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仲裁三階段如何調解更有效
近年來,貴州省織金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以爭議調解為重點,進一步規范爭議案件處理。在這個過程中,該院總結發現,在仲裁開庭前、庭審過程中、開庭後三個階段進行調解,應各有側重:
做好當事人思想工作,重視庭前調解
典型案例:
趙某於2016年5月提出仲裁請求。他是某煤礦的一名採煤工,2016年3月在工作時受傷,已被認定為工傷並鑒定為傷殘十級。趙某請求仲裁該煤礦一次性支付工傷保險待遇7萬余元。他曾多次找到礦方負責人朱某,但協商無果。
處理過程:
簡要分析基本案情後,可推知本案爭議之所以產生,是由於用工企業負責人法律意識淡薄,逃避責任、拖延時間、漠視職工合法合理訴求。該案爭議並不大,做通該企業負責人朱某的工作即可解決。於是仲裁院辦案人員分別與朱某和趙某進行談話:一方面耐心傾聽趙某的傾述,讓他心中的怨氣有一個發泄渠道,使其盡快恢復理智;另一方面,重點向朱某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讓其知曉用工企業所肩負的法律責任和社會擔當。經過4個工作日的耐心勸誡,最終促使礦方願意向趙某一次性賠付所有工傷保險待遇,實現了案前調解。由此可見,前期准備工作越充分,案前調解工作進展越順利,時間成本越低。
聚焦主要矛盾,提高庭審調解率
典型案例:
張某於2016年8月申請仲裁,稱自己在某房地產公司擔任法律顧問一職,2015年2月26日進入該公司工作,在工作期間與公司高層領導發生口角,於2016年7月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他請求裁決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12000元;因企業與自己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請求裁決公司支付雙倍工資差額11萬余元。
處理過程:
仲裁院辦案人員詳細審閱了張某的仲裁申請書和提交的全部證據材料,並多次與他進行溝通,得知張某與該企業老總原本是朋友關系,爭議的起因是張某的薪酬經常被無故剋扣拖欠,日積月累之下雙方矛盾激化。因此,在整個開庭過程中,仲裁員以營造和諧寬松的庭審氛圍為基點,採用平和磋商的庭審方式,從法律、道德、情感等各個角度進行勸解,運用調解技巧、法律知識等消除雙方的非理性對抗,積極引導當事人作出符合法律規定的基本判斷,促使雙方當事人在庭審中互諒互讓,最終當庭調解。
加強庭後調解,體現和諧仲裁宗旨
典型案例:
申請人陳某提交仲裁申請,稱自己是某煤礦的一名採煤工人,2015年2月進入該煤礦工作,2016年7月在工作時突然感到胸口發悶、呼吸困難,醫院診斷結果為疑似塵肺。為了進一步治療,醫院提出需要陳某提供職業證明。可當陳某要求該煤礦出具證明時,礦方負責人根本不承認與之存在勞動關系。陳某隻能先申請確認與該煤礦存在勞動關系。
處理過程:
該案開庭審理中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礦方聲稱,陳某當初沒有進行入職體檢,現在突然發現疑似塵肺,他們判斷陳某屬於訛詐行為,因此才拒絕承認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庭審結束後,辦案人員根據庭審筆錄及質證結果分析認為,實際上是企業故意利用「一裁兩審」的程序拖延時間。庭審後,仲裁員從兩個層面對該企業負責人進行勸說:一方面,陳某沒有進行入職前體檢卻能進入企業上班,本身就是因為企業內部用工制度不完善,而非訛詐行為;另一方面,目前司法制度已經改革,有案必立、辦案從速,借「一裁兩審」拖延時間意義已經不大。經過幾輪交涉,礦方負責人最終同意出具職業證明。
由此可見,庭審後的調解工作,一般只要認真分析案情,預判企業的心理預期,與企業負責人溝通過程中切中要害,講清利弊關系後,是有一定幾率促成調解成功的。
⑵ 勞動仲裁和訴訟過程中可以自行和解嗎
和解是勞動糾紛解決過程中任何階段都可以使用的一種有效解決途徑。在仲裁和訴訟過程中,仲裁員和法官應當對爭議當事人雙方進行調解工作,促使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並由仲裁庭和法院製作調解書。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裁決或判決。同時,在仲裁和訴訟中,當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之後,當事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請或者起訴。但應注意,撤回仲裁或訴訟後的調解協議,不能做為法院強制執行的依據。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可以自願簽訂的和解協議,只要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是有效的。但協議中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失衡,仲裁委或人民法院可予以適當調整。
另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就工傷保險待遇達成的協議在履行完畢後,勞動者以雙方約定的給付標准低於法定標准為由,在仲裁時效內要求用人單位按法定標准補足差額部分的,法院一般會予以支持的。
所以,勞動爭議和解協議涉及到法律和政策規定的方方面面,建議在律師的指導下進行。
………………不明白 地方 問下勞動律· 師們 去【 http://tieba..com/p/4584061679 】可 實際 互動訪問了解 哦。
⑶ 和解,調解及仲裁的區別
1,和解:一般是指當事人之間就爭議的事項,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內。
