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侵權的,應該告誰
現實困惑
某區公安分局委託該區的治安聯防隊行使治安管理權。某日,聯防隊員江某抓獲了有行竊嫌疑的劉某,因劉某拒不提供自己的真實姓名,江某用木棍將劉某毆打致傷。後劉某以某區公安分局為被告,向某區的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劉某的做法是否正確?法院是否應予受理?律師點評
劉某的做法是正確的。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公民提起行政訴訟的,委託機關是被告。一個機構能否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有兩個關鍵因素:權和名,即該行政主體要有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授予的獨立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職權,或者有權以其名義作出行政行為。當一個行政行為發生後,當事人起訴,先要找到這個行為是以誰的名義作出的,如果這個主體有獨立作出行政行為的職權自然可以成為被告。
本案中,該區公安分局委託該區的治安聯防隊行使治安管理權,治安聯防隊隊員抓獲劉某,因其不講真實姓名而對其進行毆打,可見治安聯防隊是得到該區的公安分局的委託才作出行政行為的,因此名義上的主體是區公安分局,所以區公安分局自然是本案的被告。故劉某的做法是正確的,法院應予受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第五款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特別提醒
對於某些行政行為,當事人要很好地判斷該行政行為背後是否存在主體委託,如果存在委託的情況,那麼基於行政主體權和名的要求,被委託者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委託者作為被告參加訴訟。
⑵ 有關行政訴訟的案例
以下回答中引用的法條如未特別註明,均為《行政處罰法》。
1、青山鋼鐵廠附近歸屬江岸區的話,江岸區公安分局的執法人員到堤角區執法是合法的。
第二十條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2、參照對企業的處罰對劉江處罰不合法。
法律規則的適用必須體現違法主體與被處罰主體一致,即「全有全無」原則。
3、江岸區公安分局無權吊銷劉江的個體收購廢舊物品許可證。
行政機關有權依法吊銷由其核發的行政許可證,本案有權吊銷劉江許可證的機關為堤角區公安局(另:題干中提到「在堤角區公安局治安科辦了個廢舊物品收購許可證」,事實上,該科室無權作出行政許可,應以堤角區公安局名義作出)。
4、江岸區公安分局無權沒收劉江的三輪車。
劉江的三輪車既非違法所得又非非法財物,依法不應沒收。
5、未告知劉江有聽證權利,處罰應當依法撤銷。
第四十二條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江岸區公安分局未告知劉江有聽證權利,屬於行政處罰程序違法,按照《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二項第3目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判決撤銷該行政處罰決定。
⑶ 行政權力的案例
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江都市照相館業主訴江都市教育局不正當競爭案 〔案情簡介〕 1994 年5 月27 日,江都市教育局下發江教(1994)字第70 號《關於統一拍攝中學生學籍照片的通知》,要求從該年起,今後全市普中、職中一年級新生學籍照片按統一尺寸、統一色彩、統一背景的要求拍攝。該教育局將此項工作委託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統一組織巡迴上門服務。該通知發出後,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按照通知要求編制印發了拍攝日程表,實際拍攝了40 余所學校新生學籍照片。在拍攝遇到阻力的情況下,江都市教育局及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的有關工作人員聲稱:不按「三統一」標准拍攝的照片不能辦理新生學籍卡。在該通知下發之後,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組織拍攝過程中,全市各地學校附近的照相館紛紛以其正常 的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干擾為由,先後向江都市工商局、信訪部門、人大反映情況,要求江都市教育局撤回該通知,但一直未果。1994 年11 月,38 家照相館業主、承包人、負責人聯名起訴到江都市人民法院,請求宣布江都市教育局的該通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7 條的 規定,並判令江都市教育局、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處理〕 江都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是江都市教育局開辦的經濟實體,雙方訂有承包協議,協議約定甲方(教育局)向乙方(實業公司)的經營活動提供方便,並在本系統內(局機關及學校)的業務上盡可能給予幫助。乙方經營所獲利潤由雙方按比例分成。江都市教育局只將使用標有「94 江都市教育局」漢語拼音縮寫背景授權給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從未表示其他照相館可以使用相同背景。據統計,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代拍攝了學籍卡照片 1 萬多份,每份收費4.95 元,獲純利潤2 萬多元。 江都市人民法院認為,江都市教育局通過行政手段將新生學籍卡照片的拍攝限定給其下屬公司獨家經營,而把其他照相館排斥在拍攝新生學籍卡的市場之外,其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7 條第1 款的規定,應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根據該法第30 條的規定,江都市教育局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應由其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教育管理機關制止和糾正。因而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案范圍。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11 條第3 項規定,法院應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處理。鑒於原告堅持起訴,法院亦已立案管理,應裁定駁回原告對江都市教育局的起訴。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是江都市教育局所屬單位,其拍攝行為是基於該通知委託而進行的,在江都市教育局的上級機關對其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認定之前,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賠償責任不明確。因此,在江都市教育局上級機關處理之前,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不能單獨成為民事侵權主體,故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的賠償與否應視上級機關對江都市教育局的處理結果而定。如果單純處理原告的賠償問題,就可能造成審判權代替行政權。因此,原告對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的起訴應同時駁回。據此,江都市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8 條,第111 條第3 項的規定,裁定駁回原告永春照相館等38 人的起訴。 永春照相館等38 人不服一審判決,向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 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江都市教育局下發通知的行為是否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30 條的規定,應由其上級機關予以確認並糾正,因而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江都市教育實業公司的經營行為是基於江都市教育局下發的通知而產生,賠償與否應視有關部門對江都市教育局的處理結果而定。據此,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評析〕 本案一、二審法院的處理是正確的。