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遺產繼承訴訟如何確定原被告,訴訟中舉證責任
在法抄定繼承中,被告主要是佔有或多佔遺產的法定繼承人。如法定繼承人佔有的份額比較恰當,或其佔有的是依法應得的一部分,則可不將其列為被告。在遺囑繼承或遺贈關系糾紛中,被告主要是遺囑指定的繼承人或按遺囑可得遺產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受益人。如果請求從遺產中清償自己的債權財產,則提起訴訟的被告是遺產執行人、遺產實際佔有人、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受遺贈人、遺贈受益人。根據繼承法規定,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范圍是被繼承人的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中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或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貳』 遺囑繼承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是怎樣的
遺囑繼承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如下:
一、遺囑繼承中的舉證責任的分配
(一)遺囑的形式和內容合法
主張遺囑繼承首先要證明遺囑確實存在、形式符合法律規定,比如出具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公證遺囑、緊急情況下的口頭遺囑等。如果對方提出遺囑是偽造的,比如自書遺囑上的簽名不是被繼承人本人簽字,認為遺囑是真實的當事人需要對遺囑是否真實承擔舉證責任,比如說提供筆跡鑒定報告。
(二)遺囑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在遺囑的形式和內容合法後,如果對方對立遺囑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提出異議、意思表示受限制提出異議,或者提出遺囑系篡改,提出此主張的當事人必須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比如提供立遺囑人患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證明。
(三)多份遺囑的效力
若立遺囑人留下多份遺囑,且內容不一致,遺囑的訂立和遺囑成立的時間有關,如果繼承人因遺囑成立日期發生爭議,對主張根據某遺囑進行繼承的當事人要對遺囑訂立日期負有舉證責任。
二、法定繼承中存在的舉證責任的分配
(一)繼承人身份的確認
如果繼承人系被繼承人的非婚生子女、養子女、繼子女、喪偶的女婿、媳婦對岳父、公婆盡到了主要的贍養義務,要求繼承遺產,而其他繼承人否認其為法定繼承人的,應由主張自己有繼承權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
(二)繼承權的喪失
如果均為法定繼承人,對誰喪失繼承權存在爭議,主張他人無繼承權的一方負有舉證責任,比如舉證繼承人有虐待、遺棄被繼承人的行為,而且該行為情節嚴重,或者有為爭奪遺產殺害其他被繼承人,或者是殺害繼承人的行為,有這些行為的繼承人將喪失繼承權。
(三)繼承權的放棄
對是否放棄繼承權發生爭議的,必須由主張他人放棄繼承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不表示放棄繼承權的,視為繼承,除非明確表示自己放棄繼承權,而且放棄繼承權的行為必須發生在被繼承人死亡後;如果是遺贈,受遺贈人必須在兩個月內做出接受與否的表示,到期不表示的,視為放棄,如果受遺贈人認為自己沒有放棄的,必須對自己接受遺贈進行舉證。
『叄』 如何確定財產損失和舉證責任
一、財產損害賠償糾紛舉證責任怎麼確定
這類訴訟是指原告訴請被告返還其佔有的動產或不動產的訴訟。在多數國家,這類訴訟的舉證責任由不佔有財產的一方當事人,即原告負擔。不少國家的民法規定,對物的佔有具有權利推定的效力。如德國民法第1006條規定:「為動產佔有人的利益,推定佔有人即為物的所有人。」法國民法第2230條規定:「佔有人在任何時候均應推定以所有人名義為目己佔有,但如證明其開始佔有即為他人佔有者,不在此限。」這樣,佔有物品的一方在訴訟中就處於有利地位,他可以援引民法中權利推定規定,不必證明自己是物品的合法所有人。相反,原告要獲得勝訴,就必須證明自己對所爭執的物品享有合法的權利。
我國民法通則及民法理論均未承認佔有具有權利推定的效力,但從審判實踐看,物品的佔有者在舉證責任問題上也是處於有利地位的。這是由於未佔有物品的原告是提起訴訟的一方當事人,他首先必須證明作為訴訟請求根據的事實,即證明對所爭執的物品享有合法權利的事實。如證明對該物品享有所有權,享有佔有權等。
如果原告主張的引起權利發生的法律事實得不到證明,而被告也未能證明對該物享有合法的權利,人民法院通常也會依據被告外觀上佔有物品的事實,作出有利於被告的裁判。例如,在河北省廊坊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關於房屋地基糾紛的上訴案中,上訴人李某主張由廊坊鎮衛生部門佔有和使用的一塊宅基地的使用權歸其所有。在一審中,李某提出買房時的文契作為證據,但該文契的四至欄中有些疑點,經過多方調查,仍然無法消除這些疑點。一審法院認為此文契不足以證明地基使用權歸李某所有,雖然被告也未能證明自己對該地享有使用權,
