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破產後,可否立案起訴破產企業
可以對破產企業進行起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後,以破產企業為債務人的其他經濟糾紛案件,根據下列不同情況分別處理:(1)已經審結但未執行的,應當中止執行,由債權人憑生效的法律文書向受理破產案件的人民法院申報債權;(2)尚未審結且另無連帶責任人的,應當終結訴訟,由債權人向受理破產案件的人民法院申報債權;(3)尚未審結且另有連帶責任人的,應當中止訴訟,由債權人向受理破產案件的人民法院申報債權。待破產程序終結後,恢復審理。
其他內容補充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後,被申請破產企業(以下簡稱「破產企業」)所涉其他經濟訴訟應如何處理,影響到當事人的實體權益以及而後破產程序的進行,必須及時妥善解決。現行企業破產法(試行)和民事訴訟法中對此未有明確規定,立法上有疏漏之處。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執行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11月7日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小編篩選了與企業被起訴後申請破產相關的法律條文如下:
第十三條:破產申請受理後,管理人未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請求撤銷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價格交易、放棄債權行為的,債權人依據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等規定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債務人上述行為並將因此追回的財產歸入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相對人以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范圍超出債權人的債權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條: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提起訴訟,請求撤銷涉及債務人財產的相關行為並由相對人返還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管理人因過錯未依法行使撤銷權導致債務人財產不當減損,債權人提起訴訟主張管理人對其損失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七條
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提起訴訟,主張被隱匿、轉移財產的實際佔有人返還債務人財產,或者主張債務人虛構債務或者承認不真實債務的行為無效並返還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管理人代表債務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的規定,以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對所涉債務人財產的相關行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債務人財產損失為由提起訴訟,主張上述責任人員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九條:債務人對外享有債權的訴訟時效,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起中斷。
債務人無正當理由未對其到期債權及時行使權利,導致其對外債權在破產申請受理前一年內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起重新計算上述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
第二十條
管理人代表債務人提起訴訟,主張出資人向債務人依法繳付未履行的出資或者返還抽逃的出資本息,出資人以認繳出資尚未屆至公司章程規定的繳納期限或者違反出資義務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Ⅱ 對破產法案例分析~~
1.省高院;
2.抵押設備優先受償,其餘作一般債權
3.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中止,待經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接管公司財產後訴訟繼續權進行;
4.看其是一般擔保(不好參加)還是連帶擔保(可參加)
5.破產申請書;可以,但要附<<破產法>>第8條所要求材料;
6.案件訴訟費,管理.變賣.分配債務人財產的費用,管理人執行職務的費用.報酬和聘用工作人員的費用;
7.一般法院受理前好抵銷100萬元,之後不好抵銷,按清算辦
Ⅲ 企業破產案件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1、關於地域管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三條規定,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債務人住所地,是指債務人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無辦事機構的,是指債務人注冊地。
2、關於級別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一般管轄縣、縣級市或者區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中級人民法院一般管轄地區、地級市(含本級)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納入國家計劃調整的企業破產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應答時間:2021-01-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惡意破產典型案例有哪些
