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侵權和侵佔罪一樣嗎
1-二者不一樣,侵權是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一般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侵佔罪是針對刑事行為,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2-侵權的范圍較廣,侵佔罪所限定的侵佔物品較少。
3-侵權主要還是承擔民事責任居多,侵佔罪是刑事的一種罪名,主要還是刑事責任。
4-《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侵佔罪(刑法第270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本罪的犯罪對象為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
第270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❷ 民法偷盜權利
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是兩種完全不同質的行為,現實中很多司法人員發生誤判。民事盜竊雖具有刑事盜竊之形,實為民事糾紛的特別形態,不具有刑事盜竊的故意和實質。正確認定和區分兩者,必須注意糾民事紛的內容、范圍、數額和主觀方面,在量刑上也應適當從輕。(本文由中顧法律網認證律師整理)
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盜竊,其法律責任也不相同。現實生活中,許多司法人員並不清晰二者的認定與區分,常常將普通的經濟糾紛或民事糾紛即民事盜竊作為刑事犯罪來處理,極大損害了法律的正義性,也造成了冤假錯案,研究並分清二者的區別存在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民事盜竊在形式上也具備實施盜竊的行為要件,和刑事盜竊的外觀十分相似,一般具有如下幾個特徵:(1)行盜人與被盜者之間存在矛盾或糾紛關系;(2)矛盾或糾紛沒有得到妥善解決;(3)不滿意一方採取了秘密手段竊取了對方的財產:(4)行竊人往往留有真實姓名或事後不隱瞞「盜竊」事實;(5)行竊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佔有被「竊」財物,而是為了促使對方解決糾紛,實現保護自己的目的[1].但是,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的區分,僅靠上述特徵還不足以認識,需要進一步澄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民事、經濟和行政糾紛或矛盾的范圍存在限制
民事盜竊的緣起必須是基於民事或經濟、行政糾紛,而不是一切矛盾或糾紛。例如當事人之間存在債權、投資、合夥、入股、委託、酬金等民事糾紛,一方當事人為索要認為應得的本金、利息,或利潤或應得其他財產而採用了盜竊手段,以逼迫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或者直接將所盜之財物處置或占為己有,以充抵其認為另一方當事人不交付的應屬自己的財產或金額。除此之外,各種民事侵權行為,包括對一方當事人財產權和人身權的侵害,在糾紛形成未解決之前,有當事人不通過訴訟或其他正式渠道,而採用秘密竊取這種私力救濟方式來補償受損的權益。這些當事人的盜竊行為雖不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但不具備惡意佔有他人財產歸自己所有的主觀目的,而是通過盜竊這種特殊方式來迫使對方履行義務或承擔責任,以恢復自己的財產或彌補自己的損失。換言之,當事人實施的盜竊是基於自己認為這些財產或者相當於盜竊財產的金額應當屬於自己。這類因民事矛盾引起,行為沒有刑法上的盜竊故意,無疑應當納入民事盜竊范圍,不能作為犯罪處理。除此之外,在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之間也會引起民事賠償,返還原物之糾紛。如原告遭受被告人人身侵犯,而行政機關不追究其責任,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侵害方被作為第三人出現。原告和第三人之間因侵權賠償而採取了秘密盜竊的私力救濟方式。另外,原告和被訴的行政機關也會發生這種事情。因行政機關拒不承擔責任,原告在訴訟之前或訴訟中採用盜竊相逼的手段,從而引發類似刑事盜竊的民事糾紛。但是不能把當事人之間所有的矛盾都看做民事糾紛、行政糾紛,從而逃避法律的處罰。例如當事人之間因互相謾罵引起的矛盾,因競爭關系引起的矛盾,因感情引起的矛盾,不存在財產糾葛的矛盾等,一旦實施了盜竊,就應作為犯罪處理,不能以此來推脫刑事上的責任。在區分民事盜竊和刑事盜竊時必須首先界定當事人之間有無矛盾,什麼樣的矛盾,是否真正的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而不能任憑當事人陳述有矛盾而統歸於民事盜竊。對於不能歸於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沒有財產糾葛的矛盾,應當不折不扣地按照刑事盜竊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見,作為民事盜竊基礎和前提的民事、經濟和行政糾紛或矛盾的范圍必須有所限制。
