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戶口在鎮上空掛,村裡有地拆遷還能有補償嗎
所謂空掛戶,是指只有戶口在其住址,而落戶人實際卻不居住在這一住址的現象。真正的空掛戶,由於落戶人基於某種便利的需要而將戶口遷入,但實際並不跟落戶的集體經濟組織產生實際關系,因此,遇到征地拆遷,這些空掛戶是不能獲得補償的。但問題的關鍵是農村不少所謂的空掛戶,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掛戶,比如一些地方村委會為了避免參與分配本村集體利益,就與上門女婿,投靠親友的老人,本村外嫁或離婚的婦女及其子女等簽訂「空掛戶」協議,讓他們承諾不參與集體利益的分配,這樣的協議是違法的,侵害了被拆遷人的合法權利,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撤銷。
Ⅱ 怎樣不花錢自己解決房屋動拆遷產生的法律問題
你好/
隨著近幾年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期間產生的房屋拆遷糾紛仍佔一定數量和比例。由於動遷補償款分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以及個人的利益,如果分配不當,處理不公,不僅會在損害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誘導或抬高另一方當事人對不當利益的追求,引發糾紛、激化矛盾,損害家庭、家族、親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而這其中房屋動拆遷的空掛戶口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一、拆遷房內空掛戶口問題概述
空掛戶口問題是指相關人員只將戶口落入某一處房屋地址,而並不實際不居住的情況。這一問題在我國因為戶口政策、上世紀知青回城、現今的人口流動、多處房產等原因,而普遍存在。
相對應的,我國目前動拆遷安置補償主要有兩種政策:「數磚頭」,即依照原房屋面積給以相應補償,「數人頭」,按照原房屋內的落戶人口來核算安置補償。這就導致空掛戶口人員在動拆遷中的補償安置問題。在上海等大城市這樣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而且因為房產利益較大,導致人們為此爭議紛紛,甚至親人、朋友間鬧上公堂。更有人為了拆遷利益而故意空掛戶口,導致社會不公、矛盾激化。
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公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後,《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也於2011年10月19日公布。《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第五十條規定:「本細則自公布之日施行。2001年10月2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11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2006年7月1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1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面積標准房屋調換應安置人口認定辦法》同時廢止。」
但是目前的實踐中,大多數房屋拆遷糾紛是在《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後產生的糾紛,雖然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早在2004年1月12日就形成《關於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可在已生效法律文書,或者正在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發回重審、信訪等涉及的房屋拆遷糾紛中,對被拆遷居住房屋應安置人口的認定以及對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的爭議仍占較大比例。我所曾代理了一起祖孫三代就房屋動拆遷利益分割引起的糾紛,就此引發了筆者對空掛戶口人員拆遷補償安置問題思考。
二、案情簡介
原告:D女士及兒子Y先生
被告:Q女士、D先生、Y女士及小D先生
系爭房屋位於本市徐匯區宜山路的交通要塞地段,為被告Q女士之夫老D為承租人的老公房。後老D去世,Q女士變更為承租人。該房內有Q女士及其與老D的兒子D先生、兒媳Y女士、孫子小D先生、女兒D女士、外孫Y先生共七人的戶口。其中女兒D女士及外孫Y先生並未在這間房屋內實際居住,而是為了照顧夫家及生活方便,與公婆、丈夫共同生活在夫家位於本市浦東的另一處房屋內。後該房屋因為舊城區改造而拆遷,本戶在原址上獲得一處安置房,原房屋內的落戶人員均作為安置對象在安置房內。後D先生及Y女士、小D先生一家另購有一處高層住宅用於全家及Q女士生活居住,位於宜山路的拆遷安置房則由D先生以個人名義分別出租給兩名商戶,租金收益頗豐。D先生曾許諾妹妹D女士及外甥Y先生,將來要為Y買房並安排其生活。現在Y先生已經長大,卻仍然跟父母、祖父母擁擠地生活在狹小的老舊房屋內,面臨各種不便與尷尬。作為舅舅與兄長,D先生則未再提及為其購房之事,也未將拆遷安置房的出租收益分割給生活困難的妹妹D女士及外甥Y先生。眼看著兒子到了要成家獨立生活的年紀,一家人仍然擁擠不堪,迫於無奈,D女士及兒子Y先生將母親Q女士、兄嫂D先生、Y女士及侄子小D訴上法庭,要求分割原動拆遷安置房上的利益—-- 租金部分,並行使其作為共有人的權利入住其中。
雙方觀點:
