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個人合辦公司,經營業務被別公司起訴侵權,侵權責任由三個合夥人分攤嗎
公司侵權由公司承擔,個人侵權由個人承擔。
⑵ 合夥人雙方共同承擔民事賠償。一方沒錢,另一方需要全部賠償嗎
你們是連帶責任,不分份額。即任何一人都有責任全額賠償。至於合夥人之間的份額,只能在合夥人之間分擔,於受害人沒有關系。
⑶ 合夥人之間的對外賠償責任任何劃分
(一)必須經過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
《合夥企業法》第44條規定:「新合夥人入伙時,應當經全體合夥人同意,並依法訂立書面合夥協議。」入伙使得入伙人取得合夥人資格,與其他合夥人共同成為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這樣必須經過其他合夥人的一致同意,只要合夥人中有一人反對,入伙即為無效。對此,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691條也規定:「合夥成立後,非經合夥人全體之同意,不得允許其他人加入為合夥人。」
(二)簽訂書面入伙協議
新合夥人入伙,必須與合夥人訂立書面的入伙協議,入伙協議的簽訂表明原合夥人對入伙人的接受,也表明了入伙人的入伙意願。入伙協議原則上適用合夥協議的一般條款,其性質相當於合夥協議的補充,與原合夥協議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但原合夥人與新合夥人在簽訂入伙協議,對原合夥人的權力義務關系作出變更時,視為對原合夥協議的修改,原合夥協議相關條款則失去法律效力。入伙協議必須採取書面形式,並可以到公證機關辦理公證手續。訂立入伙協議時,原合夥人應當向新合夥人告知原合夥事務所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和業務風險情況,以便於其決定是否入伙。由於合夥事務所的業務經營及財務狀況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入伙人知悉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情況後應負有保密義務,即使未加入合夥亦不能擅自泄露,否則,對於因此給合夥會計師事務所造成的損失,應負有賠償責任。
應當指出,在入伙協議中必須明確下述事項:
1、原合夥人與新合夥人的權利及其義務。若合夥協議中對此無明確規定,那麼,新合夥人與原合夥人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義務和責任。
2、新合夥人是否對入伙前事務所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新合夥人是在合夥事務所存續期間加入合夥的,對第三人而言,無論合夥所內部關系如何變化,新老合夥人對合夥事務所的債務均應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合夥協議對此可作相應的規定,以便於合夥人之間內部責任的劃分和承擔。如合夥協議對此未作明確規定,那麼新合夥人對入伙前的債務必須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不能以未享有入伙前的權益或者不執行入伙前的義務等為理由對抗其他合夥人。
(三)應向管理和登記機關辦理合夥人登記手續
在全體合夥人同意吸收新的合夥人加入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後,應按照《注冊會計師法》和財政部關於合夥會計師事務所審批與管理的規定,向所在地注冊會計師協會、財政部門辦理備案手續,並應按照《合夥企業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合夥人變更手續,否則,新合夥人的入伙行為對外則不發生法律效力。
以上三個程序性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將會導致入伙的無效。
二、入伙實踐中的兩個具體問題
在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入伙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以下問題,需要從法理上進行探討。
(一)關於「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的理解問題
在實踐中,某些合夥會計師事務所會在合夥協議中授予執行合夥人或合夥人管理委員會決定入伙人的權利,因而也就不需要履行全體合夥人一致表決通過的程序,這樣的條款是否有效呢?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情形屬全體合夥人同意的一種例外情形,即全體合夥人的同意已經包含在合夥協議中的「由執行合夥人或合夥人管理委員會決定」的條款之中,在有關法律法規無相反規定的情況下,似乎應當承認這一條款的有效性。但是,合夥協議中這樣的授權條款是有嚴重缺陷的。其理由是:在訂立合夥協議時,每一個合夥人對於新合夥人並無了解和認識,即使授予執行合夥人或合夥人管理委員會可以選擇全體合夥人都熟悉的人並決定其入伙的權利,合夥人對該人的了解和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訂立合夥協議之時。合夥關系的性質,特別是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合夥人之間應當具有相互信賴的人身關系,若允許合夥人對於不了解的人亦默認其入伙,無異於否定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和」性質,不利於合夥會計師事務所的穩定發展。因此,這樣的授權條款不應適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來解釋為「視同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應當是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其有效時,應認定其為無效,但是這一問題應與授權執行合夥人執行合夥事務相區別。
(二)關於合夥人入伙是否適用《民法通則》有關規定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實施〈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1條規定:「在合夥經營過程中增加合夥人,書面協議有約定的,按照協議處理;書面協議未約定的,須經全體合夥人同意,未經全體合夥人同意的,應當認定入伙無效。」按照該意見的規定,合夥協議中可以對合夥人的入伙程序作出自由約定,不必經過全體合夥人的一致同意,只要符合合夥協議的約定就可;如果合夥協議沒有約定時,才需要全體合夥人的一致同意,否則該入伙行為無效。筆者認為,《民法通則》及其配套實施意見的規定,只是就一般民事性的個人合夥所作的規定,而合夥會計師事務所屬於特殊的專業性合夥組織,與《合夥企業法》規范的企業性合夥更靠近一些。根據《立法法》規定的「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基本原則,合夥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的入伙首先應執行《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在《注冊會計師法》無明確規定時,可以優先參照適用《合夥企業法》第44條「須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的規定。
⑷ 合夥人出事故要承擔什麼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四條規定:「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該案中,平時由王豪負責聯系工程及財務管理,黎權負責駕駛挖掘機進行施工,他們兩人之間就合夥關系中的經營活動進行了分工,黎權駕駛挖掘機進行施工屬於合夥關系中的經營活動,施工中造成的損失應該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五條規定:「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它合夥人追償。」該案中,對於施工中石頭滾落公路下面,砸中柳寶頭部,造成柳寶當場死亡的事實,雖然王豪不是直接責任人,但是,作為合夥人對於第三人之間來說,合夥人承擔的是連帶賠償責任,因此,在該案當中,王豪作為合夥人,他在承擔了連帶賠償責任之後,可以就責任大小分擔另行起訴黎權。綜上,應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四條、三十五條的規定,判決由王豪與黎權對該案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⑸ 合夥人執行合夥工作中受第三人侵害,其他合夥人承擔什麼責任
受第三人侵害,找第三人直接要賠償!