2002年12月下旬,一家機械配件廠與一家銷售公司發生合同糾紛。銷售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期歸還配件廠的9萬元的貨款。機械廠的廠長一怒之下提出:如果銷售公司不按期歸還貨款,將向法院申請宣告銷售公司資不抵債而破產,讓銷售公司在法院的破產公告中「亮醜」。想以貶低商業信譽的方式來要挾銷售公司。然而,當機械廠到法院提出宣告銷售公司破產申請時,法院明確答復對此惡意申請不予受理。
這是一起假借申請他人破產為名,來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的案例。
根據《企業破產法(試行)》、《民事訴訟法》及《公司法》相關規定,企業破產的法定條件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已於2002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企業破產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指:(一)債務的履行期限已屆滿;(二)債務人明顯缺乏清償債務的能力。」據此規定,在企業破產宣告原因上,法院統一以「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客觀現象來認定企業是否達到破產條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法定條件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根據《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申請宣告破產的主體對象必須是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農村承包經營戶不具備破產主體資格。
二、債務的清償期限屆滿,且債權人要求清償。債務的清償期限未滿,不發生債務人的清償義務,不能認定其是否不能清償債務。只有已到期的債務,且債權人要求清償的情況下,才會有債務人不能清償的情形。如果債務雖已到期,但債權人未提出要求清償,亦不構成破產原因。
三、債務人缺乏清償能力。債務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與其財產狀況、信用程度、知識產權擁有的情況等多種因素相關。不能僅憑其擁有的財產數額來認定,而應對債務人進行綜合評價。如:良好的商業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有的企業信用良好,雖然資產數額小於負債,但其憑借良好的信用,足以使資金正常周轉,應付各種債務的清償。即使該企業在某一時段出現資不抵債的狀況,但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而不能認定其構成破產原因,故「資不抵債」不能稱為破產條件和原因。
四、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處於連續狀態。債務人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必須是一種連續狀態,而不是暫時的、短期的不能清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時會發生短期的資金周轉不靈的狀況,這僅只是一種暫時的財務困難。隨著企業的正常運轉,這種暫時的財務困難會逐漸解決。對此,也不能適用破產程序清理其財產。
在日常經濟生活及市場競爭中,一些當事人惡意申請他人破產,以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目的的情形時有發生。有的債權人採取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宣告破產的方法,詆毀債務人的商業信譽,意圖達到不正當競爭的目的。因為法院一旦根據債權人的申請,受理了對債務人宣告破產的案件後,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九條及《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規定,則應當於30日內在國家、地方有影響的報紙上刊登公告。這無疑會對該債務人的商業信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此所造成的商業信譽損失也是難以彌補的。
有鑒於此,最高人民法院在發布的《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作出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經審查發現有下列情況的,破產申請不予受理:(一)債務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等行為,為了逃避債務而申請破產的;(二)債權人借破產申請毀損債務人商業信譽,意圖損害公平競爭的。」
具體到本案中,銷售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而暫時無法按期歸還機械廠的貨款,這只是一般的合同違約糾紛,是銷售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所遇到的暫時困難,所依法要承擔的只是合同違約責任,顯然不符合企業破產的法定條件。機械廠的法定代表人以向法院申請銷售公司破產為由,意圖借人民法院的公告影響力和司法強制力來損害銷售公司的商業信譽,並用此手段相要挾,以達到自身目的。由此可見,機械廠存在主觀惡意,人民法院對其提出的破產申請不予受理是完全正確的,有效地保護了銷售公司的合法權益。
Ⅳ 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
2007年7月30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產申請,並同時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後,在清理其債權債務過程中,有如下事項:
(1)2006年4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購原材料而欠乙公司80萬元貨款未付。2007年3月,甲乙雙方簽訂一份還款協議,該協議約定:甲公司於2007年9月10日前償還所欠乙公司貨款及利息共計87萬元,並以甲公司所屬一間廠房作抵押。還款協議簽訂後,雙方辦理了抵押登記。乙公司在債權申報期內就上述債權申報了債權。