D女士訴稱:其與D先生系兄妹關系,結婚生子後並未將戶口遷出,而是將兒子Y的戶口也一起掛在父親承租的老公房內。後該房拆遷,全家並母親、兄嫂、侄子七口人作為安置對象,在原址上獲得益處補償安置房。Y小時候還在這里讀書生活。後因夫家拆遷搬至離宜山路較遠的地方居住,為了照顧家人及方便生活,也為了兄嫂及母親生活更加舒適一些,D女士帶著兒子搬回夫家,全家5口擠在老舊的小房子里居住生活。其近期才得知系爭房屋已被D先生出租,而D先生一直隱瞞此事,將租金等利益拒不分割。
D先生辯稱:妹妹D女士與外甥Y是當初為了動拆遷利益而空掛戶口,當初還承諾:「僅遷入戶口,不在家裡實際居住,不要求分割拆遷中因掛戶口而獲得的利益。」在此前提下,D先生顧及父母的面子和親情、動拆遷安置補償利益,同意妹妹D女士及外甥Y的戶口掛在原拆遷房屋內。後來確實考慮到因為D女士和外甥Y戶口掛靠獲得了利益,而有打算在他們買方時出一份力,但是現在自己生活也不寬裕,實在無法相助。既然當初妹妹D女士、外甥Y僅為空掛戶口,就不應該主張拆遷利益。
目前該案正在法院審理階段。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在動拆遷過程中,房屋內空掛戶口但未實際居住的D女士及兒子Y先生是否應作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安置人員?作為被拆遷人Q女士是否需要對女兒D女士及外孫Y先生進行房屋安置?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D女士及Y先生可否按拆遷時與被拆遷居住房屋內實際居住的人之間予以分割?安置房出租所得是否應被安置人的共同的利益予以分割?
三、筆者觀點
筆者作為本案原告D女士及兒子Y先生的代理人,走訪了當初的動遷組、及居委會等,極力調查了解本案相關事實、並整理分析了包括當初的動拆遷協議、安置方案等在內的本案證據材料。根據目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及政策,就本案的上述爭議問題進行了思考。就本案而言,D女士及Y先生作為當初的被安置人,其動拆遷利益硬是明確存在的。
首先,在動拆遷中,房屋內空掛戶口但未實際居住的D女士及其兒子Y先生,能作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法定安置人員。根據《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面積標准房屋調換應安置人口認定辦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對應安置人口的認定有三個標准:標准一,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連續滿一年,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居住在被拆遷房屋的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標准二,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未滿一年,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居住在被拆遷房屋,且符合七類(略)特殊情況之一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標准三,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不具有拆遷范圍內的本市常住戶口,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符合六類(略)特殊情況之一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根據以上三個標准衡量,D女士與兒子Y先生,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連續滿一年,且先前在此房屋內居住生活,後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系與家人在老舊房屋內擁擠居住生活,為居住困難情況,並不屬於所謂的「空掛戶籍」性質,D女士與兒子在本案中依法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法定安置人員。
其次,Q女士作為被拆遷人應對女兒D女士及外孫Y進行房屋安置。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印發《處理公有住房出售後糾紛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滬高法(1996)250號]第9條之規定:「按『九四』方案購買的房屋,產權證登記為一人的,在訴訟時效內,購房時的購房人、工齡人、職級人、原公房的同住人及具有購房資格的出資人主張房屋產權的,可確認房屋產權共有。」該案由為共有關系糾紛,基於宜山路出租的拆遷安置房系原被告雙方共同擁有,原告D女士及兒子Y的戶口在該房內,系該房的共有權人,屬於司法解釋所規定的五類人,依法有權主張被拆遷房屋產權共有,也有權主張對該房屋的貨幣補償款共有。因此,Q女士作為被拆遷人應對女兒及外孫進行房屋安置。
再次,拆遷安置房屋出租所得是應作為被安置人的共同的利益予以分割,D女士及Y先生作為被安置人有權分享該利益。位於宜山路的系爭房屋是由原老公房拆遷而獲得安置補償房屋,原來的七人(原告D女士、Y先生及被告Q女士、D先生、Y女士、小D先生)的戶口都在該房內,此七人為被安置人,拆遷安置房則系其共同所有,七人共同對該安置房享有所有、收益、處分的權利。D先生將其以個人名義出租,但是所獲租金收益應視為七人共同收益。D女士及Y先生有權要求分割該利益。
另外,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應歸被拆遷人所有。根據《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第四十二條的明確規定,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應歸被拆遷人所有。除法律明確規定外,按照日常經驗法則,只有實際居住在拆遷房內者才有搬家、遷移的實際需要。因而,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由拆遷時應由被拆遷房屋內的實際居住人所有,以補償搬家、設備遷移之用。