2,調解:容一般是指當事人之間就爭議的事項,在第三人或組織主持下,自願協商或通過教育疏導,促成各方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3,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仲裁機構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
區別:1、從當事人上講:「和解」一般是爭議當事人之間;調解要有第三人或組織主持;仲裁的主體是仲裁機構。
2、從自願性來看:和解是當事人主動自願達成某種合意,調解要有第三人或組織主持,仍是以當事人自願為前提,仲裁則是可以依法強製做出。
3、從法律效力上講:和解沒有法律強制力,當事人可以反悔;調解經司法確認,有法律強制力,可以憑此申請強制執行,普通的調解協議雖然有法律效力,但是不能以此申請強制執行;仲裁有法律效力,可以憑此要求強制執行。
⑷ 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一、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為三者作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相互輔佐、交相並存,又以其各自相對獨特的調整機制而相互獨立,是現代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種可供其自由選擇的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和方法。
二、調解,仲裁,訴訟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調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當事人之間調停疏導,幫助交換意見,提出解決建議,促成雙方化解矛盾的活動;
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訴訟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解決訟爭的活動。
2、特殊性不同
調解員可以採用其認為有利於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方式對爭議進行調解。這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調解程序開始之後,調解員可以單獨或同時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調解;
調解員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的,可向他方當事人通報單獨會見的情況,當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調解員可以對爭議進行面對面的調解,也可以進行背對背的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方案。
仲裁異於訴訟和審判,仲裁需要雙方自願,也異於強制調解,是一種特殊調解,是自願型公斷,區別於訴訟等強制型公斷;
對於訴訟,平等主體當事人之間發生經濟糾紛提起訴訟,適用《民事訴訟法》解決紛爭。
3、形式不同
調解主要有四種形式:訴訟調解(法院在訴訟過程中的調解)、行政調解(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調解)、仲裁調解(仲裁機關在仲裁過程中的調解)和人民調解(群眾性組織即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
人民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進行的調解;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調解;行政調解是基層人民政府或者國家行政機關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仲裁調解是在仲裁機構主持下進行的調解。在這幾種調解中,法院調解屬於訴內調解,其他都屬於訴外調解。
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司法機構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
⑸ 仲裁中的和解、調解和裁決分別是指什麼
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裡面分這三種情況。
1、和解。一般發生在仲裁前,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問題解決。
2、調解。一般庭前沒有和解,在庭審後,在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主持下,仲裁員詢問,雙方是否達成調解意願,如果有意願,則根據雙方意願及雙方妥協程度具體協調好解決方案。
3、裁決。在既沒有庭前和解又在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主持詢問下沒有達成調解協議。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會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裁決。
補充:若對及沒有和解又沒有達成調解且對裁決不服則可以訴諸人民法院。
⑹ 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解決爭議的方法只能為調解。當糾紛發生後,若一方堅決不同意調解,此時解決爭議的
可以直接通過訴訟方式解決。
⑺ 和解 調解 仲裁 訴訟 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區別是什麼
發生民事糾紛後解決的途徑有:和解 調解 仲裁 訴訟等法律解決途徑。版
區別在於—權—
和解是雙方當事人或有第三方介入進行協商,將糾紛在雙方認可的情況下達成的處理的方式或辦法,使糾紛在不傷和氣情況下解決。
