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依據現行法律規定,公民環境權受侵害時,可以尋求什麼樣的救濟途徑
答案ABC. 向有關部門投訴、到執法部門控告、舉報、到人民法院起訴都是維權的方式。 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是管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廢除,與維權無關。
『貳』 如何理解環境權是一種新型的權利
1、環境權是一項新型的人權,是每個人與身俱來的基本權利,它既是一項法律權利,同時也是一項自然權利,是不能剝奪的。因為該項權利的剝奪就意味著主體生存基礎的喪失,所以每個人可以不因其年齡、性別、職業、地位以及犯罪狀況等因素而剝奪其與身俱來所享受的環境權利。即使是在環境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或在其他場合中,人們也可以把環境權作為一種自然權利而不被剝奪。因為從保證獲得了生命形式的人能夠活下去的最低要求考察,環境權遠在法律定型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環境作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素,始終與人類社會相伴隨。為此,無論法律規范是否出現環境權的概念,環境權的內容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尚未通過法律要求國家擔負起保障人的環境權實現的責任而已。
2、環境權是一項主體廣泛的權利,它既是一項個人權利,也是一項集體權利,同時還是一項代際權利。它既適用於對有生命的個人的環境權益的保護,也適用於對具有復合性質的人的某類的法人及其他組織、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的環境權益的保護,同時還適用於對尚未出生的後代人的環境權益的保護。而正是基於這一點,當環境權遭受侵害時,法律為其提供了多種救濟途徑,既可以援引私法,也可以通過公法,甚至還可以訴諸國際法予以解決。
3、環境權是一項價值取向多重的權利,它既體現人的權利,也反映自然的權利。因為人與其他生物物種種群同處在地球的生物圈內,參與地球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遵循著生命物質生生死死的演化歷程,一同受自然規律的支配。為此,人與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人有享用適宜環境的權利,意味著環境具有滿足人需要的功能和價值;人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意味著環境有受到人尊重的權利。而環境權則體現了這一要求,比如,野生動物保護法就是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生存和發展的。再如聯合國《世界自然憲章》亦指出:「每個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其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得到尊重,為了給予其他有機體這樣的承認,人類必須受行為道德准則的約束。」該憲章還宣布:「應尊重大自然,不得損害大自然的基本過程。」,凡此種種均表明環境權既反映了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也體現了自然對人類的價值和作用,它既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其他生命物種的尊重,其價值取向不僅包括有生命的人,還包括有生命的其他物種,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目的。
4、環境權是一項與義務結合緊密的權利。大家知道,權利和義務是有區別的,權利享有者有權決定行使或不行使自己的權利,而義務承擔者不履行義務卻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在環境社會關系中,由於環境為人類共享共有且是具有生態、地理的整體,所以,所有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環境權均是平等的,每個環境法律關系主體在享受和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承擔了不對其他主體所享受和利用的環境造成損害的義務;而且,當代人在享受和利用適宜環境的同時,還承擔了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構成危害的義務。由此可見,環境權是一項與義務結合十分緊密的權利。在環境社會關系中,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只有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在享用適宜環境權利的同時承擔保護環境的義務,才能真正實現有關各方的環境權益。正是基於環境權的這一特性,各有關法律在確認環境權的同時,也都相應地規定了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保護環境的義務。比如,《人類環境宣言》第21條原則規定,各國有按照其環境政策開發資源的權利,同時亦有責任確保在其管轄和控制范圍內的活動不致損害其他國家的環境或本國管轄范圍以外地區的環境。又如,瑞士聯邦憲法第24條和第25條既規定了聯邦在自然環境方面的權利(包括對環境的使用權、監督權、立法權等),也規定了聯邦的義務。再如,前蘇聯1977年憲法第12條和第18條既規定了法人及其他組織使用環境的權利,也規定了其保護環境的義務。至於各國法律對公民環境權的規定更是普遍以權利和義務同時提出的形式來規定的。比如,匈牙利的《人類環境保護法》就規定,公民有享受適於生活的權利,同時也有遵守各項環境保護法律規定並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義務。