(2)2006年6月,丙公司向A銀行借款120萬元,借款期限為1年。甲公司以所屬部分設備為丙公司提供抵押擔保,並辦理了抵押登記。借款到期後,丙公司未能償還A銀行貸款本息。經甲公司、丙公司和A銀行協商,甲公司用於抵押的設備被依法變現,所得價款全部用於償還A銀行,但尚有20萬元借款本息未能得到清償。
(3)2006年7月,甲公司與丁公司簽訂了一份廣告代理合同,該合同約定:丁公司代理發布甲公司產品廣告;期限2年;一方違約,應當向另一方承擔違約金20萬元。至甲公司破產申請被受理時,雙方均各自履行了部分合同義務。
(4)2006年8月,甲公司向李某購買一項專利,尚欠李某19萬元專利轉讓費未付。李某之子小李創辦的戊公司曾於2006年11月向甲公司采購一批電子產品,尚欠甲公司貨款21萬元未付。 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產申請後,李某與戊公司協商一致,戊公司在向李某支付19萬元後,取得李某對甲公司的19萬元債權。戊公司向管理人主張以19萬元債權抵銷其所欠甲公司相應債務。
(5)甲公司共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37.9萬元,其中,在2006年8月27日新的《企業破產法》公布之前,所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為20萬元。甲公司的全部財產在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後,僅剩餘價值1500萬元的廠房及土地使用權,但該廠房及土地使用權已於2006年6月被甲公司抵押給B銀行,用於擔保一筆2000萬元的借款。
要求:根據上述內容,分別回答下列問題:
(1)管理人是否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對甲公司將廠房抵押給乙公司的行為予以撤銷?並說明理由。
【解答】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根據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1年內,債務人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在本題中,2007年3月甲公司將廠房抵押給乙公司的行為發生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1年內,因此,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2)A銀行能否將尚未得到清償的20萬元欠款向管理人申報普通債權,由甲公司繼續償還?並說明理由。
【解答】A銀行不能將尚未得到清償的20萬元欠款向管理人申報普通債權。根據規定,如破產人僅作為擔保人為他人債務提供物權擔保,擔保債權人的債權雖然在破產程序中可以構成別除權,但因破產人不是主債務人,在擔保物價款不足以清償擔保債額時,余債不得作為破產債權向破產人要求清償,只能向原主債務人求償。
(3)如果管理人決定解除甲公司與丁公司之間的廣告代理合同,並由此給丁公司造成實際損失5萬元,則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報的債權額應為多少?並說明理由。
【解答】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報的債權額為5萬元。根據規定,管理人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解除合同的,對方當事人以因合同解除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申報債權。可申報的債權以實際損失為限,違約金不作為破產債權。
(4)戊公司向管理人提出以19萬元債權抵銷其所欠甲公司相應債務的主張是否成立?並說明理由。
【解答】戊公司的主張不成立。根據規定,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的,不得抵銷。
(5)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共計37.9萬元應當如何受償?
【解答】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職工工資和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只有在《企業破產法》公布之日前的20萬元可以得到清償。
Ⅵ 介紹公司破產案例
案件:國有大型企業成都第二紡織總廠破產一案,涉及安置職工4171人。在破產期間,職工多次上訪反映其待遇和企業領導廉政等問題,還一度到省、市政府門口靜坐。在法院和有關部門多方努力下,職工的安置問題得以妥善解決。
企業「死亡」,職工何去何從,這是企業破產最大的難點。
職工安置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安置經費不足。破產企業財產本身就有限,地方政府也拿不出足夠資金補貼職工安置所需費用;二是職工再就業渠道狹窄。由於企業總體效益不好,下崗職工多,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加劇了破產企業職工安置的難度。
按法律規定,企業職工安置不屬於法院審理破產案件的范圍,但卻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影響企業破產案件的審理進程。全省各級法院從大局出發,想方設法促進職工安置問題的解決:
———受理破產案件時,嚴格審查破產企業職工安置預案:對沒有提交安置預案的企業破產申請,堅決不予受理。
———積極向政府提出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建議,破產企業職工由政府主管部門安排到再就業中心培訓。
———在破產案件審理中,積極協調勞動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妥善安置職工。
———深入破產企業和職工中,宣講法律和政策,從源頭上化解矛盾。
五年來,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已協調安置破產企業職工約56萬餘人。一些職工現已重新就業,有的則自謀出路。
省份 四川省
城市 成都
詳細地址 成都金堂縣淮口鎮
財產處理:
多方權益須保護
案例:成都湔江化工廠破產案。清算組在代職工向成都中級法院申報債權時,錯誤地將本不屬於破產債權的非職工集資債權131萬元申報並多申報數萬元醫療費,導致一些債權人得不到合法清償。法院依法糾正了該違法行為。
企業「死亡」,除了妥善安置職工,還必須依法妥善處理企業財產和債權債務。為了使企業的「死亡」經歷最少的陣痛,全省各級法院在審理破產案件時嚴格遵循法定程序,嚴格規范操作。李少平院長把它總結為嚴把「四關」:
