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解決幼兒之間的糾紛
一、保護孩子不是「護犢子」
反觀整個事件,小林的家長之所以反應這么激烈,無非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被人搶了玩具還推倒在地,腦袋上磕了一個大包。想要保護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天性,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
可是,兩個孩子年齡相仿,身材各方面都相仿,玩的過程中有爭執,也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這樣的小爭執才給了他學習處理爭端的好機會。反之,如果是兩個孩子年齡差異比較大,或者是體型差異比較大,明顯地恃強凌弱時,那就強烈建議家長出面協助解決。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已經踏出了與人交往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應該試著自己去處理一些簡單的人際關系了,小江的家長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屬於霸凌事件,況且在這件事的處理過程中,小江的家長是否把握好了一個度呢?一旦越過那個度,自己反而成了他嘴裡口口聲聲說的「霸凌者」。
後來這件事在家長中傳開之後,班裡很多家長都跟老師交代不要讓自己孩子跟小林在一起玩,有的家長甚至說「我家沒有錢,萬一我家孩子碰到小林了,我可賠不起」。
這個家長本以為自己用這種方式保護孩子不受欺負,卻沒想到這之後,孩子在班裡受到了孤立。沒有人陪他玩兒,也沒人跟他做朋友,估計連老師都要敬而遠之了吧!聽老師說最近一段時間孩子都有病請假在家,放了寒假之後就准備轉學了。不難想像,這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孤獨和寂寞!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二、孩子有沒有能力處理好爭端矛盾
前段時間我帶三歲多的兒子出去,走到一個要下三層台階的地方,台階下面站著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孩子,我兒子剛下了一個台階,這樣剛好跟台階下那個男孩目光平視,本來是友好地想去跟那個大哥哥玩的,沒想到大哥哥看到他過來,使勁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坐在了台階上。
我正想上前拉起他,沒想到他動作靈敏地一骨碌爬起來,毫不示弱反擊似地使勁推了那個大哥哥一把,那個男孩被他一推往後踉蹌了幾步。我生怕小男孩反手打他,但又想靜觀一下事態發展,看他們最終會怎麼樣。沒想到短暫的沉默之後,兩人竟然對視一笑,愉快地聊起天來了。
我們的孩子漸漸在長大,逐漸會建立自己的社會小圈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之間更是如此。孩子的糾紛是由他們的天性所決定,而不是好孩子壞孩子的標准來決定,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矛盾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並且學會了磨煉和成長。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三、幼兒產生糾紛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 孩子的年齡因素
幼兒時的孩子因其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很低。但幼兒從很小就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望與人交往,卻又害怕被人拒絕,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道德認識與行為認識常常脫節,不懂得如何去與人合作,便容易產生矛盾。
比如當別人坐在自己的位置時,孩子便覺得那是自己的位置,一聲不響地去拉,而坐在凳子上的孩子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再或者孩子喜歡某種玩具,而那種玩具剛好別的孩子在玩,就可能直接去搶,從而發生糾紛。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周圍的環境因素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甚至有的家庭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由著孩子,家人對孩子的愛和付出是不求回報的,這就讓很多孩子把別人理所當然地接受別人的關心,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而來到幼兒園之後,幼兒園里的一切都需要跟別的小朋友共同分享,雖然也有固定屬於自己的物品,但玩具之類的公共物品還是不能據為己有,孩子自然心裡不平衡,這就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
3、 孩子的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溫順,有的孩子則相對急躁,有的孩子善於與人交往,有的孩子則喜歡一個人玩,但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只要在集體中生活,就避免不了與人發生爭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孩子可能自身不好鬥,但是在跟孩子交往過程中被搶玩具或者吃了虧,家長知道後可能就會教給孩子用暴力解決糾紛,慢慢地由於外界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四、孩子發生糾紛家長應該怎麼辦
1、 家長不要隨意充當裁判
在不了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家長不要輕易地判斷對錯,也不要盲目介入。
事實上幼兒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幼兒都可以自己解決好,我們作為家長只需要大膽放手,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如果遇到別人欺負自己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與他協商,協商無效時再請求大人幫助。
如果別人不小心碰到自己,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和原諒,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多說禮貌用語,比如說「請」、「對不起」、「沒關系」等等。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2、 讓孩子自然體驗與人交往的規則