但鑒於佔有這一事實,一審法院作出了維持原狀的判決。在二審中,上訴人未能提供新的證據,二審法院也未能收集到足以確定該地所屬的其他證據,由於該地的歷史歸屬不能認定,法院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判決。
二、共有財產及其處分爭執時的舉證責任
1.對共有財產爭執時的舉證責任。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當共有關系的存在已得到證明,共有人之間就某項財產究竟屬共有還是個人所有發生爭執,該財產的權屬得不到確切證明時,一般是將它作為共有財產處理。這表明發生上述爭執時舉證責任在主張財產歸個人所有的一方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對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白銀糾紛案請示報告所作的批復,提供了這方面的極好例證。在該案中,被告唐學周於1985年3月翻建自有房屋時,在牆腳掘獲刻有乾隆字樣的白銀29公斤4兩。該房系唐氏家族的祖遺產,歷經數代均由唐姓家族人居住,從未變更過產權。族人皆知房下埋有白銀,解放前曾兩次掘獲。因年代久遠,白銀究竟系唐姓家族中何人所埋不能證實。原告唐紹清等以此白銀系高祖母遺產為由,起訴要求繼承,被告唐學周辯稱白銀為其父臨終前告知所埋,不同意原告繼承。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根據以上事實,白銀應認定為唐姓家族人所埋,視為原、被告等人的共有財產。
『肆』 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如何舉證
其一,將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納入債權人的舉證范圍,是「誰主張誰舉證」民事訴內訟原則的要求容。在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訴訟中,債權人的訴求主張通常包括兩方面:一是債權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二是繼承人繼承了被繼承人的遺產。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一般情況下,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生前債務的責任承擔,只限於所繼承的遺產范圍內。依民事證據法理,除法定的舉證責任倒置情形外,債權人就其上述積極主張負有舉證義務。因此,本案中的原告應對五被告是否繼承以及所繼承的遺產范圍進行舉證,並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其二,查明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是保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性和執行力的需要。基於確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債務的承擔及責任范圍的客觀需要,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范圍不僅屬於債權人的舉證范圍,也是法院審理和裁判必須查明的內容。「法律適用的邏輯結果,就是把抽象的法律規定轉化成當事人之間的具體權利與義務」
『伍』 債權人對債務人遺產的舉證責任,遺產的實際價值怎麼查
一、債權人對債務人遺產的舉證責任
債務人死亡後,債權人為了實現債權,只有將繼承人作為被告起訴,要求被告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清償債務以遺產實際價值為限,那麼,對遺產實際價值是多少該由誰承擔舉證責任呢?按照德國學者羅森貝克創立的法律規范說,將舉證責任分配給主張於已有利的法律要件事實的當事人,大多數情況下,債權人主張債務人有遺產,因此,對這一事實的舉證責任應由原告承擔;
繼承人否認有遺產,因為對於否認,否認者不須承擔舉證責任。
二、遺產的實際價值怎麼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對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作了進一步解釋為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根據上述規定,在庭審中,如原告沒有指出遺產所在,法官應補充詢問,調查清楚遺產是現金還是其他財產,對認定為遺產的物品,原被告對物品的價值有爭議的,應委託有資質的機構對物品進行評估,充分查清遺產的實際價值。
此外,還要查明遺產是否分割,因為遺產的分割與否決定著判決方式,這些都是作出具體確鑿判決的基礎。
『陸』 繼承權糾紛的舉證責任,繼承權糾紛訴訟要提供哪些證據
一、繼承權糾紛的舉證責任
1、如果雙方當事人對原告法定繼承人的身份無爭議,但對原告是否實施了繼承法第7條規定的導致喪失繼承權的行為發生爭執時,應當由被告對其主張的原告實施了該行為負舉證責任。