四、總結
本案的最終解決還有待法院的判決。縱觀近幾年上海城市建設的步伐愈發加快,由於動遷補償款分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以及個人的利益,如果分配不當,處理不公,不僅會在損害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誘導或抬高另一方當事人對不當利益的追求,引發糾紛、激化矛盾,損害家庭、家族、親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而,實踐中房屋動拆遷已經成為事關社會穩定及公平正義的大問題。該問題的復雜而亟待解決。而這其中房屋動拆遷的空掛戶口問題顯得尤其突出。這需要政府、司法機關、律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Ⅲ 拆遷中,未實際居住是否一定是空掛戶口
隨著近幾年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期間產生的房屋拆遷糾紛仍佔一定數量和比例。由於動遷補償款分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以及個人的利益,如果分配不當,處理不公,不僅會在損害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誘導或抬高另一方當事人對不當利益的追求,引發糾紛、激化矛盾,損害家庭、家族、親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而這其中房屋動拆遷的空掛戶口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一、拆遷房內空掛戶口問題概述
空掛戶口問題是指相關人員只將戶口落入某一處房屋地址,而並不實際不居住的情況。這一問題在我國因為戶口政策、上世紀知青回城、現今的人口流動、多處房產等原因,而普遍存在。
相對應的,我國目前動拆遷安置補償主要有兩種政策:「數磚頭」,即依照原房屋面積給以相應補償,「數人頭」,按照原房屋內的落戶人口來核算安置補償。這就導致空掛戶口人員在動拆遷中的補償安置問題。在上海等大城市這樣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而且因為房產利益較大,導致人們為此爭議紛紛,甚至親人、朋友間鬧上公堂。更有人為了拆遷利益而故意空掛戶口,導致社會不公、矛盾激化。
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公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後,《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也於2011年10月19日公布。《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第五十條規定:「本細則自公布之日施行。2001年10月2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11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2006年7月1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1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面積標准房屋調換應安置人口認定辦法》同時廢止。」
但是目前的實踐中,大多數房屋拆遷糾紛是在《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後產生的糾紛,雖然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早在2004年1月12日就形成《關於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可在已生效法律文書,或者正在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發回重審、信訪等涉及的房屋拆遷糾紛中,對被拆遷居住房屋應安置人口的認定以及對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的爭議仍占較大比例。我所曾代理了一起祖孫三代就房屋動拆遷利益分割引起的糾紛,就此引發了筆者對空掛戶口人員拆遷補償安置問題思考。
Ⅳ 空掛戶口能夠取得多少拆遷補償款
影響因素很多,首先是判定你是否有資格拿拆遷款,其次才是款數評定。
1、公房拆遷時動遷組是和房屋的承租人簽訂拆遷協議,拆遷補償款支付給承租人,由承租人負責安置房屋的同住人。
如果認定為同住人,則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一般遵循一人一份,均等分割的原則取得拆遷補償款(案例中一般承租人份額略多一些)。
根據法律規定,同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徵收決定時,在被徵收房屋處具有本市常住戶口,並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
因為公房面積小,可能無法滿足遷入戶口人的居住,很多空掛戶口的人是在外面租房居住的,如果嚴格限定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可能過於嚴格,所以司法解釋又規定「在按拆遷公有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因家庭矛盾、居住困難等原因在外借房屋住,他處也未取得福利性房屋的也視為同住人」,而很多空掛戶口的人符合這一條件。