5、環境權是一項內容豐富的權利。由於環境權的客體是包括具有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的環境自然資源,為此,環境權的內容也包括了生態性權利和經濟性權利。前者體現為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對一定質量水平環境的享有並於其中生活、生存、繁衍,其具體化為生命權、健康權、日照權、通風權、安寧權、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觀賞權等。後者則表現為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具體化為環境資源權、環境使用權、環境處理權等。此外,基於環境權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可分割性,環境權的內容還包括了保護環境義務方面的要求,諸如環境管理權、環境監督權、環境改善權等等均是。由此可見,環境權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既可以通過國際法,國家憲法以宣言式的規范對其作出概括性規定,也可以通過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等部門法將其具體化而作列舉性規定,從而使其得到更加周密和完整的保護。
6、環境權是一項有限度的權利。盡管環境權的主體十分廣泛,內容相當豐富,但是在權利行使的方式上卻具有一定的限度。這是因為環境侵權的原因事實諸如排放煤煙、傾倒廢物、流放廢水、開發資源等,其本身常常是各種創造社會財富、增進公共福利的活動在進行過程中的附帶行為,如果這種活動受到絕對禁止,則人類的文明發展勢必停頓。因此,在價值判斷上尚難貿然認定其為一種無價值的事實或行為,這是它與傳統侵權行為的顯著區別。因為後者諸如殺人、放火、搶劫等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無價值的行為,是一種違反社會常規的事實。正是基於這一法律價值判斷觀,可以認為,環境侵權在損害人們環境權益的同時,還具有相當程度的價值正當性或社會有用性。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可將其視為一種有價值的侵權,屬於一種「可容許的危險」。因而它強調利益衡量,即必須是對環境的污染或破壞超過了一定的程度,為人們所無法忍受,並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方為法律所不允許。倘若對環境的污染或破壞尚未超過一定的程度,而且其給人們帶來的利益又大於人們的「忍受限度」,也不會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則為法律所允許。由此可見,環境權的權利行使並非為完全和絕對的,而是有限和相對的。正是基於環境權的這一特性,各有關法律在對環境權作出確認的同時,一般都使用一些相對性或限定性術語對其加以規范。比如,日本憲法第25條規定,任何國民均享有「最低限度的」健康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又如,葡萄牙憲法第66條規定,全體公民都有權享受「不損害其健康的」生活條件。再如,前蘇聯憲法第18條規定,「必須有科學根據地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礦藏。這些限定性的規定均表明環境權的行使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獲取最大的綜合效益。
『叄』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有哪些損害結果
與一般民事責任相比,環境民事責任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無過錯責任的兩個構成要件上。
(一)損害結果
損害作為一種事實現象,是行為人侵害他人權利和利益的結果,任何侵權行為都必須以損害作為其構成要件已是不爭之論。違約行為即使沒有損害結果,也可能要承擔民事責任,但侵權行為必須以損害後果為前提。環境污染作為一種侵權行為當然也不例外,依據環境污染損害的對象不同,一般可將環境污染損害分為三種:
1、財產損害,是指環境污染造成他人財物的減少或毀損。
2、人身損害,是指與人的人格、身份密切聯系的合法權益所受的損害。環境污染所造所的人身損害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公民的健康權利和生命權受到侵害而造成的身體傷害或死亡。另一方面則是精神損害,指公民的精神、心理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恐懼、悲傷、怨憤、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
3、環境損害。傳統的侵權民事責任的前提是受害人有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的事實存在。如果一行為沒有造成他人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那麼行為人並不負任何民事責任。但是在環境民事責任中,損害事實不僅包括一般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還包括對環境的損害。環境損害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生活環境的損害。人們只有在一定的環境質量限度內,才能正常、舒適地生活。如果超過這一限度,則意味著生活環境受到損害,人們難以安適地生活。例如,因大氣污染而使居民無法打開窗戶,不能在室外晾曬衣服、散步、乘涼等。又例如,雜訊使人心情煩悶,無法正常工作、學習、生活。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生活環境損害最為典型而又具體的是採光和通風受到阻礙,並最終導致了陽光權、通風權這種具體環境權的出現。日本最高法院在1972年的一個判例中,確認日照、通風是為法律所保護的生活權益。其在判決中寫道「……眾所周知,住宅日照、通風是舒適、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利益。即使是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方造成的,也不能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因為這是由於加害者濫用權利的行為,而妨害了被害者的日照、通風。」