在原告有情節嚴重的虐待、遺棄被繼承人的行為得到證明後,如果原告主張他後來確有悔改表現,並得到被繼承人生前的寬恕,他就應當對上述事實負舉證責任。
2、在原告主張其為法定繼承人,要求繼承遺產,而被告否認其為法定繼承人時,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這類爭執通常發生在原告主張其為被繼承人的非婚生子女、養子女時。
如果原告為繼子女,雙方的爭執就集中在原告與被繼承人之間是否存在扶養關系。由於非婚生的事實,存在收養關系、扶養關系的事實是原告取得繼承權的法定條件,舉證責任自然應由原告負擔。
3、在雙方因是否放棄繼承權發生爭執時,由於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的,視為接受繼承,故應由被告對原告表示放殲繼承權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放棄繼承權後,在遺產處理前或訴訟進行中,只要有正當理由,法律允許繼承人反悔,但該繼承人應對其提出的正當理由負舉證責任。如果雙方對是否放棄受遺贈發生爭執,由廠繼承法要求受遺贈人必須在兩個月內作出接受與否的表示,到期長表示的,視為放棄,所以分擔舉證責任的情況與繼承權放棄與否沒生爭執時相反,應當由主張接受的一方對在法定期間內作出接受表示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二、繼承權糾紛訴訟要提供以下證據:
繼承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應當向法院提供的證據通常包括:
(一)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繼承訴訟時應當提交下列證據:
1、當事人身份證明材料(如:戶口簿、單位或居委會證明);
2、證明當事人是合法繼承人的、應當提交結婚證、戶口簿或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
3、當事人為無民事 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或精神病人的,應當提交監護人的身份證明資料,如身份證或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或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
4 、證明被告下落不明的,應提交被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村委會或公安機關的證明;
(一)如有委託代理人,代理人應當提委託書、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書並辦理公正手續。
律師作為代理人的,應當提交委託書、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書、律師證及律師事務所出具的證明。
(二)證明法定繼承或遺囑繼承法律關系成立的證據如下:
1、證明法定繼承人關系成立的證據:
(1)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書。
(2)被繼承人的婚姻、生育和贍養父母及撫養子女狀況的證明材料(在法定繼承人中如有死亡的,應當提交具體死亡事件、死亡證明及其婚姻子女的基本情況)。
(三)繼承人中有人放棄繼承的,應當提供親筆書寫的放棄繼承權書、公證放棄或有關部門證明放棄繼承權的證明書。
1、證明有房產的,應當提交房產證或購房合同、交款發票或出資證明。
2、證明有銀行存款並申請發調查的,應提交銀行帳號;證明有股票並申請法院調查的,應提交股東代碼、資金帳號;證明有車輛的,應提交行駛證、車牌號。
3、證明對方在公司擁有股權的,應提交該公司的工商登記情況、出資的證明等。
『柒』 遺產繼承訴訟如何確定原被告,訴訟中舉證責任怎樣承擔
起訴時原告只起訴了部分繼承人作被告,法院應當追加其他繼承人作為共同原告,或者其他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申請追加原告。 所以,繼承人不願做原告又不願做被告的不能列為第三人,只能選擇放棄或做為被追加的原告。
原則上,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
儒德律師在這方面很專業
『捌』 繼承人不願參加訴訟怎麼辦,繼承訴訟誰來承擔舉證責任
房屋繼承人不全,以部分繼承人為原告,部分繼承人為被告,起訴後,法院會通知其他繼承人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七十條
在繼承遺產的訴訟中,部分繼承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他繼承人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被通知的繼承人不願意參加訴訟又未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人民法院仍應將其列為共同原告。
『玖』 怎樣打遺產繼承官司