法院在處理類似案件時判決結果也不一致,有的法院認定為同住人,判決給予較多的補償款,有的法院不認定為同住人。這要結合遷入戶口時是否經過承租人同意(有的案件中不是承租人同意,而是他人作為知青子女的監護人)、遷入戶口的原因和時間長短、居住情況、房屋的來源、對房屋的貢獻、是否確實居住困難、家庭矛盾突出無法共同居住、他處是否取得福利分房等因素綜合考慮。
2、2011年新的徵收條例實施(俗稱「徵收新政」),一般按照房屋面積(俗稱「數磚頭」)進行補償,如果不能被認定為同住人,法院一般會對有戶口的人進行酌定補償,而不同法院酌定補償款的金額也各不相同。法院往往考慮到拆遷(徵收)地段(不同地段評估均價和評估單價不同)、戶口遷入的原因和遷入時間的長短、居住情況、房屋的來源、對房屋的貢獻、原、被告的年齡和經濟能力、生活現狀等因素綜合衡量。
(4)2015年空掛戶動遷糾紛分割擴展閱讀
第九條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確需徵收房屋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應當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經過科學論證。
第十條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市、縣級人民政府。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論證並予以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日。
第十一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情況和根據公眾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公布。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多數被徵收人認為徵收補償方案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並根據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第十二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房屋徵收決定涉及被徵收人數量較多的,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徵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參考資料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網路
Ⅳ 上海2015年公房拆遷按面積補償,空掛戶口,別處已享受拆遷房可以分動遷款嗎
現在上海市規定,他處有房,享受過國家福利分房和貨幣的,空掛戶口,在動遷當中不享受任何動遷福利。
Ⅵ 動遷,空掛戶口,屬同住人嗎,按新政策是否可以得到補償款。
看當地的補償政策,有些地區是按照你戶口冊的人數補償的
Ⅶ 動遷補償款分割糾紛的處理方法
動遷補償款分割糾紛的處理方法:
1.確定可取得拆遷利益主體的同住人資格
根據相關規定,在涉及公有房屋拆遷補償糾紛中,對於同住人的界定,為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居住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已實際居住1年以上,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
2.審查拆遷資料並聽取拆遷單位意見
由於現實情況紛繁復雜,確定應安置人員存在一定的難度,動拆遷單位在實踐中對動拆遷補償款分割人員的核定有三種形式:一是動拆遷單位和被拆遷人簽訂的《房屋動拆遷安置協議》中附有安置人員的名單,除非上述條款被法院宣告無效,一般都按該協議分割動拆遷補償款;二是在《房屋動拆遷安置協議》中無相關條款,但在動拆遷單位動遷之初以戶為單位制定的「兩定表」(即核定人員表、核定面積表)中有相關記載的,一般以該表中的相關內容為參考,依據當事人提出的合理合法的主張,確定安置補償人員;三是當《房屋動拆遷安置協議》及「兩定表」對相關安置人員均不明晰時,調解人員可至動拆遷單位了解具體情況,參考其意見合理確定安置人員。
3.合理分配房屋動拆遷補償款
首先,家庭內部對安置補償有約定的,只要該約定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一般應予以遵從。若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則應根據三項原則進行分配:一是一人一份,均等分割;二是適當照顧老年同住人及缺乏經濟來源的同住人;三是承租人或同住人在取得公房承租權時額外支付過較多款項的,可以適當多分。
4.區分房屋性質作出不同處理
除公房拆遷補償款分割的情形外,實踐中還會遇到拆遷其他性質各類房屋時所發生的糾紛,此時應區分房屋性質,分別確立調解原則。被拆遷房屋屬於因落實政策而恢復所有權的代理經租房屋,補償款的分割一般歸所有權人,實際居住人的安置,按照本市有關政策規定處理。被拆遷房屋屬於通過市場買賣取得的使用權公有居住房屋,所得到的貨幣補償款一般歸出資人所有。被拆遷房屋屬於售後公房,應按私房拆遷補償款份額劃分的原則進行調解。
Ⅷ 動遷以房換房時空掛戶口如何處理
隨著近幾年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期間產生的房屋拆遷糾紛仍佔一定數量和比例。由於動遷補償款分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以及個人的利益,如果分配不當,處理不公,不僅會在損害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誘導或抬高另一方當事人對不當利益的追求,引發糾紛、激化矛盾,損害家庭、家族、親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而這其中房屋動拆遷的空掛戶口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一、拆遷房內空掛戶口問題概述