在美國,1982年的普拉赫訴馬里蒂(PaahV.MARRETTI)案是美國法院成人陽光權的第一個案例。該案的事實是,被告在其土地上修建房屋,房屋將擋住射向原告屋頂上的太陽能取暖器的陽光。於是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修建房屋。初審法院作出了有利於被告的判決,否定了原告的請求。但是,二審法院撤銷了這一判決,並裁決道:不合理地阻擋陽光的獲取,構成普通法上的妨害行為。同年,美國威斯康星州議會和其他幾個州議會相繼通過了必須確保陽光和通風不受干擾地流動的立法。④第二,生態環境損害,陽光、水、森林等環境要素相互聯系、作用、制約組成各種生態系統。每個生態系統的功能多種多樣,其中表現為財產被人們確認的很少。如森林系統的生態功能有吸收CO2、放出O2,涵養水分、調解氣候、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阻擋噪音、提供各種木材產品等等,而被確認為有價值的木材產品只是其中的一種功能。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中任何一部分受到損害,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平衡失調後果極其嚴重,仍以森林為例,森林破壞的損失是多方面的,盡管這種損失的嚴重程度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後,在宏觀的范圍內同其他因素的作用一起表現出來,但這種損失是實際存在的,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這種損害表現在:水土流失,森林更新困難,木材產量減少;氣候更加乾旱,洪水危害加重;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被破壞;珍貴野生動物生存、繁殖條件惡化,等等。據科學研究,一顆50年的大樹,其木材價值只佔全部價值的1/9,可見生態環境損害,並不僅僅是某種環境要素本身的損害,其還可造成其他多種損害。
『肆』 關於公民的環境權
侵犯了公民健康權了,但是不屬於侵犯公民環境權。
環境權,從語義分析的角度有兩層含義:一是環境的權利,二是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而我們現有的理論體系堅持在哲學上「主客二分法」,也就是以「主體與客體的完全二致和對立」來進行理論的建構,因此我們不承認作為客體的環境有獨立的內在的權利。如此,環境權則僅僅是指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
權利,按其發展來看,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應有權利、法定權利、實有權利。我們通常所說權利,多是指法定的權利,因為權利本質上屬於特定利益之上法律之力。也就是說,缺乏法律的規定和保障,權利是不復存在的,至少是得不到有效救濟的,因此權利之實際享有,必須要以法律的規定為現實的依託。綜合上面各個法律部門中有關環境權的規定,可以抽象出環境權的定義。
環境權是指特定的主體對環境資源所享有的法定權利。對公民個人和企業來說,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主要包括環境資源的利用權、環境狀況的知情權和環境侵害的請求權。 對國家來說,環境權就是國家環境資源管理權,是國家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人,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種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對環境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環境權的主體與客體
按照環境權的享有所依據的法律屬性的不同,可以將之分為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和公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前者是公民個人所依法享有的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生活的權利;後者是一種環境管理權。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多體現在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部門,比如民法中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就說明了公民個人享有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得侵害和剝奪:而公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則體現在環境保護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部門中,比如環境保護法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管理」就表明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機關的環境資源管理權。
前者的主體一般包括兩類;公民個人、群體。後者的主體則多為國家,此外還包括一部分的組織和法人。需要說明的是,群體多為法人或者其他非法人組織和團體,它所享有的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可以落腳到公民個人環境權的基礎之上。所以環境權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是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二是國家的環境資源管理權。至於企業的環境權,與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並無二致,只是側重有所不同,具體的含義有所差別。比如企業的環境權更加註重環境資源的利用權和環境狀況的知情權,而公民個人則較為注重環境侵害的請求權。