一般不能要求其他合夥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合夥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是普通合夥人對外承擔責任的原則,而不是對內的承擔責任的原則。
這里應該是另外適用民法或者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⑹ 共同還款人有什麼連帶責任
民法典規定,共同借款是否連帶責任,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債權人可以請求部分或者全部債務人履行全部債務的,屬於連帶債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一十八條【連帶之債】債權人為二人以上,部分或者全部債權人均可以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為連帶債權;債務人為二人以上,債權人可以請求部分或者全部債務人履行全部債務的,為連帶債務。
連帶債權或者連帶債務,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第五百一十九條【連帶債務人的份額確定及追償權】連帶債務人之間的份額難以確定的,視為份額相同。
實際承擔債務超過自己份額的連帶債務人,有權就超出部分在其他連帶債務人未履行的份額范圍內向其追償,並相應地享有債權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其他連帶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可以向該債務人主張。
被追償的連帶債務人不能履行其應分擔份額的,其他連帶債務人應當在相應范圍內按比例分擔。
連帶責任的相應責任是什麼
1、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
此種連帶責任是基於共同侵權的原因而應承擔的連帶責任。
2、共同危險行為之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准共同侵權行為,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且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鑒於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各共同危險行為人內部承擔均等賠償責任,對於被侵權人則承擔連帶責任。
3、無意思聯絡分別侵權之連帶責任
無意思聯絡的分別侵權行為是指每個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之前以及實施侵權行為過程中,沒有與其他行為人有意思聯絡,也沒有認識到還有其他人也在實施類似的侵權行為,其每個個體所實施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被侵權的全部損害後果的侵權行為。
4、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用戶侵權隨之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⑺ 特殊合夥中的律師過錯責任方式與侵權責任法中的用人者責任是不是矛盾
不矛盾。
首先,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用人單位責任解決的是外部責任承擔問題,即作為企業一部分的員工在工作中侵權,企業承擔責任;而合法企業法第五十七條解決的是內部責任承擔問題,及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對外債務,該合夥企業承擔責任後,內部各個合夥人如何承擔責任。
其次,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解決的只是侵權責任承擔問題而《合夥企業法》第五十七條解決了債務承擔問題,侵權責任是債的一種。
再次,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中的合夥人雖然合夥企業工作人員更是投資人,一般不與合夥企業簽訂勞動合同,而普通用人單位中的員工不是投資人,與企業是勞動關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合夥企業法》第五十七條一個合夥人或者數個合夥人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夥企業債務的,應當承擔無限責任或者無限連帶責任,其他合夥人以其在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為限承擔責任。
合夥人在執業活動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合夥企業債務以及合夥企業的其他債務,由全體合夥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⑻ 合夥人造成他人受傷如何合夥人如何承擔責任
問題說清楚點.是你的合夥人受傷,還是合夥人造成他人受傷!
1、正確區分合夥關系與僱傭關系、承攬關系。
對於該類案件的處理,因為合夥關系與僱傭關系、承攬關系等容易混淆,因此首先應該正確認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是否為合夥關系。承攬合同是指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勞動報酬的合同。僱傭合同是根據雙方的約定,一方於一定或不定的期限內為地方提供勞務,他方給付報酬的合同。個人合夥是指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並參與盈餘分配的合同。
2、其他合夥人對受傷合夥人損失承擔的責任是賠償責任,還是補償責任?
合夥經營活動中導致的合夥人身傷亡損害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合夥成員在從事合夥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此為一種侵權損害,應由全體合夥人對此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無疑。另一種是合夥成員在從事合夥經營活動中自身受到損害的。前者責任的性質應該是賠償責任,而後者由全體合夥人分擔該種損失的責任性質則應該是一種補償責任。
3、受傷合夥人本人有過錯其他合夥人是否可以不承擔責任或者可以減輕責任?
筆者認為在對受傷害的合夥人進行補償時,不問及是否存在過錯,只要不存在故意致害行為,則其他合夥人均應進行補償。如果受傷害的合夥人本身具有過錯,那麼可以適用過錯比例原則,由受害合夥人自己承擔部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