調解是在各方當事人自願的情況下,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社會行政機關或機構、所在地的相應組織、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具有當事人都認可具有公信力的公民(多為長者或民眾威信高的人)等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書。對當事人各方形成約束作用。
仲栽主要是針對合同、約定、協議等法律文書,及勞動糾紛等,雙方當事人在執行和理解上存在偏差,無法解決時,由相關法定的具有資格機構進行栽定,仲栽具有法定執行力。
訴訟是在以上程序不能解決時或一方當事人認為須要通過起訴方式解決的法定程序。(但勞動糾紛法定了必須經過調解和仲栽後才能訴訟)。通過訴訟而得到的判決、栽決、庭前調解書具有了法定約束力和申請強制執的法定依據。
⑻ 調解書表述為經仲裁主持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雙方解除勞動合同。是屬於正常離職還是自動離職
達成協議調解書送達的不能提起訴訟,但可以申請再審。
根據《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庭裁決前,應當先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發生法律效力。
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當事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前民事訴訟。但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違反自願原則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申請再審。申請再審期間,不停止調解書的執行。
《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
第四十二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應當先行調解。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
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發生法律效力。
調解不成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⑼ 仲裁和調解具體指的是什麼
1、仲裁的概念
關於仲裁的概念,中外學者們有不同的定義和解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副主任王生長對仲裁所下的定義是:「仲裁是指各方當事人自願將他們之間發生的爭議交給各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審理和解決,該裁決對各方當事人均具有約束力,能最終解決爭議」。 無論對仲裁定義如何界定,也就是說,無論怎樣表達仲裁的含義,下列一些因素都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遺漏的:
(1)仲裁作為解決爭議的一種方法,不是一種簡單的、隨機的方法,而應遵守一定的程序,這一程序的來源有:當事人的協議、仲裁員的決定或法律的規定。這種方法不同於訴訟,也不同於調解或其他解決爭議的辦法。
(2)仲裁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選擇的一種方法。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是仲裁的基礎,是否同意仲裁及仲裁如何進行均由當事人合意決定。協議一經達成,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任何一方不得反悔,惟有雙方共同協議才能推翻從前的協議。
(3)仲裁是由第三者以私人身份獨立裁判的一種爭議解決方法。第三人的知識、閱歷和決定權很重要。第三人行使的權力是爭議雙方共同讓與的,因此與雙方當事人只能保持等距離的關系,不得偏向任何一方,與任何一方不存在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仲裁員應當是一個中立的第三人,也是雙方當事人合意的決定者(參見王生長觀點)。
(4)仲裁是一種第三者裁判能最終解決爭議的一種方式。所謂「最終解決爭議」有以下兩個含意:①第三者的裁判為當事人各方事先接受,對當事人各方有約束力。這里,事先接受是問題的關鍵。②第三者的裁判是具有執行力的法律文書,國家法院承認其效力並依法執行。沒有國家法院的承認和執行,第三者裁判對當事人形成不了任何威懾力。
2、調解的概念
調解是一種傳統的非訴訟爭議解決方式,具有比仲裁更為悠久的歷史。《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對「調解」作了如下解釋:「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之間發生民事權益糾紛,由當事人申請,或者人民法院、群眾調解組織認為有和好可能的,為了減少訟累,經法庭或者群眾調解組織從中排解疏導、說服教育,使當事人互相諒解,爭端得以解決,是謂調解」。
調解的主要因素有:
(1)作為爭議解決的一種方式,同仲裁、訴訟一樣,調解也可以導致爭議的解決。當事人通過互諒互讓達成和解,消融糾紛,能夠徹底解決爭議。
(2)同仲裁一樣,調解是當事人自願採用的爭議解決方式。
(3)調解是一種協助程序,當事人出讓自己的處分權給中立的第三者。在法律和實際意義上這種出讓並不是完全出讓,而是有保留的出讓。
(4)調解是一種非法律化程序。調解員的任務不同於仲裁員的任務和法官的職責。後者必須依法律規則裁判,是爭議的最終決定者。而調解員的任務是協助當事人磋商,促進他們找到和解辦法。因此,調解員是當事人之間的說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