環境權的具體內容
1、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企業的環境權)
環境權並非一項單獨的權利,而是一個由公權與私權、程序權利與實體權利所構成的內容豐富的權利體系。它在程序上表現為國家環境管理的參與決策權,實體上則被賦予民事權利的性質。它以資源的開發、利用權為中心,體現作為公共物品的環境對公民個人的客觀價值,通過成本——收益的效用比較參與經濟流通過程。從各國環境權理論和實踐方面分析,可以對環境權的內容進行不同的分類。一般是從權利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按照這種標准,環境權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
(1)環境資源利用權。環境權的核心在於保障人類現在和將來世世代代對環境的利用,以獲得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環境權首先要肯定其主體對環境的利用權,事實上,各國環境立法的實踐也都立足於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規定展開。將環境資源利用權確定為一項權利,才可以使義務主體承擔義務,也才可以使權利主體的權利濫用受到限制,因為,在法律上沒有無限制的權利。
一方面,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確立意味著為人類使用環境的合法性,對環境的利用就有污染物的排放和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只有在環境資源利用權的基礎上才能成立環境標准、環境許可、環境開發的各種制度,也才有以環境容量為核心的環境資源使用權交易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確立意味著國家及其與權利主體相對應的個人和團體所必須承擔的義務的確定,國民的環境資源利用權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法律將為其提供強制性保障,從而為國民向國家、向他人主張環境權奠定了基礎。
現有的各國環境立法中關於日照權、眺望權、景觀權、靜穩權、嫌煙權、親水權、達濱權、清潔水權、清潔空氣權、公園利用權、歷史性環境權、享有自然權等等都是關於環境資源利用權的規定。在美國、日本、印度、菲律賓、哥斯達尼加等國也都有保護環境資源利用權的司法實踐。學者們也對這些利用權進行了分類,日本的中山教授提出用「環境的共同使用權」來概括這一權利,並將它又具體區分為,「生活環境使用權」、「自然公物使用權」、「特定自然環境使用權」三類。另有學者從環境利益的保護角度出發,將日照權、眺望權嫌煙權等生活環境中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私權性質較強的權利稱為環境私權;而將清 潔水權、清潔空氣權、享有自然權、歷史性環境權等「公共性」、「公益性」較高,支配「公共的空間意識」,公權性質較強的權利,稱之為環境公權。實際上,這里的「私權」與「公權」和傳統法律上的公權與私權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2)環境狀況知情權。環境狀況知情權又稱信息權,是國民對本國乃至世界的環境狀況、國家的環境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環境狀況等有關信息獲得的權利。這一權利既是國民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環境保護的必要民主程序。「人們有權知道環境的真實狀態,這一權利在立法中也得到了明確的承認,如烏克蘭共和國《自然環境保護法》第9條規定:「公民有權依法定程序獲得關於自然環境狀況及其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等方面的確實可靠的全部信息。」泰國的《環境質量法》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規定。環境狀況知情權在環境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權交易、環境標准等多項制度中也有所反映。
環境狀況知情權主要是由法定程序來加以保障的一項權利。有關獲得環境信息的程序立 法在此就尤為重要,國民如何獲得信息?獲得何種信息?對於獲得的信息的反饋有無途徑? 等等。從另一方面看,環境狀況知情權是對政府環境行政機關權力的限制,它要求環境行政 機關負有披露信息的義務,對於不履行職責者,將產生法律後果,在此意義上,環境狀況知 情權又是監督權的一種表現。
現行立法除了少數國家對環境狀況知情權有比較明確的程序性規定以外,專門對其程序 的規定較為少見。我想這可能與環境狀況知情權中所包含的應該知道的必須是具體的信息有 關。從國家權力設置的角度,也有對環境管理行政機關發布信息的規定,但在本質上與規定 國民的環境狀況知情權還是有立法思想上的差別的。從國家權力的角度立法與從國民權利角 度的立法所反應的是法律本位的不同,也反應出國家對於國民在環境保護中的地位認識的不 同。
(3)環境侵害請求權。環境權中所包含的環境侵害請求權,是公民的環境權益受到侵害以後向有關部門請求保 護的權利。它既包括對國家環境行政機關的主張權利、又包括向司法機關要求保護權利,具體為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行政復議和國家賠償的請求權,對他人侵犯公民環境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停止不法侵害的請求權等。實際上,也可以對環境權的內容作法律規范形式意義上的分類,按照這種分類,環境權的內容包括憲法權利、行政法權利、民法權利、訴訟法權利等。
2、國家的環境管理權
