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農村土地直補糾紛案例

農村土地直補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6-21 19:37:28

A. 農村村與村土地糾紛需要一個案例

土地糾紛引沖突倆村民互毆「兩敗俱傷」

人民網貴港2017年1月16日電 黃某與覃某是同村村民,但兩人卻因土地糾紛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一方被另一方打傷。日前,廣西貴港市港北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覃某賠償原告黃某各項經濟損失共計4137元。

原告黃某與被告覃某系同村村民,兩家存在土地糾紛。2016年6月13日,原告去到被告家中與被告家人就土地糾紛問題進行理論,期間雙方言語大聲,繼而演變成肢體沖突。在此過程中,原告黃某被被告覃某打傷頭部。同日,原告被送到醫院進行住院治療。2016年6月20日,原告辦理出院,其住院7天期間花去醫療費共計5157元。

另查明,本次事件發生後,貴港市公安局港城派出所接警前往處理,後組織雙方進行治安調解,因原被告對於賠償數額協商不下,調解不成立。2016年7月4日,原告黃某傷情經貴港市港北分局物證鑒定室鑒定,其損傷程度屬輕微傷。

法院認為,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本案中,對於土地糾紛的問題,原、被告應秉持互諒互讓的精神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根據法律規定,通過司法途徑理性、妥善地處理。但原、被告在本次事件中不能保持成年人應有的文明和理性,而是採取爭吵或肢體沖突的方式使事態惡化、矛盾加深,並在雙方推搡過程中造成人身損害的後果。

故原告在本次打架事件中也存在相應的過錯。法院根據查明的事實,結合原被告的過錯程度,確定原被告應按4:6比例對原告因本次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被告覃某承擔60%賠償責任,原告黃某自負40%賠償責任。經核算,原告黃某的損失為6895元,被告覃某應承擔60%賠償責任,即應向原告黃某賠償4137元。(黃麗麗 陳擁靜)

擴展材料

農村村與村土地糾紛案例審理注意事項:

1、是要高度重視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

審理中要堅持依法、客觀、公正的司法原則,正確適用法律,客觀認定案件事實,公正的作出裁判結果。

2、是要做好當事人的疏導工作。

基層法院在受案前疏導當事人通過非訴訟渠道化解矛盾,引導或幫助當事人通過行政機關解決爭議。有仲裁條款但未經仲裁的,告知當事人先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起訴前並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3、是要注意強化調解在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中的作用。

法院應該堅持以調解為主的原則,深入實地,全面掌握爭議土地的基本事實,找准穩妥解決糾紛的切入點,耐心、細致、深入地做好訴訟調解工作,注重發揮村委會、地方黨政有關部門的參與協調作用,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4、是要做到慎審快結。

法院審理案件時應合理確定和把握時機,尊重本地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對於涉及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調整、變更的案件,盡可能在當年農作物秋收後受理,在下年春耕前一、二審結案,不影響農民第二年的耕作。

5、是科學認定和使用證據。

農民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很少注意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流轉時的相關證據,如果法院審理案件機械依照《證據規則》進行,很多農民的訴訟請求都無法得到支持。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應更多的注重實體正義,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B. 一個關於土地糾紛的案例分析。。。誰能幫幫我

農業抄補貼和繳納農業稅的畝數是對應的,分地行為是家庭自己的,政府不會干涉,不過辦理補貼時村委會會根據政策自動把補貼給納稅人。他的三伯應該考慮公平,如果人家的稅款沒有靠補貼領回來,他打算要地就應該用現金補夠,當然商量著來最好了

C.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能幫忙弄幾份嗎

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需要使用村民小組已經發包給村民的土地,縣政府是否可以用徵收的手段把徵收的土地轉讓或賣給外商?理由是什麼?是根據國家的哪條法規定的?
某市某鄉某村A戶,1982年土地承包到戶時承包原該村十二生產隊耕地10.5畝,1982年到1985年由A戶耕種,到1985年底A戶辦理農轉非戶口全家遷出到某廠礦,當時A沒有向村上報告承包地如何處理,致使1986年土地荒蕪一年,這一年也沒有上交有關費用,1987年由原來的社長安排本社5農戶耕種,每戶交承包費20元,共計100元。1987年8月,A回村找到當時的社長要求承包自己原先的耕地,雙方現場簽訂了合同,合同承包期為三年,即1987年10月到1990年10月,承包費為400元,承包費必須於1987年10月31日前交清,合同才能成立,在約定的時間內即10月31日前A來交承包費前,當時的社長又以招投標的方式與B戶簽訂了合同(三年600元承包費),待A戶來交承包費時社長不收(在約定的時間內),理由是B戶願意多交到600元,A戶要承包須在600元的基礎上加承包費,A戶不願,致使同一地塊產生了兩份合同,並發生爭吵,社長也未收回與A戶簽訂的合同,而土地由B戶一直耕種,期間1990年與社長又簽了三年的合同到1993年,之後又與社上口頭約定續包。1999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續簽換證時,業務工作人員沒有嚴格按政策規定辦,照抄1982年土地到戶的底冊,將A戶仍然登記為承包戶主,簽訂了《農村集體專業項目承包合同書》,但A戶沒有親自簽字,合同期為三年,而土地由B等4戶耕種到2002年,在此期間A來到該村要合同書未拿到,村委會的理由是合同書應由種地人保管,A戶的理由是合同書為我己有,並且在該廠礦生活困難,兩子女未就業,要種地謀生,致使2002年5月份A戶與B戶為爭土地種發生吵打致傷。糾紛發生後,A戶的意見是:這屬於侵權行為,要求賠償這16年的損失,共計16萬元,並恢復土地承包經營權,本村其它有類似農轉非戶土地為何不收回;B戶的意見要求是:A戶要向B戶賠禮道歉,同時付給醫葯費8000多元,土地如何處理按政策規定辦。
這2個案件行不?