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30 條規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法第七條規定,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因此,上級機關對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享有行政處理權,或者說行政處理權專屬於上級行政機關。 有的人認為,對於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也能夠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 20 條的規定,由行政機關對受損害的經營者給予民事賠償。這是不正確的。因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實施主體不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 條規定的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的范圍,我們知道,《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 條規定的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的主體必須是經營者。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 條第3 款之規定:「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而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實施主體被明確限定為「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屬於經營者的范圍
⑷ 案例分析 行政訴訟的被告
抄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是恆定的,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原被告不具有恆定性,允許被告反訴;而刑事訴訟,也存在著自訴案件中允許被告人作為被害人所訴自訴人。
⑸ 政府的明顯違法而導致行政行為無效的案例
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判決形式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或撤銷、判決履行職責、對顯失公正的處罰判決變更。
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新增加的判決形式,用以補充《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判決形式的不足,以適應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
確認無效判決的是依據這一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三項關於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
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是指這一行政行為既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所規定的應當撤銷的行政行為,但這一行為又依法不能成立。如當事人提供了虛假的登記文件,出賣他人房屋或是將他人的房屋設定抵押。對於這類情況的出現,按理來說,只要登記機關已盡了注意的義務,這類行政行為應當屬於應維持的行政行為。至於當事人在申請登記時提供了虛假的登記文件,並不等於該行政行為依法不能成立,而是民事行為依法不能成立。這既可以由登記機關以當事人申報不實為由撤銷登記;也可以由當事人通過民事訴訟來確認該民事行為無效,然後再由登記機關依法律文書撤銷登記。可能是考慮到這樣做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可能是受民事審判的影響。加之相關的不動產登記立法不夠完善,司法解釋才作出了可以確認無效的規定。
人民法院如果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登記機關仍然屬於敗訴。只是登記機關沒有違法行為,所以也被稱為無過錯敗訴。
而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前述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一、第二項和第五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的一種判決。如果被確認違法,被訴行政行為至少有以下之一的違法行為:
1.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
在實際工作中,登記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被確認為違法,主要是由於該行為雖然違法,但是已不具有可撤銷內容。如:房屋初始登記或上一手轉移登記不合法,依法本應當撤銷。但是第三人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信任登記薄的記載而購買了該房屋,並辦理了轉移登記。此時,原房屋所有權因轉移而消滅,行政訴訟原告所要求撤銷的這一初始登記或上一手轉移登記的內容在登記簿上已經沒有記載,即已不具有可撤銷的內容,撤銷也變得沒有意義。此時人民法院可以確認該房屋初始登記或上一手轉移登記行為違法。
行政行為被確認為違法,人民法院可以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因為這一違法行為造成當事人的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法院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和確認違法雖然都屬行政機關敗訴,但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來源:http://..com/link?url=_
⑹ 行政違法和民事違法案例及區別
行政違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行政違法僅指行政主體的違法,廣義的行政違法還包括行政相對人違法。我們採用狹義說。據此,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未構成犯罪而依法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民事違法,如違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權等,是一般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
違反民事法律規定,損害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其構成條件主要有兩條:(1)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2)行為具有違法性,即違反民事法律的規定。民事違法行為分為違反合同行為和侵權行為兩大類,前者指合同當事人沒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後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在表現形式上可分為作為和不作為。違法的作為是指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違法的不作為是指不實施法律所要求做的行為。它同其他違法行為相比,有以下特徵:(1)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民法規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行為;(2)某些民事違法行為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如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的,即使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錯,也同樣構成民事違法行為;(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違法行為,本人雖不承擔民事責任,但要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4)某些情況下,違反國家民事政策和社會共公利益的行為也可構成民事違法行為。
事違法行為是違反民法(主要表現為揀到別人的錢不歸還,高空擲物並且傷及他人)主要為侵犯別人的財產權和人身安全權)