國家享有公法意義上的環境資源管理權。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享有對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在很多的法律部門中都有所體現。比如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第十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在我國目前的行政體制框架內,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一般都是分別屬於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歷史的慣性,但是存在弊端——人為地分割了環境資源的統一性,破壞了環境資源的生態性和整體性,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難免會造成考量的片面和不周全性。因此,我們認為國家的環境資源管理權應當變「分級分部門管理」為「統一管理」。由國務院統一行使對全國環境資源的管理權,具體說來,可以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代表國務院具體負責對全國環境資源的管理。
司法實踐中,肯定因為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行政訴訟,其合法性基礎和前提就在於肯定國家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職能。然而僅僅是國家相關部門作為應訴機關被動地去應對行政相對人的訴訟,並沒有肯定國家相關部門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人,可以主動地因為環境污染或資源破壞而向特定的當事人提起訴訟。現行的做法有二:一是國家機關和相關組織可以支持起訴;二是由國家檢察機關對環境資源犯罪提起公訴。然而還有一大類環境民事侵害案件缺乏相關的訴訟途徑。比如沱江特大污染案件中,約100萬人飲水受到嚴重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然而處理結果只是:川化集團被罰款100萬元,為漁業損失賠付1100萬元;川化集團總裁引咎辭職;5名企業負責人及環保部門幹部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姑且不論處理結果是否妥當,沱江流域生態系統恢復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如此高昂的成本應當由具體的主體予以承擔。那麼就可以由國家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行使訴權,從而突破現有的訴訟法的瓶頸——只有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才可以提起訴訟。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政府主導並實施的公益訴訟。
環境權救濟的現狀
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以環境權為訴訟理由的判決遭到了否定,否定環境權判決的理由 有多種,如將憲法關於環境權的有關規定解釋為程序性的規定或綱領性的規定,認為不能根 據這些規定直接取得具體的環境侵害請求權。認為環境權是針對環境而言的利益,這種利益 不能說是應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只不過是反射性利益。還有的法官認為環境權的內容和范 圍、環境權的主體范圍不明確,無法具體適用。也有人認為,環境是公共利益,任何個人不 能成為它的利益主體,因而原告不符合訴訟主體資格等。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趨勢是否 定環境權理論的。
『伍』 環境權是否就是公民環境權(也稱公眾環境權)
環境權,從語義分析的角度有兩層含義:一是環境的權利,二是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而我們現有的理論體系堅持在哲學上「主客二分法」,也就是以「主體與客體的完全二致和對立」來進行理論的建構,因此我們不承認作為客體的環境有獨立的內在的權利。如此,環境權則僅僅是指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
權利,按其發展來看,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應有權利、法定權利、實有權利。我們通常所說權利,多是指法定的權利,因為權利本質上屬於特定利益之上法律之力。也就是說,缺乏法律的規定和保障,權利是不復存在的,至少是得不到有效救濟的,因此權利之實際享有,必須要以法律的規定為現實的依託。綜合上面各個法律部門中有關環境權的規定,可以抽象出環境權的定義。
環境權是指特定的主體對環境資源所享有的法定權利。對公民個人和企業來說,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主要包括環境資源的利用權、環境狀況的知情權和環境侵害的請求權。 對國家來說,環境權就是國家環境資源管理權,是國家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人,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種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對環境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環境權的主體與客體
按照環境權的享有所依據的法律屬性的不同,可以將之分為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和公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前者是公民個人所依法享有的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生活的權利;後者是一種環境管理權。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多體現在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部門,比如民法中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就說明了公民個人享有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得侵害和剝奪:而公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則體現在環境保護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部門中,比如環境保護法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管理」就表明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機關的環境資源管理權。