D. 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1、1997年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有效,所以可以以此證為據主張土地承包經回營權。
2、答1994年屬於第一輪土地承包期,而1997年的調整分配土地屬於第二輪承包,所以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效力高於1994年的相關處理決定,因此,可以依據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主張權利。
3、《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意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就本案而言,雙方協商或調解成功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可以申請仲裁或者直接起訴。

E.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急!急!急!

土地來仲裁委員會可以處理自。
你的幾個問題,只要把握住一點就可以,所有你們村的土地池塘山林都是集體所有,是所有的戶口裡的農民所有,不是村委會所有,村委會是你們選出來辦事的。另外, 承包的事情也是要公開的,同樣的魚塘,兩個人都要承包,那就要公開競價了,至於承包款,是分給村民還是在村委會的主持下修路或者其他用途,都要公開,財物公開,用途公開,總之,村委會不是你們頭上的人,是給你們辦事的,他們沒有任何理由隱瞞任何跟村民利益相關的信息。

F. 農村村民土地糾紛案件

有效,但不是個別村民,而是較多村民。土地權屬糾紛調處的原則是尊重事實,面對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准繩,有利用社會安定團結,村民的意見具有說明現狀的作用,符合實際。

G. 農村土地糾紛處理案例

你聽說過墳場兩個字嗎?中國有的地方的風俗習慣是設立墳場,以後子孫後代也埋葬在這里,當然容不下的時候有人家出去另立祖墳,另設墳場。一個人一個人的埋估計很少地方這么做。這與承包地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H.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

乙方有沒有該地的土地使用權證,該證是什麼時候發的,是否有註明東西四至,或者乙方有出示什麼證明要求換回土地?例如村委會的存檔材料。
可以去找農海局咨詢一下。

I.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解決

2003年以來,中國因徵用土地、拆遷房屋而出現了一系列事件。拆遷糾紛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之一。2003年以來相關事件的矛盾焦點是征地拆遷者和被征地拆遷戶之間對補償費數額的爭議,看來拆遷補償問題是解決拆遷糾紛的關鍵。如果有一個公平合理的補償,相信糾紛會大大減少。 國土資源部日前下發了《關於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定。經依法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准執行。根據國土資源部日前公布的新版「征地補償標准」,如果給予被征地農民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計按30倍計算,仍不足以使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話,當地人民政府將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補貼。 在國際上,各國政府征地、居民必須動遷是非常普遍的。在最保護私人產權的美國,歷史上也有重要基礎建設特別是國防建設,需要政府多次動用「重要空間法(Eminent Domain)」來從居民手中成功徵得土地。這其中難免發生所有人與政府之間的糾紛,所有人根據所有權拒不拆遷而進行司法對抗,但是最終在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後都是政府獲勝。按照勝訴的美國政府法律代表的話說:「個人利益不能阻礙社會進步」。 但是產權人的讓步不是一味的犧牲,雖然拆遷不是雙贏的局面,但是至少獲得了等價物——給予充分、及時……

簡單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如果需要可以加我好友聊聊!!!

J. 農村土地直補錢法院可以強制執行嗎

很多地方,都直接扣

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在分配土地徵收補償費過程中,經常出現戶口未遷出的外嫁婦女及其子女無法參與分配的情況,為此,當事人在申請當地政府處理未成之後,通常選擇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按照集體經濟組織其他成員的同等待遇標准參與分配土地補償款。過去,人民法院對這類案件一般都是依法受理的,並在查明當事人確屬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情況下,依法支持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以下稱《司法解釋》)自2005年9月1日施行後,部分人民法院以該《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三款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為由,對這類案件不予受理,或者在受理後又駁回起訴,要求當事人找政府有關部門處理。當事人在法院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後,去找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要求解決糾紛時,政府及有關部門又往往稱這類民事糾紛應由人民法院處理,故又要求當事人去找人民法院解決。結果,當事人在糾紛無法得到解決後,只得不斷上訪,從而引發一些不必要的信訪事件和「三農」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穩定。
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應依法受理此類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案件,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三款之規定為由不予受理或在受理後直接駁回起訴,是明顯適用法律錯誤,其症結在於對該規定的理解發生了嚴重偏差。
《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三款的本意是指: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對於土地補償費如何處置,有自治權,故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主決定將土地補償款用於分配,也可以自主決定將土地補償款用於集體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或集體興辦公益事業等;土地補償費用是否用於分配以及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的數額,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按照村民自治法的規定要求以民主議定程序自主決定,人民法院不宜進行干預。《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三款所指的「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屬於村民自治的范疇,應由村民自主決定,因此,對於這類糾紛,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但是,如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決定將土地補償費全部或者部分用於內部成員分配,則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以該集體經濟組織非法剝奪了其應參與分配的權益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而且應予以支持,——因為,村民自治同樣應當遵守國家法律,其所作出的決議不得違反國家法律,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事實上,該《司法解釋》第二十四條也已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這一規定進一步說明,對於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在土地徵收補償費分配過程中排斥某些成員參與分配的資格而引發的分配糾紛,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三款之規定為由不予受理或受理後駁回起訴,是完全錯誤的。

閱讀全文

與農村土地直補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