———堅持受理條件,嚴把立案關。對不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堅決不予受理;
———規范清算行為,嚴把清算關。特別是加強對清算組的監督和指導;
———做好財產清理、資產評估和拍賣,把好財產變現關。對破產企業的資產評估,堅持依法、客觀、真實的原則,禁止「高值低估」和「低值高估」;
———正確認定抵押權的法律效力,把好債權保護關。必須嚴格依照《合同法》、《擔保法》等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認真審查並正確認定法律效力,維護抵押權人的合法權利。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市彭州九尺鎮
「雜音」頻出:
謹防惡意逃債
案例:德陽市絲綢公司違法破產案。該公司在不符合破產條件情況下被縣委、縣政府、縣法院一些領導決定宣告破產,企圖惡意逃廢金融債務3000多萬元。此案被媒體曝光後,受到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糾正了這起破產案件,中江縣委、縣政府、縣法院的主要負責人被撤銷了職務。
在企業依法破產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和諧的「雜音」:一些破產企業規避法律,惡意逃避債務,危害債權人債權和金融安全。
全省各級法院在審理企業破產案件中發現,有的地方將破產企業低價處理,千方百計沖消銀行債權;有的搞先破產、後兼並,實為「假破產、真逃債」的整體接收;有的先行處理企業財產安置職工,剩下無產可破的企業申請破產;有的則「大船擱淺,舢板逃生」,先行剝離有效資產另組企業,將債務和職工留在原企業,搞「金蟬脫殼」。
這些「雜音」,帶有濃重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色彩,使法院的審理面臨更大的壓力。
李少平院長說:「有的法院對地方保護主義等非法干擾抵制不力,違心執行有關方面的不當指令;有的違背法律規定用破產財產安置職工;有的為了提高破產清償率,隨意否定抵押權的法定效力……這些作法都是錯誤的。在審理破產案件中,必須堅決排除各種干擾,真正做到審判公正、程序合法,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地址:四川中江縣
Ⅶ 惡意破產典型案例
2002年12月下旬,一家機械配件廠與一家銷售公司發生合同糾紛。銷售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期歸還配件廠的9萬元的貨款。機械廠的廠長一怒之下提出:如果銷售公司不按期歸還貨款,將向法院申請宣告銷售公司資不抵債而破產,讓銷售公司在法院的破產公告中「亮醜」。想以貶低商業信譽的方式來要挾銷售公司。然而,當機械廠到法院提出宣告銷售公司破產申請時,法院明確答復對此惡意申請不予受理。
這是一起假借申請他人破產為名,來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的案例。
根據《企業破產法(試行)》、《民事訴訟法》及《公司法》相關規定,企業破產的法定條件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已於2002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企業破產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指:(一)債務的履行期限已屆滿;(二)債務人明顯缺乏清償債務的能力。」據此規定,在企業破產宣告原因上,法院統一以「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客觀現象來認定企業是否達到破產條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法定條件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根據《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申請宣告破產的主體對象必須是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農村承包經營戶不具備破產主體資格。
二、債務的清償期限屆滿,且債權人要求清償。債務的清償期限未滿,不發生債務人的清償義務,不能認定其是否不能清償債務。只有已到期的債務,且債權人要求清償的情況下,才會有債務人不能清償的情形。如果債務雖已到期,但債權人未提出要求清償,亦不構成破產原因。
三、債務人缺乏清償能力。債務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與其財產狀況、信用程度、知識產權擁有的情況等多種因素相關。不能僅憑其擁有的財產數額來認定,而應對債務人進行綜合評價。如:良好的商業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有的企業信用良好,雖然資產數額小於負債,但其憑借良好的信用,足以使資金正常周轉,應付各種債務的清償。即使該企業在某一時段出現資不抵債的狀況,但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而不能認定其構成破產原因,故「資不抵債」不能稱為破產條件和原因。
四、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處於連續狀態。債務人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必須是一種連續狀態,而不是暫時的、短期的不能清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時會發生短期的資金周轉不靈的狀況,這僅只是一種暫時的財務困難。隨著企業的正常運轉,這種暫時的財務困難會逐漸解決。對此,也不能適用破產程序清理其財產。
在日常經濟生活及市場競爭中,一些當事人惡意申請他人破產,以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目的的情形時有發生。有的債權人採取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宣告破產的方法,詆毀債務人的商業信譽,意圖達到不正當競爭的目的。因為法院一旦根據債權人的申請,受理了對債務人宣告破產的案件後,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九條及《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規定,則應當於30日內在國家、地方有影響的報紙上刊登公告。這無疑會對該債務人的商業信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此所造成的商業信譽損失也是難以彌補的。