前者的主體一般包括兩類;公民個人、群體。後者的主體則多為國家,此外還包括一部分的組織和法人。需要說明的是,群體多為法人或者其他非法人組織和團體,它所享有的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可以落腳到公民個人環境權的基礎之上。所以環境權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是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二是國家的環境資源管理權。至於企業的環境權,與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並無二致,只是側重有所不同,具體的含義有所差別。比如企業的環境權更加註重環境資源的利用權和環境狀況的知情權,而公民個人則較為注重環境侵害的請求權。
環境權的具體內容
1、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企業的環境權)
環境權並非一項單獨的權利,而是一個由公權與私權、程序權利與實體權利所構成的內容豐富的權利體系。它在程序上表現為國家環境管理的參與決策權,實體上則被賦予民事權利的性質。它以資源的開發、利用權為中心,體現作為公共物品的環境對公民個人的客觀價值,通過成本——收益的效用比較參與經濟流通過程。從各國環境權理論和實踐方面分析,可以對環境權的內容進行不同的分類。一般是從權利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按照這種標准,環境權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
(1)環境資源利用權。環境權的核心在於保障人類現在和將來世世代代對環境的利用,以獲得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環境權首先要肯定其主體對環境的利用權,事實上,各國環境立法的實踐也都立足於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規定展開。將環境資源利用權確定為一項權利,才可以使義務主體承擔義務,也才可以使權利主體的權利濫用受到限制,因為,在法律上沒有無限制的權利。
一方面,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確立意味著為人類使用環境的合法性,對環境的利用就有污染物的排放和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只有在環境資源利用權的基礎上才能成立環境標准、環境許可、環境開發的各種制度,也才有以環境容量為核心的環境資源使用權交易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確立意味著國家及其與權利主體相對應的個人和團體所必須承擔的義務的確定,國民的環境資源利用權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法律將為其提供強制性保障,從而為國民向國家、向他人主張環境權奠定了基礎。
現有的各國環境立法中關於日照權、眺望權、景觀權、靜穩權、嫌煙權、親水權、達濱權、清潔水權、清潔空氣權、公園利用權、歷史性環境權、享有自然權等等都是關於環境資源利用權的規定。在美國、日本、印度、菲律賓、哥斯達尼加等國也都有保護環境資源利用權的司法實踐。學者們也對這些利用權進行了分類,日本的中山教授提出用「環境的共同使用權」來概括這一權利,並將它又具體區分為,「生活環境使用權」、「自然公物使用權」、「特定自然環境使用權」三類。另有學者從環境利益的保護角度出發,將日照權、眺望權嫌煙權等生活環境中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私權性質較強的權利稱為環境私權;而將清 潔水權、清潔空氣權、享有自然權、歷史性環境權等「公共性」、「公益性」較高,支配「公共的空間意識」,公權性質較強的權利,稱之為環境公權。實際上,這里的「私權」與「公權」和傳統法律上的公權與私權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2)環境狀況知情權。環境狀況知情權又稱信息權,是國民對本國乃至世界的環境狀況、國家的環境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環境狀況等有關信息獲得的權利。這一權利既是國民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環境保護的必要民主程序。「人們有權知道環境的真實狀態,這一權利在立法中也得到了明確的承認,如烏克蘭共和國《自然環境保護法》第9條規定:「公民有權依法定程序獲得關於自然環境狀況及其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等方面的確實可靠的全部信息。」泰國的《環境質量法》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規定。環境狀況知情權在環境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權交易、環境標准等多項制度中也有所反映。
環境狀況知情權主要是由法定程序來加以保障的一項權利。有關獲得環境信息的程序立 法在此就尤為重要,國民如何獲得信息?獲得何種信息?對於獲得的信息的反饋有無途徑? 等等。從另一方面看,環境狀況知情權是對政府環境行政機關權力的限制,它要求環境行政 機關負有披露信息的義務,對於不履行職責者,將產生法律後果,在此意義上,環境狀況知 情權又是監督權的一種表現。