平時我們都會告訴孩子遇到糾紛時該怎麼做,也會給孩子灌輸與人友好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一旦與人發生爭執時,孩子也會受其情緒控制而將平時的叮囑拋於腦後。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僅僅要告訴他發生矛盾後該怎麼做,還應告訴他實際發生糾紛時可能對他的情緒和行為造成的影響,並指導孩子去實踐、練習如何用理智和恰當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3、 家長應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面對與人交往的矛盾,我們也要盡量做到不與人發生過激爭執,採用平和的方式解決爭端。尤其是看到孩子吃虧的時候,首先要分清事實,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威脅恐嚇對方。一旦發生這樣的事,一方面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了「依靠」,凡事都可肆意妄為。另一方面也有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孩子的家長都來看看吧
我們都終將成為家長,我們每個人也都曾經是個孩子,所以我們都應該知道,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糾紛都是成長的一種必然,是我們作為群體生活的人所無法避免的生存方式。我們作為家長,適當的時候也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與人交往的各種矛盾,我們只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相信一定能收獲一個健康、樂觀的好孩子!
㈡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糾紛家長怎麼辦
孩子出現糾紛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一定要告訴孩子不計較。不要小事斤斤計較,計較的結果就是為以後的沖突埋下伏筆,有可能釀成大禍。有許多案件都是由小事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教育孩子凡是不計較,這樣的孩子在以後從事工作的時候也是有力的,因為不計較他會得到賞識。先要孩子如實地將事情的經過講清楚,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以「是他先動手打你的,是嗎?」等話語誘導他們,而是鼓勵孩子做誠實的人。 和孩子共同探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孩子受欺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別人無意識的行為;其二,歸根結蒂是自己孩子不對;其三,確實有一些專橫的孩子恃強凌弱,以大欺小。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根源,有利於**地解決好糾紛。可以問問孩子「你准備怎麼辦」,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解決身邊發生的事。凡事都由父母拿主意,會使孩子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在找到孩子受欺負的原因後,我們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想一想該怎麼辦。 與孩子一起商討處理問題的方法。對於別人無意而造成的傷害,我們和孩子都應持著原諒對方的態度,及時給予安慰。倘若原因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則應說服孩子先向對方道歉。如果責任完全在對方,則鼓勵孩子去和對方講理。 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而約束孩子的交往。有些家長因為孩子生得弱小,常被人欺負,而將其關在屋內,阻值他與同伴交往。這種做法好似愛護,實質上是害了孩子。痛楚的經歷,加上父母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對孩子的個性未嘗不是一種良好的磨練。
㈢ 婚姻孩子糾紛問題
你好,女方是可以帶走孩子的,可你的好好想想,帶走了孩子娘家都有誰支持你,可以幫你帶孩子,畢竟孩子太小了,如果沒有人幫你你的收入怎麼來,怎麼養孩子,為了孩子你的好好想想走了之後孩子怎麼安排,你的收入都的安排好了,事倍功半在行動。
㈣ 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1. 孩子間發生沖突不是好事,要馬上制止。
——要根據沖突的類型來判斷,孩子能解決的,盡量讓他們自己解決。
2. 我的孩子有沒吃虧,吃虧了就教孩子去打回來。
——家長要了解沖突的原因,給予孩子安慰,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求助,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3. 我的孩子佔便宜了,贊許孩子能幹。
——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孩子不可能永遠占上風,要引導孩子學會退讓、包容,學會用妥協、合作的方式解決同伴沖突。
4. 我的孩子又闖禍了,馬上責怪。
——了解孩子發生沖突的原因,要傾聽孩子的申辯,要接納孩子,幫助孩子分析對錯,教給孩子一些解決沖突的方法。
孩子間的沖突不可避免,給家長一些建議:
課後總結
各位爸爸媽媽要明白,孩子間發生沖突並不是壞事情,而是孩子學習解決沖突的最好時機。
沖突中如果能以協商、謙讓、互助、合作的方式解決,孩子能逐漸學會考慮沖突雙方的觀點和需要,提高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孩子間的沖突在成長過程中有獨特價值,積極應對利於孩子去「自我中心化」,逐漸社會化。
家長要正確引導,在合適的時機介入;要了解沖突的過程原因,理解孩子、安慰孩子;要正確利用沖
㈤ 應怎樣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糾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們為了爭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紅耳赤,甚至是滿臉淚水這樣的情況,家長見了,有大聲訓斥的,有出面調停的。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在家長眼裡,爭吵歷來是不被認可的、影響友好關系的事情。但事實上,幼兒之間出現糾紛是自然的現象,並非都是壞事,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首先,我認為孩子間產生糾紛,是孩子體驗寬容、謙讓的好時機。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玩,大人也會讓著他,沒有人會去爭搶。到了幼兒園,同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現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情,同伴間對事件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處,學會互相謙讓。 其次,孩子間的糾紛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課程。