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指犯罪。表現為持刀殺人等。都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具有刑事違法性和刑罰當罰性。
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屬於一般違法行為
刑事違法行為屬於嚴重違法行為,就是犯罪。
⑺ 行政違法行為案例
行政違法行為案例太多了,你可以查閱一些資料就知道了。
⑻ 一個關於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造成損失的事件
不管什麼單位,他違法行使職權造成他人損失的,必須要賠償。
⑼ 行政案例分析
--------------------------------------------------------------------------------
1. 郝某經所在區工商局批准開辦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一日郝某所在地工商所人員康某來到郝某的店裡,要拿幾本書回去看,郝某不讓。康某說:"有人舉報你的店裡賣淫穢書籍,要對你罰款,你現在交罰款。"郝某說:"我的店從來沒有賣過那種東西,不信你可以查。"康某說:"我不用查,你如果不交罰款,我就封你的店。"郝某無奈當即交了1000元罰款(註:康某的罰款行為,不是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以工商所名義作出的)。郝某對此向有關機關申請復議,康某又與復議人員趙某串通捏造郝某賣淫穢書籍事實,復議機關維持原來的罰款決定,又作出吊銷郝某營業執照的決定。郝某到處無人幫助解決,兩個月後,復議機關認為此案證據不足,經調查確認處罰決定是錯誤的,隨即作出撤銷吊銷營業執照決定和罰款決定,並對趙某與康某給予了行政處分。郝某對此先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但郝某對賠償義務機關決定給予賠償的數額不服,遂向本區人民法院作出申請國家賠償決定。
區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在審理中,經人民法院調解,雙方達成如下協議:①由賠償義務機關報賠償返還1000元罰款;②賠償吊銷營業執照期間租房、水電等必要的開支2500元;③按正常營業收入的30%賠償因吊銷營業執照期間不能經營所造成的損失1500元。
現問:
(1) 郝某對1000元的罰款不服申請復議的機關是哪個機關?
(2) 設郝某突然死亡,可由誰來申請行政復議?
(3) 復議機關向郝霜收取復議費用200元,有無法律依據?為什麼?
(4) 本安中郝某所受到的損害,應以誰為賠償義務機關?
(5) 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處理方式與結果是否正確?
(6) 康某與趙某對郝的損害應承擔什麼責任?
答案:
(1) 市工商局為復議機關。
(2) 郝某的近親屬可提起復議申請。
(3) 於法無據。因為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不得向復議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
(4) 應以區工商局與市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
(5) 處理方式正確,但處理結果的第三項內容存有錯誤。
(6) 區、市工商局可分別向康某、趙某追償。
法理詳解:
(1) 對郝某進行1000元的罰款是康某作出的,康某是工商所的工作人員,工商所是區工商局的派出機構,但在此行為上法律、法規和規章沒有規定工商所可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因此,這一行為,是基於區工商局的委託,即康某的罰款行為應視為受區工商局的委託而為的。《行政復議法》第15條規定:"對行政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本案工商所不屬於此種情形,根據有關規定,對受委託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復議,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為復議機關。區工商局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是市工商局。因此,對1000元罰款行為不服的復議機關應是市工商局。
(2) 依《行政復議法》第10條第2款,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新屬可提起復議申請。
(3) 《行政復議法》第39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得向申主人收取任何費用。行政復議活動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機關的行政經費,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
(4) 郝某所受的損害,應以區工商局與市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上一問題中已明確,康某所實施的罰款行為,屬於受區工商局的委託而為,因此本案中區工商局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市工商局的復議行為都是錯誤的,而且復議機關的決定又加重了對郝某的損害。《國家賠償法》第8條規定:"經復議機關復議的,最初造成侵權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但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復議機關對加重的部分履行賠償義務。"因此,對罰款所造成的損害,區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對吊銷營業執照所造成的損害,市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
⑽ 有沒有一些侵權行為的案例
倪XX、王X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侵害名譽權糾紛案
一、事實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屬的超級市場購物,被告工作人員懷疑二原告偷拿東西,於是在公眾場合訓問二人,並根據市場內所貼無效公告,對被告進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屬於市場所有的東西。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權利」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都不能自認為有權利行使這樣的行為。法律從未賦予市場工作人員有盤 問顧客和檢查顧客財物的權利,因而被告無權張貼要求被告將自己的提包打開供被告工作人員查看的公告。
盡管此公告張貼在市場門口,但由於它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是無效的,顧客有權不執行公告的規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員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在公眾場合用帶有貶義的話語詢問原告是否偷拿東西,並根據市場內所貼 無效公告對原告的包裹、衣服等進行搜查。
上述行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已遭貶低,而且也實際影響了對二原告的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的社會評價。
原告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被告的工作人員是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被告為其規定的工作職責時對二原告實施侵權行為的,因此,其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被告承擔(依據 民法通則第43條)。
三、法院判決(處理)及適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後,雙方自行和解。被告願向原告表示歉意並向兩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原告撤訴。
(10)行政機關侵權的案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三、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四、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公平責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