現行立法除了少數國家對環境狀況知情權有比較明確的程序性規定以外,專門對其程序 的規定較為少見。我想這可能與環境狀況知情權中所包含的應該知道的必須是具體的信息有 關。從國家權力設置的角度,也有對環境管理行政機關發布信息的規定,但在本質上與規定 國民的環境狀況知情權還是有立法思想上的差別的。從國家權力的角度立法與從國民權利角 度的立法所反應的是法律本位的不同,也反應出國家對於國民在環境保護中的地位認識的不 同。
(3)環境侵害請求權。環境權中所包含的環境侵害請求權,是公民的環境權益受到侵害以後向有關部門請求保 護的權利。它既包括對國家環境行政機關的主張權利、又包括向司法機關要求保護權利,具體為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行政復議和國家賠償的請求權,對他人侵犯公民環境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停止不法侵害的請求權等。實際上,也可以對環境權的內容作法律規范形式意義上的分類,按照這種分類,環境權的內容包括憲法權利、行政法權利、民法權利、訴訟法權利等。
2、國家的環境管理權
國家享有公法意義上的環境資源管理權。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享有對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在很多的法律部門中都有所體現。比如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第十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在我國目前的行政體制框架內,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一般都是分別屬於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歷史的慣性,但是存在弊端——人為地分割了環境資源的統一性,破壞了環境資源的生態性和整體性,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難免會造成考量的片面和不周全性。因此,我們認為國家的環境資源管理權應當變「分級分部門管理」為「統一管理」。由國務院統一行使對全國環境資源的管理權,具體說來,可以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代表國務院具體負責對全國環境資源的管理。
司法實踐中,肯定因為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行政訴訟,其合法性基礎和前提就在於肯定國家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職能。然而僅僅是國家相關部門作為應訴機關被動地去應對行政相對人的訴訟,並沒有肯定國家相關部門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人,可以主動地因為環境污染或資源破壞而向特定的當事人提起訴訟。現行的做法有二:一是國家機關和相關組織可以支持起訴;二是由國家檢察機關對環境資源犯罪提起公訴。然而還有一大類環境民事侵害案件缺乏相關的訴訟途徑。比如沱江特大污染案件中,約100萬人飲水受到嚴重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然而處理結果只是:川化集團被罰款100萬元,為漁業損失賠付1100萬元;川化集團總裁引咎辭職;5名企業負責人及環保部門幹部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姑且不論處理結果是否妥當,沱江流域生態系統恢復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如此高昂的成本應當由具體的主體予以承擔。那麼就可以由國家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行使訴權,從而突破現有的訴訟法的瓶頸——只有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才可以提起訴訟。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政府主導並實施的公益訴訟。
環境權救濟的現狀
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以環境權為訴訟理由的判決遭到了否定,否定環境權判決的理由 有多種,如將憲法關於環境權的有關規定解釋為程序性的規定或綱領性的規定,認為不能根 據這些規定直接取得具體的環境侵害請求權。認為環境權是針對環境而言的利益,這種利益 不能說是應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只不過是反射性利益。還有的法官認為環境權的內容和范 圍、環境權的主體范圍不明確,無法具體適用。也有人認為,環境是公共利益,任何個人不 能成為它的利益主體,因而原告不符合訴訟主體資格等。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趨勢是否 定環境權理論的。
貢獻者:
六耳銀狐、fhqvvfb
『陸』 公民環境權
公民環境權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及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
公民環境權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使用權,環境保護相鄰權,環境人格權。
功能:環境是公民作為生物個體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和空間場所的提供者,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保護環境的目的在於保證人類的生存繁衍,環境權始終以環境作為權利媒體,要求實現人類價值觀的徹底轉換,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新型權利。