有鑒於此,最高人民法院在發布的《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作出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經審查發現有下列情況的,破產申請不予受理:(一)債務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等行為,為了逃避債務而申請破產的;(二)債權人借破產申請毀損債務人商業信譽,意圖損害公平競爭的。」
具體到本案中,銷售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而暫時無法按期歸還機械廠的貨款,這只是一般的合同違約糾紛,是銷售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所遇到的暫時困難,所依法要承擔的只是合同違約責任,顯然不符合企業破產的法定條件。機械廠的法定代表人以向法院申請銷售公司破產為由,意圖借人民法院的公告影響力和司法強制力來損害銷售公司的商業信譽,並用此手段相要挾,以達到自身目的。由此可見,機械廠存在主觀惡意,人民法院對其提出的破產申請不予受理是完全正確的,有效地保護了銷售公司的合法權益。
Ⅷ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破產案件管轄法院是( )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三條的規定,破產案件管轄法院:B,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根據工商登記的要求,法人在設立時其住所應當是其主要經營場所。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營業執照登記的地址為法人住所地。
當企業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與注冊登記地不一致的情況下,債務人住所地應以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准。在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的認定標准上,在實務中,一般根據與營業相關的證據來證明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在管轄權審查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到債務人的住所地的確定問題。債務人的住所地應當首先判斷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在「不能確認」、「無法查明」、「沒有證據證明」、「不存在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的情形下,方以債務人的工商登記注冊地作為其住所地。
破產管轄權是指法院受理破產案件的職權,是專屬管轄權,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破產申請必須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法院對破產案件的管轄分地域管轄、級別管轄及移送管轄。
在我國,企業破產案件由該企業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基層人民法院一般管轄縣、縣級市或區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中級人民法院一般管轄地區、地級市以上工商行政管轄機關核准登記企業的破產案件。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將管轄的破產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下級人民法院對它所管轄的破產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審理。
Ⅸ 急!破產法案例分析
我試著答一下吧。
1、根據本案情況,該公司已經資不抵債,達到破產條件,可以自己提出破產申請。
法律依據是《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七條。
2、該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該破產案件。破產案件是由債務人企業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企業破產法(試行)>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企業破產案件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債務人住所地指債務人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債務人無辦事機構的,由其注冊地人民法院管轄。
3、根據《企業破產法》第30條:破產申請受理時屬於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以及破產申請受理後至破產宣告終結前債務人取得的財產,為債務人財產。第107條: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債務人財產被稱為破產財產。
本案中破產財產總計為50+120+30+40=240萬元。當然,該種計算前提是30萬元的對外投資能夠收回,40萬元的企業欠款可以收回。
4、清償順序:第一順位:銀行就120萬元的辦公樓優先受償120萬元;第二順位:欠職工的工資15萬元、為維持破產前的日常開支,向職工借款20萬元,共計35萬元;第三順位:稅款60萬元;第四順位:其他業務貸款300萬元按照比例獲償剩餘的25萬元。
法理依據:《企業破產法》第109、113條。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並沒有計算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一般破產案件肯定會發生這兩項,所以,本案中,需要在無擔保財產中支付破產費用和工藝債務後再進行清償,大概計算一下,稅款可能得不到全額清償,普通債權人也更得不到清償。
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