理論上講,孩子之間的糾紛是他們在最初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在應對糾紛中,他們逐步學會觀察和思考,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逐步掌握人際交往的本領。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處理糾紛的機會,當幼兒處理得當時,應給予肯定、鼓勵。但又不能聽之任之,應適時加以引導。當孩子處理不當時,應抓住機會,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了怎樣協調與別人的關系。這種技能的掌握,對孩子們而言將終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間的糾紛,還有利於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應持冷靜觀察的態度,而給孩子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出現處理困難時,家長也不一定要馬上出面,可以提幾點建議供孩子選擇,讓孩子懂得,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為家長,對待孩子間的糾紛,不必大驚小怪,而應冷靜對待、正確引導,這樣才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教師案例:鏡頭一游戲活動:趕小豬 老師:「她推我。」老師:「他也推了我。」兩個情緒激動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責著對方的不是。經過了解得知:原來是在游戲時,排在後面的萌萌插隊到淘淘前面,於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鏡頭二 案例分析 一、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由於成人的溺愛、嬌慣,養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為無約束。生活上的優越環境和過分地照顧,使幼兒產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齡因素: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於對生活經驗的缺乏。使他們在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上背道而馳,易於與他人發生糾紛。 三、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以及遺傳因素而使幼兒心理發展的情況也有各種差別。在不同環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綜上述原因,我認為對幼兒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產生糾紛時,教育者應明辨是非,處理公平;方法靈活,使人信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反思: 對幼兒不正確行為要認真了解,分析發生的原因、動機和後果,具體地向幼兒解釋、說明,指出錯誤的行為及後果,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錯誤行為。不能簡單粗暴的解決了事。孩子發生糾紛固然上破壞了教學秩序給老師增添了負擔,但孩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中學習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 (一)、分析 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困擾父母和教師的一個主要問題。成人都希望幼兒之間能友好相處,能夠避免矛盾和沖突,因此往往更加關注幼兒之間因游戲、玩耍而產生的爭執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師會認為幼兒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制止和干預的方式。事實上矛盾和沖突不僅有助於認知的發展,而且有有助於提高個體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阻礙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 (二)、策略 1、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身心放鬆,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 2、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強幼兒的常規訓練,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並嘗試自己解決。 3、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發生糾紛的教育活動,讓幼兒觀看並進行討論,讓幼兒在情景設計中嘗試解決糾紛,教師進行隨機教育,引導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實上幼兒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也是此階段幼兒「自我調節機制」發展的一個特點。幼兒之間的糾紛現象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人際交往形式。對幼兒來講,他們正是通過交往中的「糾紛」來明辨是非、調整自己,尋找與同伴交往的適宜方法,並逐步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與合作,學會一些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做人的准則。為此,教師要敢於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 (三)、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會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的制止和干預,更甚者會要求孩子受到欺負了,就要「報復」回來。
㈥ 怎樣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糾紛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先做調查再處理。
對於孩子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分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在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孩子生活在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