歷史:環境權的具體主張是由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位醫生在1960年首先提出來的。1969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一位教授以「公共信託理論」為依據,提出了公民享有環境權的理論。197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有13個國家參加的「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會後發表的《東京宣言》將公民環境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嚴和幸福的優良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
發展:環境立法已初步形成體系,但對公民環境權的規定卻沒有能夠與環境保護法和資源保護法一起取得應有的發展。我國原有的權利救濟方式對其並不適用,因而這種權利一直未得到足夠的保護。
『柒』 公民環境權存在的理論價值分析。
環境權的具體主張是由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位醫生在1960年首先提出來的。當時他是針對有人往北海傾倒放射性廢物而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提出控告,認為這種行為違反了《歐洲人權條約》中關於保障清潔衛生的環境的規定。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出現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1960年環境權的主張提出以後,1969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一位教授以「公共信託理論」為依據,提出了公民享有環境權的理論。同年美國公布的《國家環境政策法》和日本《東京都防止公害條例》都明確規定了環境權。197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有13個國家參加的「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會後發表的《東京宣言》說:「我們請求,把每個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權利和當代人傳給後代的遺產應是一種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嚴和幸福的優良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現在,有的國家已將環境權作為公民享有的一種基本權利寫入了憲法。
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目前不含環境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這句話應當這樣說: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對一切不文明行為或現象進行批評教育乃至斗爭.前者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後者是一種社會責任感,是遵守社會秩序維護公共利益的自覺意識和能動的思維反應.這就是說,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向一切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和現象做斗爭,是法律賦予每一位公民的權利!
『捌』 公民環境權的定義 申論應如何界定
公民環境權的內容公民環境權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使用權,環境保護相鄰權,環境人格權。
環境使用權環境利用人依法對環境容量資源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其特點為:1、該權利為用益物權2、其主體為一般民事主體3、客體為環境資源整體4、取得方式有無償和有償兩種方式5、起目的為保持環境資源的再生或更新的能力。
環境保護相鄰權基於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發生的一定范圍內的相鄰關系,是環境法律關系主體具體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相應任務。
特點:相鄰范圍擴大,內容的廣泛性,客體的生態性,利益的多元性,權利的復合性
環境人格權它是以環境資源為媒介的人的身心健康權,是以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為基礎的身心健康權,是以環境資源的美學價值為基礎的身心健康權,是一項社會性私權,其保護主要是通過環境侵權行為及其設立相應的救濟措施。
性質:具有普遍性,具有概括性,具有專屬性,具有法定性
具體如何界定,以及申述應該找專業的律師
希望有所幫助
『玖』 公民環境權的內容
公民環境權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使用權,環境保護相鄰權,環境人格版權。
環境使用權權
環境利用人依法對環境容量資源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其特點為:
1、該權利為用益物權。
2、其主體為一般民事主體。
3、客體為環境資源整體。
4、取得方式有無償和有償兩種方式。
5、起目的為保持環境資源的再生或更新的能力。
環境保護相鄰權
基於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發生的一定范圍內的相鄰關系,是環境法律關系主體具體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相應義務。
特點:相鄰范圍擴大,內容的廣泛性,客體的生態性,利益的多元性,權利的復合性。
環境人格權
它是以環境資源為媒介的人的身心健康權,是以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為基礎的身心健康權,是以環境資源的美學價值為基礎的身心健康權,是一項社會性私權,其保護主要是通過環境侵權行為及其設立相應的救濟措施。
性質:具有普遍性,具有概括性,具有專屬性,具有法定性。
『拾』 依據現行法律規定,公民環境權受侵害時,可以尋求什麼樣的救濟途徑
協商。行政救濟。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