【案子管轄的問題】 對於繼承案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這就是說,繼承遺產的民事官司,當事人要到被繼承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或到主要遺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這是法律規定的專屬管轄,即當事人只能到上述法律規定的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到其他法院起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人民法院還有級別管轄的問題,對於繼承數額超過當地法院關於級別管轄規定的,應該到符合級別管轄的人民法院起訴。 【訴訟請求的問題】 1、明確訴訟請求的內容 一般來說,繼承案件的訴訟請求有兩點:一是請求法院依法判決原告繼承的遺產是多少,二是由被告承擔訴訟費用及其他費用。就本案而言,當事人在起訴時,只考慮了一般情況,而忽略了雙方當事人已經訴前就遺產繼承問題達成了協議的客觀情況,如果反悔而起訴,在提出訴訟請求時就必須明確請求法院撤消或變更原協議,同時也提出按照《繼承法》的規定依法繼承遺產。 2、處理好告多與告少的關系。 由於人民法院實行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則,告少了法院也不能依照職權主動干預,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告多比告少好,但多與少又是相對的,必須根據案件作具體分析,還要考慮告多與訴訟費用的多少之間的關系問題。 就起訴方來說,要把握以下向個方面: 一、要明確起訴的條件。 根據我國規定,當事人應該符合也下幾個條件: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否則,人民法院不受理。 二、符合起訴條件的,要寫好起訴狀。 起訴狀是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的一種訴訟文書。原告起訴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但以書面形式為原則,現在我國司法機關和法律部門都有專門的訴訟用紙,有固定的格式,按照規范要求去寫即可。但在寫起訴書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寫明訴訟請求,二是根據訴訟請求闡明訴訟事實和理由,事實要客觀真實,理由要充分。 就被告方而言,對原告的起訴要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不能之不置理。 現實中,有的被告感到原告是無理告訴,或知道無理就不進行答辯了。不答辯雖然可以,是行使權利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次辯解的機會,也失去了使法官全面了解案情的機會。這樣,將直接影響自己的訴訟效果。 其次,要正確對待。 先要看對方主體是否合格。有無管轄權異議的問題,進而對訴狀中的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答辯。 再次,就是寫好答辯狀。 答辯狀是被告針對原告的起訴,根據事實、證據和法律規定駁斥對方,提出自己的主張要求的訴訟文書。答辯狀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原告的起訴中的訴訟主體是否合格、列舉事實是否真實,主張有無證據,請求是否合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力求做到針對性強、邏輯嚴密、條理清楚,證據充分、論述有力。 律師是專業人員,具有法律知識全面,訴訟經驗豐富,因而,請律師就成為打官司的首選。當然,如果案情比較簡單,自己又能說的清楚,就沒必要請。但往往有的案件比較復雜,當事人又缺乏法律知識,無技巧和經驗,請律師就非常必要了。 2、把好證據關。 從法律上講打官司,就是打證據。沒有證據的支持,即使有關系,也只能贏一時,不能贏到底。因此,當事人能否把好證據關,是成敗的關鍵。 要全面地收集好證據,運用好證據,僅靠當事人自己是不行的。這時,律師的作用就不能低估。根據民事訴訟案中舉證責任的基本原則誰主張,誰舉證。因此,當事人每提出一個主張,就必須有相應的證據予以支持。 打官司就是打法律,鬥法律,所以也得有戰略戰術。法律有實體法和程序法之分。 就實體法來說,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繼承法律適用方面的司法解釋。由於繼承案件種類很多,因此,打官司的過程就是尋找法律的過程,當事人必須依具體案件找相應的法律依據。 就程序法而言,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的司法解釋。當事人應當請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依法作出處理。 二是掌握庭審技巧。 庭審技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藝術。當事人應當針對相關案情,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論辯方法、技巧等手段,盡可能使案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一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