯就是法官的責任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濫訴不是大的問題。因為濫訴的結果是自己承擔敗訴的後果。更重要的是法官的水平是不是能夠掌握這一司法解釋的基本精神,做到准確實施;同時,在適用這一司法解釋的時候,也不要再多加額外的限制,使當事人的權利得不到應當得到的法律保護。

⑺ 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全文如下:

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7)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標准擴展閱讀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一條,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⑻ 侵犯著作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著作權中人身權為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受到侵害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侵權責任法規定,是必須要「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2009)第二十二條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關於賠償標准,具體由各個案件來確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閱讀全文

與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標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