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榮譽權的侵權表現

榮譽權的侵權表現

發布時間:2021-06-23 10:11:17

⑴ 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的侵權表現

第九十九條 公民享來有姓自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⑵ 侵害榮譽權的民事責任構成,必須具備哪些要件

侵害榮譽權的民事責任構成,必須具備以下四個要件:
(1)有侵犯榮譽權的違法行為。《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侵犯榮譽權的行為主要表現在:
1)非法剝奪他人榮譽稱號。這是典型的侵害榮譽權的行為。榮譽稱號是有關機關通過特定的程序授予有特殊貢獻的特定人,凡非依法定的程序和條件而剝奪他人的榮譽稱號的,均為侵害榮譽權的行為。
2)非法侵佔他人榮譽。一般來講,侵權人與榮譽權人有—定的聯系。本案中,原告所獲設計特等獎,是他獲得的榮譽,依法享有榮譽權獲得的獎杯、證書等理應歸其所有。被告欲借原告獲獎證明達到炫耀自己的目的而強占原告的獎杯等,於法無據,屬於非法侵佔他人榮譽的行為。
3)以侮辱誹謗方式損害他人的榮譽。這種行為只是以損害他人榮譽為目的。
(2)有侵害榮譽權的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具體包括:
1)榮譽損害事實,包括榮譽的實質損;和榮譽的形式損害;
2)榮譽的精神利益遭受損害;
3)榮譽的物質利益遭受損害,包括因侵權行為使權利人所得的物質利益沒有獲得,對已獲得的物質利益無法進行支配。本案屬於後一種情況。

⑶ 榮譽權的侵權行為有哪些

榮譽權,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貢獻或特殊勞動成果而獲得的光榮稱號或其他榮譽的權利。榮譽是對公民的一種精神鼓勵,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 不得非法剝奪公民已經獲得的榮譽稱號、榮譽證書和獎章。
一.非法剝奪他人的榮譽。
是最典型的侵害榮譽權的行為。它是指未經法定程序,沒有法定理由,並由法定機構作出就宣布撤銷或剝奪權利人的榮譽。如某廠職工高某多次獲省勞動模範稱號,並給予兩次晉升工資的獎勵。後來,因揭發廠長有經濟問題,遭到廠長的報復。該廠長宣布取消高某省勞模稱號,取消其獎勵的工資。在這一案件中,高某獲得的榮譽是經省政府批準的,該廠長根本無權宣布撤銷此榮譽,故屬非法剝奪榮譽,構成了對高某榮譽的侵害。
二.非法侵佔他人榮譽。
是指對他人獲得的榮譽,行為人以非法手段進行冒領、強占或偷竊。如某縣決定對見義勇為的農民劉大民授予榮譽稱號並頒發獎金,參加頒獎儀式的通知寄出後,郵遞員誤將信送到了與劉大民同村的劉大明手中。劉大明乘機冒充劉大民領取了榮譽稱號和獎金。在本案中,劉大明就侵犯了劉大民的榮譽權。
三.低毀他人獲得的榮譽。
是指有的人因各種原因,如對他人獲得榮譽心懷忌爐等而低毀榮譽權人,引起他人對榮譽權人榮譽的獲得的懷疑,因而構成對他人榮譽的侵害的。
四.侵害榮譽權人的物質利益。
是指對榮譽所附隨的物質利益進行侵害的行為,它包括拒發或扣發獎金、毀壞獎杯、獎章、獎狀等行為。如某單位根據規定對本單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授予榮譽稱號並各獎勵兩萬元。後因有人反映獎金數額過高,單位領導便擅自決定,對獲獎人員只發給1萬元獎金,剩下的1萬元捐給工會,用作工會活動經費。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扣發應得物質利益的行為,構成了對榮譽權的侵害。

⑷ 侵犯榮譽權的行為一般有哪些

如果說名譽是社會對一個人的起碼評價,榮譽則是社會對某些公民或法人的更高層次的評價,是國家、社會對公民、法人在生產經營、科學實驗、文化教育等活動中做出貢獻、取得成果所給予的精神鼓勵,如「三好學生」、「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優秀教師」、「產品金質獎」等等。公民、法人對自己依法取得的榮譽不受侵犯和剝奪,這就是榮譽權。
侵犯榮譽權主要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榮譽,主要是一些與頒獎或授予榮譽有關的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非經法定程序和理由,宣布撤銷或剝奪榮譽人的榮譽;還有的表現為對他人獲得的榮譽非法竊為己有,嚴重低毀他人的榮譽,拒發、扣發榮譽入應得的物質獎勵,故意毀壞榮譽人的獎品、獎杯、獎狀以及其他物品。

⑸ 榮譽權 的侵權形式

一、名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並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它是人格權的一種。這些被維護的名譽是指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受法律的保護。
二、名譽權的侵權形式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過言語、文字或者行為舉止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行為的主觀狀態應當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行為舉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則》第101條後端規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民通意見》第140條規定,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行使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二)誹謗
誹謗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散布有關他人的虛假事實,導致他人名譽降低或者毀損的行為。誹謗的主觀狀態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語、書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虛假事實散布開來的方式。《民法通則》第101條後段規定,禁止用誹謗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在文學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實姓名,或者未寫明原告的真實姓名和地址,但對人物特徵的描寫有明顯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小說內容存在侮辱、誹謗情節,致其名譽受到損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
(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徐良訴上海文化藝術報社等侵害名譽權一案的復函》中認為,被告趙偉昌根據傳聞,撰寫嚴重失實的文章「鎖甲三千元帶來的震盪」和被告《上海文化藝術報》社未經核實而刊登該文,造成了不良後果,兩被告的行為均已構成侵害徐良的名譽權。
有關機關和組織編印的僅供領導部門內部參閱的刊物、資料等刊登的來信或者文章,當事人以其內容侵害名譽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機關、社會團體、學術機構企事業單位分發本單位、本系統或者其他一定范圍內的內部刊物和內部資料,所載內容引起名譽權糾紛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做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或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因提供新聞材料引起的名譽糾紛,認定是否構成侵權,應區分以下兩種情況:
(1)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2)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的,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但借機誹謗、詆毀,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
三、名譽權侵權的法律責任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該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與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⑹ 名譽權和榮譽權的區別

榮譽權和名譽權的區別有以下方面:

1.主體不同。榮譽權的主體特定,僅為獲得光榮稱號或嘉獎的民事主體享有;而名譽權是所有民事主體都享有的一種人身權。

2.客題不同。榮譽權的客體是榮譽稱號、證書、勛章、獎章、獎狀等,而名譽權的客體是公眾對他人的社會評價。

3.取得的程序不同。榮譽權需要有關機關或單位授予榮譽的程序而取得,而名譽權的取得無需授予等特殊程序,是自然就享有的。

4.能否被取消、剝奪不同。榮譽權可依法被剝奪,名譽權不能以任何方式剝奪。

5.侵害方式不同。榮譽主要是否定、貶低、褻瀆他人的榮譽等的方式侵害,或者非法剝奪他人的榮譽,而侵害名譽權主要是侮辱誹謗。

閱讀全文

與榮譽權的侵權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