二、如何認定民事、經濟或行政糾紛
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夥、入股、借款等書面的協議及有關機關處理糾紛時做出的法律文書,當然可以認定民事、經濟或行政糾的存在。但生活中當事人之間的民商事行為並不能都是書面形式的。很多情況下,並沒有書面約定而僅是口頭協議。在發生盜竊後,一方認為是民事盜竊,另一方則稱刑事盜竊,要追究其刑事責任。根據最高院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50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最高院的這一規定,是法院認定口頭民事合夥當事人之間具體法律關系的依據,但在民事糾紛引起的盜竊中,公安機關是否也應將民事糾紛存在的證明義務放到如此之高,統一適用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的條件,值得探討。
三、盜竊的數額與糾紛的數額對盜竊的性質有一定影響
盜竊罪主要是被害人的財產利益遭受非法侵害。一般來說,如果犯罪嫌疑人所有竊取的數額與雙方經濟糾紛的數額基本一致,則屬於作為債權人的犯罪嫌疑人以非法手段索取自己的合法財產利益,不能認定為盜竊罪;如果行為人所盜財物價值比所存債權數額略大一些,但其目的只是為了抵折債權,則不宜作犯罪處理;如果所盜財物價值高於所存債權數額並且相差很大的,則應當追究刑事責任[2].當然,所盜數額接近或略高於債權數額,無甚爭議,關鍵在於所盜財物數額遠高於債權數額時如何認定,是不是一定就應作犯罪處理呢?這里,罪與非罪的認定應著重考察行為人主觀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行為人盜取了高於債權數額的財產,且通知了被害人,或者行為人事後、事前向公安機關及其他部門作了報告,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抵押,迫使被害人承擔責任,則無論數額多高,都應認定為民事盜竊;如果行為人盜取了遠高於債權數額的財產,但行為人當時並不知道所盜財產的實際價值,或者認為所盜財產的實際價值和債權數額相當,行為人認為所盜財產可以抵充或抵押債權數額,事後經過評估,財產價值遠高於債權數額,由於行為人主觀上不明知,因此,也不宜作為刑事盜竊來處理。易言之,當所盜數額與糾紛的數額有較高差別時,民事盜竊與刑事盜竊的區分應以行為人主觀認識為准,而不能依據事後財產評估。
四、民事盜竊向刑事盜竊的轉化
如果基於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而實施了盜竊,而且被認定為民事盜竊不作為犯罪處理。那麼,在受害人履行了相關義務,承擔了民事責任後,行為人仍不返還所佔有的財物,表顯為一種惡意仍然或繼續佔有,這種情況下,認定民事盜竊的前提經濟糾紛或行政糾紛已經消失,繼續非法佔有秘密竊來的財物該如何定性呢?是不是原先的民事盜竊已經轉化為刑事盜竊?一般來說,民事盜竊事後能否轉化為刑事盜竊關鍵要看行為人的這種故意是事前的,還是事後的。如果行為人事前就由蓄意通過秘密竊取被害人財物手段致使被害人償還債權數額後,再惡意佔有被害人財產不返還,那麼,行為人盜取被害人財產就意圖非法佔有,這就符合盜竊罪的主觀方面,應作為犯罪處理。相反,如果行為人繼續佔有所盜財物的故意是被害人承擔民事責任以後才產生,則不能轉化為刑事盜竊,而構成一種新的民事侵權,由當事人通過民事訴訟途徑尋求解決。
五、作為民事糾紛或矛盾引起的盜竊,在量刑上應和普通盜竊相區別
普通盜竊案件,影響量刑的法定情節往往是數額、對象、後果、是否累犯及其他情節。另外,作為酌定情節的犯罪動機也會直接影響量刑。一般來說,善良的或者基於可以同情的動機實施的盜竊應當從輕處罰。作為民事糾紛或矛盾引起的民事盜竊,由於很多情況下,被害人自身確實侵犯了行為人的某些權益,即被害人自身存在一定過錯,或者有混合過錯。行為人出於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動機,才選擇了秘密竊取這一特殊手段來進行維權。因此,這種動機表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較小,應當區別於意圖惡意秘密佔有他人財物的普通盜竊。再者,這種盜竊的社會危害性,主要來源於選擇維權的方式不當,因此,從後果上講也應當從輕處罰。但是,對於事前有故意,秘密盜取被害人財產,逼迫被害人承擔責任後,繼續佔有財物的盜竊行為,則不具有善良的動機,應和普通的盜竊同等對待,不能以民事糾紛為由從輕處罰。
❸ 是侵權還是盜竊,一直想不通
肯定不是盜竊
李先生在開走汽車後馬上給王先生打電話通知了此事,非法佔有目的不成立。
除非他自己說,你2萬元不用還了,我20萬的汽車收下了也不還了。
如果他說,你不還錢我就不還車,那就不是盜竊
❹ 民事偷盜案件
根據刑法第264條的規定,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應當立案。
盜竊玉米不夠1000元以上,就不能構成犯罪,只能進行行政處罰,就拘留、罰款。
❺ 合同糾紛和侵權糾紛如何區別
從名稱上就可以區分啦
兩者均屬於債權債務糾紛,但是債發生的原因不一樣。合同之債是基於合同行為(包括締約過失行為),侵權之債是基於侵權行為。
要想深入研究,找本民法原理看看
❻ 偷盜罪和盜竊罪是一個概念不同說法嗎