空掛戶口問題是指相關人員只將戶口落入某一處房屋地址,而並不實際不居住的情況。這一問題在我國因為戶口政策、上世紀知青回城、現今的人口流動、多處房產等原因,而普遍存在。
相對應的,我國目前動拆遷安置補償主要有兩種政策:「數磚頭」,即依照原房屋面積給以相應補償,「數人頭」,按照原房屋內的落戶人口來核算安置補償。這就導致空掛戶口人員在動拆遷中的補償安置問題。在上海等大城市這樣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而且因為房產利益較大,導致人們為此爭議紛紛,甚至親人、朋友間鬧上公堂。更有人為了拆遷利益而故意空掛戶口,導致社會不公、矛盾激化。
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公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後,《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也於2011年10月19日公布。《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第五十條規定:「本細則自公布之日施行。2001年10月2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11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2006年7月1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1號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面積標准房屋調換應安置人口認定辦法》同時廢止。」
但是目前的實踐中,大多數房屋拆遷糾紛是在《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後產生的糾紛,雖然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早在2004年1月12日就形成《關於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可在已生效法律文書,或者正在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發回重審、信訪等涉及的房屋拆遷糾紛中,對被拆遷居住房屋應安置人口的認定以及對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的爭議仍占較大比例。我所曾代理了一起祖孫三代就房屋動拆遷利益分割引起的糾紛,就此引發了筆者對空掛戶口人員拆遷補償安置問題思考。
二、案情簡介
原告:D女士及兒子Y先生
被告:Q女士、D先生、Y女士及小D先生
系爭房屋位於本市徐匯區宜山路的交通要塞地段,為被告Q女士之夫老D為承租人的老公房。後老D去世,Q女士變更為承租人。該房內有Q女士及其與老D的兒子D先生、兒媳Y女士、孫子小D先生、女兒D女士、外孫Y先生共七人的戶口。其中女兒D女士及外孫Y先生並未在這間房屋內實際居住,而是為了照顧夫家及生活方便,與公婆、丈夫共同生活在夫家位於本市浦東的另一處房屋內。後該房屋因為舊城區改造而拆遷,本戶在原址上獲得一處安置房,原房屋內的落戶人員均作為安置對象在安置房內。後D先生及Y女士、小D先生一家另購有一處高層住宅用於全家及Q女士生活居住,位於宜山路的拆遷安置房則由D先生以個人名義分別出租給兩名商戶,租金收益頗豐。D先生曾許諾妹妹D女士及外甥Y先生,將來要為Y買房並安排其生活。現在Y先生已經長大,卻仍然跟父母、祖父母擁擠地生活在狹小的老舊房屋內,面臨各種不便與尷尬。作為舅舅與兄長,D先生則未再提及為其購房之事,也未將拆遷安置房的出租收益分割給生活困難的妹妹D女士及外甥Y先生。眼看著兒子到了要成家獨立生活的年紀,一家人仍然擁擠不堪,迫於無奈,D女士及兒子Y先生將母親Q女士、兄嫂D先生、Y女士及侄子小D訴上法庭,要求分割原動拆遷安置房上的利益—-- 租金部分,並行使其作為共有人的權利入住其中。
雙方觀點:
D女士訴稱:其與D先生系兄妹關系,結婚生子後並未將戶口遷出,而是將兒子Y的戶口也一起掛在父親承租的老公房內。後該房拆遷,全家並母親、兄嫂、侄子七口人作為安置對象,在原址上獲得益處補償安置房。Y小時候還在這里讀書生活。後因夫家拆遷搬至離宜山路較遠的地方居住,為了照顧家人及方便生活,也為了兄嫂及母親生活更加舒適一些,D女士帶著兒子搬回夫家,全家5口擠在老舊的小房子里居住生活。其近期才得知系爭房屋已被D先生出租,而D先生一直隱瞞此事,將租金等利益拒不分割。
D先生辯稱:妹妹D女士與外甥Y是當初為了動拆遷利益而空掛戶口,當初還承諾:「僅遷入戶口,不在家裡實際居住,不要求分割拆遷中因掛戶口而獲得的利益。」在此前提下,D先生顧及父母的面子和親情、動拆遷安置補償利益,同意妹妹D女士及外甥Y的戶口掛在原拆遷房屋內。後來確實考慮到因為D女士和外甥Y戶口掛靠獲得了利益,而有打算在他們買方時出一份力,但是現在自己生活也不寬裕,實在無法相助。既然當初妹妹D女士、外甥Y僅為空掛戶口,就不應該主張拆遷利益。
目前該案正在法院審理階段。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在動拆遷過程中,房屋內空掛戶口但未實際居住的D女士及兒子Y先生是否應作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安置人員?作為被拆遷人Q女士是否需要對女兒D女士及外孫Y先生進行房屋安置?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D女士及Y先生可否按拆遷時與被拆遷居住房屋內實際居住的人之間予以分割?安置房出租所得是否應被安置人的共同的利益予以分割?