並沒有偷盜罪的說法,對於達到了立案標準的盜竊行為,一般都會按照《刑法》中的盜竊罪進行處罰的。
根據《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條 盜竊罪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二百六十五條 盜竊罪
以牟利為目的,盜接他人通信線路、復制他人電信碼號或者明知是盜接、復制的電信設備、設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6)侵權糾紛和偷盜一樣嗎擴展閱讀:
一、盜竊罪的成立條件
盜竊的公私財物,既包括有形的貨幣、金銀首飾等財物,也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等無形的財產。對於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
被盜物品的價格,應當以被盜物品價格的有效證明確定。對於不能確定的,應當區別情況,根據作案當時、當地的同類物品的價格,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1998〕4號)》規定的核價方法,以人民幣分別計算。
根據刑法分則、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下列行為也以盜竊罪論處:
1、《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三款規定: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2、《刑法》第二百一十條第一款規定:盜竊 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 稅款的其他發票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3、《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犯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而竊取財物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4、《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規定:以牟利為目的,盜接他人通信線路、復制他人電信碼號或者明知是盜接、復制的電信設備、設施而使用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將電信卡非法充值後使用,造成電信資費損失數額較大,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盜用他人公共信息網路上網賬號、密碼上網,造成他人電信資費損失數額較大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二、量刑標准
(一)個人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一千至三千元為起點。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二)個人盜竊公私財物「數額巨大」,以三萬元至十萬元為起點。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三)個人盜竊公私財物「數額特別巨大」,以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為起點。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該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參照上列數額,確定該地區執行的數額標准,並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❼ 請問偷竊和盜竊有什麼區別
價值 偷竊一般指小偷小摸 在累計到一定價值達到刑事立案標准便轉化為盜竊罪量刑 偷竊歸治安管理處罰
❽ 偷和盜有什麼區別
偷:是一個形聲字。(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形聲字: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
所以看回偷字,它是從人,從俞,俞亦聲。在《說文》裡面,偷的本義是苟且的意思!而「俞」字在《說文》裡面是指:挖空一根木頭做舟的意思。所以一個人加一條船為啥就是「偷,苟且」的意思呢?這令我想起,會不會是暗指海盜呢?就是人在船上苟且過日子,靠偷取別人的財務而生存,引申為不勞而獲。
盜,原來盜在甲骨文時期已經出現了,我們來看看象形字典網所整理的「盜」字的甲骨文:,是不是有點看不懂?在《說文解字》裡面:「盜」是指偷偷地將好東西竊為已有。其實古人沒有那麼復雜,創造文字一定是非常直觀的。在甲骨文裡面,老鼠的字形是這樣的:,所以盜,很有可能是指老鼠暗中偷吃盤中食物(如上圖)。
在《黃帝陰符經》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這個盜通道。
網路–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