三、筆者觀點
筆者作為本案原告D女士及兒子Y先生的代理人,走訪了當初的動遷組、及居委會等,極力調查了解本案相關事實、並整理分析了包括當初的動拆遷協議、安置方案等在內的本案證據材料。根據目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及政策,就本案的上述爭議問題進行了思考。就本案而言,D女士及Y先生作為當初的被安置人,其動拆遷利益硬是明確存在的。
首先,在動拆遷中,房屋內空掛戶口但未實際居住的D女士及其兒子Y先生,能作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法定安置人員。根據《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面積標准房屋調換應安置人口認定辦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對應安置人口的認定有三個標准:標准一,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連續滿一年,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居住在被拆遷房屋的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標准二,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未滿一年,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居住在被拆遷房屋,且符合七類(略)特殊情況之一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標准三,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不具有拆遷范圍內的本市常住戶口,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符合六類(略)特殊情況之一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根據以上三個標准衡量,D女士與兒子Y先生,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連續滿一年,且先前在此房屋內居住生活,後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系與家人在老舊房屋內擁擠居住生活,為居住困難情況,並不屬於所謂的「空掛戶籍」性質,D女士與兒子在本案中依法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法定安置人員。
其次,Q女士作為被拆遷人應對女兒D女士及外孫Y進行房屋安置。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印發《處理公有住房出售後糾紛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滬高法(1996)250號]第9條之規定:「按『九四』方案購買的房屋,產權證登記為一人的,在訴訟時效內,購房時的購房人、工齡人、職級人、原公房的同住人及具有購房資格的出資人主張房屋產權的,可確認房屋產權共有。」該案由為共有關系糾紛,基於宜山路出租的拆遷安置房系原被告雙方共同擁有,原告D女士及兒子Y的戶口在該房內,系該房的共有權人,屬於司法解釋所規定的五類人,依法有權主張被拆遷房屋產權共有,也有權主張對該房屋的貨幣補償款共有。因此,Q女士作為被拆遷人應對女兒及外孫進行房屋安置。
再次,拆遷安置房屋出租所得是應作為被安置人的共同的利益予以分割,D女士及Y先生作為被安置人有權分享該利益。位於宜山路的系爭房屋是由原老公房拆遷而獲得安置補償房屋,原來的七人(原告D女士、Y先生及被告Q女士、D先生、Y女士、小D先生)的戶口都在該房內,此七人為被安置人,拆遷安置房則系其共同所有,七人共同對該安置房享有所有、收益、處分的權利。D先生將其以個人名義出租,但是所獲租金收益應視為七人共同收益。D女士及Y先生有權要求分割該利益。
另外,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應歸被拆遷人所有。根據《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第四十二條的明確規定,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應歸被拆遷人所有。除法律明確規定外,按照日常經驗法則,只有實際居住在拆遷房內者才有搬家、遷移的實際需要。因而,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等拆遷補償費由拆遷時應由被拆遷房屋內的實際居住人所有,以補償搬家、設備遷移之用。
四、總結
本案的最終解決還有待法院的判決。縱觀近幾年上海城市建設的步伐愈發加快,由於動遷補償款分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以及個人的利益,如果分配不當,處理不公,不僅會在損害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誘導或抬高另一方當事人對不當利益的追求,引發糾紛、激化矛盾,損害家庭、家族、親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而,實踐中房屋動拆遷已經成為事關社會穩定及公平正義的大問題。該問題的復雜而亟待解決。而這其中房屋動拆遷的空掛戶口問題顯得尤其突出。這需要政府、司法機關、律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